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与坚守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g_85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草原风韵》是诗人蔡丽双特为内蒙古草原创作的诗文集。从诗文集的新诗部分观之,诗人以开阔的视野和清新细腻的笔触,吟哦了大草原的景物与风情,赞美了大草原含蕴的精神气度。诗人在自然景物的游走中,完成了对人文的坚守;在异域风情的游走中,实现了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坚守;在流逝岁月的游走中,实现了对当下的坚守。诗作体现了诗人对内蒙古草原发自内心的赤诚之爱,也体现了一名诗人作为诗人应有的品质。
  关键词:《草原风韵》;游走;坚守
  
  一直在路上,是一个诗人的命运。诗人的脚步永远向前,永远不能停歇,在变动不居的风景中,诗人才能听到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然而,召唤诗人游走在路途上的只有他的内心。诗人在游走,然其内心却在坚守。著名诗人蔡丽双的内蒙古风情诗文集《草原风韵》,不仅是诗人的一本新书,而且是一次充满惊奇与欣喜的心灵之旅,是诗人与内蒙古的相遇相知,是诗人的灵性与自然的碰撞,而终归面对的是诗人的内心。在这种内部指向中,作为读者,也随诗人完成了游走,在与诗人同步的赞美与叹惋中,完成了与诗人精神的共振,也见证了诗人的坚守。
  《草原风韵》包含歌词、新诗、散文诗和诗词联四个部分。细细品读《草原风韵》,里尔克的话就不由自主跳了出来:“如果一件艺术作品是必然的产物,它就是好作品。”《草原风韵》不是时下流行的应景之作,也与跟风无关。正如序言中诗人伏来旺的描述,作者蔡丽双完成这本诗文集,是出自她对内蒙古纯粹的热爱,因为这种源自内心的爱,她不仅写作了这部作品,还自筹物力财力启动“蔡丽双杯草原颂”内蒙古风情全球歌词大奖赛。由此观之,《草原风韵》当得上是一个“必然的产物”,既关注生活又真实地表现内心。仅从诗文集的新诗部分观之,诗人穿透岁月,立足当下,视野开阔,在自然景物、异域风情、逝去岁月的游走与吟哦中,完成了一个诗人应有的坚守。
  诗人在自然景物的游走中,实现了对人文的坚守。自然有大美,美景是自然对人类的最大恩赐。中国自古有尊重自然、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作为一名蕙质兰心的聪颖女子,诗人在自然之怀中如鱼得水,对美丽草原的颂赞与感恩,在《草原风韵》中有引人注目的存在。如《葱茏的草原》:“绿色的草原,/豁达的胸怀。/碧海葱茏,/蕴藏着天地旷世的美妙。/那无法触摸的博大,/曼舞着富饶传奇的色彩。”在葱茏的草原,诗人以自然之子的身份融入进去,既感受到自然的博大与自身的渺小,又体悟到天地旷世无以言说的美妙。诗人在草原中是放松的、自在的,这是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只能想象的惬意,“草原的夜色多么美好,/我真想对着辽旷放声长啸。/今夜我像奔驰的小马驹,/今夜我像青翠的小嫩草”(《草原夜色》)。诗人见证了不同时节草原的景象,而每一种景象都令诗人欣喜愉悦,“金秋的一脉爹隋,/亮丽着遍地花草的眼神。/信马由缰的悠然,/吮吸着天地宽容的慈祥”(《金秋》);“心空纷纷扬扬的杏花雨,/滋润得草原无比亮丽。/莺飞草长的如诗季节,/一匹骏马追寻着诗意”(《敲击劲蹄》)。至于草原的冬日,并不像岑参笔下那么酷烈,它没有“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当北国的雪呈现在诗人眼前时,反是散发着多样的魅力,“草原的白雪,/壮丽的景观,/有时狂野,有时乖巧。/时而像醉汉漫天漫卷,/时而像少女轻轻曼舞”(《草原雪》)。因此,草原无言的美丽让诗人满怀感恩,“草原是生存的天地,/草原是万物的母亲,/生命对草原无比感恩。/重视这里的一草一木,/珍惜这里的鹅黄嫩绿”(《播种草原》)。
