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2006年中考;实验区;化学试卷;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3-0018-03
2006年河北省理科综合试卷(化学部分)命题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基本依据,体现了“重视基础、关注探究、联系实际、促进发展”的命题思路,尤其突出了对学生双基知识的考查,试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开放性,符合中考《考试说明》的要求,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但有的试题区分度、梯度以及整套试卷的创新度还不太理想。
一、试题特点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突出对化学主干内容的考查。
试题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新课程理念,试题中考查的“双基”内容没有超出《课程标准》的范围和要求。试题在尽量增大知识覆盖度的同时,还特别突出了对化学主干内容的考查。如试题中重点考查了以下内容:①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②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③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④溶解度曲线的应用;⑤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⑥几种重要气体(氧气、二氧化碳)的制法、性质和检验;⑦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⑧常见酸、碱和盐的性质和用途;⑨pH值的应用;⑩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等。
2.试题体现了《中考说明》的各项要求。
(1)试题符合《中考说明》中规定的考试内容。
试题中所考查的内容没有超出《中考说明》中规定的考试内容的范围,并且《中考说明》中所规定的各部分考试内容在试题中都有体现,其中重点考查了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部分和物质的化学变化三部分,这三部分恰是九年级化学中的核心理念和主干知识。
说明:①以上知识结构表中包含理化综合部分;②各小题一般包含几个主题的多个知识点,主要按正确选项进行划分。
(2)试卷结构与《中考说明》中的样卷一致。
2006年中考理科综合试卷无论是题数、各大题和各小题的分值,还是物理、化学与综合每一部分的分值以及这三部分的排列顺序均与《中考说明》中的样卷结构一致。因此,学生不会因对试卷结构的陌生而产生解题障碍,从而使学生能在似曾相识的试卷面前,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3)试题不难。
试卷中无偏题、怪题,很多题目取材于教材,重视 “双基”,试题不难。
3.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
《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学内容要广泛联系科学技术,联系社会实际,使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006年试题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编制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和现代科技,如:粮食防霉变、肥皂水的妙用、洗涤精清洗餐具、油锅着火的灭火方法、硬水的软化等日常生活中的常识;饼干潮解、食品包装中的干燥剂、硬水软化、土壤改良、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等生产、生活问题;导电塑料、金属及金属材料的应用、淡化海水、废旧电池回收、垃圾的处理、烟花燃放等能源、资源、材料、环境保护等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关注“禽流感”等社会热点问题。题目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应用性,既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又考查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品质。
4.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究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为了让中考在实现这一目标方面更好地发挥其导向作用,中考命题应该以能力立意,使试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开放性。如:36题和37题,这两个题目都不同程度地呈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涉及到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描述现象、总结结论、反思与评价等科学探究的要素,其中37题所包含的探究要素较36题要多一些。这两个题目除了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以外,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两个题目从一定程度上还考查了学生描述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比较得出实验结论、运用实验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实验进行反思与评价以及文字表达等能力。又如:28题的(4)、29题的(1)、30题的(2)和(3)、31题的(3),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唯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解答。
二、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及错因分析
1.审题欠仔细。
一些学生为了提高解题的速度,不注意认真审题,造成失分。如:28题(2),题目要求写出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有很多学生写成了-1价。其原因可能是一部分学生把氯酸钾看成了氯化钾。再如:36题(2),题目要求描述当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一些学生因没有仔细审题,没有认真观察装置图,因此没能发现集气瓶中在实验前已加入了少量水,因此错答为“水流入集气瓶,水的体积占集气瓶容积的1/5”。其实命题者为了防止学生出现此问题,在题目中特意在“标记以上”的文字部分加了着重号,只要认真审题,注意加着重号部分的提示,就不会出现错答了。
2.基础不扎实。
一些学生因“双基”掌握的不扎实,造成错答而失分。如:29题,一些学生将“水蒸气”答成了“二氧化碳”,其原因是没有掌握水与二氧化碳的性质,缺乏有关的生活常识。又如:试卷中共考查了四个常见的化学方程式,但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书写,主要问题有:化学式书写错误、不配平、缺少条件和沉淀符号等,这反映了一些学生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连最基本的化学用语还没能掌握,化学基础较差。再如:28题(2),一些学生把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写成了-1(或+1)价,除了审题不认真外,也有不会正确书写氯酸钾化学式原因;还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氯元素在所有化合物中化合价的数值均是1的原因;另外也可能是机械地背诵化合价顺口溜:“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而缺乏对知识的思考、理解和灵活运用所造成的。
3.文字表达能力差。
2006年中考化学部分文字表述题共14分,约占第II卷分值的54%,可见对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要求较高。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一些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较差。尤其对36、37题实验目的、现象、结论等的表述错误较多。
4.计算题得分率不高。
38题的计算题难度不大,但一些学生由于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和书写不规范而造成失分,这也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
5.一个值得思考和商榷的问题。
第37题【知识拓展】若取用其他人的头发重复上述实验,是否也得出上述实验结论?说明原因:。标准答案为:“是。因为头发的主要成分相同”。阅卷中发现不少另外的回答:“否。因为不同的人发质不同”;“否。有的人发质特殊”;“不一定。有的人头发成分特殊”;“不一定。有的人由于生病,发质发生了变化”……学生如此回答,从科学素养提升角度分析,应是一种进步,因为他们有了对科学探究中样本选取、数据采集合理性的思考。事实上科学研究中样本的选取有着诸多的要求,如:性别、年龄段、民族等;对样本的实验也与时间长短等因素有关。故本题通过“收集某人的5束头发,分别放入不同pH溶液的烧杯中,静置约30min。”得出一个结论有些片面,若再增加一个否定的答案是否会更科学一些呢?
