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编钟是中国民族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是钟的一种。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关键词:钟鼓之乐 曾侯乙编钟 打击乐器
一、编钟的起源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在不断增加,到了周代时,已有八枚一套的编钟,其中有六个钟可以在一个钟内体奏出小三度。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
二、编钟的发展历史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它的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它最早出现在商代,当时多为三枚一组,能演奏旋律。商代编钟造型别致,钟柄部分是空心的,并与内腔相通,钟的表面有简单的兽面纹饰。近年来,在殷代大型王室墓中,又发现了有五枚一套的编钟,可构成四声音阶序列。
西周中晚期,编钟已由三枚或五枚发展为八枚一组,其中有六个编钟可以在一个钟体内奏出小三度印成。当时的编钟经常用于宫庭宴会,被称为“钟鼓之乐”。至春秋中晚期,又增至为九枚一组或十三枚一组。
秦汉以后,在历代宫廷雅乐中所使用的编钟多呈圆形,形制上有了很大改变,且每钟只能发出一个乐音。在经历了500多年黄金时代后,它由盛兴而衰退。
到了隋唐时期,编钟不仅在“雅乐”中使用外,而且还用于隋代的“九部乐”和唐代的“十部乐”中,为宫廷音乐,很少在民间流传。唐代诗人在作品中曾描绘出编钟声音宏亮、铿锵悠扬、悦耳动听的妙响。
自宋以后,迄止清代,编钟铸造技术鲜为人知,钟乐也渐被淘汰,清代宫廷中所铸编钟,不仅其形制与传统编钟不同,其音律更是相去甚远。
三、编钟的特点及用途
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商代的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
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钟,但它们都没有成为乐器,这是因为,这些钟的截面是正圆形的,声音持续时间太长,唯独中国的编钟,它的截面象两片瓦合在一起,因为钟体扁圆,边角有棱,声音的衰减较快,所以能编列成组,作为旋律乐器使用。
到了近代,在中国云南、山西和湖北等地的古代王侯贵族的墓葬中,曾先后出土了许多古代的编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墩中出土的编钟,它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全套编钟共64枚,钟架呈曲尺形,分上中下三层,工艺精美,总音域为A1—c4,达五个八度之广,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它是目前中国出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编钟,它的发现充分反映了我国音乐文化在战国初期的高度发展水平,它被誉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 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铸钟仍不是一件易事。有的编钟形体很大,高度超过一米五,制造时需要用136块陶制的模子组合成一个铸模,灌注摄氏近1000度的铜水才能得到。从出土得编钟来看,它们不仅音调准确,而且纹饰极为精细,这说明商周时期对青铜模具的制造技术运用的极为熟练。 编钟在铸造时,除了考虑钟的美观,还要注意它的声学特点。这钟被称为枚的突出,就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还能加快声音的衰减。
四、结语
编钟形象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充分显示了中国祖先伟大的创造力,使人大开眼界,表明中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中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中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和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历史长河中、在四大文明古国中,这个流淌了2500年的编钟声,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保存的最为完整,这一切除了历史学家以及考古学家的引领以外,更与许许多多的傳统文化继承人和爱好者离不开关系。在这个五彩纷呈、海纳百川的年代,传统文化也应该拥有它的一席之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任重而道远,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史》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年10月
[2]《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年
[3]《走进中国艺术殿堂》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
关键词:钟鼓之乐 曾侯乙编钟 打击乐器
一、编钟的起源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在不断增加,到了周代时,已有八枚一套的编钟,其中有六个钟可以在一个钟内体奏出小三度。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
二、编钟的发展历史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它的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它最早出现在商代,当时多为三枚一组,能演奏旋律。商代编钟造型别致,钟柄部分是空心的,并与内腔相通,钟的表面有简单的兽面纹饰。近年来,在殷代大型王室墓中,又发现了有五枚一套的编钟,可构成四声音阶序列。
西周中晚期,编钟已由三枚或五枚发展为八枚一组,其中有六个编钟可以在一个钟体内奏出小三度印成。当时的编钟经常用于宫庭宴会,被称为“钟鼓之乐”。至春秋中晚期,又增至为九枚一组或十三枚一组。
秦汉以后,在历代宫廷雅乐中所使用的编钟多呈圆形,形制上有了很大改变,且每钟只能发出一个乐音。在经历了500多年黄金时代后,它由盛兴而衰退。
到了隋唐时期,编钟不仅在“雅乐”中使用外,而且还用于隋代的“九部乐”和唐代的“十部乐”中,为宫廷音乐,很少在民间流传。唐代诗人在作品中曾描绘出编钟声音宏亮、铿锵悠扬、悦耳动听的妙响。
自宋以后,迄止清代,编钟铸造技术鲜为人知,钟乐也渐被淘汰,清代宫廷中所铸编钟,不仅其形制与传统编钟不同,其音律更是相去甚远。
三、编钟的特点及用途
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商代的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
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钟,但它们都没有成为乐器,这是因为,这些钟的截面是正圆形的,声音持续时间太长,唯独中国的编钟,它的截面象两片瓦合在一起,因为钟体扁圆,边角有棱,声音的衰减较快,所以能编列成组,作为旋律乐器使用。
到了近代,在中国云南、山西和湖北等地的古代王侯贵族的墓葬中,曾先后出土了许多古代的编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墩中出土的编钟,它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全套编钟共64枚,钟架呈曲尺形,分上中下三层,工艺精美,总音域为A1—c4,达五个八度之广,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它是目前中国出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编钟,它的发现充分反映了我国音乐文化在战国初期的高度发展水平,它被誉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 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铸钟仍不是一件易事。有的编钟形体很大,高度超过一米五,制造时需要用136块陶制的模子组合成一个铸模,灌注摄氏近1000度的铜水才能得到。从出土得编钟来看,它们不仅音调准确,而且纹饰极为精细,这说明商周时期对青铜模具的制造技术运用的极为熟练。 编钟在铸造时,除了考虑钟的美观,还要注意它的声学特点。这钟被称为枚的突出,就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还能加快声音的衰减。
四、结语
编钟形象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充分显示了中国祖先伟大的创造力,使人大开眼界,表明中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中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中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和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历史长河中、在四大文明古国中,这个流淌了2500年的编钟声,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保存的最为完整,这一切除了历史学家以及考古学家的引领以外,更与许许多多的傳统文化继承人和爱好者离不开关系。在这个五彩纷呈、海纳百川的年代,传统文化也应该拥有它的一席之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任重而道远,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史》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年10月
[2]《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年
[3]《走进中国艺术殿堂》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