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草舍油田泰州组和阜宁组油藏主要分布于草南断块和草中断块,以低孔、低渗储层为主,试油试采和生产资料表明,油层分布受构造和储层双重控制,储层岩性物性控制油气富集,构造高低影响单井产量。通过综合地质分析,重新确定了各油组的含油面积,最终重新核算泰州组地质储量128.76×104t、阜一段地质储量100.7×104t、 阜三段地质储量120.56×104t。
中图分类号:TE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053-01
1 储层基本特征
1.1 储层岩性特征
根据录井、岩芯资料分析,草舍油田泰州组储集层以岩屑长石细砂岩和长石细砂岩为主,少量中砂岩和砂砾岩。阜一段以细砂岩为主,粉砂岩次之,局部夹粗砂岩。阜三段岩性为陆源碎屑岩,以细砂岩为主,粉砂岩次之,局部夹中砂岩。
1.2 储层物性特征
化验分析资料表明,草舍油田泰州组岩芯孔隙度6.3-21.86%,渗透率0.22-342.4×10-3um2。渗透率值平面变化较大,平均级差达10倍以上,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98,非均质性相当严重。纵向上,泰州组上油层组平均孔隙度普遍好于下油层组,渗透率呈相反变化趋势,级差可达2.02~14.11倍,变异系数为0.96~0.967,反映储层的纵向非均质性严重。阜一段储层物性较差,储层类型主要为中-低孔、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纵向上,从下部III油组向上部I油组储层物性有逐渐变差的正韵律特征,存在一定的非均质性。平面上,油藏西北部储层物性向东部和南部逐渐变差。阜三段岩芯测定孔隙度范围值6.28~24.43%,渗透率范围值0.44~66.6×10-3?m2,统计7口井40层,层内渗透率变异系数平均1.34,突进系数平均3.26,级差平均134,储层各小层内非均质较强,层间渗透率差异较大。
1.3 储层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泰州组砂岩属于中孔、中低渗储层,阜一段砂岩属于低孔—低渗储层,阜三段砂岩属于中孔、中低渗储层。
1.4 储层分布特征
泰州组储层垂向上具有明显二分性,上部砂泥岩互层段为区域该层,下部砂岩段为油层主要储层段,底块砂岩部分厚达60m以上,砂岩主要分布在辯状水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等沉积微相内。泰州组各小层砂体近南北展布、呈片状分布,储层横向上分布比较稳定,具有储层单层厚度大、泥质夹层薄的特点,是泰州组油藏主力产层。
阜一段储层物性具有自下而上变差的正韵律特征,阜一段储层主要分布在阜一段下部,砂层多,单层薄,纵向上划分为三个油层组,下油层组分布较稳定,储层厚度相对较大,物性相对较好,是阜一段油藏主力产层,其次为中油层组,上油组控制储量较少,是次要产层。中、上油层组相变严重,横向变化大。
阜三段储层物性具有自下而上变差的正韵律特征,砂层多,单层薄,纵向上划分为四个油层组,阜三段储层主要分布在下部III油组和IV油组中,油层组分布较稳定,储层厚度相对较大,物性相对较好,是阜三段油藏主力产层,其次为II油组,I油组的砂体分布不稳定,横向变化较大,含油性较差。
2 储量复算
根据精细描述的微构造、储层分布和油层分布研究结果,利用新钻井及测井二次解释成果,对草舍油田泰州组、阜宁组阜一段和阜三段油藏进行复算。
2.1 储量计算方法与计算单元
2.1.1 储量计算方法
本次储量计算采用容积法。计算公式为:
N=100 Ao h Ф Soi ρoi / Boi
2.1.2 储量计算单元
平面计算以各个含油断块为单元,草南断块以主要含油断块南中I~V断块为计算单元,草中断块以苏198~草2断块等6个断块为计算单元。垂向以各油藏含油油组为单元,泰州组分分I~III油组3个计算单元,阜一段分I~III油组3个计算单元,阜三段分II~IV油组3个计算单元。
2.2 参数确定
2.2.1 含油面积
参考砂体厚度、平均孔隙度等值线图,以单井试油试采及测井解释结论为依据圈定。岩性控制的边界确定规则为:
(1) 一口有效厚度井(或砂岩厚度井)和一口泥岩井之间,先划出砂岩尖灭线,而尖灭线是在井距的1/2处,有效厚度零线定在尖灭线至有效厚度井之间的1/3处;
(2) 有效厚度井与砂岩厚度井之间,有效厚度零线定在两口井之中点,即井距1/2处;
(3) 一口井控制的断块用300m井距之半外推,沿构造等高线圈定含油面积。
2.2.2 有效厚度
单井有效厚度以测井二次解释结果为准,解释为油层按照解释厚度取值,解释为差油层按照解释厚度的2/3取值,解释为油水同层的按照解释厚度的1/2取值。平面计算单元内有效厚度按照油层厚度等值线图的体积权衡法取值。
2.3 储量复算
2.3.1 泰州组储量复算
泰州组油藏2000年国家储委批准为119×104t,截止2003年6月泰州组油藏共采出原油23.93×104t。
