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阐述水稻有机栽培集成技术应用及产业化开发途径,包括基地和品种选择、轮作方式、稻鸭共作、无纺布全程覆盖育秧、肥水运筹、病虫草害防除、适期收获、产业化开发及创新技术等方面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 有机稻米;集成技术;产业化开发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284-02
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境友好型的水稻有机生产,以完善的农产品安全机制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以较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消费安全和农民增收。近些年来,按照水稻有机栽培的特定要求,深入开展一系列试验研究和示范应用,成功开发出以机插稻无纺布全程覆盖、稻鸭共作(一稻两鸭)、生物有机肥、频振式杀虫灯等核心技术,通过技术集成的应用及产业化开发,取得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效益的同步提升,实现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1 集成技术
1.1 优化品种结构布局
一是遴选品种。近年来,在引试国内外优质稻米品种19个(日本品种:梦筑、越光、日光、阳光、乳玉、柔小町;当地品种:武育粳3号、常优1号、2239、武粳15、9998-3、武育粳18、8130-6、软玉、宁粳3号、太湖糯、武香粳14、镇糯2号、南粳5055)的基础上,开展适应性试验,初步筛选出米质优、产量稳且适合有机栽培的优良品种日光、武香粳14、宁粳3号、南粳5055等。绿肥品种的遴选,通过种植蚕(豌)豆、紫云英、黑麦草等绿肥,明确了绿肥品种以紫云英为宜[1]。二是合理轮作。有机稻米生产以稻—肥轮作方式为佳,既促进用地与养地的相对平衡,确保基础地力的常种不衰,又确保生产、生态环境安全和稻米产品安全。
1.2 优化群体质量栽培
一是因种适期播栽,当地一般在5月15日左右播种,6月10日前机插结束。二是规范操作,从源头抓起,机插培育壮秧,床土培肥选用生物有机肥;精量播种,机插育秧以落谷2.5粒/cm2为宜;种子处理剂应用日本研制的植物提取液1号浸种处理(10 000倍液)、1%石灰水以及新型血液包衣剂,以有效控制水稻恶苗病等种传病的发生;采用无纺布全程覆盖育秧,防虫控病作用显著,有效阻隔灰飞虱入侵,避免秧田期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三是调优群体,机插秧株行距11.7~12.0 cm×30.0 cm,机插24万~27万穴/hm2,基本苗90万~120万株/hm2,确保有效穗270万~315万穗/hm2。
1.3 优化稻作施肥技术
一是施有机肥,有机栽培采用全程施用生物有机肥,促进土壤有益生物有效活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禁用化学肥料,减少富营养化。二是合理运筹。施用生物有机肥2 400 kg/hm2,其中基肥施1 200 kg/hm2,追肥于搁田期和拔节期分别施600 kg/hm2;冬种绿肥的田块,在绿肥生长至盛花期时在全量压青基础上,施用生物有机肥1 800 kg/hm2,其中基肥施1 200 kg/hm2,追肥于搁田后拔节时施600 kg/hm2。三是科学施用。基肥在大田耱平沉实机插前建立薄水层后匀施,追肥采用湿润施肥法[2]。
1.4 优化植保综防技术
水稻有机栽培在不施任何化学农药的前提下,病虫草害的防除采用以下措施:一是农业防治,机插育秧秧田期用无纺布全程覆盖,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二是物理防治,本田期采用频振式杀灯诱捕,有效减轻虫害[3]。三是生物防治,本田期采用稻鸭共作(“一稻两鸭”),有效控制杂草发生,减轻纹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的发生危害。四是药物防治,对纹枯病、稻飞虱等选用生物农药(苦参碱、井冈霉素、苦辣素、Bt等)防治。
1.5 优化清洁灌溉技术
科学水浆管理是培植高产群体、减轻病害、确保活熟、提高稻米品质的重要措施。有机栽培的水分管理:一是选用清洁水源,单灌单排,严禁控制周边常规稻区水源的窜流。二是适时适度搁田,做到“时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时”,即够苗时适期脱水露田,并采用前轻后重搁田方式,促进壮秆和根系下扎,提高根系活力,增强抗倒伏能力。三是后期湿润灌溉,收获前1周断水干田,确保饱水绽谷,活熟清秀。
1.6 优化采收加工技术
全面实行全程机械化收脱及加工技术,技术路线:适期收脱—单打单收—低温烘干—全套先进机械精加工(色选、真空包装),从稻谷收脱到大米精加工形成不落地。
2 主要措施
2.1 搭建工作班子,组织保障到位