  然而,自然孕育了人类,自然的美也因被人类发现,才显得弥足珍贵。无论怎样美好的景致,没有人,也只是缺乏指向的存在。所以,诗人在尽享自然美景的同时,也用性灵点化了美景,而不至于因为一味对自然的自然主义式的膜拜而迷失了人类自身。正是这种点化,显示诗人不仅由衷赞叹自然,也真心坚守了人文。哪怕是草原的景物,也因为诗人性灵的穿透,而获得了不再寻常的涵义:“无畏炎夏寒冬,/傲对风霜雨雪。/笑迎新朋旧友,/凭最原始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舒展生命的本色”(《胡杨》),在内蒙沙地寻常可见的胡杨,在诗人眼里,完满地呈现了生命的本义。草原的风,也是“天马行空,/任何险阻无法挡住。/企望薄如蝉翼,/温柔玲珑。/气壮势冲霄汉,/坚毅刚烈”(《草原风》)。诗歌中对人的尊重、关怀、爱护随处在自然流露。“辽阔的草原是大海,/勇敢的牧人是善扬。/沿着剪浪裁波的智慧航标,/划过碧涛驶过理想的港湾”(《草原人》),牧人是茫茫大草原的跳跃的灵魂。英姿飒爽、凌风而立的女骑手,是命运的强者,“紧握命运的缰绳,/跨上一匹枣红马。/扬鞭奔腾原野上,/犹如一片飘舞的彩云,/恰似一支离弦的飞箭”(《女骑手》)。草原的美丽与草原人的深情,让诗人如此留恋,“离开遥远的心仪草原,/却离不开草原人的情义”(《离开草原》),当回到香港,依然心系着那个神奇的地方,自是免不了《夜梦草原》,“满天繁星眨着眼睛,/俯瞰人间的万家灯火。/草原的深情厚谊催我热泪,/真情实感勃发我的诗意”。为此,在收到草原诗友的诗集之后,不由得感慨万千,“呼和浩特寄来一本诗集,/挑灯细细品读。/书页浓染着草原的芳馨,/诗句载来一颗静谧的心灵,/诗行矗立一株挺拔的胡杨”(《致草原诗友》)。
  诗人在异域风情的游走中,实现了对悠久文化的坚守。作为久居香港的知名诗人,作者耳濡目染的是香港中西混杂、雅俗共生的极具包容力与复杂性的文化,而遥远的内蒙古,在游牧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具有明显草原特色的蒙古民族传统文化,其文化特征显然与香港有着明显的差异。从蔡丽双的书写中不难看出,异域风情确乎是内蒙古最具吸引力的源泉之一。“度径村的河鲜佳肴,/胜过羊肉大餐的风味。/蒙古族婚礼的表演,/让我的诗韵,/走进异域的民族风情”(《哈索海》)。“马奶酒的清香缭绕,/蒙语歌的美韵昂扬。/良辰美景陶醉着我的灵魂,/缤纷暖色浪漫诗歌般韵光”(《草原暖色》)。“一支长长的套马杆,/一匹威武的骏马。/剽悍的子民,/怀着边疆的心跳。/飞向天际,/心中的牧歌,/飘荡着悠扬的蒙古调”(《草原》)。显然,蒙古族婚礼、蒙语歌、马奶酒、套马杆,这些都是内蒙古作为异域之地,所包涵的异域文化的集中呈现,并且都给诗人留下了磨不灭的印象,而得以进入诗行。对于这种异域风情,诗人不仅是作为一个窥视者存在,出于发自本真的爱,她还必须亲身参与到这种氛围中来,“现今我在草原学骑马,/草原为我高挂漫天彩霞”(《心中的快乐》)。
  诗人并没有轻率地把异域风情作为猎奇、赏玩的对象。说到底,内蒙古与香港都是泱泱大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诗人写道:“多情的江南,/道劲的草原。/容得下南北,/怀抱着天地/蒙汉兄弟姊妹,/不是格格不入的对垒,/而是同一母亲的儿女”(《蒙汉情缘》)。当诗人身处辽阔草原的旖旎风光,所体会到的是“一种根深的悠久文化,/潺潺流进我 们的心窝”(《在西拉沐伦河岸》)。在诗人心里,同为中华大地,何须再分彼此,本应是彼此无间,“身居南疆东方之珠,/日夜北眺无边的草浪。/一轮皎月圆缺无常,/彼此无间尽洒清辉”(《科尔沁》)。正因为诗人有宽广的文化视界,善于包容异质文化,当来到内蒙古草原上的俄罗斯民族村时,既吃惊又喜悦,“迎面走来,/褐发碧眼的俄罗斯人,/讲着一口纯正的东北话。/地道流畅的中国话,/令我暗暗吃惊,/这是中俄通婚的结晶,/第二代或第三代。/他们属于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堂堂正正的一员”(《恩和俄罗斯民族村》)。异域风情自然是吸引人的,但是并非只是吸引。诗人徜徉在日常不多见的景色与人文中的同时,还发自内心地为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自豪,并在诗行中欢呼和拥抱这种文化的生命力。
  诗人在流逝岁月的游走中,实现了对当下的坚守。诗人来到草原,见到了神秘奇异的草原景象,感受了淳厚热忱的民风民情。在草原游历的日子,诗人又并非只见到所见之物,她深邃的目光探寻着岁月深处的民族密码。她探测到一种传奇的脉搏,因此诗人发出“声声苦涩的惊叹!/从远古书写一脉沧桑。/朦朦胧胧的一串梦幻,/流成千年不涸的心泉”(《澎湃的企盼》)。感叹草原温婉中的沧桑,诗人看到了生活表象下的苦涩,她见到的长城,不只是石头的有序砌成物,而是敏锐地嗅到其背后的故事,“长城穿越时空,/定格成历史的凄美与悲壮。/凝固的石头和泥土,/铸成一部血肉史诗。/许多故事和传说,/在无尽的岁月中,/深沉地演出”(《万里长城》)。她对着雄风犹在的长城发问:“当年夯土的民工,/脚下凝固了苦涩的泪泉。/保存尚好的石砌城墙,/筑垒在多少白骨之上?”(《包头秦长城遗址》)
