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经济增加值与全面预算管理的有关概念进行综述,分析了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并且对企业管理的问题进行论述,提出了四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 全面预算管理
引言:
目前基于经济增加值的全面预算管理,已经逐渐成为了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方法。但是在我国,目前其中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改进。为此,意识到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是企业加强经济效益管理的首要目标。
一、经济增加值与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概述
(一)全面预算管理概述
全面预算指一段时间内,企业在经营、投资、筹资等财务活动之间的统筹。它作为一种较为全面的预算管理方式,需要全体员工参与,并且通过一定的计划、协调管理,让资源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使企业的运行效率得到提高。全面预算是一个企业战略的代名词,可以伴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各种变化,进行改进。
(二)经济增加值的有关概述
经济增加值是企业的税后净利润扣除全部投入的资本成本后的余额。经济增加值是企业内部的考核绩效目标,也是内部员工的薪资分配的十分重要的依据。它可以用于企业的管理,并且将一些企业内相对于混乱的多元化评判标准进行统一,还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成就一种创新的经营理念[1]。
二、基于经济增加值简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
(一)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导向
在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的管理中,以经济增加值作为管理的基础就可以将企业的各个战略分解并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性的因素,并且依照这些相关的内容进行预算,和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相匹配,让企业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二)以经济增加值为起点的全面预算体系更为科学
现在经济增加值已经成为了一个公司在运营过程中最重要的数据指标之一。经济增加值强调计算企业利润时,考虑资本的机会成本。由于考虑到了包括所有者权益在内的所有资本的成本,经济增加值体现了某时期内创造或损失的财富价值量。它不是我们常见的会计利润,克服传统业绩考核指标成本计算不完全的缺点,能够作为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最精准的尺度。
(三)以业绩考核为动力
经济增加值以财务数据为基础进行调整,能够对企业真实业绩进行评价,促进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经济增加值与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不仅能够实现考评的公正性,也能使管理者改进管理方式、提升业绩的积极性的得到提高。
三、基于经济增加值简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
(一)预算管理模式不合理
现在有许多企业已经设立了预算管理机构,并且制定了有关的制度,每年对预算编制并进行上报。但是,预算管理模式一般是基于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更多关注会计利润而缺乏战略引导性,导致企业只重视眼前利益。而预算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停留在关注短期经营成果上。
(二)信息化管理水平低下
目前有许多企公司由于资金缺失和信息技术不到位等原因,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中仍然没有一些优秀的软件对其进行技术上的支持,所以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许多环节中都存在着许多问题。预算的编制、分解、监督和评价等工作,需要许多的人力物力的耗费,也无法对信息的准确性进行保证。
(三)预算管控体系不健全
部分企业在预算管控体系中建立起了经济增加值预算目标,但目标制定过程不够科学,只是是根据历史经验和利润预测数据进行简单推断,也没有对经济增加值目标进行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具体分解。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监督、控制和反馈,修正预算目标时往往忽略对经济增加值目标的修正调整。
四、基于经济增加值简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要点
(一)转换管理思想,提高管理质量
首先企业的管理层要对总体的指导思想进行转变。想要在运营的过程中,让企业得到最大化的收益,就必须要让投入的成本回报率在总体上大于投入资本的回报率。为此,经济增加值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实施过程中,要对销售额和预算标准进行扩大。同时对一些新增资产的数量和方式进行谨慎的思考,对无效资产及时进行清理。
企业要想获得效益最大化,就必须把经济增加值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当前,部分企业缺乏经济增加值的理念宣传,停留在集团公司下达计划指标给子公司这个阶段上。要推行基于经济增加值的全面预算方案,就要要求企业负责人认识到经济增加值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宣传和培训理解这个指标的核心内容,从过去的利润第一转变到价值创造第一,从决策方法、管理手段、激励方式等理念上全面转变。
(二)加强结构组织,完善管理制度
