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向教育科研要效益,靠教育科研上水平,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学校内涵发展实质性的问题,也是强校兴校问题。近几年来,象山丹城第二小学围绕课堂教学主阵地,致力于“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将教学实践与教学行为研究融为一体,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形成一种共识———走“全员研教”之路
我校教师普遍比较敬业,但部分教师在课间不常在办公室里议论课堂教学的成败,不主动报名参加业务竞赛,一周一次的学科教研活动和集体评课时,主动发言的次数较少,也很少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上公开研讨课的教师绝大多数以青年教师为主,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认为已经攀顶成功而失去了研教的动力。这样,部分教师逐渐被边缘化,成了研教的看客。“课程即教师”,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不搞教研的教师就一定不能上好课,即使能上课,也一定不精彩。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中要学会“教研”,一要会“思”,即事事反思。二要会“研”,即处处研究。我们必须让每位教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形成“全员研教”的共识,在“教”字上下工夫,在“研”字上求发展。但转变教师固有的思想观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思想引领。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主动思考教师的专业心理需求,关照那些“拒专业”教师的心理矫正及健康成长,对缺乏持续的专业发展的动力的教师、对在旧习惯中对“新专业要求”忽视的教师、对把教学看成是机械重复的简单劳动的教师和家务劳作与业务学习产生矛盾冲突的教师,剖析他们“反专业”的典型心态,实施心理疏导,并针对不同层次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需求实行因材施修,引导、鼓励全体教师自觉、主动地参与校本教研,追求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关注教师校本教研过程中的心理成因与规律,关注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的“自律性”和“自主性”,引导我校全体教师关注课堂和教学行为的改进,激励教师不断探索教学艺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导教研组、备课组关注有效教学、进行课堂观察、开展主题教研,树立教师巧教典型、研究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研活动效益。
另外,学校还充分重视专业人员引领的作用,通过专家带动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经常邀请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宁波市小语会会长特级教师纪育华及教研员胡华杰老师、朱林贤老师等专业研究人员来我校进行教学指导,开展教学专题讲座。
二、完善一项制度———落实“集体备课”教研
完善的教研制度不仅可以使“教”有章可循,而且使“研”有路可走,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教”和“研”的积极性。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个人的经验积累和提高,更离不开其所在的教研组成员的智慧,尤其是教研组协同合作、教师间的互助,这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
我校十分重视教研组协同合作的教研环境建设,坚持以教研组为核心,采用“互补式网络集体备课”,各教研组制定“网络集体备课”计划,根据教材编排,以“单元”为单位,分别由组内各成员承担教案起草任务,明确每单元主备课人。第一次网络集体备课按照“网络集体备课计划”安排,由各主备课人提前一单元教学时间,将起草的教案发表在校园智慧网“论坛”栏目上,供组内成员开展网络集体备课活动。针对一个单元教学草案,组内成员可采用“在原草稿上用红字添加或修改”“复制片段重新设计”“跟帖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或“围绕一个环节开展讨论”等多种形式的网络集体备课。第二次网络集体备课,主要由主备课人完成。根据组内成员的集体讨论,吸纳“第一次网络集体备课”的意见与建议,对草案进行修改、整理,形成较为优化的正稿教案供组内共享使用。第三次网络集体备课,通过对正稿教案的课堂教学实施,在网上互相交流课后感,课后感有教学得失、对本教学内容设计的重新认识,还有一些共性问题的探讨。通过教师参与每周的教研组集体备课,共同研讨一节课例,通过教师间的听课评课,将教学研究渗透于“备课(寻找问题)、上课(实施尝试)、听课(感悟技艺)、评课(优化尝试)、反思(调整提高)”的循环反复的流程中。久而久之,在这样实实在在的学习、实践、反思过程中,学校逐渐形成了一种“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的“全员研教”状态。
采取“互补式集体备课”,各教研组在内容上要吃透教材,优化预案,以“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支撑,以“轻负高效”为目标,围绕课程标准确定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章节的重难点,力求每位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找准并突破重难点,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通过教研组协作,解决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或困惑,鼓励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思考性的建议,使教师在互补中成长。
三、引领一种理念———指导“问题策略”研究
