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远古时期,西藏的先民们积累了关于自然界周期变化的规律,创造了最初的历算文化。藏族历算是历代藏族历算学家对数学本身的探索、运算以及应用的思想方法与手段。本文从几个相关的问题出发,对汉藏文化交流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 藏族历算 汉藏文化 交流
1.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1.1 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汉藏历算文化交流史扩及到自然科学领域,用数学文化史的观点、方法和思想来理解各个历史时期汉藏文化交流的方式、渠道、媒介、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与模式,从宏观角度来认识汉藏文化在不同领域的交流所蕴有的相异的表象和各自的特点,探析促使文化交流发展与演进的社会客观历史因素,叙评汉藏文化交流的延承性以及在不同层面上的拓展和深入,进一步丰富汉藏文化渊源关系的学术架构。延展汉藏文化交流的理论体系,增进民族文化交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加强藏汉双语数学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整理与保护、继承与发展、探索与改革、和谐与交融藏族历算文化及汉藏文化交流,这对汉藏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国内外藏学研究打造一个广阔的平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民族团结具有历史意义。传承与发展、探索与突破汉藏历算文化交流史实,谱写汉藏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对国际藏学研究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当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参照文本。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藏族传统历算文化引起重视。山口瑞凤(日本)1972年发表了《西藏的历学》一文,主要归纳阐述了藏历与汉历的关系、藏历的由来及其学派、置闰法等问题。德国人舒迪特(Dieter Schuhe)1973年用计算机做出了1027至1971年藏历与西历换算表,他还在《西藏历法史研究》一书中,列举了时轮系内推算闰月和太阳日七点的十种不同算法,给出了重缺日和闰月,藏历每月朔日与西历日期的算法。2004年大桥由纪夫(日本)对比研究了藏族天文学与印度天文学的有关数据,并在第七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暨藏族科技史国际会议上宣读了其论文。现在国外对藏族人文、历史、宗教的研究比较重视,其成果也比较突出,但对藏族历算文化方面进行研究的很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初级学科的层次上,缺乏对藏族历算中的探究性汉藏文化交流研究。
公元7世纪前期,吐蕃王朝建立,吐蕃兴盛的二百多年间,以观测天象测算日、月、年周期的传统历算在西藏逐渐形成,相当多的历算学家在当地积累的观测经验基础上,广泛吸取中原和周边民族先进历算理论、观测方法,创造了当地的历法体系。公元9世纪后,吐蕃时期文化发展的势头及已创造的成果,遭覆灭之灾。公元10世纪后,大批印度经典引入西藏,并译成藏文。公元1027年几交译师翻译了《时轮经》,收集在藏文大藏经里,公元14世纪开始有了藏族自己关于时轮历的著作。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藏星算天象基本知识》、《第十七绕迥时轮历精要补编》、《浦派历算白琉璃》、《藏历的原理与实践》、《西藏的天文历算》、《藏族历算基础知识》、《藏历运算大全》、《藏传历算学大全》等专著陆续出版。2002年8月在拉萨召开国际数学家大会,藏族历算中的汉藏文化交流状况引起了与会各国数学家、藏学界的特别关注。2004年8月在北京召开第七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暨藏族科技史国际会议,会议上国内外专家对藏族历算文化在藏族科技史和藏学界的影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2.1 研究目标和内容
从经典的藏族历算专著中找寻汉藏文化交流的遗迹,采取当今数学史概论等多维研究方式进行专题研究,分别认识不同历史时期汉藏文化交流的延承性。藏学文化交流、融合的史实为目标,深入研究调查,全面搜集资料,客观地反映汉藏文化共存共融、共同发展的事实。
从典型的文献和遗迹中挖掘汉藏文化交流的不断拓宽和丰富的过程,以断代史的叙述方式来认识汉藏文化交流的进展,分析具体交流实例,寻找新的对接点。
2.2 重点和难点
探索藏族历算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国内外藏学文化交流、融合的史实;分析汉藏历算文化的基本特征、法则及其综合发展活力实证调查研究。。
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及前期研究基础
3.1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首先按藏区主要研究机构作专门研究调查,全面搜集资料,比较客观地反映藏区研究状况;藏族历算中的汉族文化的主要思想研究; 分析和研究藏族历算中的汉藏文化特点及其独创性;研究藏族传统历算文化,挖掘、保护、探讨和改进藏族历算文化的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藏族历算中的汉藏文化发展与保护研究。
3.2课题负责人前期研究基础
《藏族天文历算理论新探》,专著;《数学理论新探》,主编;初谈藏族历算与古印度历算学的关系,论文;谈藏族历算与古印度历算之间的关系,论文;藏族天文历算学一代宗师,论文;印度天文历算与藏族天文历算亲缘关系初探,论文。
参考文献:
[1]才旦夏茸,才旦夏茸全集,民族出版社,2007年11月.
[2]黄明信,黄明信藏学文集(藏传时轮历、时宪历译解22卷),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3]黄明信,黄明信藏学文集(藏历研究23卷),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4]桑珠嘉措,藏历运算大全(上下册,藏文版),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4月.
[5]第司·桑结嘉措,白琉璃论(上下册,藏文版),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4月.
[6]香巴成来,藏传历算学大全(五套,藏文版),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8月.