健全组织体系:一是组建领导班子,成立由金坛市江南春米业有限公司、市农林局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二是组建技术班子,组建由市农林局分管局长与业务站负责人组成技术班子,并聘请日本专家作技术顾问,制订技术方案,组织农林局系统技术骨干负责技术指导。三是组建实施小组,辖区所在镇、村成立实施小组,全市形成行政、技术、农资服务功能齐全、市镇村一体化的工作网络,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2.2 建立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到位
一是建基地,选择土壤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优越的农田作为基地专业化有机栽培,实施前由日本专家及其江苏省绿办派员到场采样检测产地环境质量,检测结果土壤、水样等指标均符合有机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尔后建立有机稻米生产基地,2007—2011年在指前镇庄阳村大荡圩、东浦村淡白圩区域建立有机稻米生产基地144 hm2。二是搞研发,按照水稻有机栽培生产准则,开展品种适应性试验、生物有机肥施用、机插育秧无纺布全程覆盖、浸种剂、稻鸭共作(一稻两鸭)、频振式杀虫灯、生物农药使用技术等研究,确立有机栽培水稻品种利用及其全程质量调控的技术指标[4]。三是抓示范,2007—2011年在全市各地分别选择生态环境好的地域开展布点扩面引导(朱林镇黄金村,薛埠镇罗村、方麓村等),提高应用水平,扩大影响,增强辐射功能,稻作期间多次组织各镇分管领导及农技人员现场观摩,确保核心技术应用的到位率,促进稳步推进,与此同时,有机稻米基地生产示范区建设成为常州市乃至全国的先进典范。 2.3 强化全程服务,技物配套到位
水稻有机栽培生产不同于常规生产,技物结合是推广和普及新技术的有效途径,一是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从源头抓起,实行全程监控,实施配套,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形成了技术集成的再创新。二是技术指导全程跟踪,从育秧到大田栽培均按照有机栽培特定要求进行实施,采用统一种子处理、统一机械插秧、统一稻鸭共作、统一装杀虫灯、统一肥水运筹、统一栽培管理等。三是物资供应全程配套,多方衔接,组织和研制专用有机生物肥(药)、频振式杀虫灯应用的调配供应到位。四是建立田间生产档案,基地生产建立苗情哨,实行专人负责,定期考查测定分析,掌握水稻有机栽培群体质量苗情动态及生长发育规律,指导实际生产。
2.4 强化多方对接,产业化开发到位
集科、工、贸,产、加、销于一体,实行“公司 基地 农户 科技 推广 营销”产业化链式开发模式。一是联科研院所,以日本九洲大学、NS-30研究所、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单位为技术依托,日本专家作技术后盾,研发及完善配套技术。二是建生产基地,有效流转土地集约化经营,建立稳定生产基地,目前公司已流转集中连片农田334 hm2进行有机稻米产加销一体化开发,其中有机稻米基地化生产核心区面积144 hm2。三是配先进设备,在耕、种、收、加、贮等过程中,均选择先进配套机械设备,实现了不落地有机大米。四是拓市场营销,利用上海农博会、常州农交会、全国稻博会等重大洽谈活动,积极推荐打入国内大中城市,倍受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有机稻米规模生产和经营引来众多采购商驻足,优质品高价位销售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苏牌”有机大米被钓鱼台国宾馆指定为特供优质农产品。五是创自主品牌,近些年来,“苏牌”稻米产品分别荣获“江苏名牌产品”和“江苏省著名商标”,企业相继通过了有机农产品标准体系认证,并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的证书。
3 综合效益
3.1 经济效益显著
一是直接效益显著,有机稻米实行标准化生产,不仅产出的稻米品质极佳,而且增收效益显著。2007—2011年有机稻基地化生产累计面积307 hm2,有机稻米基地生产与常规栽培稻效益比较,平均新增效益68 142.90元/hm2,累计节本增收2 091.08万元。二是间接效益倍增,采用专业化、基地化生产,真正实现强农富民,基地农民实行有机稻米生产较常规稻生产平均新增效益4 500元/hm2;拓宽就业渠道,实行土地有序流转后,扩大农民的就业面,转移剩余劳力参与二、三产业的服务,增加非农工资性收入。
3.2 社会效益显著
一是推动科技进步,开启“有机稻米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的新征程,尤其是在水稻有机栽培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成效显著,技术应用不断放大,国内外参观学习的人群络绎不绝。二是促进增收提效,通过集成技术的全面应用,稻米品质显著改观,满足人们对提高稻米品质的需求,加快优质米产业的快速发展,并推动生态质量型农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竟争力增强,实现联利连心、民企共赢。三是推动产业发展,实行产加销一体化运作,推进水稻生产技术向市场化、优质化的转变,与世界接轨,打破壁垒的制约,优质品种、保优有机栽培、标准化生产与加工、产业化经营已初具雏形。
