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很多学校和校长就像故事“猴子下山”中的小猴子一样,不停地以改革、创新的名义追逐新潮,标新立异,却也在不断地丢失传统,以至得了一种教育的现代病——走了很远,却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我想,我们丢掉的一些东西要重新捡回来。
把“老规矩”捡回来。最近,我请学生代表一起共进午餐,第一次请了8位学生,其中竟有6个孩子不会拿筷子。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中国人不会拿筷子,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反思。在我们小时候,家长都会仔细地教育我们该怎样端碗,怎样请老人上座等等。这些老祖宗留下的规矩,饱含了民族的优质基因,怎么能丢呢?当夜,我就写了文章《教育从拿好筷子开始》,呼吁我们的学校和家庭要教育孩子拿好祖宗留下的“筷子”。
把“泥土”捡回来。现在很多学校在设计规划时,总是想着如何硬化美化,以致使教育远离了泥土,也远离了地气。而我们孩子的性格也可能因此就变得坚硬起来,心灵缺乏温度和柔润。现代心理學表明,长期的手部运动最能促进大脑发育,比如玩沙土和攀爬运动可以很好地促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可惜为了种种诸如安全、卫生等原因,我们把一些传统的游戏如滚泥潭、打纸片、打弹珠等都丢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网络游戏。而在我们学校,就预留了大量场地,引领学生重新捡拾起传统经典的、亲近泥土的游戏。我想,当孩子们在沙地里玩沙,在菜地里种菜,在爬墙上翻爬,甚至在树丛中爬树的时候,他们会找到生命里最原始的创造动力和快乐之源。
把“野性”捡回来。现代校长办学最大的顾忌是安全问题,因为担心安全,所以把学生管束得厉害,甚至因噎废食,追逐过度的安全。这看上去是对学生的保护,实际上却是对学生智力的伤害,因为它把学生从真实的环境中剥离了出来,置于了一种虚假的教育境地之中,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这种过度的保护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听话教育”,“驯养”出某种“奴性”,同时消弭了血性、野性、灵性、童性。二是男孩危机,小学校园里女教师偏多的现状,让教育越来越“婉约”,越来越失去刚性。如何把教育中该有的血性的东西、野性的东西、灵性的东西捡回来?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把“戒尺”捡回来。没有批评和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而当前我们的教育却泛滥着随意的表扬和廉价的赏识,这导致教育失去威信,甚至动不动就被个别学生或家长以状告学校“体罚”的名义相“威胁”,使学校处于极其不利的被动地位。教育该不该有惩戒权?传统教育中惩戒是惯有内容,而它的“威力”也是有目共睹。现代教育为什么不能把这个戒尺捡回来?——当然,我们的“戒尺”不是一味地用来责罚,而可以科学地运用。比如,我们学校就有惩戒条例,其中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做了将会受到什么样的惩戒。但这些条例都是学生自己提议和设定,也是由学生自己去执行的。我想,这样的惩戒必然是合理的、有生命力的。
在教育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今天,我想我们的教育不但要“守望”,还要“回望”,把一度丢失的美好传统捡回来。
(本文作者系武汉市武昌实验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 余志权
把“老规矩”捡回来。最近,我请学生代表一起共进午餐,第一次请了8位学生,其中竟有6个孩子不会拿筷子。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中国人不会拿筷子,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反思。在我们小时候,家长都会仔细地教育我们该怎样端碗,怎样请老人上座等等。这些老祖宗留下的规矩,饱含了民族的优质基因,怎么能丢呢?当夜,我就写了文章《教育从拿好筷子开始》,呼吁我们的学校和家庭要教育孩子拿好祖宗留下的“筷子”。
把“泥土”捡回来。现在很多学校在设计规划时,总是想着如何硬化美化,以致使教育远离了泥土,也远离了地气。而我们孩子的性格也可能因此就变得坚硬起来,心灵缺乏温度和柔润。现代心理學表明,长期的手部运动最能促进大脑发育,比如玩沙土和攀爬运动可以很好地促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可惜为了种种诸如安全、卫生等原因,我们把一些传统的游戏如滚泥潭、打纸片、打弹珠等都丢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网络游戏。而在我们学校,就预留了大量场地,引领学生重新捡拾起传统经典的、亲近泥土的游戏。我想,当孩子们在沙地里玩沙,在菜地里种菜,在爬墙上翻爬,甚至在树丛中爬树的时候,他们会找到生命里最原始的创造动力和快乐之源。
把“野性”捡回来。现代校长办学最大的顾忌是安全问题,因为担心安全,所以把学生管束得厉害,甚至因噎废食,追逐过度的安全。这看上去是对学生的保护,实际上却是对学生智力的伤害,因为它把学生从真实的环境中剥离了出来,置于了一种虚假的教育境地之中,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这种过度的保护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听话教育”,“驯养”出某种“奴性”,同时消弭了血性、野性、灵性、童性。二是男孩危机,小学校园里女教师偏多的现状,让教育越来越“婉约”,越来越失去刚性。如何把教育中该有的血性的东西、野性的东西、灵性的东西捡回来?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把“戒尺”捡回来。没有批评和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而当前我们的教育却泛滥着随意的表扬和廉价的赏识,这导致教育失去威信,甚至动不动就被个别学生或家长以状告学校“体罚”的名义相“威胁”,使学校处于极其不利的被动地位。教育该不该有惩戒权?传统教育中惩戒是惯有内容,而它的“威力”也是有目共睹。现代教育为什么不能把这个戒尺捡回来?——当然,我们的“戒尺”不是一味地用来责罚,而可以科学地运用。比如,我们学校就有惩戒条例,其中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做了将会受到什么样的惩戒。但这些条例都是学生自己提议和设定,也是由学生自己去执行的。我想,这样的惩戒必然是合理的、有生命力的。
在教育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今天,我想我们的教育不但要“守望”,还要“回望”,把一度丢失的美好传统捡回来。
(本文作者系武汉市武昌实验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