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教育界很少接触图画书(绘本)教学,但其实图画书应当成为美术教育研究的一个课题。因为图画比之于文字,更是图画书的生命。在美术教学中指导学生欣赏图画,就如同摘取“项链上的珍珠”,可以不同于语文教学,另辟蹊径:创设情境,建立“图画意识”;分层指导,强化“图画审美”;着眼创造,激励“图画表现”。
关键词:图画书 美术欣赏 图画意识 图画审美 图画表现
图画书(Picture Book)又叫绘本,不少学者都觉得很难定义图画书,因为它究竟是属于文学还是美术,有点令人难以捉摸。文学界、语文教育界谈论图画书的很多,仿佛是那个领域的新宠;而美术界(包括美术教育界)谈论图画书的就少多了,似乎还未入流。可是,它明明叫“图画书”,有的甚至是一个字也没有的“无字书”(Wordless Book),完全由图画“垄断”, 而且,图画书中的图画大多出自世界级插画大咖之手,极具艺术魅力。
我国图画书研究学者彭懿指出:“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图画书里,图画不是文字的附庸,不再可有可无,甚至可以说是图画书的生命了。”②
美国绘本大师芭芭拉·库尼更认为:图画书就像一串珍珠项链,图画就是项链上的珍珠。②按理说美术和美术教育界对图画书更有发言权,但为什么美术课程和教学却反而有些冷落它呢?真有点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我很喜欢看图画书,又教美术,加之恰逢日本图画书大师宫西达也2015年11月8日应时任校长李庆明先生的邀请来我校,我非常激动,决定大胆试一试,毫不猶豫地选择了宫西达也的图画书《好饿的小蛇》,从美术教育的视角做了一番初步的探索。
一、情境引导,建立“图画意识”
幼儿教育及小学语文教育将图画书教学搞得如火如荼,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课程综合,包括学科课程的综合,是幼儿教育及小学教育的一个趋势,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术教学的元素,这是值得倡导的。当然,语文(包括文学)与图画的边界肯定还是有的,既然图画是图画书的“生命”和“珍珠”,那么,图画书以欣赏图画为主,而且欣赏得更专业些,就是情理之中的了。美术课开展图画书欣赏教学,完全可以说是分内的事。
如果说语文课欣赏图画书必须在兼顾文字与图画的前提下侧重语言文字的理解、联想和训练,那么,美术课欣赏图画书,就应当在兼顾文字与图画的前提下侧重图画的观看、揣摩和领悟了。根据审美心理学的原理,审美过程发生于“审美立场”或“审美态度”的建立。也就是说,要进入审美活动的“场域”,首先必须从日常功利实用等非审美的心理态度中超脱出来,才能使审美产生最佳效应。同理,图画书美术欣赏教学首先要把学生从语文课上图画书教学的“先入之见”中带出来,走进图画欣赏的殿堂,这里要做的一件事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建立美术欣赏的“图画意识”。
于是,我创设了这样一个导入情境,算是这节美术欣赏课的“餐前小吃”——
师 小朋友们一定很喜欢画画吧,谁画得最好?我想请几个小朋友上台画几样东西,第一样是苹果,第二样是香蕉,第三样是……(课件分别出示苹果、香蕉、葡萄、饭团、菠萝、小蛇的写实图片)谁愿意上台画一画?(请学生上台画)好,其他小朋友在下面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巡视中相机点评,激励性评价。)
师 小朋友有没有看过图画书呀?今天,李老师也带了一本非常有趣的图画书,里面正好有大家刚才看和画的几样东西。(出示宫西达也《好饿的小蛇》中的几张图画,如图1)大家猜猜看,这本图画书的名字叫什么?对了,好饿的小蛇!
(出示《好饿的小蛇》封面,如图2。)
师 知道作者是谁吗?对了,宫西达也!(出示图3)很多中国小朋友都喜欢他,俏皮地称他为“恭喜大爷”。11月8日,李校长请了“恭喜大爷”到我们学校来,和大家一起聊,相信你们一定高兴!
接下来,我问了学生几个颇带挑战性的小问题,并通过情境对话,引入正题:
师 小朋友们,今天李老师和你们一起上绘本课,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儿奇怪呀?其实,绘本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图画,它就像一串项链上的珍珠,美术老师上也许更有趣呢!