[7]黄明信 陈久金,藏历的原理与实践, 民族出版社 1987年5月.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批准号11YJAZH102)
作者简介:
夏吾才让:(1963—),男,藏族,教授,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青海尖扎人,主要从事数学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和藏族历算理论与实践研究。
[关键词] 藏族历算 汉藏文化 交流
1.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1.1 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汉藏历算文化交流史扩及到自然科学领域,用数学文化史的观点、方法和思想来理解各个历史时期汉藏文化交流的方式、渠道、媒介、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与模式,从宏观角度来认识汉藏文化在不同领域的交流所蕴有的相异的表象和各自的特点,探析促使文化交流发展与演进的社会客观历史因素,叙评汉藏文化交流的延承性以及在不同层面上的拓展和深入,进一步丰富汉藏文化渊源关系的学术架构。延展汉藏文化交流的理论体系,增进民族文化交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加强藏汉双语数学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整理与保护、继承与发展、探索与改革、和谐与交融藏族历算文化及汉藏文化交流,这对汉藏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国内外藏学研究打造一个广阔的平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民族团结具有历史意义。传承与发展、探索与突破汉藏历算文化交流史实,谱写汉藏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对国际藏学研究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当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参照文本。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藏族传统历算文化引起重视。山口瑞凤(日本)1972年发表了《西藏的历学》一文,主要归纳阐述了藏历与汉历的关系、藏历的由来及其学派、置闰法等问题。德国人舒迪特(Dieter Schuhe)1973年用计算机做出了1027至1971年藏历与西历换算表,他还在《西藏历法史研究》一书中,列举了时轮系内推算闰月和太阳日七点的十种不同算法,给出了重缺日和闰月,藏历每月朔日与西历日期的算法。2004年大桥由纪夫(日本)对比研究了藏族天文学与印度天文学的有关数据,并在第七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暨藏族科技史国际会议上宣读了其论文。现在国外对藏族人文、历史、宗教的研究比较重视,其成果也比较突出,但对藏族历算文化方面进行研究的很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初级学科的层次上,缺乏对藏族历算中的探究性汉藏文化交流研究。
公元7世纪前期,吐蕃王朝建立,吐蕃兴盛的二百多年间,以观测天象测算日、月、年周期的传统历算在西藏逐渐形成,相当多的历算学家在当地积累的观测经验基础上,广泛吸取中原和周边民族先进历算理论、观测方法,创造了当地的历法体系。公元9世纪后,吐蕃时期文化发展的势头及已创造的成果,遭覆灭之灾。公元10世纪后,大批印度经典引入西藏,并译成藏文。公元1027年几交译师翻译了《时轮经》,收集在藏文大藏经里,公元14世纪开始有了藏族自己关于时轮历的著作。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藏星算天象基本知识》、《第十七绕迥时轮历精要补编》、《浦派历算白琉璃》、《藏历的原理与实践》、《西藏的天文历算》、《藏族历算基础知识》、《藏历运算大全》、《藏传历算学大全》等专著陆续出版。2002年8月在拉萨召开国际数学家大会,藏族历算中的汉藏文化交流状况引起了与会各国数学家、藏学界的特别关注。2004年8月在北京召开第七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暨藏族科技史国际会议,会议上国内外专家对藏族历算文化在藏族科技史和藏学界的影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2.1 研究目标和内容
从经典的藏族历算专著中找寻汉藏文化交流的遗迹,采取当今数学史概论等多维研究方式进行专题研究,分别认识不同历史时期汉藏文化交流的延承性。藏学文化交流、融合的史实为目标,深入研究调查,全面搜集资料,客观地反映汉藏文化共存共融、共同发展的事实。
从典型的文献和遗迹中挖掘汉藏文化交流的不断拓宽和丰富的过程,以断代史的叙述方式来认识汉藏文化交流的进展,分析具体交流实例,寻找新的对接点。
2.2 重点和难点
探索藏族历算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国内外藏学文化交流、融合的史实;分析汉藏历算文化的基本特征、法则及其综合发展活力实证调查研究。。
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及前期研究基础
3.1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首先按藏区主要研究机构作专门研究调查,全面搜集资料,比较客观地反映藏区研究状况;藏族历算中的汉族文化的主要思想研究; 分析和研究藏族历算中的汉藏文化特点及其独创性;研究藏族传统历算文化,挖掘、保护、探讨和改进藏族历算文化的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藏族历算中的汉藏文化发展与保护研究。
3.2课题负责人前期研究基础
《藏族天文历算理论新探》,专著;《数学理论新探》,主编;初谈藏族历算与古印度历算学的关系,论文;谈藏族历算与古印度历算之间的关系,论文;藏族天文历算学一代宗师,论文;印度天文历算与藏族天文历算亲缘关系初探,论文。
参考文献:
[1]才旦夏茸,才旦夏茸全集,民族出版社,2007年11月.
[2]黄明信,黄明信藏学文集(藏传时轮历、时宪历译解22卷),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3]黄明信,黄明信藏学文集(藏历研究23卷),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4]桑珠嘉措,藏历运算大全(上下册,藏文版),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4月.
[5]第司·桑结嘉措,白琉璃论(上下册,藏文版),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4月.
[6]香巴成来,藏传历算学大全(五套,藏文版),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8月.
[7]黄明信 陈久金,藏历的原理与实践, 民族出版社 1987年5月.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批准号11YJAZH102)
作者简介:
夏吾才让:(1963—),男,藏族,教授,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青海尖扎人,主要从事数学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和藏族历算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