集学习、思考、实践于一体的科研型的教师,才是高教育水平的教师。没有科研意识和问题意识,就没有发展的前提。学校积极指导教师进行“小策略研究”,着眼于教师生活的实际情境,以探究教师行为问题解决的“小策略”为抓手,引领我校教师在问题解决和经验共享的过程中,焕发学习热情与研究意识,积累实践智慧,并孕育我校教师群体的研究生活。
我校多次组织教师读书活动,并邀请专家来我校进行教科指导,开展教科专题讲座,教师积极从教育专著、专家的报告和同事的实践中汲取营养,明确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和追求,逐步确立起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渐掌握系统的教育科研方法。在此基础上,学校在各教研组充分讨论后制定《小问题小策略研究实施意见》,把握小问题小策略研究的全过程。9月份为“问题式”小策略研究项目上报月,人人自选探究项目,制订《“问题式”小策略研究方案》,上传教科处审核、指导。12月份为“小策略研究”中期抽查交流月,由教科处牵头负责开展中期交流、指导活动。5月份为“小策略研究”成果总结汇报月,汇报形式为论文,组织“问题式”小策略研究论坛活动进行优秀成果汇报。年级组、教研组或三人以上的自由组围绕学科课堂教学某一个真实的突出问题或项目,以教研组合作为组织形式加以探究与实践,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学科课堂教学的实效。所有学科专任教师,围绕个人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情况,开展“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研究。“小策略研究”努力让教师时刻把教育教学实践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工作,在工作中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养成勤于反思和乐于动笔的好习惯,在工作中及时有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研究成果,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和征文活动。
通过小问题小策略研究实施,引领我校教师发现并梳理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真实问题,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提高教师应对这些问题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开发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库”,作为全体教师共享的教育资源,激发教师的学习欲望,唤醒教师的研究意识,引领教师走上研究性学习之路,形成教师团队的研究氛围。
象山丹城第二小学“以管理强校为抓手,强化常规管理,提升办学效益,以质量兴校为目标,深化教育科研,提高教育质量”,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即研究,课堂即实验室”的意识,营造宽松和谐的教研环境,珍惜教师点点滴滴的教学智慧的创新,注重教师原汁原味的实践经验的反思,加强教师合作互动的研讨交流的碰撞,精心培育校本研修新文化,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象山丹城第二小学)
一、形成一种共识———走“全员研教”之路
我校教师普遍比较敬业,但部分教师在课间不常在办公室里议论课堂教学的成败,不主动报名参加业务竞赛,一周一次的学科教研活动和集体评课时,主动发言的次数较少,也很少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上公开研讨课的教师绝大多数以青年教师为主,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认为已经攀顶成功而失去了研教的动力。这样,部分教师逐渐被边缘化,成了研教的看客。“课程即教师”,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不搞教研的教师就一定不能上好课,即使能上课,也一定不精彩。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中要学会“教研”,一要会“思”,即事事反思。二要会“研”,即处处研究。我们必须让每位教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形成“全员研教”的共识,在“教”字上下工夫,在“研”字上求发展。但转变教师固有的思想观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思想引领。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主动思考教师的专业心理需求,关照那些“拒专业”教师的心理矫正及健康成长,对缺乏持续的专业发展的动力的教师、对在旧习惯中对“新专业要求”忽视的教师、对把教学看成是机械重复的简单劳动的教师和家务劳作与业务学习产生矛盾冲突的教师,剖析他们“反专业”的典型心态,实施心理疏导,并针对不同层次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需求实行因材施修,引导、鼓励全体教师自觉、主动地参与校本教研,追求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关注教师校本教研过程中的心理成因与规律,关注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的“自律性”和“自主性”,引导我校全体教师关注课堂和教学行为的改进,激励教师不断探索教学艺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导教研组、备课组关注有效教学、进行课堂观察、开展主题教研,树立教师巧教典型、研究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研活动效益。
另外,学校还充分重视专业人员引领的作用,通过专家带动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经常邀请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宁波市小语会会长特级教师纪育华及教研员胡华杰老师、朱林贤老师等专业研究人员来我校进行教学指导,开展教学专题讲座。