(课件出示美国图画书大师芭芭拉·库尼的一句话:“绘本里的图画就像一串珍珠项链上的珍珠。”并请一位学生读一读,然后出示
宫西达也笔下神奇的贪吃小蛇,如图4。)
师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戴上这串珍珠,欣赏宫西达也笔下神奇的贪吃小蛇!(在学生板画的上方张贴童体字“好饿的小蛇”和小蛇图画)这里有一行字,好像是特别提醒陪同孩子读绘本的大人的,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指一学生读:“在快乐和反复中巩固孩子对色彩和形状的认识。”)
师 这一点很重要,欣赏绘本的图画就是要知道每幅画的色彩美和形状或形象美,以及这些图画告诉我们的意思!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应当建立一个吸引学生学习的诱发机制,美术课也不例外。不过很显然,这样的导入和语文课中引入图画书是很不一样的。它通过主要几个环节和手段,有效帮助学生形成了强烈的欣赏图画的冲动:(1)从画画入手,请学生画出与《好饿的小蛇》相关的苹果、香蕉、葡萄、饭团、菠萝和小蛇,学生十分兴奋;(2)引入图画书,图片介绍图画书大师宫西达也,顺便秀一下教师和他的合影,学生十分羡慕;(3)“挑战”语文老师,“炫耀”美术老师,学生十分惊讶;(4)引用芭芭拉·库尼的图画“珍珠”说,突出图画书的图画之美,学生十分专注。就这样,学生从兴奋、羡慕、惊讶到专注,一步一步建立起了“图画意识”。
二、分步欣赏,强化“图画审美”
图画书中语言文字的含义基本上是确定的,甚至是简单的,一般说来,阅读这些文字不会有太大的障碍。但是图画书中的几十张图画是如何传情达意的,对于不少人来说确实比较陌生。许多人认为,孩子是最喜欢图画的,这自然不错,但喜欢图画不等于理解图画。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图画书中的图画和以前小人书中的图画不一样,它常常蕴含了空灵和深邃的“意味”“思想”(像希尔弗斯坦的图画书,简直就是图画版的哲学,貌似通俗易懂,其实很费脑筋),读不懂图画,就会妨碍读者理解图画书的奥妙。从另一个角度讲,图画书的欣赏也是发展学生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观赏图画书中的图画》一书的作者珍·杜南曾经说过一段话,高度赞同图画书作为艺术作品培养和丰富孩子美感经验的观点:“图画所拥有的表现力量,将图画书转化成为一件艺术作品,这一艺术作品能将创作者的意念用具体的形象呈现,而观赏者也能把自己的意念依附其上。这一观点侧重的是美感经验,而图画书对于美感的培养和发展有所贡献。”②③ 作者还问了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在小学阶段,有图画的书更能引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那么,这样就够了吗?”并且提示我们想一想图画所能提供的各种可能性,例如,具象的图画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或者是想象的世界;图画是艺术家表情达意的媒介,而作为一件艺术品,图画能够激发观赏者个人情感和思想上的回应;图画里包含了各个时代的绘画风格与表现形式;图画反映出创作者及“使用者”所处社会的价值观;提供了创造(对于创作者来说)及再创造(对于观赏者来说)的机会。②
欣赏图画书的图画之美依据的是视觉艺术的传达方式,珍·杜南提出的基本原则是“留意眼睛所看到的每一个细节”,并建议:了解图画中呈现的每一个记号都可能蕴含意义,可以先从绘画使用的媒材及工具开始考量;了解图画艺术的基本元素及构图;了解图画中的象征符号如何暗示我们
真实世界中接触到的实体,以及抽象的观念和经验;掌握适用的词汇。③
当然,让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完全按照以上几方面的要求去欣赏《好饿的小蛇》的图画之美,是不怎么现实的。我当时抓住了“构成”“形象”和“形式”这三点,分步指导和推进审美活动,帮助学生拾级而上、渐入佳境。
(一)浏览基本构成,了解图画的独特性
正像语言、音乐、舞蹈都有自己的符号一样,图画书的图画也有自己一整套的视觉符号,这些符号都有自己的专门术语,如封面、蝴蝶页(又叫“环衬”,分“前环衬”和“后环衬”)、勒口(又分“前勒口”和“后勒口”)、书名页、正文、对页(或“跨页”)、封底、开本、图版、边框、小插图等等。所有这些都与图画有关,如从封面就可以猜故事,封面可以和封底连起来欣赏,前后环衬遥相呼应,扉页可以告诉读者谁是主人公,甚至可以讲故事,封底的图画让人回味无穷……所有这些,欣赏教学中都不能随意放弃。
指导学生欣赏《好饿的小蛇》,我也是从浏览图画书的基本构成开始的——
师 拿到一本图画书,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封面)接着往下翻,是书的什么?(环衬,或前环衬)再往下翻,是书的什么?(扉页)再接着往下翻,就是图画书的正文了。图画的主要部分就在正文里,我们一页一页地看下去,看到这里,是书的什么?(后环衬)合上书,我们最后看到的是什么?(封底)绘本里不管是封面和封底、前环衬和后环衬、扉页以及正文,都有漂亮的图画,看的时候都不能放过!
师 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好饿的小蛇》的封面和封底、前环衬和后环衬、扉页上面的图画,说说你觉得特别好玩的地方。
(课件出示绘本封面和封底。)
师 谁先来说说《好饿的小蛇》的封面和封底?比较一下封面和封底,你们发现什么了没有?
师 悠闲的小蛇怎么会好饿好饿?这真是令人好奇,并急着想打开绘本往下看。封底画着小蛇呼呼大睡,原来它吃饱了。好,这说明,绘本的封面和封底常常是前后呼应的。欣赏绘本的时候可不能忽视封面和封底哦!
(课件出示前后环衬。)
师 好,再来看看前环衬和后环衬,对比一下,发现什么没有?
