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调查与研究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1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育人是大学的首要任务,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课程改革本身的内在性要求,更是当下多元化社会背景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时代性要求。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现实中所发挥的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教育功能、道德教育功能方面的状况进行充分调研和客观分析,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6-0047-06
  教育作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主要是通过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的开发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育人功能是其诸多功能中的根本。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学校教育一向把人才培养作为自身的根本任务,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战略部署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是明确强调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在高等学校的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育人功能发挥得成功与否,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成功与否,不仅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成败。因此,以天津市的几所高校为样本,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当前这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发挥育人功能的实际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應的对策,对于改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其育人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这里,所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主要是指高校中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其开展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在关注学生的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意识与本领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一、问卷的设计与调查的实施
  1.问卷设计与调查取样
  为了准确了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状况,研究者对天津市五所高校进行实证调研,这五所高校分别是南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和天津体育学院。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政治教育方面、思想教育方面和道德教育方面设置问题,全面探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发挥的实际情况。
  2.调查方式与数据处理
  根据授课情况不同,问卷共设计为四份:本科一年级一份,共42个问题,可供回答的选项152个;大学二、三、四年级一份,共44个问题,可供回答的选项165个;硕士生一份,共42个问题,可供回答的选项157个;博士生一份,共43个问题,可供回答的选项300个,每个问卷最后附加一个建议项。共发放问卷950份,回收926份,回收率为97.5%,问卷采取当场发放当场收卷的方式,全部调查结果采用SPSS l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二、调查结果与原因分析
  1.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状况及分析
  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功能,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不断得到提高,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当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并存的形势下,坚定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显得尤为关键。
  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但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不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现象比较普遍,如图1所示。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足就难以从思想上、感情上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加之当前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追求产生疑虑,精神动力不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最多、学习过程最长的博士生,持有疑虑的人数多于本科生和硕士生,如图2所示。
  由于转型期造成的社会矛盾相对集中爆发的现实,西方势力的强势渗透,以及社会主义阵营出现的动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调查显示,尽管大多数学生对走社会主义道路表示充满信心,但仍有少数大学生持“不确定”态度,甚至个别学生选择“没有信心”,如图3所示。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源和基础,不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就不能真正在思想意识中确立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追求,就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疑虑。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信仰被视为是唯一正当、合理的信仰,缺少了培养大学生自觉甄别、判断与选择的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没有让学生们在学习和实践中真正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能形成高度的理论自觉,因而无法完全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笃信与奉行,进而实现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及其价值目标的信奉和追求。随着后现代思潮的涌入,尽管大学生的主流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接受了自我和个性的提法的同时也接受了自由主义的思潮,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高校的主导地位也出现了弱化趋势。
  2.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教育功能发挥的状况与分析
  “思想教育是一种精神财富的生产和传递活动,同时它又对整个社会的精神生产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是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1]思想教育主要是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着重解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不仅解决主观与客观是否符合的问题,还要解决主观与客观如何符合的问题。前者是加强世界观教育,后者是加强方法论教育的问题。调查显示,由于高校长期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努力,大多数学生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并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关于“你认为‘思政课’的学习对你哪方面的帮助最大”的调查中,反映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效果,如图4所示。   但由于受市场经济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的影响,以财富论英雄,以物化为标准,使得有些大学生把个人价值同财富、社会地位联系在一起。在处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时,不适当地向物质利益方向倾斜,将人生的目标定位于低层次的物欲满足上。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忽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利害关系的选择上,半数以上大学生能做出积极正确的选择,而不少学生的选择反映出存在的问题。
  面对利益取舍问题时,对能否遵从心中的原则与信仰,大部分学生能够选择正确的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少数学生受社会流行的“物化”观念和评价标准深刻地影响,不能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如图5所示。
  在人生目标的选择上,大多数学生追求高尚人格与奉献社会和国家,也有一些学生将拥有丰厚收入和个人享受放在第一位,如图6所示。
  严峻的就业形势,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迫使大学生的“功利主义”趋向日益明显,影响了大学生成长成才必要的全面的知识掌握,同时大学生活应有的激情澎湃、个性张扬和目标宏大也在大学生追逐就业的过程中黯然失色。在调查本科生如何看待“你的大学生活”时,选择“非常忙碌,过得很充实,很精彩,自己很满意”的大学生只占不到一半的比例;而有少数本科生选择“整日无所事事或沉迷网络世界等,非常颓废,感觉只要混过大学就好”,如图7所示。
  目前大学生们思想认识状况反映出的问题,往往根植于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走到学生之间,关心学生的真实生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用同理心对待学生所面临的困难,帮助他们及时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困难和面临的危机,实现思想品格和精神世界的升华,增加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悟解,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正视所处的客观环境,脚踏实地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3.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教育功能的发挥情况
  大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观念、发展道德判断、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道德教育功能的发挥,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
  当代大学生,应当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和捍卫真理的精神和勇气。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显然缺乏这方面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储备。当问到“在外界利益驱动下,你还会坚持自己的原则,言行一致吗?”时,有些大学生选择 “会”,而其余约有30%大学生则表现得迟疑和随意。这说明,少数大学生往往在利益的驱使下,难以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如图8所示。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大学生既缺乏社会阅历,思想成熟度又不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道德教育更应注重对大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不仅要在理论上予以正确的解答、引导,而且还要突破课堂教学环节,在结合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亲身感受课堂知识的意义,自觉将理论知识逐渐内化为自身道德品质。目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组织进行过各种形式的实践内容、助学支教、敬老助残、资助希望工程、参与赈灾扶贫等活动,都是为大学生了解社会、关注民生的有益尝试。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对策研究
  1.依托学科建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提升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魅力在于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一般的政治宣传,而是要使大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用科学的理论去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只有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才能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被定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课的视域内,不少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度不够,甚至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去对待,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科学性的研究与展现,直接影响了育人功能的发挥。