本次储量复算泰州组油藏石油地质储量128.8×104t,主要分布在II和III油组内,II油组为主力含油层。其中,II油组石油地质储量78.3×104t、占泰州油藏地质储量的60.8%,III油组石油地质储量31.7×104t、占泰州组油藏地质储量的24.6%,I油组石油地质储量18.8×104t、占泰州组油藏地质储量的14.6%。
2.3.2 阜一段储量复算
阜一段油藏1999年国家储委批准储量为126×104t,含油面积0.82km2,2003年底标定采收率21%,可采储量为26×104t,截止2009年10月阜一段累积产油3.43×104t,采出程度2.72%,剩余可采储量为22.57×104t,开发程度较低。
本次储量复算阜一段油藏石油地质储量100.7×104t,主要分布在II、和III油组内,III油组为主力含油层。其中,III油组石油地质储量60.44×104t、占阜一段油藏地质储量的60%,II油组石油地质储量24.83×104t、占阜一段油藏地质储量的24.7%,I油组石油地质储量15.4×104t、占阜一段油藏地质储量的15.3%。
2.3.3 阜三段储量复算
2002年对草舍中断块阜三段储量进行了计算,申报国家储委批准后总储量为125×104t,含油面积为1.7km2。
本次重新计算阜三段油藏石油地质储量120.56×104t,主要分布在II、III和IV油组内,III油组为主力含油层。其中,II油组石油地质储量15.99×104t、占阜三段油藏地质储量的13.3%,III油组石油地质储量95.18×104t、占阜三段油藏地质储量的78.9%,IV油组石油地质储量9.39×104t、占阜三段油藏地质储量的7.8%。
2.4 储量复算前后对比及变化原因
泰州组油藏探明储量经复算为128.8×104t,较复算前(2000年国家储委批准为119×104t)增加了9.8×104t,主要是因为构造高部位的新井钻遇的油层厚度要大于储量报告中的数值,所以复算后的储量有所增加。
阜一段油藏南中I~V断块储量经复算为100.7×104t,较复算前(1999年国家储委批准阜宁组油藏储量为126×104t)减少了25.3×104t,油藏储量减少主要是因构造变动,含油面积有所减小所致。
3 结论
储量综合评价泰州组探明地质储量128.76万吨,叠合含油面积0.65km2;阜一段探明地质储量100.67万吨,叠和含油面积0.51km2;阜三段探明地质储量120.56万吨,叠合含油面积2.05km2。
参考文献
[1] 胡明珠.齐40块蒸汽驱评价及阶段调控技术[J].特种油气藏,2009,16:84-89.
[2] 高晓东.热采储层变化规律技术研究与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3, 9:40.
中图分类号:TE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053-01
1 储层基本特征
1.1 储层岩性特征
根据录井、岩芯资料分析,草舍油田泰州组储集层以岩屑长石细砂岩和长石细砂岩为主,少量中砂岩和砂砾岩。阜一段以细砂岩为主,粉砂岩次之,局部夹粗砂岩。阜三段岩性为陆源碎屑岩,以细砂岩为主,粉砂岩次之,局部夹中砂岩。
1.2 储层物性特征
化验分析资料表明,草舍油田泰州组岩芯孔隙度6.3-21.86%,渗透率0.22-342.4×10-3um2。渗透率值平面变化较大,平均级差达10倍以上,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98,非均质性相当严重。纵向上,泰州组上油层组平均孔隙度普遍好于下油层组,渗透率呈相反变化趋势,级差可达2.02~14.11倍,变异系数为0.96~0.967,反映储层的纵向非均质性严重。阜一段储层物性较差,储层类型主要为中-低孔、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纵向上,从下部III油组向上部I油组储层物性有逐渐变差的正韵律特征,存在一定的非均质性。平面上,油藏西北部储层物性向东部和南部逐渐变差。阜三段岩芯测定孔隙度范围值6.28~24.43%,渗透率范围值0.44~66.6×10-3?m2,统计7口井40层,层内渗透率变异系数平均1.34,突进系数平均3.26,级差平均134,储层各小层内非均质较强,层间渗透率差异较大。
1.3 储层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泰州组砂岩属于中孔、中低渗储层,阜一段砂岩属于低孔—低渗储层,阜三段砂岩属于中孔、中低渗储层。
1.4 储层分布特征
泰州组储层垂向上具有明显二分性,上部砂泥岩互层段为区域该层,下部砂岩段为油层主要储层段,底块砂岩部分厚达60m以上,砂岩主要分布在辯状水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等沉积微相内。泰州组各小层砂体近南北展布、呈片状分布,储层横向上分布比较稳定,具有储层单层厚度大、泥质夹层薄的特点,是泰州组油藏主力产层。