三、教学建议
1.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近几年河北省的中考试题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我们当前乃至以后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改变让学生进行大量机械训练的做法,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主动、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方法的渗透,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2.加强双基教学,夯实化学基础。
考生在中考答题中常出现不能正确地书写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不能正确规范地解答计算题目等问题,反映出一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不够扎实。
“双基”既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离开“双基”就不可能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提高教学质量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不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总复习中都要重视“双基”教学。在教学中要(下转第53页)(上接第19页)特别注意防止因强调组织开展探究活动而忽视对“双基”学习的倾向。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加大了考查化学实验的比重,特别是增加了对学生实验能力考查的力度,如增加了实验考查的思维容量,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及评价能力等,但学生在解答实验探究题时往往得分率都较低,这突出反映了学生平时动手实验少、实验探究能力较差的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努力创设条件组织好实验探究活动,增加实验过程中的思维容量,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联系生活、社会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联系社会和生产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是近几年河北省的中考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将教学内容置于真实的教学情景之中,要尽可能多的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社会等联系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实际问题,加强信息的积累和生活知识的储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学生运用“双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3-0018-03
2006年河北省理科综合试卷(化学部分)命题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基本依据,体现了“重视基础、关注探究、联系实际、促进发展”的命题思路,尤其突出了对学生双基知识的考查,试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开放性,符合中考《考试说明》的要求,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但有的试题区分度、梯度以及整套试卷的创新度还不太理想。
一、试题特点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突出对化学主干内容的考查。
试题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新课程理念,试题中考查的“双基”内容没有超出《课程标准》的范围和要求。试题在尽量增大知识覆盖度的同时,还特别突出了对化学主干内容的考查。如试题中重点考查了以下内容:①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②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③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④溶解度曲线的应用;⑤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⑥几种重要气体(氧气、二氧化碳)的制法、性质和检验;⑦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⑧常见酸、碱和盐的性质和用途;⑨pH值的应用;⑩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等。
2.试题体现了《中考说明》的各项要求。
(1)试题符合《中考说明》中规定的考试内容。
试题中所考查的内容没有超出《中考说明》中规定的考试内容的范围,并且《中考说明》中所规定的各部分考试内容在试题中都有体现,其中重点考查了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部分和物质的化学变化三部分,这三部分恰是九年级化学中的核心理念和主干知识。
说明:①以上知识结构表中包含理化综合部分;②各小题一般包含几个主题的多个知识点,主要按正确选项进行划分。
(2)试卷结构与《中考说明》中的样卷一致。
2006年中考理科综合试卷无论是题数、各大题和各小题的分值,还是物理、化学与综合每一部分的分值以及这三部分的排列顺序均与《中考说明》中的样卷结构一致。因此,学生不会因对试卷结构的陌生而产生解题障碍,从而使学生能在似曾相识的试卷面前,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3)试题不难。
试卷中无偏题、怪题,很多题目取材于教材,重视 “双基”,试题不难。
3.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
《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学内容要广泛联系科学技术,联系社会实际,使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006年试题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编制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和现代科技,如:粮食防霉变、肥皂水的妙用、洗涤精清洗餐具、油锅着火的灭火方法、硬水的软化等日常生活中的常识;饼干潮解、食品包装中的干燥剂、硬水软化、土壤改良、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等生产、生活问题;导电塑料、金属及金属材料的应用、淡化海水、废旧电池回收、垃圾的处理、烟花燃放等能源、资源、材料、环境保护等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关注“禽流感”等社会热点问题。题目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应用性,既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又考查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品质。
