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RP)是指对呼吸或心跳骤停的患者实施人工呼吸加胸外心脏按压的急救技术。呼吸、心脏骤停是院前急救中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心肺复苏是抢救呼吸、心脏骤停患者的最有效复苏技术。其主要内容包括:对患者的基本生命支持及高级生命支持,主要保护和维护大脑功能,延长生存时间。心搏骤停后及时正确的实施心肺复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也是护理人员配合抢救治疗中必须掌握的技术之一[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在2009年1月~2011年12月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104例。其中男62例,女42例。年龄在12-79岁,平均年龄43.5岁。患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的原因:心脑血管病66例,电击伤6例,有机磷中毒8例,溺水10例,不明原因的心跳骤停的14例。
1.2 心脏骤停的判定。患者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颈动脉)无搏动。根据这两项即可作出临床判定。其他表现有:呼吸停止或抽搐样呼吸,全身皮肤发绀,瞳孔散大固定,心电图表现为心室停搏、室颤(VF)、无脉性电活动(PEA)、无脉性室速。
1.3 抢救方法及护理。按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操作。①快速诊断,尽早复苏:心跳骤停后,复苏开始的时间是决定复苏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快速诊断,尽早复苏,可以明显提高成功率。②保持呼吸道的通畅。③进行有效地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进行胸外按压的位置要正确,按压的深度4~5cm,频率100次/min,所有人工呼吸均应给予>1s的人工通气,应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胸廓。④选择电击除颤时机:临床实践证明,在心脏骤停1min内行除颤可将心肺复苏成功率提高到70%~90%,每延迟1min复苏成功率下降7%~8%[2]。
2 結果
104例患者经过积极的抢救,成功16例,成功率为15.4%。其中,发病5min以内行心肺复苏的34例,成功15例。发病5~8min的40例,成功1例。
3 护理体会
3.1 胸外按压时的护理。护士往往是院内心跳骤停的第一目击者,应该迅速用各种方法刺激患者,确定是否意识丧失,是否是心跳、呼吸停止。一旦发现呼吸心跳骤停,应迅速将患者置于硬板床上或地板上,尽早进行人工胸外按压。持续而有效的胸外按压可以使胸腔压力增高,引起心脏血液的流动,为大脑等重要脏器提供一定的血液供应。有专家指出连续不断的、有效的胸外按压是复苏成功的关键所在[3]。护士在这一过程中要迅速有效地配合医生进行急救,在人员不足的特殊环境下,医生和护士可以交换进行按压,以保证按压的效果有效。
3.2 及时开放气道的护理。患者一旦出现呼吸骤停,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确保呼吸道通畅,立即开始人工呼吸。在复苏时建立高级人工气道,会使得胸外按压中断,施救者应充分考虑建立人工气道和中断按压之间的利弊得失。
3.3 尽早实施高级心肺复苏时的护理。高级心肺复苏是进一步生命支持,它包括建立静脉通路、人工辅助呼吸、药物治疗以及电起搏等。在急救时应尽早建立静脉通道,提供最佳给药途径,最佳选择上腔静脉系统,尤其是肘窝静脉,此处血管粗大,易于穿刺成功而且不影响心肺复苏的进行。此时药物到达心内路径短、发挥作用快。
3.4 心肺复苏后的护理。心脏骤停患者经过抢救得以复苏,使已停止的心脏排血和呼吸功能得到恢复,刚抢救过来的患者心脏停搏时所造成的严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脑水肿、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对心血管所带来的影响很大,随时可能出现心跳停止。所以,在抢救后应严密监测患者心率及血压的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及预防肺部感染,预防脑缺氧和脑水肿,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
3.5 心理护理。复苏后清醒的患者会产生紧张感和恐惧心理,十分担心自身安全有潜在危险,因此必须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护士应针对患者给予热情的关怀、积极的帮助和耐心的疏导,减轻患者的其心理负担,对患者家属耐心交代注意事项。消除患者家属的顾虑,以取得其密切配合,促进早日康复。
4 总结
呼吸、心跳骤停是院前急救中最紧急、最危重的状态,约75%的患者死于院前,40%死于发病后15min内,所以及时有效的CRP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4]。通过对本组104例患者的抢救与护理,我们体会到心肺复苏抢救的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导致全局的失败。在抢救过程中,特别是复苏阶段,护理工作担当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护理工作效率的高低,质量优劣,直接影响抢救的成败。
参考文献
[1] 沈洪,王一镗.中国心肺复苏的发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21(9):2273-2275
[2] 陈永强.心肺复苏指南概要[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55-558
