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家训家风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来源 :重庆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zhang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家训家风文化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载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根基的夯实,以及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践行一体化模式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家庭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始场域,传统家训家风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契合性,优秀传统家训教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有益的方法借鉴,家训典籍和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地气”载体。充分发挥传统家训家风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化育功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深度挖掘和汲取传统家训家风文化的精髓,丰富传统家文化的时代内涵和地域特色,立足于家庭教化促进价值观养正于蒙,构建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媒体五位一体的协同合力、互为支撑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训家风文化;家庭;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资料整理与优秀家风研究”(14ZDB007);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基地项目“优秀传统家礼文化涵育公民家庭文明素养研究”(18JD020)。
  [中图分类号] D649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0)009-0006-0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0.009.001
  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國,国之本在家。”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1]。古往今来,传统家训家风文化薪火相传,绵延数千年,在文化传承、道德培育、气质涵养、举止规范等方面承载着重要的使命。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训家风文化蕴含的仁、义、礼、智、信等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核心要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血脉相通的,尤其是其中蕴含的道德准则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之要义,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因此,研究和弘扬传统家训家风文化,从中吸取精髓养分,灵根再植,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众生活中落地生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家训家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对此关注较早。学者们主要从其起源、功用、礼仪规范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相对于家训家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而言,相关研究成果数量仍显有限。具有影响的系统性研究主要从下述两个角度展开。一是关于家训起源和发展历程的研究。徐少锦和陈延斌认为传统家训文献于先秦出现,两汉三国逐渐成形,两晋隋唐时代步入成熟,宋元为家训繁荣时期,明清是鼎盛阶段,清代末期开始走向衰落[2];陆益龙将家礼的发展分为夏商周萌芽、春秋战国形成、秦汉鼎盛、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衰落、宋元明清复兴、清末走向消亡六个阶段[3]。二是对家礼功能和价值的研究。李晓东从居家礼仪规范的角度解读家礼,认为家礼通过系列礼仪规范和伦理观念在明确家庭成员的权利与义务、协调家族成员关系及等级秩序方面体现其功能[4];陆益龙认为,由一系列行为观念和规范构成的家礼,对于维持社会生活秩序发挥重要作用[3];陈一秀则是从家庭德育的角度,对传统家礼所蕴含的道德品质培育和人格养成的价值予以审视[5];张中秋认为家礼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构成要素,在社会转型和价值多元化时代,家礼具有重要意义[6]。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增强文化自信时代课题的提出,学界对传统文化日趋重视,围绕优秀传统家训家风文化的研究逐渐复苏,并开始对传统家风家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展开探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提出关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1]的任务和要求,进一步引发了优秀传统家风家训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探讨,对传统家风家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跨入更宏阔的视域。目前,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下述三个方面。
  一是优秀传统家训家风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研究。刘先春、柳宝军从道德养成视角切入,认为传统家训家风作为中华美德传承的重要载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奠定道德人格基础、强化道德价值认同、传统美德精神的融通等领域[7];李丽娟主要从实践层面分析传统家训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文化涵养、方法指引等方面的功能,并建议通过资源发掘与转化、典型培育与示范、媒体宣传等路径发挥作用[8];杨华针对传统家训文化在道德操守确立和处事能力塑造方面的价值进行探讨,认为优秀传统家训家风包含了诸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的价值理念[9];高永强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机理研究中,提出因家训家风教化功能的日常化及潜默性,使其能够在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过程中发挥转化器和推进器作用[10];甲宏伟认为传统家训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思想来源,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方法借鉴和启发,是社会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将传统家训之精华融入当代社会发展和生活实践,既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可感可行[11]。