4.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究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为了让中考在实现这一目标方面更好地发挥其导向作用,中考命题应该以能力立意,使试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开放性。如:36题和37题,这两个题目都不同程度地呈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涉及到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描述现象、总结结论、反思与评价等科学探究的要素,其中37题所包含的探究要素较36题要多一些。这两个题目除了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以外,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两个题目从一定程度上还考查了学生描述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比较得出实验结论、运用实验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实验进行反思与评价以及文字表达等能力。又如:28题的(4)、29题的(1)、30题的(2)和(3)、31题的(3),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唯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解答。
二、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及错因分析
1.审题欠仔细。
一些学生为了提高解题的速度,不注意认真审题,造成失分。如:28题(2),题目要求写出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有很多学生写成了-1价。其原因可能是一部分学生把氯酸钾看成了氯化钾。再如:36题(2),题目要求描述当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一些学生因没有仔细审题,没有认真观察装置图,因此没能发现集气瓶中在实验前已加入了少量水,因此错答为“水流入集气瓶,水的体积占集气瓶容积的1/5”。其实命题者为了防止学生出现此问题,在题目中特意在“标记以上”的文字部分加了着重号,只要认真审题,注意加着重号部分的提示,就不会出现错答了。
2.基础不扎实。
一些学生因“双基”掌握的不扎实,造成错答而失分。如:29题,一些学生将“水蒸气”答成了“二氧化碳”,其原因是没有掌握水与二氧化碳的性质,缺乏有关的生活常识。又如:试卷中共考查了四个常见的化学方程式,但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书写,主要问题有:化学式书写错误、不配平、缺少条件和沉淀符号等,这反映了一些学生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连最基本的化学用语还没能掌握,化学基础较差。再如:28题(2),一些学生把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写成了-1(或+1)价,除了审题不认真外,也有不会正确书写氯酸钾化学式原因;还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氯元素在所有化合物中化合价的数值均是1的原因;另外也可能是机械地背诵化合价顺口溜:“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而缺乏对知识的思考、理解和灵活运用所造成的。
3.文字表达能力差。
2006年中考化学部分文字表述题共14分,约占第II卷分值的54%,可见对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要求较高。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一些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较差。尤其对36、37题实验目的、现象、结论等的表述错误较多。
4.计算题得分率不高。
38题的计算题难度不大,但一些学生由于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和书写不规范而造成失分,这也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
5.一个值得思考和商榷的问题。
第37题【知识拓展】若取用其他人的头发重复上述实验,是否也得出上述实验结论?说明原因:。标准答案为:“是。因为头发的主要成分相同”。阅卷中发现不少另外的回答:“否。因为不同的人发质不同”;“否。有的人发质特殊”;“不一定。有的人头发成分特殊”;“不一定。有的人由于生病,发质发生了变化”……学生如此回答,从科学素养提升角度分析,应是一种进步,因为他们有了对科学探究中样本选取、数据采集合理性的思考。事实上科学研究中样本的选取有着诸多的要求,如:性别、年龄段、民族等;对样本的实验也与时间长短等因素有关。故本题通过“收集某人的5束头发,分别放入不同pH溶液的烧杯中,静置约30min。”得出一个结论有些片面,若再增加一个否定的答案是否会更科学一些呢?
三、教学建议
1.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近几年河北省的中考试题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我们当前乃至以后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改变让学生进行大量机械训练的做法,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主动、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方法的渗透,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2.加强双基教学,夯实化学基础。
考生在中考答题中常出现不能正确地书写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不能正确规范地解答计算题目等问题,反映出一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不够扎实。
“双基”既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离开“双基”就不可能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提高教学质量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不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总复习中都要重视“双基”教学。在教学中要(下转第53页)(上接第19页)特别注意防止因强调组织开展探究活动而忽视对“双基”学习的倾向。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加大了考查化学实验的比重,特别是增加了对学生实验能力考查的力度,如增加了实验考查的思维容量,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及评价能力等,但学生在解答实验探究题时往往得分率都较低,这突出反映了学生平时动手实验少、实验探究能力较差的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努力创设条件组织好实验探究活动,增加实验过程中的思维容量,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联系生活、社会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联系社会和生产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是近几年河北省的中考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将教学内容置于真实的教学情景之中,要尽可能多的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社会等联系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实际问题,加强信息的积累和生活知识的储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学生运用“双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