师 前后环衬也常常前后呼应的。
(出示绘本扉页。)
师 这是扉页,也叫书名页。你们看,这里除了用富有童趣的美术字书写的书名,还画了一条张开嘴找吃的小蛇,它告诉我们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小蛇。
这里虽然是初步了解图画书的基本构成,但学生对这些表示视觉符号的术语一点也不感到枯燥乏味,相反已经对图画书的独特性及其奥妙有了别样的感受。
(二)感受故事形象,把握图画的连贯性
正文是图画书的主体。除了适量的文字外,主要是用一幅又一幅图画连缀成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一点和传统的连环画是有相同之处的。在这个环节,我觉得让学生完整连贯地感受乃至记住故事的人物、情节十分重要,因为他们对于故事的完整性都是很在意的。因此,这一阶段不必巨细无遗地死扣故事形象系列中的每一个细节,可以在充分感受故事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更加细化的形式或技巧。
所以,我告诉学生:“绘本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正文了,用图画讲述的故事就在这里发生。我们先一起来讲一讲这个绘本故事好不好?不过,我要提一个要求,那就是一边听讲,一边要仔细地看每一页的图画,想一想:它们好玩在哪里,有趣在哪里?美在哪里?”然后,我开始有声有色地翻页讲述:“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它发现了一个圆圆的苹果。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啊呜——咕嘟!啊——真好吃!”“第二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它发现了一根黄色的苹果。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啊呜——咕嘟!啊——真好吃!”故事很有节律,看图讲述的过程中,我也会时不时地和学生合作讲述,例如凡是到了“啊呜——咕嘟!啊——真好吃!”就让学生齐声接应,非常富有现场感。之后,还会让个别特别会讲故事的学生独立讲述其中的一个部分。总之,用不同的方式完成全部故事的讲述,营造了一种富有戏剧性的氛围,
十分有趣,学生也很容易就记住了图画所刻画的形象以及完整的故事情节。
(三)品味艺术形式,领略图画的象征性
图画书最奇妙的地方就在于,一系列图画形象连缀起来的完整故事之所以显得富有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图画中富有韵味的艺术形式,包括利用色彩、明暗、比例、线条、形状、线形律动与节奏、图案排列等图画元素来象征特定的现实对象和内在意义。简单地说,“形象”的魅力展现依靠“形式”的精彩表现。彭懿先生说过:“每一本图画书的作者或画者就相当于一位电影导演,必须在限定的篇幅里把一个故事讲得既清楚又好看,这就要求他不但善于运用分镜头语言,还要有一种把握视觉节奏的能力。”
郝广才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话:“因为绘本是用一组图画在讲故事,画面连贯韵律的好坏,决定着一本绘本的成败。”
这里所谓“节奏”“韵律”等等,其实就是艺术形式之美。只有理解了图画艺术形式及其象征意义,才算真正具备了一定的图画审美素养。 在讲述完《好饿的小蛇》故事之后,我问学生:“宫西达也的画美不美?”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美!”“那你们说说他的图画美在哪些方面呢?”我继续问道。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分别说出了图画的色彩、线条、形状等方面的美。接着,我出示了一张《好饿的小蛇》图画集锦和问题提示,并给每小组发放了一本《好饿的小蛇》,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参与其中。大家一边重新欣赏图画故事,一边由浅入深地讨论,分别从色彩之美、线形之趣、节奏之谜等层面分享《好饿的小蛇》的图画形式之美。
师 好,刚才我在下面发现好多小朋友都有自己精彩的见解。我们先来谈谈《好饿的小蛇》里的色彩之美。
(出示几张色彩特写的画面,学生交流。)
师 色彩是特殊的语言,可以表达特殊的情感和意思。宫西达也的绘本色彩很鲜艳,颜色是平涂的,很均匀,看上去很舒服。
师 非常好,下面我们再来看这本绘本的线条和形状的美。
(出示线条、虚线特写和有苹果、香蕉、饭团、葡萄肚子形象的画面,请学生发言,教师相机补充。)
师 每一张画面都有很多的虚线,代表地面上长满了植物;线条很简洁,而且粗粗的、硬硬的,画出来的小蛇、苹果、香蕉、菠萝、树、草丛等都很夸张,很可爱,很好玩。特别是小蛇吃了那些苹果、香蕉、菠萝后肚子的模样,更是能让人笑出声来。线条和形状讲述的故事真幽默,真好玩!
师 很好,小朋友们真棒!不过,我还要考考大家的眼力。这个绘本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秘密,请大家再看下面几组画,(出示图5)看看大家能不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师 先看第一组,第一张和第二张有什么变化?再看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看看每一组的第一张和第二张画有什么变化?哪个小朋友眼睛最敏锐,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呢?
(学生交流。)
师 这样一张、两张,一张、两张,再一张、两张,1-2,1-2,1-2,是不是有一种唱歌打拍子的奇妙感觉?看着这些图画,是不是觉得像欣赏美妙的音乐,很有节奏感?对!我们可以把这种画法称为两拍子的结构:两个画面一重复,文字也差不多。
师 好饿的小蛇竟然爬上树,“啊呜,咕嘟”,吞下了整棵苹果树,而自己也变成了树的形状!当然,你可别担心小蛇会撑死,他把树给吃了,并且还是像往常那样得意扬扬地说:“啊,真好吃!”