3.3 生态效益显著
一是改善生态环境,采用稻秸秆全量还田和绿肥压青,不仅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而且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二是减少农药残留,在实行稻—肥轮作的生产过程中,适当应用生物农药,大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对环境及产品的污染,既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又确保稻米品质及食用安全。三是削减面源污染,施用生物有机肥生产稻米,大大减少化学肥料对环境的污染及其水体的富营养化,土壤性状有效改善,促进有益微生物良性循环,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土壤资源良性的可持续利用。四是清洁节水灌溉,选用天然清洁水(水库水)单独灌溉,可提高稻米品质,还可提高灌溉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技术创新
4.1 生产技术创新
创新机插稻无纺布全程覆盖育秧、“一稻两鸭”生态种养、频振式杀虫灯应用、生物有机肥施用等,其中利用鸭群种植有机水稻的方法、机插秧无纺布全程覆盖培育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4.2 加工技术创新
环保节能型创新,低温烘干改过去以煤油做燃料为稻谷谷壳作燃料,既节能降耗,又环保增效,既有效解决燃料紧缺和稻米加工谷壳变废为宝的循环利用,又解决广大稻农收获后因遇灾害性天气无法晒谷而造成霉变的实际困难,同时提高稻米外观品质及其商品性。
4.3 包装设计创新
有机大米系列化包装设计新颖,其中有机米包装盒、有机米内包装袋、有机米包装拎袋获专利证书。
5 参考文献
[1] 许立,金连登,朱智伟,等.有机稻米基地建设及生产过程控制技术简述[J].中国稻米,2003(6):41-42.
[2] 蒋祖明,曹建军,史粉祥.“一稻两鸭”生态种养技术[J].农家致富,2007(9):40.
[3] 李粉华,蒋林忠,孙国俊,等.稻鸭共作对稻田杂草的生物控制效果[J].杂草科学,2007(2):32-33.
[4] 蒋祖明,汤和平,沈培清,等.机插水稻有机栽培集成技术[J].中国稻米,2008(5):53-54.
关键词 有机稻米;集成技术;产业化开发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284-02
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境友好型的水稻有机生产,以完善的农产品安全机制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以较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消费安全和农民增收。近些年来,按照水稻有机栽培的特定要求,深入开展一系列试验研究和示范应用,成功开发出以机插稻无纺布全程覆盖、稻鸭共作(一稻两鸭)、生物有机肥、频振式杀虫灯等核心技术,通过技术集成的应用及产业化开发,取得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效益的同步提升,实现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1 集成技术
1.1 优化品种结构布局
一是遴选品种。近年来,在引试国内外优质稻米品种19个(日本品种:梦筑、越光、日光、阳光、乳玉、柔小町;当地品种:武育粳3号、常优1号、2239、武粳15、9998-3、武育粳18、8130-6、软玉、宁粳3号、太湖糯、武香粳14、镇糯2号、南粳5055)的基础上,开展适应性试验,初步筛选出米质优、产量稳且适合有机栽培的优良品种日光、武香粳14、宁粳3号、南粳5055等。绿肥品种的遴选,通过种植蚕(豌)豆、紫云英、黑麦草等绿肥,明确了绿肥品种以紫云英为宜[1]。二是合理轮作。有机稻米生产以稻—肥轮作方式为佳,既促进用地与养地的相对平衡,确保基础地力的常种不衰,又确保生产、生态环境安全和稻米产品安全。
1.2 优化群体质量栽培
一是因种适期播栽,当地一般在5月15日左右播种,6月10日前机插结束。二是规范操作,从源头抓起,机插培育壮秧,床土培肥选用生物有机肥;精量播种,机插育秧以落谷2.5粒/cm2为宜;种子处理剂应用日本研制的植物提取液1号浸种处理(10 000倍液)、1%石灰水以及新型血液包衣剂,以有效控制水稻恶苗病等种传病的发生;采用无纺布全程覆盖育秧,防虫控病作用显著,有效阻隔灰飞虱入侵,避免秧田期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三是调优群体,机插秧株行距11.7~12.0 cm×30.0 cm,机插24万~27万穴/hm2,基本苗90万~120万株/hm2,确保有效穗270万~315万穗/hm2。
