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8-320
我校地处农村,现有教学班12个,教职工42人。30岁以下的教师占48.8%。30岁以上的教师占51.2%。(其中50岁以上的教师占15.6%。)从年龄结构来看,我校教师构成整体呈现年轻,30岁以下的教师充满活力,但是教学经验不足,课堂调控能力不高,课堂效益不高。而40岁以上的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只求不出安全事故,对课堂教学的投入不够,心思没有放在教学中。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
新课程改革越来越强烈呼吁教师的专业成长。因为有了教师的成长,才有学校的发展,也才能有学生的发展。然而,目前,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专业成长内驱力不足的现象,原因有很多,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毅力等,其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个人能力不过硬。教师个人能力参差不齐已成为困扰教育发展的难题。那么,如何助力教师,充分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更好地帮助教师得到成长呢?近几年,我校以提高教师的能力为突破口,设法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制度约束,提供能力提升的动力
为了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要求教师人人练好三笔字,说好普通话,画好简笔画,并给教师发放练字的笔和纸,给老师发放练习普通话的书,督促教师认真练习,努力夯实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引导教师上好教研课、新教师亮相课,骨干教师展示课,每个学科每期都要求定期、定量完成教研课任务,语、数、英三门学科的每位老师都要求实施先行课,50岁以下的教师每年都要参加“青蓝杯”教学竞赛,以此来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激励教师读好教材教参、课程标准,每期期初学校为教师推荐教育理论书籍,期末分组交流分享。学校还制订了课题研究管理办法,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要求每个学科的老师都申报小课题,努力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一系列的制度就像一根无形的鞭子,为教师的能力提升提供了动力。
二、拜师培训,引领能力提升的方法
一位特级教师曾说:“仅仅拥有知识的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知识只是奠定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气,而智慧却给教师带来灵气,一个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大气,才会表现出教育机智。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如果缺乏专家、名师的引领,则很难提升其教育理念,难以做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拜专家为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捷径。近年来,学校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在实践中练”的方法,让一批骨干教师向名师学习进行“零距离接触”与面对面的交流,让他们现场去体验和感受名师的教学风范。除此之外,学校还设法发挥本校名优教师的力量,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徒弟随时都可以走进师傅课堂听课,徒弟的每一节先行课和教研課,师傅都要精心指导。师徒结对活动的开展促使一大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尤其是语文组魏蓉老师,她在徐子寒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一次次地上先行课、教研课、竞赛课、观摩课。师徒一起备课,一起制作课件,一遍又一遍地试教。通过几年的磨炼,魏蓉老师的语文课越上越精彩,语文组的每位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魏蓉老师的教学风格正一步步向大师迈进。除了学科培训活动之外,学校非常重视班主任培训工作,通过每月一次的培训活动,引领大家探究班主任工作的一般规律,学习班级管理的经验和方法,培养班主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实地培训,学校还鼓励每位教师参加各种网络研修。这一系列的培训活动,就像指路的明灯,为教师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的提升指明了方向。
三、研究交流,提供能力提升的平台
为了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学校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鼓励教师上好先行课、教研课和竞赛课。期初,每位教师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选择自己的上课内容,每一节先行课,都由上课的老师撰写主备人资料卡,写上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设计意图,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时间,由主备人发言,说出自己的教学构想以及设计意图,其他教师补充意见,主备人再根据大家的意见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修改,然后在组内实施教育,先行课组内的每位老师都要参与听课和评课,先行课实施后,主备人再次根据大家的意见对教案进行修改,然后把教案打印出来与同年级老师共享。每节教研课和竞赛课,任教老师也总是反复试教,同学科的老师反复听课,提出修改意见,直至满意为止。通过教研平台的磨砺,一批教研组长脱颖而出。英语组游青红老师的课一次次走出校门,走向区级研究课舞台。她精彩的英语课堂深深吸引着每一位听课者。在她带领下的英语组已成为我校的一张名片,在每一次的期末区级质量监测中,每次都在全区名列前茅。课题组专题会议上,各个课题负责人定期给大家介绍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心得。每期一次的班主任工作总结会上,优秀班主任给大家分享自己带班的经验。这种横向的同事互助研究活动,为教师的能力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有了制度的保证、专家的引领和同伴的互助,老师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增长。教师的自信心更强了,工作热情更高了,工作效率自然随之提升。老师们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工作,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开花。2019-2020年期间,我校教师获国家级荣誉5人次,省级荣誉3人次,市、区级荣誉24人次。课题研究区级课题12个。教师赛课多人获奖,其中区级二等奖2人,区级三等奖3人。论文参赛11人获国家、省、市、区级奖励。辅导学生参赛24人获国家级奖励,10人获省级奖励,35人获市区级奖励。去年我校四、五、六年级语、数、英三门功课参加区级监测,名列前茅。这满满的收获凝聚着老师们辛勤的汗水,见证着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
新课程改革,征途漫漫,迫切需要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然而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项缓慢而艰难的工作,需要学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引导教师们强化责任、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经常反思、勤于动笔。只要学校不断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相信令人仰慕的专家型教师会越来越多,相信教育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
