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品牌+目的地”布局适应中国旅行市场的升级变化

来源 :中国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XUE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品牌+目的地”布局适应中国旅行市场的升级变化


  5月6日,马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规划层面,为积极适应和引导中国旅行市场的升级变化,万豪国际在发展新酒店时着重于“品牌+目的地”的适配性,维持一线市场良好占有率的前提下,积极拓展下沉市场。另外,万豪国际还加码双品牌酒店以及精选集合酒店品牌发展。同时,千禧一代的客人比较特别,他们更偏爱个性化的酒店。万豪国际之前就发现,休闲游市场是后疫情时代最先恢复的,这得益于中国年轻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他们对于品牌的特殊性比较敏感,出行意愿也更为强烈,所以人们能看到生活方式类品牌的恢复速度明显更高。乳业品牌应结合国家中

中国市场成为不少海外品牌唯一希望


  5月8日,薛迎杰在首届消博会上表示,对不少海外品牌而言,2020年以来,中国消费市场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希望。比如,这次就有一批来自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42个海外小众品牌和设计师品牌跟随绿地集团参加展会,大部分品牌由于海外市场的封禁几乎“零销售”,它们希望借助消博会的平台对接国内各个渠道,赢得进入中国市场的“入场券”。绿地集团希望借助消博会平台,帮助旗下的海外品牌登场亮相、对接渠道,助力其更高效地触达国内消费市场。

抱团出海为白酒品牌国际化点睛


  5月9日,张联东在“2021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暨中国品牌建设高峰论坛”上表示,中国白酒品牌国际化,单靠一个品牌的力量,势必陷入独木难支、孤掌难鸣的困境,抱团出海才是趋势所向。张联东认为抱团出海要把握三点:首先是行业内聚力打造品牌集群,要在头部企业的示范引领下,构建行业共同体,把中国白酒的品牌打出去;其次是跨行业联合打造品牌集群,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从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的转变;最后是行业协会要加强引导,统筹中国优势集群品牌走出去的路径。

老字号不是包袱是财富


  5月10日,王达在“匠心青岛榜样品牌”颁奖仪式上表示,老字号不是包袱,是财富。老品牌要年轻化,就要不忘初心、持续创新,扎扎实实把品质做好,让产品文化特点更鲜明。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新技术、新产品、新理念不断涌现,再加之不少国内快销品行业尤其是一些老字号企业,都面临品牌年轻化的转变,青岛饮料集团选择以“跨界合作的多元化尝试”与“时尚营销”为破题点,通过对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营销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寻找突破路径。今年的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中,崂矿“盛世牡丹”专标水成为2021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的指定用水。

加快打造世界级自主品牌


  5月10日,张玉卓在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中国企业品牌建设分论坛上表示,中国石化将加快打造世界级自主品牌,更好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品牌大国,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惊人的创造力。当前,我国经濟体量正迅速向世界领先迈进,建设品牌强国正当其时。中国石化将深入贯彻落实品牌强国战略,着力构建党建铸魂、管理筑基、文化润心、品牌增值“四位一体”软实力体系,加快打造世界一流品牌。

这样做让品牌从OEM到世界驰名


  5月11日,贾少谦在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之“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电子信息行业品牌建设分论坛”并做主题演讲时表示,海信通过高质量产品进入市场,通过品牌建设稳固市场,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赢得尊重与信赖。海信的国际化虽然最初也是从OEM代工贴牌开始,但海信始终坚信,国际化一定是产品研发、制造、品牌和营销等全方位的国际化。这些年来,海信通过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建设、品牌并购、本土化运营、公益活动和持续赞助世界顶级体育赛事等方式,把海信品牌和知名度在全球带到了新高度。

品牌要坚定信心抢占科技、文化前沿


  5月14日,许昆林深入苏州市相城区走访部分民营企业并强调,苏州市各部门要以最优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坚定投资信心、不断发展壮大。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苏州文旅资源得天独厚,正全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大力推动古城保护更新与利用,盘活闲置资源,加快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希望民营企业大力开拓影视、电竞等产业领域,传承弘扬好园林文化、古建技艺,在人才招引、市场营销、品牌塑造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打造一批文化精品项目和龙头企业,助力苏州提升文化“软实力”、开拓文化产业发展新蓝海。