  二是对优秀传统家训家风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性研究。刘颖将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价值体系,强调其联系体现在内容和机制两方面的同质相融性,即一脉相承的价值取向和古今贯通的育人方法与机制[12];王易、安丽梅通过对传统家训的修身观、治家观、处世观等德育内容及日常训诫、仪式规训、家风熏陶等德育方法研究,挖掘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之处[13];牛绍娜、王国喜通过对传统家训文化追根溯源,分别从文化同根性和伦理契合性两个视角探究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根共质的关联性[14];冯骥才从文化视角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源流关系[15]。
  三是对优秀传统家训家风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张琳、陈延斌提出,应立足时代语境塑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接的优秀家风,并通过父辈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使优秀家风得以传承,注重家庭与学校、社会的协同互动,形成合力[16];周斌认为,应通过对传统家训的创造性转化,以发挥和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功能[17];方原以传统家训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为切入点,研究了如何通过挖掘传统家风精髓、多渠道宣传及优化教育等方式,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践行[18];闫平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及践行的实效性角度,探讨以传统家风文化为桥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寻常百姓生活[19]。   近年来学界对以传统家风家训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凸显了鲜明的时代学术视野及敏锐的洞察力。目前,相关主题的学术探讨方兴未艾,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然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特别是在当下,进一步深度挖掘、梳理和吸纳传统家训家风文化的精髓,丰富传统家文化的时代内涵与地域特色,探讨如何立足于家庭教育这一根本蒙以养正、教家立范,并利用新媒体的时代特点,构建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媒体五位一体的协同合力机制,全面深入地探索传统家训家风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路径,仍然是目前学术研究亟待拓展之处。
  二、传统家训家风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化育功能
  家训家风是家庭成员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生动写照。家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世代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的风气、风尚,是家庭或家族生活作风、传统习俗、道德面貌、情操和价值观念的综合体”[20]。作为传承家风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的家训,“一般是父祖长辈对家人和子孙的训示教诲,也有部分是兄弟姊妹间的诫勉或夫妻间的嘱托”[20]。家训家风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孕育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的传统家训家风,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和精神基因水乳交融、一脉相承。从这个意义上说,家训家风文化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效载体,对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一)家训家风文化夯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是以一定的道德基础为前提的。而这种道德基础主要是在家训家风文化的长期浸染中奠定的。作为形成健全道德人格的基础性工程,传统家训家风文化以日常生活为载体,是每一个家庭成员道德人格塑形的活水源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21]从本质上来讲,优良传统家训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同属于“德”这一范畴,文化同根性使二者所蕴含的道德准则一脉相承、高度契合。家训家风文化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生动载体,以一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它不仅在纵向的家族繁衍中规范家庭成员的道德操守,同时也在横向的社会交往中促进价值取向的形成完善和道德人格的塑造培养。
  (二)家训家风文化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键是要唤起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即从理论认知上升到价值认同,甚至进一步升华为信仰层面的执着与信念。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认知客体的合理性是实现价值认同的逻辑前提,但仅有合理性是不够的。要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还必须使理论性、抽象性的认知客体向大众性、通俗性转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日常生活。优秀传统家风家训教化模式的潜默性和生活化,成为融通大众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通道。根植于生活的家训家风文化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融合力,能够消解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疏离感,增强认知客体的大众性和通俗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育奠定坚实的认同根基。
  (三)家训家风文化助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
  价值观并非是虚无缥缈的理念,而是根植于社会生活,在世俗生活的样态中呈现其鲜活的生命力。蕴涵于日常生活画卷的家风家训文化以生动的人、事、物作载体,以家庭生活场域中的点点滴滴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相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修身治家、睦亲教子等优秀传统家训家风价值诉求的承续和升华,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尤为凸显。优秀家训家风文化让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具体、鲜活、接地气,在日常生活中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家庭成员的心灵,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寻常大众的生活实践相融相通。