企业采用基于经济增加值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时,要逐步完善决策和管理机构。为了防止各个责任中心不顾长期的利益进行决策,公司应该要将各个重点工作的核心负责人纳入企业的投资决策机构之中,让企业的投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企业的预算管理委员会不仅要对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进行组织、协调和监督,也要对投资决策机构进行监督,对投资结果进行科学评价。此外,企业在编制、执行预算过程中,需要有一套明确的标准或规范来对各个业务流程进行控制和监督,企业需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将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管控理念贯穿于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
(三)完善预算体系,加强监督管理
从战略角度,要以企业价值创造目标为基础制定战略规划,并将战略目标细化到经济增加值目标。制定经济增加值具体预算目标时,可以以利润目标为起点但也要关注利润总额之外的调整因素,并对各项因素进行分解。目标制定之后要对预算执行进行监督、控制和反馈。调整利润预算时同时考虑经济增加值因素,形成PDCA封闭循环。
预算考评体系主要涉及考评方法和奖惩制度的设计、实施,预算考核一般采取经济责任制考核和超指标考核,针对预算责任主体进行考核和奖励。比如,为进一步提升经济增加值,控制应收账款和存货的资金占用,可以对两金占用额度进行目标考评。按照责任主体分别设置考核权重,未完成指标的直接进行考核,完成的可以给予一定奖励。
国资委考核办法对于经济增加值的会计调整项目中,研发费用和在建工程是两项非常关键的调整事项,这也给操纵数据带来了可行的空间。当企业经济增加值出现下降时,管理者可能会加大研发投入或者加大产能扩大投入,但这些研发项目或者工程项目未必是企业现阶段的迫切需要,甚至存在无效开发或虚假工程。所以,加强预算管控的同时,对企业管理层的监督工作必不可少。
(四)加强对信息化平台的构建
全面预算管理进行完整的实施,就必须要涵盖所有的部门、人员和所有的流程、环节,这样产生的数据数量过大,并且有关的工作存在重复的问题。对这些业务数据进行处理时也存在着许多的困难。为此,企业应该加强对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加强对内部的管理,让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传递。并且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时,企业应该利用一些现代的科学技术进行处理。比如,对达到警戒值的预算指标系统会进行提示或拒绝。进行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让全面预算管理的需要数据得到即时的采集,还可以让各环节的数据得到及时有序地更新[2]。
结束语:
总体上而言,基于经济增加值的全面预算管理,对于目前而言,是一个较为先进的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有效控制的手段。虽然在當前的情况下,这个管理的方式在我国国内并没有得到长时间的实行,但是它可以让企业更好的进行资源的配置优化。企业应该加强对内部管理的建设,逐步完善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体制,不断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幸婧姝. 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19, 636(10):31-32.
[2]黄鹏. 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探究[J]. 财会学习, 2019, 210(01):66-67.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 全面预算管理
引言:
目前基于经济增加值的全面预算管理,已经逐渐成为了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方法。但是在我国,目前其中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改进。为此,意识到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是企业加强经济效益管理的首要目标。
一、经济增加值与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概述
(一)全面预算管理概述
全面预算指一段时间内,企业在经营、投资、筹资等财务活动之间的统筹。它作为一种较为全面的预算管理方式,需要全体员工参与,并且通过一定的计划、协调管理,让资源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使企业的运行效率得到提高。全面预算是一个企业战略的代名词,可以伴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各种变化,进行改进。
(二)经济增加值的有关概述
经济增加值是企业的税后净利润扣除全部投入的资本成本后的余额。经济增加值是企业内部的考核绩效目标,也是内部员工的薪资分配的十分重要的依据。它可以用于企业的管理,并且将一些企业内相对于混乱的多元化评判标准进行统一,还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成就一种创新的经营理念[1]。
二、基于经济增加值简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
(一)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导向
在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的管理中,以经济增加值作为管理的基础就可以将企业的各个战略分解并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性的因素,并且依照这些相关的内容进行预算,和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相匹配,让企业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二)以经济增加值为起点的全面预算体系更为科学
现在经济增加值已经成为了一个公司在运营过程中最重要的数据指标之一。经济增加值强调计算企业利润时,考虑资本的机会成本。由于考虑到了包括所有者权益在内的所有资本的成本,经济增加值体现了某时期内创造或损失的财富价值量。它不是我们常见的会计利润,克服传统业绩考核指标成本计算不完全的缺点,能够作为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最精准的尺度。
(三)以业绩考核为动力
经济增加值以财务数据为基础进行调整,能够对企业真实业绩进行评价,促进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经济增加值与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不仅能够实现考评的公正性,也能使管理者改进管理方式、提升业绩的积极性的得到提高。