艺术说到底,就像英国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说的,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他认为在不同的艺术作品中,线条、色彩等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贝尔还认为,“有意味的形式”中的“形式”是不同于日常事物一般形式的抽象的、非再现的“纯粹形式”,“意味”是不同于日常情感、消除了一切利害关系的纯粹“审美情感”。这当然是有点绝对了,不过倒是十分适合宫西达也的这本《好饿的小蛇》。《好饿的小蛇》没有多少高大上的理念和内涵,很像一部充满悬念和包袱,最终却令人捧腹大笑的纯粹游戏,艺术形式因素在推进这部戏剧情节展开的进程中起了极大的作用。因此,这节课我不惜花费大部分时间,和学生一道玩起了这种既极享受又兼具挑战性的“纯粹”审美游戏。我发现,即使是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审美形式的专注、爱好和“专业”程度,也是令人惊叹的!
三、着眼创造,激励“图画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儿童都是创造的天才,而且,儿童创造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点是:常常未必与知识、技巧相关。美国创造心理学家阿瑞提把儿童的创造称为不假思索的“原发性创造”。他解释了儿童凭借原发过程创造的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作品,并提出了许多有益于保护儿童无意识创造的建议,如闲散状态、幻想、自由思维等。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连高更、马蒂斯、米罗等现代派大师都呼吁向儿童学习,并且不断从儿童创造中汲取营养。例如野兽派代表马蒂斯的《舞蹈》一画中的舞者被刻意夸张的体态,看上去就是一幅地地道道的儿童画,用强烈的朱红色表现人体,用花的绿色和背景的蓝色与红色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这种简单而抽象的绘画方式,无异于儿童画的天真和质朴。又例如西班牙抽象派大师米罗的《星座》,以十字架为结构的星星,画面形象且充满象征意味,表现了整个自然,有白天和夜晚的每一刻,有女人、鸟、山水、星星、花草以及许多神奇的符号,处处彰显着童心的天真烂漫。美术教育不能无视儿童的这种未必过于强调技巧的“原发性创造”。
《好饿的小蛇》虽然定位于欣赏教学,但由于它极具儿童意味的创作实在是太契合学生的审美心理了,肯定会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创造冲动。于是,我特地设计了一个“我比恭喜大爷画得好”的创编环节,希望学生能一展自己的创造风采。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解了宫西达也作画的奥秘后,想不想和他比一比,看谁画得更好?”学生自然是跃跃欲试了。为了把他们的创造欲望鼓动到最饱满的状态,我展示了几幅幼儿园小朋友的“范画”,并激励学生:“幼儿园的小朋友也想和宫西达也比一比呢!”
“哇,真不赖!”不过没问题,小学生不会心甘情愿“输给”幼儿园的孩子,他们还想“战胜”宫西达也呢!
原先我还一厢情愿地准备给学生做点技巧方面的指導,现在觉得完全没有必要了,应当听从阿瑞提提出的那些保护儿童的原发创造的建议,奉行不干预政策,任由学生放飞幻想。于是,我只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领了个头,自言自语似地创编了一个新故事:“第七天,好饿的小蛇在散步,他发现了一块大饼干,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啊呜——咕嘟’,‘啊,真好吃!’它的肚子变成了大饼干!”并故作神秘地问大家,“你们猜猜看,好饿的小蛇在散步的时候还会发现什么呢?”课堂像炸开了锅一样,大家七嘴八舌说开了,“发现了一块橡皮擦”“发现了一根玉米棒”“发现了一只大皮球”……我见时机成熟,就抛出了“蓄谋已久”的创作任务:“好,那就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好饿的小蛇》重画一个封面,或自己创作一组画吧!”可以想象,学生自由创作出来的作品是多么令人目不暇接,击节赞叹。
课到这里差不多可以结束了,但我总觉得艺术欣赏应该给人幽远隽永、回味无穷的感受。为了把学生对于图画书的美术欣赏的兴趣延续下去,我在总结一课的收获后,又向大家推荐了宫西达也图画书中两位“好饿的”小怪物——《好饿的老狼和猪的小镇》和卡尔的《好饿的毛毛虫》,希望他们回去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欣赏。
谁知他们一看封面马上就躁动起来,嚷嚷着要让我继续带着他们欣赏,好像又回到新的一课的开始。到这里,课就以一种难以结束的方式结束了,看来还真有点“余音绕梁”的效应呢!
美术教师执教图画书教学,多多少少是件新鲜事,它意味着把图画书主要当作一件美术作品而不是文学作品,通过教学去丰富学生的直觉视觉审美经验。这里面有很多需要深思的课题,我的探索也只是刚刚开始,还很粗浅。不过,我坚信这个探索是有价值的,而且也是适合儿童审美经验发展诉求的。珍·杜南说的一番话非常耐人寻味:“把图画书当作艺术作品来看待似乎野心不小,实际却在大多数学童的能力与兴趣范围之内。几乎所有高年龄段的孩子都会认为读图画书太过轻松,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书里有多少东西值得咀嚼和思考,譬如书籍的整体设计、文字的叙述、图画的表达以及综合在一起的交互作用,还有书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她还特别提示人们:“一旦孩子们发现观赏图画带来的收获是何等丰富,阅读图画书也就成为丰盛的飨宴。”
我认为,小学美术课程应当把图画书的欣赏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去研究,美术教师应当带着那些可爱的孩子去摘取图画书的“项链上的珍珠”!