  三、以传统家训家风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辐射力和生命力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家训家风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其涵养化育功能的充分发挥离不开教育方法、实践载体、培育场域等基本要素。
  (一)传统家训教化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借鉴
  大众生活化表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路径,源于生活并施教于生活的传统家训,大众性是其显著特点。在夏商周时代,家训仅是官宦之家的家族教育方式。唐宋时期,家训逐渐从贵族化走向平民化,家训教化与大众日常生活日益密切相关。许多家训名篇将儒家 “三纲五常”等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根植于日常人际交往和生活习俗,使社会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且富有成效。传统家训在对家庭成员日常行为指导和规约实践中,积累了轨物范世的丰富经验,传统家训教化中包含了充满智慧的家教方法和卓有成效的价值观涵育路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借鉴传统家训在睦亲、治家、教子、立身、处世等方面的基本教育模式和路径方法,渗透于具体鲜活的大众日常生活,推进核心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的真正融合。
  (二)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和家训典籍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地气”载体
  宏观抽象的理论只有借助微观鲜活的载体,才能在大众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其教化的生命力。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崇尚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既是中华道德文明的核心要素,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个人层面的价值理念具有内在契合性,根植并渗透于日常生活点滴之中的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活生动的言行载体。世代传承的家训文化创造了丰富多样的价值载体样态,譬如家训专书、族规宗约、家训书札、家礼家仪、家教格言警句等家训文献,都是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形象表述和生动展示。借助这些具有亲缘纽带和情感体验特质的“接地气”载体,能够强化对孝亲、敬老、和谐、互助、勤俭、爱幼等家庭美德的心理认同,从而拉近民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距离,使之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从文字走向生活、从说教走向濡染和内化。   (三)家庭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始场域
  《大学》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一个人生命开始的地方,也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精神品质养成的原始场域。在日常生活中,根植于家族生息繁衍血脉之中的道德基因,通过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耳濡目染、相互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使个体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习惯逐渐养成。家庭教育以血缘和感情关系为依托,由于父母与子女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及子女对父母的情感依恋,在子女品德涵育、人格塑型过程中,尤其在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诚信、友善等理念)培育过程中,家庭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家庭教诲更具天然优势,更能润物无声、入耳入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亲情中生根、升华。
  四、以传统家训家风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思考
  以传统家训家风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对传统家训家风文化承故拓新,构建和不断完善家庭、政府、学校、社会、媒体各方通力合作、互为支撑的长效机制。
  (一)挖掘和梳理传统家训家风文化中的价值观教育资源
  家训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极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和资源。需要不断挖掘、梳理和萃取其中的精华,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创造性转化及发展,充分激活其生命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提供丰厚土壤。
  1.批判性继承传统家训家风文化
  首先,深度挖掘和汲取传统家训家风文化的精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民族的精神命脉。传统家训家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需求,对传统家文化丰富宝藏的挖掘和研究已经滞后,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家训家风文化,充分发掘家训经典、家风遗存所承载的丰厚思想道德资源。同时,厘清传统家训家风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传统家训家风文化不免遗留诸如男尊女卑、等级观念等落后的思想糟粕和烙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离,必须有鉴别地对待,有批判地继承。
  2.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传统家训家风文化
  第一,赋予传统家训家风新的时代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家训家风也要增添新的时代元素和价值理念,通过创造性转化,展现其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和导向,为当代家训的凝练与家风的培育注入公正理念、法治精神、诚信意识、平等观念等时代元素;另一方面,对于传统家训家风中的一些价值理念赋予新时代的内涵诉求及语境方式,以真正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资源涵养。例如传统家训中的尚德崇文,包含了礼尚往来、以和为贵等现代价值。将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照,就是要大力培育人们彼此相互尊重、包容理解的友爱精神,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二,加大对各地优秀家训家风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凝练家风家训的地域特色,拉近其与民众认同的距离。我国地域辽阔,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家训家风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呈现。在充分挖掘优良家风家训的共性之外,还需要关注不同区域家训家风的差异性,要收集各地民间喜闻乐见的山歌、民歌、谚语等浅显易懂的道德教材,做好各地家训、族规、族谱等传统文化的修订、完善和传承工作,以地域文化特点为切入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嘉言懿行,唤醒人们的家风文化情结,增强人们的认同心理。
