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能否主动地参与其中,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众多的教学改革模式中,情境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行真、情切、意远、理蕴、生动的氛围,让学生有机地投入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之中。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故事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吸引力,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充实课堂,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独到的功效。例如讲硅酸盐材料——玻璃时,可引入“灰烬里的明珠”:很久以前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一艘装了许多苏打晶体的商船驶进一个港湾避风,他们想在海滩上进行野餐,可是四周连一块架锅的石头都没有,他们感到很沮丧。正不知如何是好,突然有个年轻船员出了个主意,他叫大家搬来了几块大的苏打块,将锅架好后,便找来一些柴火烧起来,当准备上岸时,出主意的年轻船员忽然发现灰烬里面有一种闪闪发光的东西,晶莹剔透像明珠一样,于是他悄悄地拿了几块带了回去。经过研究摸索,商人制成了各种各样的珠子,出乎意料的是,这很受人们的喜爱。后来,人们知道了其中的奥秘,就将它制成了玻璃。通过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了玻璃的生产原料和原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化学故事以它特有的魅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大有可为,确实是一种培养和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能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中愉快地学习化学知识,真正感觉到“不学不知道,化学真奇妙”,真正领略到学习化学的无穷乐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问题情境是知识发生的源泉,是诱发思维的导火索,是智慧生成的土壤。在课堂中构建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专注于知识的探求与问题求索的欲望,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讲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时,设计以下问题:
1.碳酸钡、硫酸钡均为难溶盐,为什么不用碳酸钡做钡餐?(已知胃液含有盐酸)
2.如果误食可溶性钡盐,造成钡中毒,应尽快用5.0%的硫酸钠溶液给患者洗胃,为什么?
3.牙釉质的主要成分为羟基磷酸钙[Ca5(PO4)3(OH)],残留在牙齿上的糖在酶的作用下会产生乳酸,这会对牙釉质产生怎样的影响?
4.含氟牙膏能有效防止龋齿,为什么?(氟磷灰石[Ca5(PO4)3F]比羟基磷灰石更难溶)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沉淀的溶解和生成的相关知识的同时深化对平衡移动规律的认识。
三、创设实验情境,体验学习魅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展开实验探究,在实验活动的情境中,发现学习的乐趣,体验学习的魅力。如在讲铵盐的性质时,我首先做了一个实验——“烧不着的棉布”:我将一块看似普通的但事先用氯化铵溶液处理过的棉布放在酒精灯上点燃,奇怪的是棉布不但点不着,而且还冒出白色的烟。这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这是为什么呢?我因势利导引出了铵盐的性质——受热易分解,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总结铵盐的保存方法。在进一步的铵盐性质探究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氯化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的实验,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观察现象。通过该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很好地掌握了铵盐与碱反应的性质,并归纳了该性质的应用:实验室氨气的制取及铵根的检验。讨论并解释了生活中的事例:铵态氮肥不能与草木灰混用。在实验的情境中,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铵盐的重要性质,体验了学习化学的魅力。
四、创设动画情境,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如果只是简单枯燥的讲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不仅能化难为易,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比如,在讲述有机化学的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用动画模拟甲烷分子与氯气分子如何断键,如何形成新的键;乙烯分子碳碳双键如何断裂,氯原子如何接上去,直观地将这两个反应机理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又比如,学习了原电池和电解池之后学生经常会把它们混淆起来,不易分清,利用多媒体模拟原电池、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从中找到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掌握。还有课本中涉及的一些化工生产过程,如接触法制硫酸、海水提镁、高炉炼铁等,学生大多数未见过,缺乏感性认识,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屏幕上进行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形象逼真地表现出一步生产过程,对各个环节也可重复演示或局部放缩。在学习原子结构的知识时,由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涉及到的理论,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要认识它,接受它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如果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动画将微观运动展示出来,学生就能够很好的理解了。