(李丹一,浙江省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美术教师。)
关键词:图画书 美术欣赏 图画意识 图画审美 图画表现
图画书(Picture Book)又叫绘本,不少学者都觉得很难定义图画书,因为它究竟是属于文学还是美术,有点令人难以捉摸。文学界、语文教育界谈论图画书的很多,仿佛是那个领域的新宠;而美术界(包括美术教育界)谈论图画书的就少多了,似乎还未入流。可是,它明明叫“图画书”,有的甚至是一个字也没有的“无字书”(Wordless Book),完全由图画“垄断”, 而且,图画书中的图画大多出自世界级插画大咖之手,极具艺术魅力。
我国图画书研究学者彭懿指出:“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图画书里,图画不是文字的附庸,不再可有可无,甚至可以说是图画书的生命了。”②
美国绘本大师芭芭拉·库尼更认为:图画书就像一串珍珠项链,图画就是项链上的珍珠。②按理说美术和美术教育界对图画书更有发言权,但为什么美术课程和教学却反而有些冷落它呢?真有点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我很喜欢看图画书,又教美术,加之恰逢日本图画书大师宫西达也2015年11月8日应时任校长李庆明先生的邀请来我校,我非常激动,决定大胆试一试,毫不猶豫地选择了宫西达也的图画书《好饿的小蛇》,从美术教育的视角做了一番初步的探索。
一、情境引导,建立“图画意识”
幼儿教育及小学语文教育将图画书教学搞得如火如荼,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课程综合,包括学科课程的综合,是幼儿教育及小学教育的一个趋势,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术教学的元素,这是值得倡导的。当然,语文(包括文学)与图画的边界肯定还是有的,既然图画是图画书的“生命”和“珍珠”,那么,图画书以欣赏图画为主,而且欣赏得更专业些,就是情理之中的了。美术课开展图画书欣赏教学,完全可以说是分内的事。
如果说语文课欣赏图画书必须在兼顾文字与图画的前提下侧重语言文字的理解、联想和训练,那么,美术课欣赏图画书,就应当在兼顾文字与图画的前提下侧重图画的观看、揣摩和领悟了。根据审美心理学的原理,审美过程发生于“审美立场”或“审美态度”的建立。也就是说,要进入审美活动的“场域”,首先必须从日常功利实用等非审美的心理态度中超脱出来,才能使审美产生最佳效应。同理,图画书美术欣赏教学首先要把学生从语文课上图画书教学的“先入之见”中带出来,走进图画欣赏的殿堂,这里要做的一件事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建立美术欣赏的“图画意识”。
于是,我创设了这样一个导入情境,算是这节美术欣赏课的“餐前小吃”——
师 小朋友们一定很喜欢画画吧,谁画得最好?我想请几个小朋友上台画几样东西,第一样是苹果,第二样是香蕉,第三样是……(课件分别出示苹果、香蕉、葡萄、饭团、菠萝、小蛇的写实图片)谁愿意上台画一画?(请学生上台画)好,其他小朋友在下面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巡视中相机点评,激励性评价。)
师 小朋友有没有看过图画书呀?今天,李老师也带了一本非常有趣的图画书,里面正好有大家刚才看和画的几样东西。(出示宫西达也《好饿的小蛇》中的几张图画,如图1)大家猜猜看,这本图画书的名字叫什么?对了,好饿的小蛇!
(出示《好饿的小蛇》封面,如图2。)
师 知道作者是谁吗?对了,宫西达也!(出示图3)很多中国小朋友都喜欢他,俏皮地称他为“恭喜大爷”。11月8日,李校长请了“恭喜大爷”到我们学校来,和大家一起聊,相信你们一定高兴!
接下来,我问了学生几个颇带挑战性的小问题,并通过情境对话,引入正题:
师 小朋友们,今天李老师和你们一起上绘本课,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儿奇怪呀?其实,绘本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图画,它就像一串项链上的珍珠,美术老师上也许更有趣呢!