  第三,注意古為今用与洋为中用的融合,增强传统家训家风文化的时代内涵,以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球化时代,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将弘扬优秀家训家风文化,与合理吸收世界各国家庭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结合起来,实现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的统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入新的滋养和活力。譬如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亚当·斯密在1795年的《道德情操论》这部西方世界的“论语”中,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阐明了道德情感的本质,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再如,西方国家在家庭教育领域更注重从心理学角度洞悉情感体验,从教育学视角探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展规律,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提倡尊重孩子的选择,与孩子平等交流,强调父母与孩子平等民主的亲子关系是西方家庭教育的共识。我们今天将这些合理的教育理念与传统家训家风文化注重以身立教、注重敦亲睦邻、仁爱宽容的道德价值观培养结合起来,就可以取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更好效果。
  (二)立足于家庭教化促进价值观养正于蒙
  家庭教化在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独特优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示范,都对孩子有着耳濡目染的重要影响。在家庭中,长辈正确的价值观是子女人生第一个台阶的基石,对此,古今中外的学者及教育者具有共识。深受我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东亚国家,注重将道德教化渗透到家庭教育之中,如韩国学者罗汝训在探索家庭教育方法中认为,家庭教育应侧重于道德与伦理教育。西方学者亦然,譬如美国学者托马斯·里克纳在《品质教育家长对策》一书中,就极为强调道德等非智力因素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也曾经说过:“国家的未来并不掌握在当权者手中,而是掌握在为人父母手中。”
  第一,家长以身示范,充分发挥在优良家风培育和传承中的主体作用。家庭是每个人最初的道德教化场域,一个人的价值观建构和道德人格的形成主要是在青少年时期。在子女成长及社会化过程中,父母作为教育的主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不仅要充分认识到优良家风对子女身心健康和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深刻意识到作为家风传承的主体,在优良家风培育中自己所肩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言传身教是家庭教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而言,言传是告诫、劝勉和激励孩子,使他们在明辨是非的过程中,涵养道德情操、塑形道德人格;身教是在日常生活中把孝老爱亲、恪守公德等优秀传统美德以实际行动表现出来,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化。   第二,注重日常礼仪文明的培养,彰显以礼化人、以礼塑人的道德教化功能。“礼形于外,德诚于中”,礼仪既是道德素养的体现,也是道德实践的载体。夏商周至两汉时期,中华传统礼仪逐渐成形,礼仪在商代开始渗透于社会生活之中。到周代以后,礼仪进一步完善,《周礼》《仪礼》《礼记》为代表的一系列礼制经典的出现,奠定了中华 “礼仪之邦”的学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对礼仪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孔子将“道德”和“仁义”等内在精神灵魂与外在礼仪仪式相融合,纳仁入礼,使礼具有了丰富的内涵。
  中华传统礼仪涵养渗透在家训家风文化基因中,通过日常生活礼俗延续下来。作为一种养成教育, 礼仪培养要从小抓起。孔子言“不学礼,无以立”,亚里士多德认为,幼年时形成的良好习惯可以改变一生。西方也将礼仪视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元素,始于17世纪的英国礼仪教育代表人物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绅士教育”的主张,阐述了礼仪的作用以及礼仪教育的意义和方法;美国学者艾米莉·博斯特在其所著的《礼仪》一书中透过日常生活细节中的礼仪,从多角度展示了西方礼仪文化的全貌,为培育礼仪文明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传统家庭礼仪表层的行为举止规范中,蕴含着内在道德文化基因。礼节、仪式、礼俗、礼貌、仪表等礼仪文明的养成训练,源自价值观的导向。而礼仪文明的践行,又强化了价值体验、丰富了道德情感。现代家庭礼仪文明的培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传统家庭礼仪之精髓,使其与新时代礼仪文明的精神品相有效融合。
  第三,借鉴传统家训教化方法,并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创新教育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从日常生活实践中选取小的切入点不断渗透。在借助家训典籍、家信、家教谚语等传统家风家训载体的同时,应注重对红色资源的利用,通过游览历史遗迹、参观历史纪念馆和博物馆,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子女进行历史文化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此外,应积极鼓励子女参加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在锻炼实践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子女的社会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三)构建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媒体五位一体的协同合力机制
  以家训家风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家庭教化,还需要依托政府、学校、社会、媒体各方力量,相互支撑、协同作用。一个人价值观的成型及实践养成,离不开家庭小环境的耳濡目染和社会大环境的涵育熏陶。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就构建起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网络。在新媒体时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与践行除了依托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力量,还必须妥善运用新媒体的功能,形成五位一体的合力机制,发挥1+1>2的协同效应。
  1.学校的教育作用
  教育的起点在家庭,而学校则是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学校是除家庭之外对价值观形成影响最为直接的场所。学校教育是塑造青少年道德人格、培养品行、引导个性发展的重要阵地。首先,学校教育要秉持德育为先的基本原则,注重家庭美德的培养,寓伦理道德教化于知识教育的全过程。其次,展开丰富多彩的有效的德育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了解传统家训家风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营造崇德向善、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最后,加强家校互动,在发挥优良家风的人格涵育功能实践中,使家庭教化与学校教育二者协同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社会的熏染作用