1.3 优化稻作施肥技术
一是施有机肥,有机栽培采用全程施用生物有机肥,促进土壤有益生物有效活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禁用化学肥料,减少富营养化。二是合理运筹。施用生物有机肥2 400 kg/hm2,其中基肥施1 200 kg/hm2,追肥于搁田期和拔节期分别施600 kg/hm2;冬种绿肥的田块,在绿肥生长至盛花期时在全量压青基础上,施用生物有机肥1 800 kg/hm2,其中基肥施1 200 kg/hm2,追肥于搁田后拔节时施600 kg/hm2。三是科学施用。基肥在大田耱平沉实机插前建立薄水层后匀施,追肥采用湿润施肥法[2]。
1.4 优化植保综防技术
水稻有机栽培在不施任何化学农药的前提下,病虫草害的防除采用以下措施:一是农业防治,机插育秧秧田期用无纺布全程覆盖,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二是物理防治,本田期采用频振式杀灯诱捕,有效减轻虫害[3]。三是生物防治,本田期采用稻鸭共作(“一稻两鸭”),有效控制杂草发生,减轻纹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的发生危害。四是药物防治,对纹枯病、稻飞虱等选用生物农药(苦参碱、井冈霉素、苦辣素、Bt等)防治。
1.5 优化清洁灌溉技术
科学水浆管理是培植高产群体、减轻病害、确保活熟、提高稻米品质的重要措施。有机栽培的水分管理:一是选用清洁水源,单灌单排,严禁控制周边常规稻区水源的窜流。二是适时适度搁田,做到“时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时”,即够苗时适期脱水露田,并采用前轻后重搁田方式,促进壮秆和根系下扎,提高根系活力,增强抗倒伏能力。三是后期湿润灌溉,收获前1周断水干田,确保饱水绽谷,活熟清秀。
1.6 优化采收加工技术
全面实行全程机械化收脱及加工技术,技术路线:适期收脱—单打单收—低温烘干—全套先进机械精加工(色选、真空包装),从稻谷收脱到大米精加工形成不落地。
2 主要措施
2.1 搭建工作班子,组织保障到位
健全组织体系:一是组建领导班子,成立由金坛市江南春米业有限公司、市农林局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二是组建技术班子,组建由市农林局分管局长与业务站负责人组成技术班子,并聘请日本专家作技术顾问,制订技术方案,组织农林局系统技术骨干负责技术指导。三是组建实施小组,辖区所在镇、村成立实施小组,全市形成行政、技术、农资服务功能齐全、市镇村一体化的工作网络,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2.2 建立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到位
一是建基地,选择土壤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优越的农田作为基地专业化有机栽培,实施前由日本专家及其江苏省绿办派员到场采样检测产地环境质量,检测结果土壤、水样等指标均符合有机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尔后建立有机稻米生产基地,2007—2011年在指前镇庄阳村大荡圩、东浦村淡白圩区域建立有机稻米生产基地144 hm2。二是搞研发,按照水稻有机栽培生产准则,开展品种适应性试验、生物有机肥施用、机插育秧无纺布全程覆盖、浸种剂、稻鸭共作(一稻两鸭)、频振式杀虫灯、生物农药使用技术等研究,确立有机栽培水稻品种利用及其全程质量调控的技术指标[4]。三是抓示范,2007—2011年在全市各地分别选择生态环境好的地域开展布点扩面引导(朱林镇黄金村,薛埠镇罗村、方麓村等),提高应用水平,扩大影响,增强辐射功能,稻作期间多次组织各镇分管领导及农技人员现场观摩,确保核心技术应用的到位率,促进稳步推进,与此同时,有机稻米基地生产示范区建设成为常州市乃至全国的先进典范。 2.3 强化全程服务,技物配套到位
水稻有机栽培生产不同于常规生产,技物结合是推广和普及新技术的有效途径,一是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从源头抓起,实行全程监控,实施配套,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形成了技术集成的再创新。二是技术指导全程跟踪,从育秧到大田栽培均按照有机栽培特定要求进行实施,采用统一种子处理、统一机械插秧、统一稻鸭共作、统一装杀虫灯、统一肥水运筹、统一栽培管理等。三是物资供应全程配套,多方衔接,组织和研制专用有机生物肥(药)、频振式杀虫灯应用的调配供应到位。四是建立田间生产档案,基地生产建立苗情哨,实行专人负责,定期考查测定分析,掌握水稻有机栽培群体质量苗情动态及生长发育规律,指导实际生产。
2.4 强化多方对接,产业化开发到位