理想的课堂是“开心果”,学生乐在其中,兴趣盎然;理想的课堂是“创造坊”,给学生提供各种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去体验去探索。古人云:志不强者知不达。志即感,没有情感,求知欲望不强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而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营造教学情境,发挥心理暗示作用,让学生在情境中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去思考、去学习、去探索、去感悟,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炮车中学)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故事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吸引力,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充实课堂,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独到的功效。例如讲硅酸盐材料——玻璃时,可引入“灰烬里的明珠”:很久以前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一艘装了许多苏打晶体的商船驶进一个港湾避风,他们想在海滩上进行野餐,可是四周连一块架锅的石头都没有,他们感到很沮丧。正不知如何是好,突然有个年轻船员出了个主意,他叫大家搬来了几块大的苏打块,将锅架好后,便找来一些柴火烧起来,当准备上岸时,出主意的年轻船员忽然发现灰烬里面有一种闪闪发光的东西,晶莹剔透像明珠一样,于是他悄悄地拿了几块带了回去。经过研究摸索,商人制成了各种各样的珠子,出乎意料的是,这很受人们的喜爱。后来,人们知道了其中的奥秘,就将它制成了玻璃。通过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了玻璃的生产原料和原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化学故事以它特有的魅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大有可为,确实是一种培养和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能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中愉快地学习化学知识,真正感觉到“不学不知道,化学真奇妙”,真正领略到学习化学的无穷乐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问题情境是知识发生的源泉,是诱发思维的导火索,是智慧生成的土壤。在课堂中构建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专注于知识的探求与问题求索的欲望,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讲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时,设计以下问题:
1.碳酸钡、硫酸钡均为难溶盐,为什么不用碳酸钡做钡餐?(已知胃液含有盐酸)
2.如果误食可溶性钡盐,造成钡中毒,应尽快用5.0%的硫酸钠溶液给患者洗胃,为什么?
3.牙釉质的主要成分为羟基磷酸钙[Ca5(PO4)3(OH)],残留在牙齿上的糖在酶的作用下会产生乳酸,这会对牙釉质产生怎样的影响?
4.含氟牙膏能有效防止龋齿,为什么?(氟磷灰石[Ca5(PO4)3F]比羟基磷灰石更难溶)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沉淀的溶解和生成的相关知识的同时深化对平衡移动规律的认识。
三、创设实验情境,体验学习魅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展开实验探究,在实验活动的情境中,发现学习的乐趣,体验学习的魅力。如在讲铵盐的性质时,我首先做了一个实验——“烧不着的棉布”:我将一块看似普通的但事先用氯化铵溶液处理过的棉布放在酒精灯上点燃,奇怪的是棉布不但点不着,而且还冒出白色的烟。这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这是为什么呢?我因势利导引出了铵盐的性质——受热易分解,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总结铵盐的保存方法。在进一步的铵盐性质探究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氯化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的实验,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观察现象。通过该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很好地掌握了铵盐与碱反应的性质,并归纳了该性质的应用:实验室氨气的制取及铵根的检验。讨论并解释了生活中的事例:铵态氮肥不能与草木灰混用。在实验的情境中,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铵盐的重要性质,体验了学习化学的魅力。
四、创设动画情境,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如果只是简单枯燥的讲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不仅能化难为易,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比如,在讲述有机化学的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用动画模拟甲烷分子与氯气分子如何断键,如何形成新的键;乙烯分子碳碳双键如何断裂,氯原子如何接上去,直观地将这两个反应机理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又比如,学习了原电池和电解池之后学生经常会把它们混淆起来,不易分清,利用多媒体模拟原电池、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从中找到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掌握。还有课本中涉及的一些化工生产过程,如接触法制硫酸、海水提镁、高炉炼铁等,学生大多数未见过,缺乏感性认识,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屏幕上进行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形象逼真地表现出一步生产过程,对各个环节也可重复演示或局部放缩。在学习原子结构的知识时,由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涉及到的理论,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要认识它,接受它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如果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动画将微观运动展示出来,学生就能够很好的理解了。
理想的课堂是“开心果”,学生乐在其中,兴趣盎然;理想的课堂是“创造坊”,给学生提供各种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去体验去探索。古人云:志不强者知不达。志即感,没有情感,求知欲望不强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而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营造教学情境,发挥心理暗示作用,让学生在情境中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去思考、去学习、去探索、去感悟,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炮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