  以家训家风为载体滋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风清气正、崇德向善的社会大环境。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需要积极发挥不同社会主体的优势,通力协作,凝聚正能量并将之传递到每一个家庭,在良好的家庭文化熏陶中感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充分发挥“最美家庭”的典型示范作用。在社区、乡村以寻找“最美家庭”为契机,树立楷模,借助温情的家庭故事,倡导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节约、邻里互助等家庭文明理念,在新时代家文化的熏染和浸润中,激发价值观的认同与情感共鸣,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家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二,积极发挥领导干部的道德引领作用。广大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不仅有角色期待还有道德期待,领导干部的家风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具有重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22]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正心修身、慎独慎微,积极带头创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良家风,在社会正能量的形成与真善美的弘扬过程中发挥道德楷模的引领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崇德向善的家风榜样。
  第三,有效发挥传统节日的文化熏染作用。我国传统节日蕴藏着丰富的家庭教化、家风陶冶文化内涵,应利用重要传统节日等契机,以节庆文化因势利导地弘扬优良家训家风文化。在民族传统节日,人们回归家庭、亲人团聚、祭祖思源、礼俗纷呈,这正是在享受亲情沐浴中强化精神价值理念的绝佳时刻。
  3.政府的导向和法制保障作用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不成文的法律。在社会利益多元、社会矛盾复杂的社会转型期,以优良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和人心的崇德向善,除了通过人们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自觉的“软约束”来实现,还必须依靠法制“硬约束”的保驾护航。政府政策以及涉及家庭生活方面的法律法规,本质上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法制对公民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直接影响,也是优良家训家风文化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制保障做了明确阐释:“把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共政策之中,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23]因此,要健全和配套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加大制度和法治的约束力度,以法治承载和弘扬美德义行,保障“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日常生活及和谐文明的家庭关系中得以弘扬。   4.媒体的辐射作用
  新媒体时代,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良好的舆论环境。这需要利用各类媒体平台,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的独特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并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建立优良家训家风宣传的联动机制,以充分发挥舆论敦风化俗、成风化人的重要作用。
  第一,主流媒体的主渠道作用。主流媒体是弘扬优良家风家训正能量的重要平台。首先,主流媒体要以家训家风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及时、快速地从公众人物、普通百姓中选取具有典型意义、感召力量的优秀家庭以及家庭人物代表作为榜样进行宣传和报道,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生动、真实、细微的故事打动群众,引起情感共鸣,并转化为道德实践。其次,通过制作贴近生活、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公益广告,在各大电台循环播出,在地铁、商场等人流密集的地区进行宣传推广,使优良家风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我们耳熟能详的央视公益广告,如爱心传递、常回家看看等,为我们展现了孝敬老人、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第二,新媒体的辐射作用。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网站、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其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征,成为当今社会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情感、展示个性的重要途径,其力量不容小觑。作为对传统主流媒体的一个有效补充,新媒体以其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广、参与性强等优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以及手机软件等工具,积极传播优良家训家风,并不断创新传播内容,丰富传播手段,通过点赞、留言、转发、分享、评论等参与形式,发挥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营造弘扬优良家训家风文化的网络舆论氛围,让格调健康的优秀文化充盈网络空间。
  第三,影视媒体的感染作用。作为生动形象的载体,影视媒体能够使受众在愉悦的艺术享受和强烈的情感共鸣中受到感染和教化,所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优秀家训家风文化因其接地气、近生活而易于被民众接受,因此,在影视作品创作中,应当善于从细节及场景的设定中展现优秀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以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观众的方式去温润心灵、激浊扬清,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提高践行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01).
  [2]  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10-18.
  [3]  陆益龙.中国历代家礼[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8-11,4.
  [4]  李晓东.中国封建家礼[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25-31.
  [5]  陈一秀.中国传统家礼的家庭德育价值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0.