阜一段储层物性具有自下而上变差的正韵律特征,阜一段储层主要分布在阜一段下部,砂层多,单层薄,纵向上划分为三个油层组,下油层组分布较稳定,储层厚度相对较大,物性相对较好,是阜一段油藏主力产层,其次为中油层组,上油组控制储量较少,是次要产层。中、上油层组相变严重,横向变化大。
阜三段储层物性具有自下而上变差的正韵律特征,砂层多,单层薄,纵向上划分为四个油层组,阜三段储层主要分布在下部III油组和IV油组中,油层组分布较稳定,储层厚度相对较大,物性相对较好,是阜三段油藏主力产层,其次为II油组,I油组的砂体分布不稳定,横向变化较大,含油性较差。
2 储量复算
根据精细描述的微构造、储层分布和油层分布研究结果,利用新钻井及测井二次解释成果,对草舍油田泰州组、阜宁组阜一段和阜三段油藏进行复算。
2.1 储量计算方法与计算单元
2.1.1 储量计算方法
本次储量计算采用容积法。计算公式为:
N=100 Ao h Ф Soi ρoi / Boi
2.1.2 储量计算单元
平面计算以各个含油断块为单元,草南断块以主要含油断块南中I~V断块为计算单元,草中断块以苏198~草2断块等6个断块为计算单元。垂向以各油藏含油油组为单元,泰州组分分I~III油组3个计算单元,阜一段分I~III油组3个计算单元,阜三段分II~IV油组3个计算单元。
2.2 参数确定
2.2.1 含油面积
参考砂体厚度、平均孔隙度等值线图,以单井试油试采及测井解释结论为依据圈定。岩性控制的边界确定规则为:
(1) 一口有效厚度井(或砂岩厚度井)和一口泥岩井之间,先划出砂岩尖灭线,而尖灭线是在井距的1/2处,有效厚度零线定在尖灭线至有效厚度井之间的1/3处;
(2) 有效厚度井与砂岩厚度井之间,有效厚度零线定在两口井之中点,即井距1/2处;
(3) 一口井控制的断块用300m井距之半外推,沿构造等高线圈定含油面积。
2.2.2 有效厚度
单井有效厚度以测井二次解释结果为准,解释为油层按照解释厚度取值,解释为差油层按照解释厚度的2/3取值,解释为油水同层的按照解释厚度的1/2取值。平面计算单元内有效厚度按照油层厚度等值线图的体积权衡法取值。
2.3 储量复算
2.3.1 泰州组储量复算
泰州组油藏2000年国家储委批准为119×104t,截止2003年6月泰州组油藏共采出原油23.93×104t。
本次储量复算泰州组油藏石油地质储量128.8×104t,主要分布在II和III油组内,II油组为主力含油层。其中,II油组石油地质储量78.3×104t、占泰州油藏地质储量的60.8%,III油组石油地质储量31.7×104t、占泰州组油藏地质储量的24.6%,I油组石油地质储量18.8×104t、占泰州组油藏地质储量的14.6%。
2.3.2 阜一段储量复算
阜一段油藏1999年国家储委批准储量为126×104t,含油面积0.82km2,2003年底标定采收率21%,可采储量为26×104t,截止2009年10月阜一段累积产油3.43×104t,采出程度2.72%,剩余可采储量为22.57×104t,开发程度较低。
本次储量复算阜一段油藏石油地质储量100.7×104t,主要分布在II、和III油组内,III油组为主力含油层。其中,III油组石油地质储量60.44×104t、占阜一段油藏地质储量的60%,II油组石油地质储量24.83×104t、占阜一段油藏地质储量的24.7%,I油组石油地质储量15.4×104t、占阜一段油藏地质储量的15.3%。
2.3.3 阜三段储量复算
2002年对草舍中断块阜三段储量进行了计算,申报国家储委批准后总储量为125×104t,含油面积为1.7km2。
本次重新计算阜三段油藏石油地质储量120.56×104t,主要分布在II、III和IV油组内,III油组为主力含油层。其中,II油组石油地质储量15.99×104t、占阜三段油藏地质储量的13.3%,III油组石油地质储量95.18×104t、占阜三段油藏地质储量的78.9%,IV油组石油地质储量9.39×104t、占阜三段油藏地质储量的7.8%。
2.4 储量复算前后对比及变化原因
泰州组油藏探明储量经复算为128.8×104t,较复算前(2000年国家储委批准为119×104t)增加了9.8×104t,主要是因为构造高部位的新井钻遇的油层厚度要大于储量报告中的数值,所以复算后的储量有所增加。
阜一段油藏南中I~V断块储量经复算为100.7×104t,较复算前(1999年国家储委批准阜宁组油藏储量为126×104t)减少了25.3×104t,油藏储量减少主要是因构造变动,含油面积有所减小所致。
3 结论
储量综合评价泰州组探明地质储量128.76万吨,叠合含油面积0.65km2;阜一段探明地质储量100.67万吨,叠和含油面积0.51km2;阜三段探明地质储量120.56万吨,叠合含油面积2.05km2。
参考文献
[1] 胡明珠.齐40块蒸汽驱评价及阶段调控技术[J].特种油气藏,2009,16:84-89.
[2] 高晓东.热采储层变化规律技术研究与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3, 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