  如论者言:“诗歌面向生活,研究生活,就是为了测度生活形式中的灵魂要素,它的真正目的是想把生活形式转换为语言形式。”也可推知,诗歌在把生活形式转换为语言形式之后,也需要反观生活,测度生活的意义和人类的价值。因此,所有称得上诗歌的诗歌都是立足当下的。逃离当下的诗歌,徒有形式而抽离了本质,必然是伪诗歌。蔡丽双的诗歌,难能可贵地拥有着这种当下品质,因此也把握了诗歌的本质。她的笔触不只高蹈在精神的领地,也能够探下身子,抓住草原的现实。她关注辛劳的煤矿工人,“雪亮的矿灯,/乌漆漆的坑道。/黑色的脸庞,/嘀嗒着汗水。/一锹一镐,/回响在煤海深层,/挖掘出炼狱的煤块”(《煤矿工人》)。她敏锐地观察到草原人的精气神,深知他们“在生存的驿站徘徊,/有时一个困厄,/将会成为障碍,/只有勇毅骑着骏马飞驰,/道劲的马蹄将踏遍困境”(《刻骨的眷恋》)。因为这种精神品质,诗人看到的草原,“晨光中露珠玲珑闪烁,/草原处处茁长新芽。/往昔的寓言已经阐明,/心空响起天籁歌声”(《牧人》)。“草原的新一代继承父志,/岁岁年年驱赶苍凉。/如诗如歌地激情呼唤,/用生命营造美丽的草原,/用科技覆盖生养的家园”(《澎湃的企盼》)。诗人展望了草原的明天,“如今草原人赢得幸福,/草原人不断创造辉煌。/草原把宝藏献给牧民,/牧民把宝藏献给时代。/明媚的草原飞出绚丽的虹彩,/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升华着七彩的希望”(《明媚的草原心》)。
  华兹华斯在论诗人时说道,“他是一个人,比一般人具有更敏锐的感受性,具有更多的热忱和温情,他更了解人的本性,而且有着更开阔的灵魂;他喜欢自己的热情和意志,内在的活力使他比别人快乐得多;他高兴观察宇宙现象中的相似的热情和意志,并且习惯于在没有找到它们的地方自己去创造”。诗人蔡丽双正是以更敏锐的感受性,悉心体察了内蒙古草原的情与景、人与物,求索大草原所蕴涵的生气、所充盈的精神。诗人拿出的不仅是诗篇,更是一种永恒的对精神品质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诚挚的关爱。
其他文献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
期刊
“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古诗词,能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陶冶我们的道德情操。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规定的背诵篇目,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内涵丰富,都是历代名篇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特别适合学生背诵。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呢?笔者谈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 反复诵读,感受音乐美  古诗词都比较注重押韵、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注意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
期刊
《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能力应与传授知识并举,也就是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学生能力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来实现的。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上述诸项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也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科学地培养学生
期刊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电教课呈现出崭新的面貌。非线性编辑应用技术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视频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电教课为主的多媒体影视制作的一个重要工具。  一、非线性编辑的特点  (1)非线性编辑是针对线性编辑而言的,在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中,电视编辑是在编辑机上进行的。编辑机通常由一台放像机和一台录像机组成,编辑人员通过放像机选择一段合适的素材,然后把它记录到录像机中的磁带上,然后再寻找下一个镜