我校地处农村,现有教学班12个,教职工42人。30岁以下的教师占48.8%。30岁以上的教师占51.2%。(其中50岁以上的教师占15.6%。)从年龄结构来看,我校教师构成整体呈现年轻,30岁以下的教师充满活力,但是教学经验不足,课堂调控能力不高,课堂效益不高。而40岁以上的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只求不出安全事故,对课堂教学的投入不够,心思没有放在教学中。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
新课程改革越来越强烈呼吁教师的专业成长。因为有了教师的成长,才有学校的发展,也才能有学生的发展。然而,目前,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专业成长内驱力不足的现象,原因有很多,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毅力等,其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个人能力不过硬。教师个人能力参差不齐已成为困扰教育发展的难题。那么,如何助力教师,充分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更好地帮助教师得到成长呢?近几年,我校以提高教师的能力为突破口,设法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制度约束,提供能力提升的动力
为了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要求教师人人练好三笔字,说好普通话,画好简笔画,并给教师发放练字的笔和纸,给老师发放练习普通话的书,督促教师认真练习,努力夯实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引导教师上好教研课、新教师亮相课,骨干教师展示课,每个学科每期都要求定期、定量完成教研课任务,语、数、英三门学科的每位老师都要求实施先行课,50岁以下的教师每年都要参加“青蓝杯”教学竞赛,以此来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激励教师读好教材教参、课程标准,每期期初学校为教师推荐教育理论书籍,期末分组交流分享。学校还制订了课题研究管理办法,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要求每个学科的老师都申报小课题,努力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一系列的制度就像一根无形的鞭子,为教师的能力提升提供了动力。
二、拜师培训,引领能力提升的方法
一位特级教师曾说:“仅仅拥有知识的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知识只是奠定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气,而智慧却给教师带来灵气,一个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大气,才会表现出教育机智。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如果缺乏专家、名师的引领,则很难提升其教育理念,难以做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拜专家为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捷径。近年来,学校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在实践中练”的方法,让一批骨干教师向名师学习进行“零距离接触”与面对面的交流,让他们现场去体验和感受名师的教学风范。除此之外,学校还设法发挥本校名优教师的力量,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徒弟随时都可以走进师傅课堂听课,徒弟的每一节先行课和教研課,师傅都要精心指导。师徒结对活动的开展促使一大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尤其是语文组魏蓉老师,她在徐子寒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一次次地上先行课、教研课、竞赛课、观摩课。师徒一起备课,一起制作课件,一遍又一遍地试教。通过几年的磨炼,魏蓉老师的语文课越上越精彩,语文组的每位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魏蓉老师的教学风格正一步步向大师迈进。除了学科培训活动之外,学校非常重视班主任培训工作,通过每月一次的培训活动,引领大家探究班主任工作的一般规律,学习班级管理的经验和方法,培养班主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实地培训,学校还鼓励每位教师参加各种网络研修。这一系列的培训活动,就像指路的明灯,为教师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的提升指明了方向。
三、研究交流,提供能力提升的平台
为了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学校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鼓励教师上好先行课、教研课和竞赛课。期初,每位教师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选择自己的上课内容,每一节先行课,都由上课的老师撰写主备人资料卡,写上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设计意图,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时间,由主备人发言,说出自己的教学构想以及设计意图,其他教师补充意见,主备人再根据大家的意见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修改,然后在组内实施教育,先行课组内的每位老师都要参与听课和评课,先行课实施后,主备人再次根据大家的意见对教案进行修改,然后把教案打印出来与同年级老师共享。每节教研课和竞赛课,任教老师也总是反复试教,同学科的老师反复听课,提出修改意见,直至满意为止。通过教研平台的磨砺,一批教研组长脱颖而出。英语组游青红老师的课一次次走出校门,走向区级研究课舞台。她精彩的英语课堂深深吸引着每一位听课者。在她带领下的英语组已成为我校的一张名片,在每一次的期末区级质量监测中,每次都在全区名列前茅。课题组专题会议上,各个课题负责人定期给大家介绍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心得。每期一次的班主任工作总结会上,优秀班主任给大家分享自己带班的经验。这种横向的同事互助研究活动,为教师的能力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有了制度的保证、专家的引领和同伴的互助,老师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增长。教师的自信心更强了,工作热情更高了,工作效率自然随之提升。老师们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工作,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开花。2019-2020年期间,我校教师获国家级荣誉5人次,省级荣誉3人次,市、区级荣誉24人次。课题研究区级课题12个。教师赛课多人获奖,其中区级二等奖2人,区级三等奖3人。论文参赛11人获国家、省、市、区级奖励。辅导学生参赛24人获国家级奖励,10人获省级奖励,35人获市区级奖励。去年我校四、五、六年级语、数、英三门功课参加区级监测,名列前茅。这满满的收获凝聚着老师们辛勤的汗水,见证着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
新课程改革,征途漫漫,迫切需要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然而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项缓慢而艰难的工作,需要学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引导教师们强化责任、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经常反思、勤于动笔。只要学校不断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相信令人仰慕的专家型教师会越来越多,相信教育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