(课件出示美国图画书大师芭芭拉·库尼的一句话:“绘本里的图画就像一串珍珠项链上的珍珠。”并请一位学生读一读,然后出示
宫西达也笔下神奇的贪吃小蛇,如图4。)
师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戴上这串珍珠,欣赏宫西达也笔下神奇的贪吃小蛇!(在学生板画的上方张贴童体字“好饿的小蛇”和小蛇图画)这里有一行字,好像是特别提醒陪同孩子读绘本的大人的,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指一学生读:“在快乐和反复中巩固孩子对色彩和形状的认识。”)
师 这一点很重要,欣赏绘本的图画就是要知道每幅画的色彩美和形状或形象美,以及这些图画告诉我们的意思!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应当建立一个吸引学生学习的诱发机制,美术课也不例外。不过很显然,这样的导入和语文课中引入图画书是很不一样的。它通过主要几个环节和手段,有效帮助学生形成了强烈的欣赏图画的冲动:(1)从画画入手,请学生画出与《好饿的小蛇》相关的苹果、香蕉、葡萄、饭团、菠萝和小蛇,学生十分兴奋;(2)引入图画书,图片介绍图画书大师宫西达也,顺便秀一下教师和他的合影,学生十分羡慕;(3)“挑战”语文老师,“炫耀”美术老师,学生十分惊讶;(4)引用芭芭拉·库尼的图画“珍珠”说,突出图画书的图画之美,学生十分专注。就这样,学生从兴奋、羡慕、惊讶到专注,一步一步建立起了“图画意识”。
二、分步欣赏,强化“图画审美”
图画书中语言文字的含义基本上是确定的,甚至是简单的,一般说来,阅读这些文字不会有太大的障碍。但是图画书中的几十张图画是如何传情达意的,对于不少人来说确实比较陌生。许多人认为,孩子是最喜欢图画的,这自然不错,但喜欢图画不等于理解图画。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图画书中的图画和以前小人书中的图画不一样,它常常蕴含了空灵和深邃的“意味”“思想”(像希尔弗斯坦的图画书,简直就是图画版的哲学,貌似通俗易懂,其实很费脑筋),读不懂图画,就会妨碍读者理解图画书的奥妙。从另一个角度讲,图画书的欣赏也是发展学生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观赏图画书中的图画》一书的作者珍·杜南曾经说过一段话,高度赞同图画书作为艺术作品培养和丰富孩子美感经验的观点:“图画所拥有的表现力量,将图画书转化成为一件艺术作品,这一艺术作品能将创作者的意念用具体的形象呈现,而观赏者也能把自己的意念依附其上。这一观点侧重的是美感经验,而图画书对于美感的培养和发展有所贡献。”②③ 作者还问了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在小学阶段,有图画的书更能引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那么,这样就够了吗?”并且提示我们想一想图画所能提供的各种可能性,例如,具象的图画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或者是想象的世界;图画是艺术家表情达意的媒介,而作为一件艺术品,图画能够激发观赏者个人情感和思想上的回应;图画里包含了各个时代的绘画风格与表现形式;图画反映出创作者及“使用者”所处社会的价值观;提供了创造(对于创作者来说)及再创造(对于观赏者来说)的机会。②
欣赏图画书的图画之美依据的是视觉艺术的传达方式,珍·杜南提出的基本原则是“留意眼睛所看到的每一个细节”,并建议:了解图画中呈现的每一个记号都可能蕴含意义,可以先从绘画使用的媒材及工具开始考量;了解图画艺术的基本元素及构图;了解图画中的象征符号如何暗示我们
真实世界中接触到的实体,以及抽象的观念和经验;掌握适用的词汇。③
当然,让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完全按照以上几方面的要求去欣赏《好饿的小蛇》的图画之美,是不怎么现实的。我当时抓住了“构成”“形象”和“形式”这三点,分步指导和推进审美活动,帮助学生拾级而上、渐入佳境。
(一)浏览基本构成,了解图画的独特性
正像语言、音乐、舞蹈都有自己的符号一样,图画书的图画也有自己一整套的视觉符号,这些符号都有自己的专门术语,如封面、蝴蝶页(又叫“环衬”,分“前环衬”和“后环衬”)、勒口(又分“前勒口”和“后勒口”)、书名页、正文、对页(或“跨页”)、封底、开本、图版、边框、小插图等等。所有这些都与图画有关,如从封面就可以猜故事,封面可以和封底连起来欣赏,前后环衬遥相呼应,扉页可以告诉读者谁是主人公,甚至可以讲故事,封底的图画让人回味无穷……所有这些,欣赏教学中都不能随意放弃。
指导学生欣赏《好饿的小蛇》,我也是从浏览图画书的基本构成开始的——
师 拿到一本图画书,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封面)接着往下翻,是书的什么?(环衬,或前环衬)再往下翻,是书的什么?(扉页)再接着往下翻,就是图画书的正文了。图画的主要部分就在正文里,我们一页一页地看下去,看到这里,是书的什么?(后环衬)合上书,我们最后看到的是什么?(封底)绘本里不管是封面和封底、前环衬和后环衬、扉页以及正文,都有漂亮的图画,看的时候都不能放过!
师 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好饿的小蛇》的封面和封底、前环衬和后环衬、扉页上面的图画,说说你觉得特别好玩的地方。
(课件出示绘本封面和封底。)
师 谁先来说说《好饿的小蛇》的封面和封底?比较一下封面和封底,你们发现什么了没有?
师 悠闲的小蛇怎么会好饿好饿?这真是令人好奇,并急着想打开绘本往下看。封底画着小蛇呼呼大睡,原来它吃饱了。好,这说明,绘本的封面和封底常常是前后呼应的。欣赏绘本的时候可不能忽视封面和封底哦!
(课件出示前后环衬。)
师 好,再来看看前环衬和后环衬,对比一下,发现什么没有?
