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注历史意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有两处写有“历史意识”,一处是在“课程性质”中指出: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另一处是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由此可知,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历史教学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
什么是历史意识?学术界的解释并不一致。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认为,历史意识就是对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历史意识不仅是记住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等,它更多的是对历史的理性思考,思考个人、民族所处的生存状况并形成在现实中生存的智慧,思考作为个体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观念和意识才能更好地开拓未来。
二、学生历史意识的现状
我在实际教学中碰到过不少类似于以下几种情况,片段一:人教版必修一第76页学思之窗中有两张照片对比,一张是日本军人在入侵中国前与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情景;另一张是日本军人屠杀中国人后的狰狞面目。有的学生看到图片后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些学生不为死在屠刀下的同胞心痛,不谴责日军的暴行,而是为日军的那个样子感到好笑!片段二:学习了古代科技的成就时,就有学生说,我们坐着时光隧道回到唐代再不回来了,那个时代多好!这是典型的厚古薄今!片段三:学习《共产党宣言》,讲到《共产党宣言》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必将为共产主义所取代。有的学生马上提出怀疑:我们现在在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这说明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带领社会主义国家向前进,实现共产主义是很渺茫的。在教学中遇到的类似这样的问题比较多,这反映了学生的历史意识比较薄弱。面对学生实际情况和新课程的要求,加强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是每个历史教师现实的、迫切的工作要求与责任。
三、历史教师努力的方向
学生历史意识的薄弱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对历史课没有兴趣不学习历史、有的是历史事實不清、有的是历史观念错误、有的是态度不端正等等。我们历史教师的工作就是要围绕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来教学。
第一,培养学生“敬畏历史”的态度。学生有了对历史敬畏的态度才会认真地去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才能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这是形成历史意识的前提。对历史的“敬”是因为吸取了前人经验,得到宝贵的智慧。对历史的“畏”是因为重蹈前人的错误受到了历史的惩罚。历史是映照现实的镜子,敬畏历史就是敬畏当下,就会对当下负责,甚至要用生命交换失去的历史。我们每个历史教师都要努力培养学生敬畏历史的态度,学生有了这种态度,才会用心去学习历史,才会懂得历史,才能从历史中挖掘宝贵财富,才会明白“前事之事、后事之师”的真正含义。
第二,历史教师要学习历史新课标、研透历史新课标,正确把握历史课的方向,把历史意识带进课堂。新课标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了详细的规定,为教学和历史意识的培养指出了明确的方向,理解新课标内容和理念并在教学中付之于实践,使学生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研读新课标分为三个层次,以《共产党宣言》为例来说,第一层次是看课标上的学习要点,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第二层次是看它从属的专题,是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层次是理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规律性,理解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社会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奋斗的理想。这样的研读不是把目标仅盯着《共产党宣言》这一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把视野放宽,把《共产党宣言》作为一种理念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洪流中去解读。在它的影响下人类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从此打破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向人们指出一种新型民主的优越性,这种新型民主将取代资本主义民主。第三层次就是新课程的理念,就是历史意识,是将历史和现实相联系起来的纽带。
第三,多学习多研究,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和新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培养历史意识的真正阵地。研读新课程标,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必然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是实施教学的场所,教学是培养历史意识主要途经。传统课堂教学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不同在于: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了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学生为本位,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从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新的课堂教学观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发展为本,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能力,形成历史意识。
第四,鼓励学生质疑。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是件好事,不要嘲讽,不要打击,更不要压制,而是要保护与鼓励。教师解答疑问的过程就是学生形成历史意识的过程。对教材中现有的结论不轻信、不盲从,要让学生敢于说“不”,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让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学会用历史事实来证明,用现实理论来评判,做到即尊重历史,又与时俱进。
培养历史意识就是让学生成为有智慧的人,会善于思考的人,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有广博视野的人,能够正确看待历史发展方向的人。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历史课上不是教学生如何去组装电脑这样的具体技术,它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意识,它包括社会责任意识、公民意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等,这需要历史教师不断的努力和探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有两处写有“历史意识”,一处是在“课程性质”中指出: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另一处是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由此可知,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历史教学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