三、基于经济增加值简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
(一)预算管理模式不合理
现在有许多企业已经设立了预算管理机构,并且制定了有关的制度,每年对预算编制并进行上报。但是,预算管理模式一般是基于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更多关注会计利润而缺乏战略引导性,导致企业只重视眼前利益。而预算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停留在关注短期经营成果上。
(二)信息化管理水平低下
目前有许多企公司由于资金缺失和信息技术不到位等原因,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中仍然没有一些优秀的软件对其进行技术上的支持,所以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许多环节中都存在着许多问题。预算的编制、分解、监督和评价等工作,需要许多的人力物力的耗费,也无法对信息的准确性进行保证。
(三)预算管控体系不健全
部分企业在预算管控体系中建立起了经济增加值预算目标,但目标制定过程不够科学,只是是根据历史经验和利润预测数据进行简单推断,也没有对经济增加值目标进行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具体分解。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监督、控制和反馈,修正预算目标时往往忽略对经济增加值目标的修正调整。
四、基于经济增加值简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要点
(一)转换管理思想,提高管理质量
首先企业的管理层要对总体的指导思想进行转变。想要在运营的过程中,让企业得到最大化的收益,就必须要让投入的成本回报率在总体上大于投入资本的回报率。为此,经济增加值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实施过程中,要对销售额和预算标准进行扩大。同时对一些新增资产的数量和方式进行谨慎的思考,对无效资产及时进行清理。
企业要想获得效益最大化,就必须把经济增加值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当前,部分企业缺乏经济增加值的理念宣传,停留在集团公司下达计划指标给子公司这个阶段上。要推行基于经济增加值的全面预算方案,就要要求企业负责人认识到经济增加值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宣传和培训理解这个指标的核心内容,从过去的利润第一转变到价值创造第一,从决策方法、管理手段、激励方式等理念上全面转变。
(二)加强结构组织,完善管理制度
企业采用基于经济增加值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时,要逐步完善决策和管理机构。为了防止各个责任中心不顾长期的利益进行决策,公司应该要将各个重点工作的核心负责人纳入企业的投资决策机构之中,让企业的投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企业的预算管理委员会不仅要对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进行组织、协调和监督,也要对投资决策机构进行监督,对投资结果进行科学评价。此外,企业在编制、执行预算过程中,需要有一套明确的标准或规范来对各个业务流程进行控制和监督,企业需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将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管控理念贯穿于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
(三)完善预算体系,加强监督管理
从战略角度,要以企业价值创造目标为基础制定战略规划,并将战略目标细化到经济增加值目标。制定经济增加值具体预算目标时,可以以利润目标为起点但也要关注利润总额之外的调整因素,并对各项因素进行分解。目标制定之后要对预算执行进行监督、控制和反馈。调整利润预算时同时考虑经济增加值因素,形成PDCA封闭循环。
预算考评体系主要涉及考评方法和奖惩制度的设计、实施,预算考核一般采取经济责任制考核和超指标考核,针对预算责任主体进行考核和奖励。比如,为进一步提升经济增加值,控制应收账款和存货的资金占用,可以对两金占用额度进行目标考评。按照责任主体分别设置考核权重,未完成指标的直接进行考核,完成的可以给予一定奖励。
国资委考核办法对于经济增加值的会计调整项目中,研发费用和在建工程是两项非常关键的调整事项,这也给操纵数据带来了可行的空间。当企业经济增加值出现下降时,管理者可能会加大研发投入或者加大产能扩大投入,但这些研发项目或者工程项目未必是企业现阶段的迫切需要,甚至存在无效开发或虚假工程。所以,加强预算管控的同时,对企业管理层的监督工作必不可少。
(四)加强对信息化平台的构建
全面预算管理进行完整的实施,就必须要涵盖所有的部门、人员和所有的流程、环节,这样产生的数据数量过大,并且有关的工作存在重复的问题。对这些业务数据进行处理时也存在着许多的困难。为此,企业应该加强对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加强对内部的管理,让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传递。并且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时,企业应该利用一些现代的科学技术进行处理。比如,对达到警戒值的预算指标系统会进行提示或拒绝。进行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让全面预算管理的需要数据得到即时的采集,还可以让各环节的数据得到及时有序地更新[2]。
结束语:
总体上而言,基于经济增加值的全面预算管理,对于目前而言,是一个较为先进的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有效控制的手段。虽然在當前的情况下,这个管理的方式在我国国内并没有得到长时间的实行,但是它可以让企业更好的进行资源的配置优化。企业应该加强对内部管理的建设,逐步完善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体制,不断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幸婧姝. 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19, 636(10):31-32.
[2]黄鹏. 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探究[J]. 财会学习, 2019, 210(0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