  [6]  张中秋.家礼与国法的关系、原理、意义[J].法学,2005(5):45-53.
  [7]  刘先春,柳宝军.家训家风: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根基与有效载体[J].思想教育研究,2016(1):30-34.
  [8]  李丽娟.基于传统家训文化视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4-17.
  [9]  杨华.中国古代的家礼撰作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27-133.
  [10]  高永强.论家训家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机制中的作用[J].道德与文明,2017(5):122-126.
  [11]  甲宏伟.传统家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思考[J].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6):66-72.
  [12]   刘颖.论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融性[J].理论月刊,2016(7):65-69.
  [13]  王易,安丽梅.传统家训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8):69-73.
  [14]  牛绍娜,王国喜.中国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探究[J].长江论坛,2018(6):26-29.
  [15]  冯骥才.传统文化有助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N].陕西日报,2014-04-04(02).
  [16]  张琳,陈延斌.传承优秀家风: 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J].探索,2016(1):166-171.
  [17]  周斌.实现传统家训创造性转化的原则与策略——基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J].探索,2016(1):160-165.
  [18]  方原.传统家训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践行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5):81-83.
  [19]  闫平.借鉴我国传统家风家教文化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J].理论学刊,2019(3):90-97.
  [20]  陈延斌,张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文化的若干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8):56-66+159-160.
  [2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1).
  [22]  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03(01).   [2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N].人民日报,2016-12-26(01).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family trait family precepts culture is an effective carrier for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plays a role in consolidating the moral found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strengthening the value recogni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promoting the rooting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t ha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function of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The traditional family instruction is the method to nouris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family instruction books a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family culture are the "grounding" carrier to nouris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family is the initial field to nouris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t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cultivation and cultivation function of family tradition and family training culture to socialist core values.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explore and sort out the value education resources in the traditional family culture, based on family education, promote the values. Build the five-in-one synergy of government, society, family, school, and media, and a long-term mechanism that supports each other.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family tradition family training culture; Famili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責任编辑:文丰安)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纯棉弹力织物色花、降强及弹力损失等问题,介绍了纯棉弹性织物的前处理及活性染料染色工艺,改良以后的生产工艺通过在实践生产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新的染色工艺解决和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连续跳步式注塑模具,包括动模板和底板,动模板与底板之间压缩弹簧,动模板上设有动模胆,动模板设有横向滑道,该滑道内设有成型滑块和连接滑块,其中成型滑块
2011年9月13日晚.北京饭店金色厅,由上海丽健隐形眼镜公司盛情力邀的台湾艺人伊能静到场表演。伊能静,集歌手、演员、作家、主持人等多种身份于一身.是娱乐圈内公认的才情与美貌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问题,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本刊多次采访专家学者并约请他们撰文。本期从“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
【正】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开店铺的人不必担心有绑匪,或是走投无路的饥饿难民来抢劫。幸福就是一辈子没有赶上地震、洪水、海啸台风,和所有的灾难绝缘。幸福就是,
4—10月分别剪取草珊瑚当年生带腋芽的半木质化枝条作为外植体,开展组织培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草珊瑚最理想的外植体为4—5月半木质化枝条的基部茎段;外植体最佳诱导培养基
近日,巴基斯坦古尔梅纺织集团主席巴沙尔先生一行到访中国,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外事办公室和中国印染行业协会精心安排下,巴沙尔先生一行先后到访广东德美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浙
走进中关村图书大厦的二楼,最引人注目的就要数旅游图书的书架了。很多读者流连于书架之间或挑选或翻阔自己喜欢的图书。可以说,旅游、地理类图书已经成为了这里一个非常吸引人
随着市场的转化,出版行业从原来的成长市场发展到现在的成熟市场,也就是从短缺经济阶段过渡到过剩经济阶段(1.0时代),乃至丰饶经济阶段(2.0时代)。在新的时代,对消费需求的准确把控,是一
采用拉曼热测量技术结合有限元热仿真模型,分析比较新型铜/石墨复合物法兰封装与传统铜钼法兰封装的GaN器件的结温与热阻,发现前者的整体热阻比铜钼法兰器件的整体热阻低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