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肝;喜恶理论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8-037-1
祖国医学发展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祖国医学以阴阳五行及气一元论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藏象学说在该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生理病理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养生保健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通过“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经络系统,将五体、五液、六腑、七情、九窍等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他们之间协调共济,相互为用,密不可分,共同维持机体的动态平衡。在《中医基础理论》等教材中已有明确诠释,故不冗述。但关于脏腑的喜恶理论却很少提及,脏腑之喜恶对探讨藏象学说的生理病理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容忽视。本文特以“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理论进行系统阐释,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早在《尚书·洪范》这部著作中就有:“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的记载,“木”即指树木,“曲直”即指树干、枝、叶等有向上、向外舒展的生长形态,引申为木具有生长、生发、条达的特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通过一系列取象比类和推衍的思维方法:观物——取象——比类——运数(五行)——求道。藉此以阐明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触类旁通。《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木)其性随,其用曲直。”王冰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柔软曲直,木之性也”、“木主发生,应春,春为生化之始。”《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合春生之气,主升发。”从整体角度将肝木的生理特性直观、生动地描绘出来。《医旨绪余》有言:“木性上升,怫逆不遂,则郁。”张景岳在《类经》中说:“木喜调畅,故在表当疏其经,在里当疏其脏,但使气得通行,皆谓之达”、“木气升,故主升;风性动,故主摇。”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云:“凡上升之气,自肝而出,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为嗳,为胀……”《杂病源流犀烛》指出:“惟其德属木,故其体本柔而刚,直而升,以应乎春。其性条达而不可郁,其气偏于急而激暴易怒,故其为病也多逆。”《血证论·卷一》说:“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则血脉得畅。”均深入透彻地说明肝具有喜升,喜动,喜条达的生理特性。当春之令,阳气萌动,地气上腾,草木发芽,蛰虫复苏,而有生机之象;在机体而言,肝木升发,肝气冲和畅达,气机调畅,气血得以周流不息,脏腑生理功能平衡协调,机体生机勃勃,情绪稳定,积极乐观。可见,肝喜升、喜动、喜条达,体现了肝木以气为用的重要性。
如果肝木失去其所喜,就会产生气机不畅,该升不升,该动不动的病理表现,如出现胸胁胀闷不舒,情志不遂,精神抑郁,两乳及少腹胀闷疼痛等证。《医经秘旨·卷下》说:“夫风者,肝木之气,少阳之火系焉,喜条达而恶抑遏也。”《黄帝内经素问吴注》更明确提出肝恶抑郁的生理特性:“肝木喜条达而恶抑郁,散之则条达,故食辛以散之。”《傅青主女科》云:“夫肝属木,其中有火,舒则通畅,郁则不畅。”《医旨绪余》也说:“木郁者,肝郁也。达者,条达、通达之谓也。……故凡胁痛耳鸣,眩运暴仆,目不认人,皆木郁症也。”《素灵微蕴》言:“木位在左,故痛连左胁,肝胆左郁,故气结而作酸,土困木贼,故脐腹作痛也。”《四圣心源》指出:“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以肝木主升,而人之生气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气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
综上所述,医家们皆认识到肝恶抑郁。肝失疏泄,则抑郁生,若郁之日久或失治误治,又可变生他病。《血证论》中有:“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设木郁不和,火发为怒,则血横决,吐血错经血痛诸证作焉。”《重订通俗伤寒论》中言:“郁怒伤肝,肝为藏血濡络之脏,病多气滞血结,络郁化火之证”、“郁怒为甚,不能发越,久而蓄积,项结核,胁痛善怒,此劳伤于肝。”所以郁之久,则病亦深。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故经云:百病皆生于气。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主升善动,如机体肝气抑遏,则升降平衡失常,或致肝气横逆,犯及其他脏腑。气机怫郁,肝之余气化生胆汁失常,而致胆失疏泄,胆汁上溢而咯吐黄绿苦水;胆汁不循常道,可外溢肌肤;气机壅滞可发生“胆胀”之病。反之,胆郁则肝亦郁,二者互为表里,生理病理密切相关,互相影响。
肝应六气之风,变动而不居,肝合春生之气,主升发;肝用“曲直”,其气冲和畅达,既能调畅气机,又能舒畅情志,不亢不郁,气机升降出入有序,气血津液因此而环周不息,脏气冲和,脏腑功能如常,诸病不生。如若肝失条达,则抑郁即生,肝气郁遏,阳气不用,郁久化火,进而影响情志,由疏泄不及变怒变逆,气血失于条达,运行失常,或凝结而为血瘀,或迫血妄行而为出血;津液因之而停聚,痰饮遂生,甚至诸证皆现。故《冷庐医话》言:“何西池曰:百病皆生于郁,与百病皆属火,及风为百病之长,三句总祗一理。盖郁未有不病火者也,火未有不由郁者也,第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此又可为肝病多之一证。”
肝的喜恶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直接影响着肝的生理病理变化,进而影响着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正如《问斋医案》所言:“肝木乃东方生发之本,宜条达不宜抑郁,郁则生发之气不振,脏腑皆失冲和。”肝的喜恶理论亦为我们从事临床及科研工作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值得我们更好的发掘、继承与运用。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8-037-1