二、完善一项制度———落实“集体备课”教研
完善的教研制度不仅可以使“教”有章可循,而且使“研”有路可走,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教”和“研”的积极性。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个人的经验积累和提高,更离不开其所在的教研组成员的智慧,尤其是教研组协同合作、教师间的互助,这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
我校十分重视教研组协同合作的教研环境建设,坚持以教研组为核心,采用“互补式网络集体备课”,各教研组制定“网络集体备课”计划,根据教材编排,以“单元”为单位,分别由组内各成员承担教案起草任务,明确每单元主备课人。第一次网络集体备课按照“网络集体备课计划”安排,由各主备课人提前一单元教学时间,将起草的教案发表在校园智慧网“论坛”栏目上,供组内成员开展网络集体备课活动。针对一个单元教学草案,组内成员可采用“在原草稿上用红字添加或修改”“复制片段重新设计”“跟帖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或“围绕一个环节开展讨论”等多种形式的网络集体备课。第二次网络集体备课,主要由主备课人完成。根据组内成员的集体讨论,吸纳“第一次网络集体备课”的意见与建议,对草案进行修改、整理,形成较为优化的正稿教案供组内共享使用。第三次网络集体备课,通过对正稿教案的课堂教学实施,在网上互相交流课后感,课后感有教学得失、对本教学内容设计的重新认识,还有一些共性问题的探讨。通过教师参与每周的教研组集体备课,共同研讨一节课例,通过教师间的听课评课,将教学研究渗透于“备课(寻找问题)、上课(实施尝试)、听课(感悟技艺)、评课(优化尝试)、反思(调整提高)”的循环反复的流程中。久而久之,在这样实实在在的学习、实践、反思过程中,学校逐渐形成了一种“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的“全员研教”状态。
采取“互补式集体备课”,各教研组在内容上要吃透教材,优化预案,以“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支撑,以“轻负高效”为目标,围绕课程标准确定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章节的重难点,力求每位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找准并突破重难点,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通过教研组协作,解决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或困惑,鼓励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思考性的建议,使教师在互补中成长。
三、引领一种理念———指导“问题策略”研究
集学习、思考、实践于一体的科研型的教师,才是高教育水平的教师。没有科研意识和问题意识,就没有发展的前提。学校积极指导教师进行“小策略研究”,着眼于教师生活的实际情境,以探究教师行为问题解决的“小策略”为抓手,引领我校教师在问题解决和经验共享的过程中,焕发学习热情与研究意识,积累实践智慧,并孕育我校教师群体的研究生活。
我校多次组织教师读书活动,并邀请专家来我校进行教科指导,开展教科专题讲座,教师积极从教育专著、专家的报告和同事的实践中汲取营养,明确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和追求,逐步确立起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渐掌握系统的教育科研方法。在此基础上,学校在各教研组充分讨论后制定《小问题小策略研究实施意见》,把握小问题小策略研究的全过程。9月份为“问题式”小策略研究项目上报月,人人自选探究项目,制订《“问题式”小策略研究方案》,上传教科处审核、指导。12月份为“小策略研究”中期抽查交流月,由教科处牵头负责开展中期交流、指导活动。5月份为“小策略研究”成果总结汇报月,汇报形式为论文,组织“问题式”小策略研究论坛活动进行优秀成果汇报。年级组、教研组或三人以上的自由组围绕学科课堂教学某一个真实的突出问题或项目,以教研组合作为组织形式加以探究与实践,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学科课堂教学的实效。所有学科专任教师,围绕个人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情况,开展“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研究。“小策略研究”努力让教师时刻把教育教学实践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工作,在工作中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养成勤于反思和乐于动笔的好习惯,在工作中及时有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研究成果,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和征文活动。
通过小问题小策略研究实施,引领我校教师发现并梳理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真实问题,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提高教师应对这些问题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开发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库”,作为全体教师共享的教育资源,激发教师的学习欲望,唤醒教师的研究意识,引领教师走上研究性学习之路,形成教师团队的研究氛围。
象山丹城第二小学“以管理强校为抓手,强化常规管理,提升办学效益,以质量兴校为目标,深化教育科研,提高教育质量”,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即研究,课堂即实验室”的意识,营造宽松和谐的教研环境,珍惜教师点点滴滴的教学智慧的创新,注重教师原汁原味的实践经验的反思,加强教师合作互动的研讨交流的碰撞,精心培育校本研修新文化,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象山丹城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