用科技、生态与更深的尊重助力乡村振兴


  5月17日,阿里巴巴正式推出“热土计划”,14项举措从建产业、聚人才、赋科技三个方向,助力乡村振兴,并将“阿里巴巴脱贫基金”全面升级为“阿里巴巴乡村振兴基金”。胡晓明表示,有些非常好的农特产品,因不懂设计、宣传、包装而鲜为人知,为补上品牌化的短板,阿里巴巴持续帮助县域农特产品做全新的品牌设计与包装,并发挥互联网数字营销的优势,把优质的农特产品推送到消费者面前,形成整体的品牌效应,同时通过区块链技术让农特产品可追溯、可上链、可辨识,提升农特产品的可信度及品牌价值。
其他文献
如今,夜间经济已成为热门话题。人们倾向白天工作生产,夜晚休息消费。夜间经济不仅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经济活力,也检验着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当下,形成国内循环为主体的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任重道远,发展夜间经济,对带动消费增长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可谓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与大多数人的理解不同,夜间经济有着更广阔的含义。一般而言,夜间经济是指从当日18时至次日凌晨所发生的,以当地居民、工作人群、游客为消
期刊
7月16日,“2021中国都市夜间经济与消费升级大会”在成都市武侯区拉开帷幕。来自重庆、西安、杭州、海口、眉山、广元、成都等地的政府部门相关领导、高校、知名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研究进一步推动夜间经济健康、持续、稳步发展的政策支持与环境营造,共同探讨进一步拉动市场需求、引进投资机会、激发消费活力、推进协同发展的切实办法。  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成都市社科联主席李
期刊
夜间经济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后的新需求、新业态,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量、新拓展。为融入新格局,推进双循环,激活新内需,各地政府纷纷亮出了夜间经济王牌,推动了夜间消费需求的级数增长,中国夜间经济的总体规模越做越大。  夜光经济是中国文化的阴阳之道,是日和月融合的“明”经济的一部分,从太阳落山的6点到第二天太阳升起的6点,是夜光经济的领地,夜间活动构成完整的人,白天工作挣钱,夜晚快乐花钱,这样才构
期刊
文旅融合创新机  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就提出“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和实践活动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扶持旅游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数字文化产业相融合”。在2020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针对文旅行业,又提出了多项相关内容,
期刊
科大讯飞AI学习机家族再添新品  7月15日,科大讯飞AI学习机系列在北京发布新品学习机T10。这一产品针对学生和家长在学习和辅导中的难点、痛点,提供AI精准学、AI互动学、AI家庭辅导三大核心功能的解决方案。在发布会上,讯飞智能学习机正式更名为科大讯飞AI学习机,实现品牌全面升级。  活动现场,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发布了AI学习机的“4+1”标准,即能对学情做分析、能对学习做推荐、能对语言做提升
期刊
曾经,人们的旅游需求侧重于观光,而如今,这一需求正向着观光与各种体验兼顾的方向转变,对旅游产品的高质量、个性化提出更高要求。而这也促使旅游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围绕需求侧,乡村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等一系列细分旅游产品、业态不断涌现。支撑研学游年增长650%的底气  进入暑期,除了选择乡村旅游等旅游产品外,不少家庭还多了一项选择——来一场寓教于乐的研学旅行。  “行走,是必选的学习方式之一
期刊
近日,沈阳中街被确认为第二批“全国示范步行街”。  7月20日发出的《商务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名单的通知》中说,经地方申请、第三方评估,商务部决定将北京王府井、天津金街、上海南京路、沈阳中街、武汉江汉路、广州北京路6条步行街确认为第二批“全国示范步行街”。  沈阳中街作为首批国家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中东北地区的唯一代表,自2018年底改造提升工作开展以来,立足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业态丰富、
期刊
5月19日,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办公室走进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协同相关领域专家一起通过走访调研、专业讲座、座谈交流等形式,为企业品牌建设发展建言献策,助力企业品牌打造和提升。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宗焕平、中国广告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总裁顾立林、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办公室负责人杨玉玲、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兼博士生导师王林元、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副书记陆建国、中国食品药品企
期刊
创新 无处不在  创新,不仅是“十四五”规划的鲜明导向,也是中国品牌的闪亮标签。  作为央企展团成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次携“运-20”和“鲲龙”AG600等航空装备领域的大国重器模型,亮相中国品牌日活动。其中,“运-20”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型200吨级军用大型运输机,多次执行境内外抗疫任务。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总经理助理周国强说:“携‘运-20’模型参加中国品牌日活动,一是因为其载重大,能展现
期刊
5月8日,黄浦江畔热闹非凡,“2021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乡村振兴与农业品牌建设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以“协同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全面赋能乡村振兴实践”为主题,来自政界、学界、业界的近两百位专家齐聚一堂,深度解码农业品牌建设新课题,探讨以农业品牌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思路。  在此次论坛上,“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乡村振兴行动”正式启动,该行动由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办公室发起,旨在通过政府、媒体、企业、高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