祖国医学发展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祖国医学以阴阳五行及气一元论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藏象学说在该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生理病理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养生保健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通过“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经络系统,将五体、五液、六腑、七情、九窍等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他们之间协调共济,相互为用,密不可分,共同维持机体的动态平衡。在《中医基础理论》等教材中已有明确诠释,故不冗述。但关于脏腑的喜恶理论却很少提及,脏腑之喜恶对探讨藏象学说的生理病理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容忽视。本文特以“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理论进行系统阐释,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早在《尚书·洪范》这部著作中就有:“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的记载,“木”即指树木,“曲直”即指树干、枝、叶等有向上、向外舒展的生长形态,引申为木具有生长、生发、条达的特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通过一系列取象比类和推衍的思维方法:观物——取象——比类——运数(五行)——求道。藉此以阐明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触类旁通。《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木)其性随,其用曲直。”王冰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柔软曲直,木之性也”、“木主发生,应春,春为生化之始。”《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合春生之气,主升发。”从整体角度将肝木的生理特性直观、生动地描绘出来。《医旨绪余》有言:“木性上升,怫逆不遂,则郁。”张景岳在《类经》中说:“木喜调畅,故在表当疏其经,在里当疏其脏,但使气得通行,皆谓之达”、“木气升,故主升;风性动,故主摇。”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云:“凡上升之气,自肝而出,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为嗳,为胀……”《杂病源流犀烛》指出:“惟其德属木,故其体本柔而刚,直而升,以应乎春。其性条达而不可郁,其气偏于急而激暴易怒,故其为病也多逆。”《血证论·卷一》说:“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则血脉得畅。”均深入透彻地说明肝具有喜升,喜动,喜条达的生理特性。当春之令,阳气萌动,地气上腾,草木发芽,蛰虫复苏,而有生机之象;在机体而言,肝木升发,肝气冲和畅达,气机调畅,气血得以周流不息,脏腑生理功能平衡协调,机体生机勃勃,情绪稳定,积极乐观。可见,肝喜升、喜动、喜条达,体现了肝木以气为用的重要性。
如果肝木失去其所喜,就会产生气机不畅,该升不升,该动不动的病理表现,如出现胸胁胀闷不舒,情志不遂,精神抑郁,两乳及少腹胀闷疼痛等证。《医经秘旨·卷下》说:“夫风者,肝木之气,少阳之火系焉,喜条达而恶抑遏也。”《黄帝内经素问吴注》更明确提出肝恶抑郁的生理特性:“肝木喜条达而恶抑郁,散之则条达,故食辛以散之。”《傅青主女科》云:“夫肝属木,其中有火,舒则通畅,郁则不畅。”《医旨绪余》也说:“木郁者,肝郁也。达者,条达、通达之谓也。……故凡胁痛耳鸣,眩运暴仆,目不认人,皆木郁症也。”《素灵微蕴》言:“木位在左,故痛连左胁,肝胆左郁,故气结而作酸,土困木贼,故脐腹作痛也。”《四圣心源》指出:“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以肝木主升,而人之生气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气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
综上所述,医家们皆认识到肝恶抑郁。肝失疏泄,则抑郁生,若郁之日久或失治误治,又可变生他病。《血证论》中有:“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设木郁不和,火发为怒,则血横决,吐血错经血痛诸证作焉。”《重订通俗伤寒论》中言:“郁怒伤肝,肝为藏血濡络之脏,病多气滞血结,络郁化火之证”、“郁怒为甚,不能发越,久而蓄积,项结核,胁痛善怒,此劳伤于肝。”所以郁之久,则病亦深。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故经云:百病皆生于气。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主升善动,如机体肝气抑遏,则升降平衡失常,或致肝气横逆,犯及其他脏腑。气机怫郁,肝之余气化生胆汁失常,而致胆失疏泄,胆汁上溢而咯吐黄绿苦水;胆汁不循常道,可外溢肌肤;气机壅滞可发生“胆胀”之病。反之,胆郁则肝亦郁,二者互为表里,生理病理密切相关,互相影响。
肝应六气之风,变动而不居,肝合春生之气,主升发;肝用“曲直”,其气冲和畅达,既能调畅气机,又能舒畅情志,不亢不郁,气机升降出入有序,气血津液因此而环周不息,脏气冲和,脏腑功能如常,诸病不生。如若肝失条达,则抑郁即生,肝气郁遏,阳气不用,郁久化火,进而影响情志,由疏泄不及变怒变逆,气血失于条达,运行失常,或凝结而为血瘀,或迫血妄行而为出血;津液因之而停聚,痰饮遂生,甚至诸证皆现。故《冷庐医话》言:“何西池曰:百病皆生于郁,与百病皆属火,及风为百病之长,三句总祗一理。盖郁未有不病火者也,火未有不由郁者也,第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此又可为肝病多之一证。”
肝的喜恶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直接影响着肝的生理病理变化,进而影响着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正如《问斋医案》所言:“肝木乃东方生发之本,宜条达不宜抑郁,郁则生发之气不振,脏腑皆失冲和。”肝的喜恶理论亦为我们从事临床及科研工作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值得我们更好的发掘、继承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