  200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决定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的二级学科,结束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不存在与其课程相适应的一级学科的历史,实现了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体系建设的重大突破,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光明的前景,也激发了教师自身的自觉性和专业方向性。所谓学科建设,就是把一门学科作为科学来建设,使之立于社会实践和科学最新发展水平之上。“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理论,一种科学的理论,同时又是一种信仰,一种科学的信仰。”[2]实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信仰的广泛接受和认同,让大学生主动汲取全面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信仰的知识,做到入心入脑,并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关键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阐述内容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门科学去进行教育,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到学科的高度加强建设,必须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在的逻辑体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以此展现这一学科知识和学术思想的系统性、科学性,从而体现出课程建设的科学性、稳定性”[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如果离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就会失去其科学性,也会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难以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育人功能。
  2.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是将马克思主義理论体系转化为对大学生进行普遍的思想理论教育的一个有机整体,“各门课之间也体现了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到在中国革命、改革、建设中的运用和发展,再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这样一个不同层次的内在有机联系”[4]。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之间有着严整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只有清晰地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内部的相互关系,才能对每一门课程进行准确定位,也才能科学把握每一门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所处的理论方位和实践层次。[5]统筹不好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无法做到彼此的相互映照和整体观照,就会陷入各课程的封闭自顾,达不到应有的育人效果。   课题组对五所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各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四门必修课的方面投入不少精力,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内容体系僵化、内容重复,各门课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针对这种现象,课题组认为,应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筹协作模式,即由各门课程负责人经常性地对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发现问题进行合议,从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出发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发挥好各门课程各自具有的特定的育人功能,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视角,统筹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和教学衔接问题,使学生掌握整体的、系统的、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而不是局部的、教条的理论和方法,真正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要把基础理论教学与现实问题分析有机结合起来。[6]同时,应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合理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为课堂教学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的澄清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大学生更加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切感受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创新的生命力,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进而,在对马克思主义知识的领悟之上,即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有深刻的理解,转化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坚信不疑,在多种意识形态并存的条件下,巩固高校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3.提升教师学科意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任何时候都无法在脱离课程教学的状态下获得完美实现。”[7]要取得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教师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授课并不是一个将教材内容加以简单传递的过程,而是一个教学内容再创造的过程。没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入理解和把握,没有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难以取得教学的实效性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具备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还应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和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既要重视教书,更要重视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地位的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了学科上的依托和归属,为系统学习和扎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理论功底,力争从新的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上诠释课程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深度和理论穿透力,满足大学生成才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当作自己终生事业追求奠定了有利基础。改变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注意力不集中,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不够深刻,普遍缺乏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缺乏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把握和对重大理论问题的创新研究能力的状况。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们在帮助大学生探究人的生存及其意义、人的思维及其方法以及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等方面,更应注重大学生把科学的理论内化为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以自己对人生的领悟所形成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感化大学生,充分展现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魅力,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效果。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自身的示范效应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性权威的认同和自觉信奉,是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关键环节。
  4.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模式,促进育人功能的发挥
  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发挥得如何,是需要通过考核评价予以检验,同时,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不仅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发挥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创造性。课题组实地调研时发现,五所高校大都沿用05方案以来高校通行的做法,即由平时考核(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作业等)+期末试卷来确定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期末统一闭卷考试的成绩所占比例为60%至70%。这种考核评价模式,偏重于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及马克思主义知识层面的记忆,忽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独立的理解和阐发方面的评价,很难客观、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状况。此外,一定程度上还会造成大学生不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内化,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反而一味自诩只要背书能力强照样可以获得好成绩的懈怠思想。
  在调查中发现,本来一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应该解决或阐述清楚的问题,在大学生中间依旧没有得到解决,特别是大学生在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长时间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合理解答,必然引起认识上的混淆,造成思想上的动摇,以及行为选择上的偏差。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有三个层次的要求: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二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看,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基础,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而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则是归宿。[8]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评价必须针对这三个层次做详尽安排。一方面通過考试、考查等方式评价学生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刻性程度,重点评估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的兴趣和刻苦钻研的意志的提高程度、评估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程度、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程度,评估学生是否树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评估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对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当前,多种意识形态并存,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出现一定程度的动荡和变革,低俗与文明、丑恶与善良、欲望与理性交织混杂,面对这样复杂的社会现象,能否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辨别分析,既是对大学生是否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政治和道德方面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信仰、理想、行为的全面考核,也是对教师的教学和大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于金秀,冯京政,顾晓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6-89.
