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例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dy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艺术的高低。富有艺术性的语文课,应当充分激发学生浓重的求知欲,使语文知识和技能,转化成轻松愉快的信息,有效地储存于学生的头脑中,从而圆满达到教学目的。本文从“临堂激兴、教学言语、问题设置、氛围营造”四个方面,来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以就教于专家和同行。
  一、临堂激兴的艺术
  在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中,学习兴趣的培养最为重要。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有材料有内在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临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当作为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基本功来修炼。小学生好奇,好胜,好探究新异事物;小学生感情充沛,容易受环境氛围的影响。根据这些特点,课堂教学的内容、手法须有新意,教师讲授的语言、表情须有激情——一个“新”字,一个“情”字,是临堂激发学生兴趣的秘诀。牵动了学生的眼,锁定了学生的耳,吸住了学生的心,一堂语文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如课文《秋天的雨》,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课堂中,根据一个“新”字和一个“情”字的要求,可以把教学重心偏移在以下两个问题上:
  1.课文把秋天的雨比喻作什么?
  秋天的雨——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一盒颜料
  秋天的雨——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一首丰收的歌 一首欢乐的歌
  2.课文说,秋天的雨带来哪些颜色?
  (1)黄色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2)红色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3)金黄色
  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4)橙红色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碰我挤,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5)多种色彩
  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二、教学言语的艺术
  教学效果,常常取决于教师的个人魅力;而教师的个人魅力,又常常取决于教师对课堂言语艺术的驾驭。因而,研究并且掌握课堂言语的艺术,是为师的一项业务修养。
  1.用以描述的言语,要有形象性。
  在教学中,运用描述性言语时,一定要具备形象性。形象性教学语言的最基本特征是:绘声绘色地再现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下持久的记忆。
  教师运用语言,与学生交流,总是在特定的教学氛围中进行的。因此,如何使课文中抽象的、概括的语言意义,进一步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富含感性特色的具体形象,容易被学生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所直接接受,从而让学生长葆鲜活如昨、历历在目的记忆效果,这是教学言语艺术的关键。例如《故乡》,只要老师花大气力,用丰富的感情、诗样的语言,勾画出两幅神异的图画便足够了:
  【画面一】天空深蓝,圆月金黄,在海边碧绿的西瓜地里,项带银圈的少年闰土手捏钢叉,轻轻向猹逼近,奋力刺去……
  【画面二】成年的闰土脸色灰黄,皱纹很深,眼圈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穿薄棉衣,粗糙而开裂的手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嗫嚅后终于叫道:“老爷!……”
  这样,教师根据原小说,从感性出发,用诉之于感官的形象语言,概括描述出闰土从一个活泼、勇敢的乡村美少年,到早衰、凄惨的穷农夫的前后变化,虽没大讲时代背景,但同学们已心领神会了“变”的巨大和深刻,以至于多少年后仍有清晰的记忆。
  2.用以启发的言语,要有深刻性。
  启发性的言语,应当引人深思,耐人寻味;启发性的言语,应当量体裁衣,把握难度;启发性的言语,应当提供思考问题的线索,解答问题的路径。
  3.用以点拨的言语,要有幽默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通过比喻、夸张、象征、双关等修辞手法,运用机智、风趣的语言,对不合理或矛盾的事物予以含蓄的批评,使人在轻松的笑声之中,获取正确的答案。
  4.用以评价的言语,要有准确性。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准确精到的言语,对学生的活动作出恰当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种基本的和有效的控制方法和手段。它一方面要求教师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扩大评价对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要求教师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使评议显得公正、真实、准确、可信。
  三、问题设置的艺术
  课堂中,提问的艺术是最难把握的。然而,提问却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
  1.提问须遵循“标度”。
  所谓“标度”,就是不超出“教学目标”的尺度。设置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随着教学进程,把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个问题;而每个问题,都分别承载着完成教学目标的任务。通过问题的设置,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预先确定的方向。不可以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地提问。
  2.提问须把握“深度”。
  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应进入到怎样的一个层面,应达到怎样的一个水平,这就有一个“深度”的问题。问题设置难度过高,学生无从思考;难度过低,又不需思考,这都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因此,设置问题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的思维强度出现在“临界状态”。
  四、氛围营造的艺术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师生双向的因素都很重要。妥善处理好师生关系,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是首要条件。
  1.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
  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要注意八个字:理解、民主、对话、宽容。
  教师要理解课本,要理解学生,还要理解自己。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要理解课本,要理解教师,要理解同学,还要理解自己。理解自己,最难。教师要先过好这一关,然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自己。
  民主,就是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同样的权利。
  课堂中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所有参与者之间,基于平等地位的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生成共识、分享意义的一种活动。在课堂对话情境中,师生关系是交互性的,他们的“听者”或“言者”的角色,是即时互换的。角色的即时转换,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教学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的宽容,就是包容学生的缺点错误,包容学生的人性弱点,包容学生的“与众不同”的言行。在宽容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克服畏惧和羞涩的心理缺陷,不怕在学习中犯错误,不担心被老师责备和同学嘲笑,而敢于独立思考,自由发表见解,并与老师和同学展开辩论。这样,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就会得到认可和尊重,并获得发展,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2.展示新颖的教学设计。
  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离不开新颖独到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形式多样,关键是要切合本科教材实际,切合本班学生实际。比如,孩子爱玩,可以从玩入手。如教学《小猴子下山》,可以让学生扮演小猴子,要求准确表现出“扛”、“捧”、“抱”的几个动作。通过表演,学生在玩乐中把语言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情景,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孩子好奇,可以从奇入手。《蓝树叶》:我们见过绿色的树叶,怎么会有蓝色的树叶?出于好奇心理,他们会急切地想知道树叶变成蓝色的原因,从而激发了阅读的欲望。
其他文献
“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教师来说,这句话非常熟悉,它是古人一直传承至今的教育思想,它强调学习方法及学习策略的重要意义。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有些学生虽然掌握了基础的、典型的知识能力与方法策略,但是他们就是不想也不愿意去学习,没有一点学习的欲望,并且把学习当作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因此,教师应当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更“激之以欲”,自愿
“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就像一幅画美在它的色调、构图等方面的和谐,一首歌曲的优美在于它音色、旋律、节奏等方面的和谐。和谐是最佳的组合,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人们的追求。而“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追求的则是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的平衡、统一、亲和、融洽,打造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语文课堂。  新课程下所追求的理想的生态课堂就是要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