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独给予西药治疗。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6.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具有安全、可靠性,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丹参散; 不稳定性心绞痛; 临床疗效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在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以及急性心肌梗死间的一种中间临床综合征,是急性冠脉综合征重要的组成部分[1]。不稳定性心绞痛预后不良,严重的患者会导致猝死以及心肌梗死,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临床治疗方法中主要以西药治疗为主,见效快、疗效短,达不到根除的效果[2]。现在对本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别使用西药综合治疗和中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男52例,女38例,平均年龄(58.8±7.5)岁,平均病程(7.0±2.5)年。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在临床上的症状均表现为胸闷、胸痛、神疲乏力、呼吸不畅、肢体麻木、心悸气短以及脉弱而涩等;通过心电图检查显示出现缺血性改变或者患者的运动试验为阳性;患者每周心绞痛的发作次数>2次,静息时心电图ST-T有明显的改变。对于合并其他严重疾病以及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排除。随机分为56例观察组和34例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独给予西药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临床表现症状等基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综合治疗,患者发作时使用硝酸甘油10 mg加入到10%的100 mL葡萄糖中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患者规律时使用12.5 mg倍他乐克、5 mg依那普利、10 mg硝苯地平和10 mg阿司匹林肠溶液进行口服治疗,一共治疗1个月。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西药结合治疗,发作时使用硝酸甘油10 mg加入到10%的100 mL葡萄糖中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患者规律时使用12.5 mg倍他乐克、5 mg依那普利、10 mg硝苯地平和10 mg阿司匹林肠溶液进行口服治疗。同时给予中药制剂丹参散进行治疗,使用0.5 g/粒丹参散胶囊进行口服治疗,每天口服3次,一共治疗1个月。通过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
1.3 疗效评价标准 主要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指患者经过治疗胸闷、胸痛等心绞痛症状消失,心电图检查恢复了正常;有效指患者经过治疗胸闷、胸痛等心绞痛症状有所改善,心电图检查得到改善;无效指患者经过治疗胸闷、胸痛等心绞痛症状以及心电图都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使用 字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6.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出现呕吐恶心症状的患者2例,麻舌感症状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对照组出现上腹不适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均未对临床治疗效果造成影响。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不良,严重的患者会导致猝死以及心肌梗死,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临床治疗方法中主要以西药治疗为主,见效快,疗效短,达不到根除的效果。不稳定型心绞痛在中医学中属于胸痹等范畴,发病原因主要和饮食不当、寒邪内侵以及年迈体虚等相关[3]。不稳定型冠心病的病机为心脉瘀阻和痰瘀互结,因此临床治疗方法中主要以宣痹通脉和祛痰化瘀为主。丹参散主要由丹参、三七、红参等组成,三七内含黄酮苷以及皂苷,具有良好的扩张冠脉作用,增加了冠脉流量,减少了心肌的耗氧量,增强了心肌耐缺氧的能力;红参内含皂苷,能够增加患者心肌的收缩力,提高了心肌工作的效率,增加了心肌供氧。红参对于血小板聚集能够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扩张冠脉的血流量,增加了心排血量,降低了心肌耗氧量[4]。各方药联合使用降低了血液的黏稠度,减轻了心脏负荷,对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等起到了有效的改善作用。在西药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药丹参散应用于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中,提高了生物的利用度,减少了药物的使用剂量,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成为了临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理想治疗方法[5]。
中西医结合应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够对冠状动脉和心肌血氧的供应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对受损的心肌起到了保护作用,降低了血脂,抑制了血小板的聚集,降低了血液的黏稠度,从而改善了血液流变学以及微循环,对血管痉挛起到了有效的缓解作用,产生的毒副作用小,具有安全、可靠性[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6.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呕吐恶心症状的患者2例,麻舌感症状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对照组出现上腹不适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均未对临床治疗效果造成影响,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地临床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杨倩宇.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20例[J].中国实用医药,2011,12(7):178-179.
[2]罗涛.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23(18):285-286.
[3]宋菊芯.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4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8(3):110-111.
[4]王云川.冠心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1(7):261-262.
[5]陈丽娟,颜新,韩天雄,等.温阳活血方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42例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2012,6(3):100-101.
[6]于晓红,周亚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候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5(10):269-270.