师 前后环衬也常常前后呼应的。
(出示绘本扉页。)
师 这是扉页,也叫书名页。你们看,这里除了用富有童趣的美术字书写的书名,还画了一条张开嘴找吃的小蛇,它告诉我们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小蛇。
这里虽然是初步了解图画书的基本构成,但学生对这些表示视觉符号的术语一点也不感到枯燥乏味,相反已经对图画书的独特性及其奥妙有了别样的感受。
(二)感受故事形象,把握图画的连贯性
正文是图画书的主体。除了适量的文字外,主要是用一幅又一幅图画连缀成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一点和传统的连环画是有相同之处的。在这个环节,我觉得让学生完整连贯地感受乃至记住故事的人物、情节十分重要,因为他们对于故事的完整性都是很在意的。因此,这一阶段不必巨细无遗地死扣故事形象系列中的每一个细节,可以在充分感受故事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更加细化的形式或技巧。
所以,我告诉学生:“绘本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正文了,用图画讲述的故事就在这里发生。我们先一起来讲一讲这个绘本故事好不好?不过,我要提一个要求,那就是一边听讲,一边要仔细地看每一页的图画,想一想:它们好玩在哪里,有趣在哪里?美在哪里?”然后,我开始有声有色地翻页讲述:“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它发现了一个圆圆的苹果。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啊呜——咕嘟!啊——真好吃!”“第二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它发现了一根黄色的苹果。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啊呜——咕嘟!啊——真好吃!”故事很有节律,看图讲述的过程中,我也会时不时地和学生合作讲述,例如凡是到了“啊呜——咕嘟!啊——真好吃!”就让学生齐声接应,非常富有现场感。之后,还会让个别特别会讲故事的学生独立讲述其中的一个部分。总之,用不同的方式完成全部故事的讲述,营造了一种富有戏剧性的氛围,
十分有趣,学生也很容易就记住了图画所刻画的形象以及完整的故事情节。
(三)品味艺术形式,领略图画的象征性
图画书最奇妙的地方就在于,一系列图画形象连缀起来的完整故事之所以显得富有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图画中富有韵味的艺术形式,包括利用色彩、明暗、比例、线条、形状、线形律动与节奏、图案排列等图画元素来象征特定的现实对象和内在意义。简单地说,“形象”的魅力展现依靠“形式”的精彩表现。彭懿先生说过:“每一本图画书的作者或画者就相当于一位电影导演,必须在限定的篇幅里把一个故事讲得既清楚又好看,这就要求他不但善于运用分镜头语言,还要有一种把握视觉节奏的能力。”
郝广才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话:“因为绘本是用一组图画在讲故事,画面连贯韵律的好坏,决定着一本绘本的成败。”
这里所谓“节奏”“韵律”等等,其实就是艺术形式之美。只有理解了图画艺术形式及其象征意义,才算真正具备了一定的图画审美素养。 在讲述完《好饿的小蛇》故事之后,我问学生:“宫西达也的画美不美?”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美!”“那你们说说他的图画美在哪些方面呢?”我继续问道。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分别说出了图画的色彩、线条、形状等方面的美。接着,我出示了一张《好饿的小蛇》图画集锦和问题提示,并给每小组发放了一本《好饿的小蛇》,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参与其中。大家一边重新欣赏图画故事,一边由浅入深地讨论,分别从色彩之美、线形之趣、节奏之谜等层面分享《好饿的小蛇》的图画形式之美。
师 好,刚才我在下面发现好多小朋友都有自己精彩的见解。我们先来谈谈《好饿的小蛇》里的色彩之美。
(出示几张色彩特写的画面,学生交流。)
师 色彩是特殊的语言,可以表达特殊的情感和意思。宫西达也的绘本色彩很鲜艳,颜色是平涂的,很均匀,看上去很舒服。
师 非常好,下面我们再来看这本绘本的线条和形状的美。
(出示线条、虚线特写和有苹果、香蕉、饭团、葡萄肚子形象的画面,请学生发言,教师相机补充。)
师 每一张画面都有很多的虚线,代表地面上长满了植物;线条很简洁,而且粗粗的、硬硬的,画出来的小蛇、苹果、香蕉、菠萝、树、草丛等都很夸张,很可爱,很好玩。特别是小蛇吃了那些苹果、香蕉、菠萝后肚子的模样,更是能让人笑出声来。线条和形状讲述的故事真幽默,真好玩!
师 很好,小朋友们真棒!不过,我还要考考大家的眼力。这个绘本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秘密,请大家再看下面几组画,(出示图5)看看大家能不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师 先看第一组,第一张和第二张有什么变化?再看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看看每一组的第一张和第二张画有什么变化?哪个小朋友眼睛最敏锐,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呢?
(学生交流。)
师 这样一张、两张,一张、两张,再一张、两张,1-2,1-2,1-2,是不是有一种唱歌打拍子的奇妙感觉?看着这些图画,是不是觉得像欣赏美妙的音乐,很有节奏感?对!我们可以把这种画法称为两拍子的结构:两个画面一重复,文字也差不多。
师 好饿的小蛇竟然爬上树,“啊呜,咕嘟”,吞下了整棵苹果树,而自己也变成了树的形状!当然,你可别担心小蛇会撑死,他把树给吃了,并且还是像往常那样得意扬扬地说:“啊,真好吃!”