[3] 温娜,赵婧.心肺复苏的护理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9):2460-2462
[4] 刘亚琴,田爱民,杨海英,等.心肺复苏的护理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6):427-42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在2009年1月~2011年12月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104例。其中男62例,女42例。年龄在12-79岁,平均年龄43.5岁。患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的原因:心脑血管病66例,电击伤6例,有机磷中毒8例,溺水10例,不明原因的心跳骤停的14例。
1.2 心脏骤停的判定。患者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颈动脉)无搏动。根据这两项即可作出临床判定。其他表现有:呼吸停止或抽搐样呼吸,全身皮肤发绀,瞳孔散大固定,心电图表现为心室停搏、室颤(VF)、无脉性电活动(PEA)、无脉性室速。
1.3 抢救方法及护理。按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操作。①快速诊断,尽早复苏:心跳骤停后,复苏开始的时间是决定复苏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快速诊断,尽早复苏,可以明显提高成功率。②保持呼吸道的通畅。③进行有效地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进行胸外按压的位置要正确,按压的深度4~5cm,频率100次/min,所有人工呼吸均应给予>1s的人工通气,应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胸廓。④选择电击除颤时机:临床实践证明,在心脏骤停1min内行除颤可将心肺复苏成功率提高到70%~90%,每延迟1min复苏成功率下降7%~8%[2]。
2 結果
104例患者经过积极的抢救,成功16例,成功率为15.4%。其中,发病5min以内行心肺复苏的34例,成功15例。发病5~8min的40例,成功1例。
3 护理体会
3.1 胸外按压时的护理。护士往往是院内心跳骤停的第一目击者,应该迅速用各种方法刺激患者,确定是否意识丧失,是否是心跳、呼吸停止。一旦发现呼吸心跳骤停,应迅速将患者置于硬板床上或地板上,尽早进行人工胸外按压。持续而有效的胸外按压可以使胸腔压力增高,引起心脏血液的流动,为大脑等重要脏器提供一定的血液供应。有专家指出连续不断的、有效的胸外按压是复苏成功的关键所在[3]。护士在这一过程中要迅速有效地配合医生进行急救,在人员不足的特殊环境下,医生和护士可以交换进行按压,以保证按压的效果有效。
3.2 及时开放气道的护理。患者一旦出现呼吸骤停,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确保呼吸道通畅,立即开始人工呼吸。在复苏时建立高级人工气道,会使得胸外按压中断,施救者应充分考虑建立人工气道和中断按压之间的利弊得失。
3.3 尽早实施高级心肺复苏时的护理。高级心肺复苏是进一步生命支持,它包括建立静脉通路、人工辅助呼吸、药物治疗以及电起搏等。在急救时应尽早建立静脉通道,提供最佳给药途径,最佳选择上腔静脉系统,尤其是肘窝静脉,此处血管粗大,易于穿刺成功而且不影响心肺复苏的进行。此时药物到达心内路径短、发挥作用快。
3.4 心肺复苏后的护理。心脏骤停患者经过抢救得以复苏,使已停止的心脏排血和呼吸功能得到恢复,刚抢救过来的患者心脏停搏时所造成的严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脑水肿、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对心血管所带来的影响很大,随时可能出现心跳停止。所以,在抢救后应严密监测患者心率及血压的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及预防肺部感染,预防脑缺氧和脑水肿,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
3.5 心理护理。复苏后清醒的患者会产生紧张感和恐惧心理,十分担心自身安全有潜在危险,因此必须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护士应针对患者给予热情的关怀、积极的帮助和耐心的疏导,减轻患者的其心理负担,对患者家属耐心交代注意事项。消除患者家属的顾虑,以取得其密切配合,促进早日康复。
4 总结
呼吸、心跳骤停是院前急救中最紧急、最危重的状态,约75%的患者死于院前,40%死于发病后15min内,所以及时有效的CRP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4]。通过对本组104例患者的抢救与护理,我们体会到心肺复苏抢救的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导致全局的失败。在抢救过程中,特别是复苏阶段,护理工作担当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护理工作效率的高低,质量优劣,直接影响抢救的成败。
参考文献
[1] 沈洪,王一镗.中国心肺复苏的发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21(9):2273-2275
[2] 陈永强.心肺复苏指南概要[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55-558
[3] 温娜,赵婧.心肺复苏的护理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9):2460-2462
[4] 刘亚琴,田爱民,杨海英,等.心肺复苏的护理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6):427-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