(收稿日期:2013-04-18) (本文编辑:王宇)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丹参散; 不稳定性心绞痛; 临床疗效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在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以及急性心肌梗死间的一种中间临床综合征,是急性冠脉综合征重要的组成部分[1]。不稳定性心绞痛预后不良,严重的患者会导致猝死以及心肌梗死,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临床治疗方法中主要以西药治疗为主,见效快、疗效短,达不到根除的效果[2]。现在对本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别使用西药综合治疗和中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男52例,女38例,平均年龄(58.8±7.5)岁,平均病程(7.0±2.5)年。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在临床上的症状均表现为胸闷、胸痛、神疲乏力、呼吸不畅、肢体麻木、心悸气短以及脉弱而涩等;通过心电图检查显示出现缺血性改变或者患者的运动试验为阳性;患者每周心绞痛的发作次数>2次,静息时心电图ST-T有明显的改变。对于合并其他严重疾病以及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排除。随机分为56例观察组和34例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独给予西药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临床表现症状等基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综合治疗,患者发作时使用硝酸甘油10 mg加入到10%的100 mL葡萄糖中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患者规律时使用12.5 mg倍他乐克、5 mg依那普利、10 mg硝苯地平和10 mg阿司匹林肠溶液进行口服治疗,一共治疗1个月。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西药结合治疗,发作时使用硝酸甘油10 mg加入到10%的100 mL葡萄糖中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患者规律时使用12.5 mg倍他乐克、5 mg依那普利、10 mg硝苯地平和10 mg阿司匹林肠溶液进行口服治疗。同时给予中药制剂丹参散进行治疗,使用0.5 g/粒丹参散胶囊进行口服治疗,每天口服3次,一共治疗1个月。通过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
1.3 疗效评价标准 主要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指患者经过治疗胸闷、胸痛等心绞痛症状消失,心电图检查恢复了正常;有效指患者经过治疗胸闷、胸痛等心绞痛症状有所改善,心电图检查得到改善;无效指患者经过治疗胸闷、胸痛等心绞痛症状以及心电图都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使用 字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6.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出现呕吐恶心症状的患者2例,麻舌感症状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对照组出现上腹不适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均未对临床治疗效果造成影响。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不良,严重的患者会导致猝死以及心肌梗死,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临床治疗方法中主要以西药治疗为主,见效快,疗效短,达不到根除的效果。不稳定型心绞痛在中医学中属于胸痹等范畴,发病原因主要和饮食不当、寒邪内侵以及年迈体虚等相关[3]。不稳定型冠心病的病机为心脉瘀阻和痰瘀互结,因此临床治疗方法中主要以宣痹通脉和祛痰化瘀为主。丹参散主要由丹参、三七、红参等组成,三七内含黄酮苷以及皂苷,具有良好的扩张冠脉作用,增加了冠脉流量,减少了心肌的耗氧量,增强了心肌耐缺氧的能力;红参内含皂苷,能够增加患者心肌的收缩力,提高了心肌工作的效率,增加了心肌供氧。红参对于血小板聚集能够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扩张冠脉的血流量,增加了心排血量,降低了心肌耗氧量[4]。各方药联合使用降低了血液的黏稠度,减轻了心脏负荷,对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等起到了有效的改善作用。在西药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药丹参散应用于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中,提高了生物的利用度,减少了药物的使用剂量,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成为了临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理想治疗方法[5]。
中西医结合应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够对冠状动脉和心肌血氧的供应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对受损的心肌起到了保护作用,降低了血脂,抑制了血小板的聚集,降低了血液的黏稠度,从而改善了血液流变学以及微循环,对血管痉挛起到了有效的缓解作用,产生的毒副作用小,具有安全、可靠性[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6.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呕吐恶心症状的患者2例,麻舌感症状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对照组出现上腹不适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均未对临床治疗效果造成影响,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地临床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杨倩宇.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20例[J].中国实用医药,2011,12(7):178-179.
[2]罗涛.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23(18):285-286.
[3]宋菊芯.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4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8(3):110-111.
[4]王云川.冠心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1(7):261-262.
[5]陈丽娟,颜新,韩天雄,等.温阳活血方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42例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2012,6(3):100-101.
[6]于晓红,周亚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候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5(10):269-270.
(收稿日期:2013-04-18) (本文编辑: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