期刊
罗汝芳作为阳明后学泰州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生命哲学在阳明后学中别具一格。他以阳明心学为本,纳佛道思想为己用,以“赤子之心”为理论基点替代阳明良知本体构建其生命观的本体论,结合《周易》“精气游魂”说和佛教轮回观、宿世灵魂等概念,创造性地提出了“形有生死,魂只去来”、身心“原不相离”等观点。罗汝芳崇尚“生则入圣,殁则还虚”的生活态度,提倡学者应当树立传承儒家人文精神、“接续孔子寿命于无疆”的生命价值观。罗汝芳追求“万物一体之仁”和“乐体不改”的生命境界,提出了“仁乐合一”的生命境界论,主张“吾身即道,真机
本文主要研究李达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唯物辩证法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同时也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李达唯物辩证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础之上汲取了许多中国传统哲学的营养,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本文阐述了李达唯物辩证法思想的理论来源,分析了李达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实践历程,随后分别从发端时期、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具体展开李达的相关思想。在发端时期,主要工作为发掘《现代社会学》、《社会之基础知识》中隐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在形成时期,主要介绍了《社会学大纲》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摘要:蔡丽双是一位很传统、也很至情至性的女诗人,她的新作《草原风韵》是关于内蒙古地域特色、民族风情、发展状况的一部新作。其集婉转清丽、磅礴大气于一体,既有作为女子的温婉细腻,又有不输于男儿的巾帼之气。我们对《草原风韵》中诗词联一部分浅作分析,以此来管窥蔡丽双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蔡丽双;草原;诗意    蔡丽双是香港知名女诗人,她以散文诗创作步入诗坛,短短几年便名扬海内外,著有“诗文集《星光下的
期刊
摘要:立泰的中篇小说《故里素描》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朴素清新的乡土生活立体画卷,这首先得益于作者长期的生活积累和对世间人生的感悟,还成功于他对语言的潜心锤炼及其生发的艺术魅力。朴实自然、简洁明快、诙谐、幽默,已形成了他乡土创作中的语言风格和个性化特色。  关键词:立泰;小说;《故里素描》;乡土    立泰是农村热土的营养乳汁哺育出来的一位中年作家。多年以来,他情系乡土,植根于“百姓情结”之中,勤奋耕耘
期刊
摘要:王国维的时代是中国学术走向中西结合的时代。面对中国学术生存的困境,王国维对待中国现代学术,并不是一般的反对学术功利,他以世界视野的眼光对照西方的知识理论体系,以“学无中西论”寻找中国现代学术生存的基奠。  关键词:王国维;学无中西;中国现代学术    一、中国现代学术形成的困境——中西之学的抵触与合流    王国维把西方新观念带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要对中国传统之旧学在价值和意义上进行反思。那
期刊
摘要:在《红楼梦》与《喧哗与骚动》这两部迥然不同的作品里,有着一个相同的关键词——死亡。本文试通过两部作品叙述结构中“死亡”的比较,探讨叙述结构的基本形态以及其带来的同与不同的悲剧呈现方式,具体看这两部东西方文学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叙述结构;死亡;悲剧;事件    一    《红楼梦》与《喧哗与骚动》是两部迥然不同的作品。那么,这两部作品如何能放在一起比较呢?笔者认为,这两部迥然不同的作品中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