艺术说到底,就像英国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说的,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他认为在不同的艺术作品中,线条、色彩等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贝尔还认为,“有意味的形式”中的“形式”是不同于日常事物一般形式的抽象的、非再现的“纯粹形式”,“意味”是不同于日常情感、消除了一切利害关系的纯粹“审美情感”。这当然是有点绝对了,不过倒是十分适合宫西达也的这本《好饿的小蛇》。《好饿的小蛇》没有多少高大上的理念和内涵,很像一部充满悬念和包袱,最终却令人捧腹大笑的纯粹游戏,艺术形式因素在推进这部戏剧情节展开的进程中起了极大的作用。因此,这节课我不惜花费大部分时间,和学生一道玩起了这种既极享受又兼具挑战性的“纯粹”审美游戏。我发现,即使是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审美形式的专注、爱好和“专业”程度,也是令人惊叹的!
三、着眼创造,激励“图画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儿童都是创造的天才,而且,儿童创造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点是:常常未必与知识、技巧相关。美国创造心理学家阿瑞提把儿童的创造称为不假思索的“原发性创造”。他解释了儿童凭借原发过程创造的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作品,并提出了许多有益于保护儿童无意识创造的建议,如闲散状态、幻想、自由思维等。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连高更、马蒂斯、米罗等现代派大师都呼吁向儿童学习,并且不断从儿童创造中汲取营养。例如野兽派代表马蒂斯的《舞蹈》一画中的舞者被刻意夸张的体态,看上去就是一幅地地道道的儿童画,用强烈的朱红色表现人体,用花的绿色和背景的蓝色与红色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这种简单而抽象的绘画方式,无异于儿童画的天真和质朴。又例如西班牙抽象派大师米罗的《星座》,以十字架为结构的星星,画面形象且充满象征意味,表现了整个自然,有白天和夜晚的每一刻,有女人、鸟、山水、星星、花草以及许多神奇的符号,处处彰显着童心的天真烂漫。美术教育不能无视儿童的这种未必过于强调技巧的“原发性创造”。
《好饿的小蛇》虽然定位于欣赏教学,但由于它极具儿童意味的创作实在是太契合学生的审美心理了,肯定会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创造冲动。于是,我特地设计了一个“我比恭喜大爷画得好”的创编环节,希望学生能一展自己的创造风采。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解了宫西达也作画的奥秘后,想不想和他比一比,看谁画得更好?”学生自然是跃跃欲试了。为了把他们的创造欲望鼓动到最饱满的状态,我展示了几幅幼儿园小朋友的“范画”,并激励学生:“幼儿园的小朋友也想和宫西达也比一比呢!”
“哇,真不赖!”不过没问题,小学生不会心甘情愿“输给”幼儿园的孩子,他们还想“战胜”宫西达也呢!
原先我还一厢情愿地准备给学生做点技巧方面的指導,现在觉得完全没有必要了,应当听从阿瑞提提出的那些保护儿童的原发创造的建议,奉行不干预政策,任由学生放飞幻想。于是,我只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领了个头,自言自语似地创编了一个新故事:“第七天,好饿的小蛇在散步,他发现了一块大饼干,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啊呜——咕嘟’,‘啊,真好吃!’它的肚子变成了大饼干!”并故作神秘地问大家,“你们猜猜看,好饿的小蛇在散步的时候还会发现什么呢?”课堂像炸开了锅一样,大家七嘴八舌说开了,“发现了一块橡皮擦”“发现了一根玉米棒”“发现了一只大皮球”……我见时机成熟,就抛出了“蓄谋已久”的创作任务:“好,那就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好饿的小蛇》重画一个封面,或自己创作一组画吧!”可以想象,学生自由创作出来的作品是多么令人目不暇接,击节赞叹。
课到这里差不多可以结束了,但我总觉得艺术欣赏应该给人幽远隽永、回味无穷的感受。为了把学生对于图画书的美术欣赏的兴趣延续下去,我在总结一课的收获后,又向大家推荐了宫西达也图画书中两位“好饿的”小怪物——《好饿的老狼和猪的小镇》和卡尔的《好饿的毛毛虫》,希望他们回去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欣赏。
谁知他们一看封面马上就躁动起来,嚷嚷着要让我继续带着他们欣赏,好像又回到新的一课的开始。到这里,课就以一种难以结束的方式结束了,看来还真有点“余音绕梁”的效应呢!
美术教师执教图画书教学,多多少少是件新鲜事,它意味着把图画书主要当作一件美术作品而不是文学作品,通过教学去丰富学生的直觉视觉审美经验。这里面有很多需要深思的课题,我的探索也只是刚刚开始,还很粗浅。不过,我坚信这个探索是有价值的,而且也是适合儿童审美经验发展诉求的。珍·杜南说的一番话非常耐人寻味:“把图画书当作艺术作品来看待似乎野心不小,实际却在大多数学童的能力与兴趣范围之内。几乎所有高年龄段的孩子都会认为读图画书太过轻松,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书里有多少东西值得咀嚼和思考,譬如书籍的整体设计、文字的叙述、图画的表达以及综合在一起的交互作用,还有书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她还特别提示人们:“一旦孩子们发现观赏图画带来的收获是何等丰富,阅读图画书也就成为丰盛的飨宴。”
我认为,小学美术课程应当把图画书的欣赏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去研究,美术教师应当带着那些可爱的孩子去摘取图画书的“项链上的珍珠”!
(李丹一,浙江省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美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