  [2] 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信仰[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2):20-27.
  [3] 韩振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44-47.
  [4] 张灿耀.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7(4):4-7.
  [5] 白显良.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6(10):59-63.
  [6] 李仙娥,卜长安.统筹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关系的四个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42-44.
  [7] 沈壮海.关注课程教学与人的德性发展的内在关系——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N].中国教育报,2005-02-08(3).
  [8] 李本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66-67.
  [责任编辑:庞 达]
其他文献
着力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办实事  倾心便民利民  着力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便民利民办实事,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要事项之一。目前,全省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更多的“一件事一次办”。  聚焦“联、通、办”问题,打破“信息孤岛”,擦亮“天府通办”品牌,完善政务大厅“一站式”服务功能,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全省通办、一次办成”的新
期刊
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建设好管理好一座城市,要把菜篮子、人居环境、城市空间等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切实抓好。”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成都、眉山、南充等地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找准查实基层和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采取更加精准有效的措施,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
期刊
“马上六点半了,我们点播的电影就要播放了!”8月31日晚饭后,广汉市三水镇高原村的村民们早早聚集在村委会院坝里,满心欢喜地等待着公益电影《血路之殇》的开播。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破解多年来公益电影因题材单一造成的观坐率低等难题,三水镇高原村结合群众实际需求,探索出“一周一新菜单、群众点餐政府买单”的文化服务新模式,这也是广汉市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创新之举。  高原村党支部书记张继
期刊
“接居民黄某某反映,迎凤路还房小区下水管道堵塞,导致污水泄漏,臭气熏天,严重影响生活,希望社区协调处理。”“社区已联系疏通公司对该处水管进行疏通清掏……”在南充市顺庆区和平路街道办事处,接到反映信息的民情“110”信息收集员立即通知相关工作人员前往处理,并第一时间将处理结果通过文字和图片进行反馈。黄某某满意地表示:“智慧化社区管理,效率就是高!”  近年来,南充市在社区探索突出党建引领,坚持服务、
期刊
窗外的树枝上跳跃着几只欢快的鸟儿,给晚秋的榕树增添了几许生气。独居了几十年的聋哑老人陈爷爷望着跃上跃下的小鸟和随风摆动的树叶,心情很是惬意。可要回到一年前,陈爷爷却难得有如此享受。  陈爷爷居住在眉山市青神县花园社区植物油厂宿舍的底楼。几年前,这里还是个基础设施老化,无物业、无门卫的老旧小区,隔三差五堵塞的下水道令这名残障老人苦不堪言。幸好,青神县明善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刘艳林一直关注着老人。老
期刊
“着力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便民利民办实事,完善办事流程、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办事效率”是“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方面和重要内容。它要求政务服务用好改革这个手段,在“便利”二字上下功夫,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自贡、雅安、凉山、广安、阿坝、达州、巴中等地方的做法总体上体现了上述要求,立足一个“改”字,着眼一个“办”字,落脚一个“效”字,这样的改革把规范性要求与创新性实践结合起来,为把实事办“实”创
期刊
着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办实事  创新基层治理  “我为群众办实事”,办什么?在我省,围绕“着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办实事”,涌现出不少暖心故事。  成都通过推进城市老旧片区有机更新等举措,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不断落地;眉山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群众心中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社区真切地成为现实……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学史力行,实干为民。聚焦“着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期刊
“服务耐心细致、态度和蔼可亲,我要打100分!”9月27日,在资阳市乐至县城务工的付天琼大姐来到天池街道仙鹤观社区,为租住在平安街76号的母亲办理常住人口登记业务。从进门到办理完毕,用了不到10分钟。  付天琼的母亲已年过七旬,罹患疾病,行动不便。趁农闲时节,付天琼带着母亲从农村来到县城,一是为了谋一份短期工作补贴家用,二是方便为母亲治病。不久前,在开展入户走访工作时,仙鹤观社区党委副书记张璇得知
期刊
【开篇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为市场监管工作指明方向。今年以来,四川省纪检监察机关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打通惠企纾困“最后一公里”,切实解决各类市场主体的“痛点”“堵点”“难点”,常态化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见效。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亮出监督执纪
期刊
“资金到账了,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顺利拿到贷款的成都某生物有限公司谢经理,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针对企业多次反映的融资难问题,成都市纪委监委督促职能部门组织信用业务培训暨“信易贷”产品推介会,帮助企业实现银企对接,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注重强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成都市纪委监委持续压紧压实职能部门主体责任,通过强监督、抓作风、治顽疾,打通惠企纾困“最后一公里”,常态化推动惠企政策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