什么是历史意识?学术界的解释并不一致。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认为,历史意识就是对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历史意识不仅是记住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等,它更多的是对历史的理性思考,思考个人、民族所处的生存状况并形成在现实中生存的智慧,思考作为个体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观念和意识才能更好地开拓未来。
二、学生历史意识的现状
我在实际教学中碰到过不少类似于以下几种情况,片段一:人教版必修一第76页学思之窗中有两张照片对比,一张是日本军人在入侵中国前与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情景;另一张是日本军人屠杀中国人后的狰狞面目。有的学生看到图片后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些学生不为死在屠刀下的同胞心痛,不谴责日军的暴行,而是为日军的那个样子感到好笑!片段二:学习了古代科技的成就时,就有学生说,我们坐着时光隧道回到唐代再不回来了,那个时代多好!这是典型的厚古薄今!片段三:学习《共产党宣言》,讲到《共产党宣言》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必将为共产主义所取代。有的学生马上提出怀疑:我们现在在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这说明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带领社会主义国家向前进,实现共产主义是很渺茫的。在教学中遇到的类似这样的问题比较多,这反映了学生的历史意识比较薄弱。面对学生实际情况和新课程的要求,加强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是每个历史教师现实的、迫切的工作要求与责任。
三、历史教师努力的方向
学生历史意识的薄弱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对历史课没有兴趣不学习历史、有的是历史事實不清、有的是历史观念错误、有的是态度不端正等等。我们历史教师的工作就是要围绕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来教学。
第一,培养学生“敬畏历史”的态度。学生有了对历史敬畏的态度才会认真地去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才能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这是形成历史意识的前提。对历史的“敬”是因为吸取了前人经验,得到宝贵的智慧。对历史的“畏”是因为重蹈前人的错误受到了历史的惩罚。历史是映照现实的镜子,敬畏历史就是敬畏当下,就会对当下负责,甚至要用生命交换失去的历史。我们每个历史教师都要努力培养学生敬畏历史的态度,学生有了这种态度,才会用心去学习历史,才会懂得历史,才能从历史中挖掘宝贵财富,才会明白“前事之事、后事之师”的真正含义。
第二,历史教师要学习历史新课标、研透历史新课标,正确把握历史课的方向,把历史意识带进课堂。新课标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了详细的规定,为教学和历史意识的培养指出了明确的方向,理解新课标内容和理念并在教学中付之于实践,使学生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研读新课标分为三个层次,以《共产党宣言》为例来说,第一层次是看课标上的学习要点,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第二层次是看它从属的专题,是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层次是理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规律性,理解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社会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奋斗的理想。这样的研读不是把目标仅盯着《共产党宣言》这一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把视野放宽,把《共产党宣言》作为一种理念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洪流中去解读。在它的影响下人类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从此打破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向人们指出一种新型民主的优越性,这种新型民主将取代资本主义民主。第三层次就是新课程的理念,就是历史意识,是将历史和现实相联系起来的纽带。
第三,多学习多研究,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和新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培养历史意识的真正阵地。研读新课程标,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必然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是实施教学的场所,教学是培养历史意识主要途经。传统课堂教学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不同在于: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了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学生为本位,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从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新的课堂教学观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发展为本,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能力,形成历史意识。
第四,鼓励学生质疑。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是件好事,不要嘲讽,不要打击,更不要压制,而是要保护与鼓励。教师解答疑问的过程就是学生形成历史意识的过程。对教材中现有的结论不轻信、不盲从,要让学生敢于说“不”,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让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学会用历史事实来证明,用现实理论来评判,做到即尊重历史,又与时俱进。
培养历史意识就是让学生成为有智慧的人,会善于思考的人,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有广博视野的人,能够正确看待历史发展方向的人。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历史课上不是教学生如何去组装电脑这样的具体技术,它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意识,它包括社会责任意识、公民意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等,这需要历史教师不断的努力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