集科、工、贸,产、加、销于一体,实行“公司 基地 农户 科技 推广 营销”产业化链式开发模式。一是联科研院所,以日本九洲大学、NS-30研究所、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单位为技术依托,日本专家作技术后盾,研发及完善配套技术。二是建生产基地,有效流转土地集约化经营,建立稳定生产基地,目前公司已流转集中连片农田334 hm2进行有机稻米产加销一体化开发,其中有机稻米基地化生产核心区面积144 hm2。三是配先进设备,在耕、种、收、加、贮等过程中,均选择先进配套机械设备,实现了不落地有机大米。四是拓市场营销,利用上海农博会、常州农交会、全国稻博会等重大洽谈活动,积极推荐打入国内大中城市,倍受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有机稻米规模生产和经营引来众多采购商驻足,优质品高价位销售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苏牌”有机大米被钓鱼台国宾馆指定为特供优质农产品。五是创自主品牌,近些年来,“苏牌”稻米产品分别荣获“江苏名牌产品”和“江苏省著名商标”,企业相继通过了有机农产品标准体系认证,并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的证书。
3 综合效益
3.1 经济效益显著
一是直接效益显著,有机稻米实行标准化生产,不仅产出的稻米品质极佳,而且增收效益显著。2007—2011年有机稻基地化生产累计面积307 hm2,有机稻米基地生产与常规栽培稻效益比较,平均新增效益68 142.90元/hm2,累计节本增收2 091.08万元。二是间接效益倍增,采用专业化、基地化生产,真正实现强农富民,基地农民实行有机稻米生产较常规稻生产平均新增效益4 500元/hm2;拓宽就业渠道,实行土地有序流转后,扩大农民的就业面,转移剩余劳力参与二、三产业的服务,增加非农工资性收入。
3.2 社会效益显著
一是推动科技进步,开启“有机稻米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的新征程,尤其是在水稻有机栽培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成效显著,技术应用不断放大,国内外参观学习的人群络绎不绝。二是促进增收提效,通过集成技术的全面应用,稻米品质显著改观,满足人们对提高稻米品质的需求,加快优质米产业的快速发展,并推动生态质量型农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竟争力增强,实现联利连心、民企共赢。三是推动产业发展,实行产加销一体化运作,推进水稻生产技术向市场化、优质化的转变,与世界接轨,打破壁垒的制约,优质品种、保优有机栽培、标准化生产与加工、产业化经营已初具雏形。
3.3 生态效益显著
一是改善生态环境,采用稻秸秆全量还田和绿肥压青,不仅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而且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二是减少农药残留,在实行稻—肥轮作的生产过程中,适当应用生物农药,大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对环境及产品的污染,既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又确保稻米品质及食用安全。三是削减面源污染,施用生物有机肥生产稻米,大大减少化学肥料对环境的污染及其水体的富营养化,土壤性状有效改善,促进有益微生物良性循环,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土壤资源良性的可持续利用。四是清洁节水灌溉,选用天然清洁水(水库水)单独灌溉,可提高稻米品质,还可提高灌溉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技术创新
4.1 生产技术创新
创新机插稻无纺布全程覆盖育秧、“一稻两鸭”生态种养、频振式杀虫灯应用、生物有机肥施用等,其中利用鸭群种植有机水稻的方法、机插秧无纺布全程覆盖培育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4.2 加工技术创新
环保节能型创新,低温烘干改过去以煤油做燃料为稻谷谷壳作燃料,既节能降耗,又环保增效,既有效解决燃料紧缺和稻米加工谷壳变废为宝的循环利用,又解决广大稻农收获后因遇灾害性天气无法晒谷而造成霉变的实际困难,同时提高稻米外观品质及其商品性。
4.3 包装设计创新
有机大米系列化包装设计新颖,其中有机米包装盒、有机米内包装袋、有机米包装拎袋获专利证书。
5 参考文献
[1] 许立,金连登,朱智伟,等.有机稻米基地建设及生产过程控制技术简述[J].中国稻米,2003(6):41-42.
[2] 蒋祖明,曹建军,史粉祥.“一稻两鸭”生态种养技术[J].农家致富,2007(9):40.
[3] 李粉华,蒋林忠,孙国俊,等.稻鸭共作对稻田杂草的生物控制效果[J].杂草科学,2007(2):32-33.
[4] 蒋祖明,汤和平,沈培清,等.机插水稻有机栽培集成技术[J].中国稻米,2008(5):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