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3月,轰轰烈烈的艺考大片便在正式高考来临之前在全国各地上演,成千上万的艺考大军奔波在逐梦的征途。据统计,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计划招生593人,而报名人数已突破3万人,整体报录比约为44∶1。其余被教育部列入独立自主招生的艺术类高校,报录比也均已突破50∶1。艺考“惨烈”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艺术考试这一特殊考试类型设立的宗旨在于选拔真正具有艺术特长的考生进入大学接受系统而正规的艺术训练,从而成为专业的艺术人才。作为选拔艺术人才的主要途径,艺术专业高考对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然而,伴随艺考的不断升温,其所显现出的隐患不得不引起各界重视。有的考生及家长将艺考视为升学捷径,试图通过短期的突击培训,以达到“曲线救国”的目的;有的高中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忽视教学规律,将成绩较差的学生全部转入艺体速成班;有的高等院校盲目扩招,在艺考培训及考试过程中大搞权钱交易,滋生腐败。
但凡有远见的人都能洞察到“艺考热”带来的后果。2014年,教育部要求除个别院校保留校考外,其余艺术专业全部进行省统考,文化课成绩不低于对应普通高校批次分数线的70%。2015年,这一要求将继续提高。连续出台如此强硬的改革措施,虽然从一定程度上使得“艺考热”有所降温,但从全国范围看,艺考规模仍在扩大。其实,目前所推行的艺考改革措施忽视了艺术教育规律,教育主管部门以行政手段为主导,抬高艺术类考生入学门槛,这不仅不会从源头上为“艺考热”降温,反而会对那些真正热爱艺术的考生制造新的不公平。
目前,“艺考热”产生的原因大多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考生及高中学校均对艺考认识存在偏差,以为艺考无论是对学校提高升学率,还是对考生增加高考成功率,都是一种捷径;二是艺考评价方式单一,艺术省统考与文化课考试最终都将以分数呈现,这在某种意义上使得艺术速成成为可能;三是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无论是对中学、高校,还是对艺考培训机构的监督机制都不健全。要解决艺考改革所产生的弊端,必须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针对艺考改革中的问题,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加以解决,而不是用传统的行政治理思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第一,进行合理的政策引导。艺考持续“跑偏”的原因,既有政策性的,又有现实性的。推动艺考改革,既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对艺考本身进行规范,也应通过这些政策对艺考“生态环境”进行宏观调控,以引导艺考各参与主体,尤其是考生及家长形成正确的升学观念,避免盲目追捧“艺考热”。如通过限制艺术类专业开设数量、降低高中艺考生比重、取缔非法艺考培训机构等政策,引导考生及家长对自身的兴趣特长、学业规划等形成正确的认识,因材施教,规划合理有效的升学途径,杜绝将艺考生转变为“流水线”产品。
第二,建立艺考生数据库。“艺考热”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艺考生数量的急剧增加,而这成千上万的艺考生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为“艺考突击队”,他们并非对艺术真正感兴趣,也并未接受过系统而正规的艺术训练,他们不是为追求艺术理想,而是为了上大学而已。建立艺考生数据库,如为学生建立艺术档案,详细记录其专业训练过程、艺术活动、导师评价、所获奖项等,变目前的自我评价为过程评价,这不仅可以作为艺考报名的条件之一,也可以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指标之一。建立艺考生档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艺考突击队”数量,从源头上解决“艺考热”的问题。
第三,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现行的艺考招生规则仍然是按照“艺考分+文化分”综合排序录取进行录取,高校关注的更多是考试分数,而非真正的艺术素养和文化修养。建立艺考多元评价机制,就是要还权于校,增加学校的自主招生权。艺考,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并不适合统考,也并不能简单地以分数作为统一的评价标准。增加学校自主招生权,高校可结合专业特点与学校实际,将考核重点集中于考生的艺术素养及艺术潜力,选拔更适应高校发展的艺术生。此外,建立多元评价机制,能有效避免高中阶段的艺术培训模式化,能避免“艺术加工厂”统一出品的应试艺术生。
第四,建立健全艺考监督机制。艺考作为高考的一种特殊形式,缺乏有效的监督,必然造成权力的泛滥和滥用,也必然滋生更多的腐败。进行艺考改革,应建立专门的艺考监管机构,以学生家长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决策、管理进行监督,或在已有的艺术教育委员会中设立艺考监管部门,以便对艺考进行监督和管理。
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平稳推进艺考改革,助推“艺考热”回归理性适逢其时。然而艺考牵涉利益主体众多,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路径的选择则显得尤为重要。一定要重视引导考生及家长转变观念,科学规划升学路径,并有效地改变单一的评价指标,杜绝艺考腐败,消除艺考不公,让艺考回归本真。
艺术考试这一特殊考试类型设立的宗旨在于选拔真正具有艺术特长的考生进入大学接受系统而正规的艺术训练,从而成为专业的艺术人才。作为选拔艺术人才的主要途径,艺术专业高考对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然而,伴随艺考的不断升温,其所显现出的隐患不得不引起各界重视。有的考生及家长将艺考视为升学捷径,试图通过短期的突击培训,以达到“曲线救国”的目的;有的高中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忽视教学规律,将成绩较差的学生全部转入艺体速成班;有的高等院校盲目扩招,在艺考培训及考试过程中大搞权钱交易,滋生腐败。
但凡有远见的人都能洞察到“艺考热”带来的后果。2014年,教育部要求除个别院校保留校考外,其余艺术专业全部进行省统考,文化课成绩不低于对应普通高校批次分数线的70%。2015年,这一要求将继续提高。连续出台如此强硬的改革措施,虽然从一定程度上使得“艺考热”有所降温,但从全国范围看,艺考规模仍在扩大。其实,目前所推行的艺考改革措施忽视了艺术教育规律,教育主管部门以行政手段为主导,抬高艺术类考生入学门槛,这不仅不会从源头上为“艺考热”降温,反而会对那些真正热爱艺术的考生制造新的不公平。
目前,“艺考热”产生的原因大多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考生及高中学校均对艺考认识存在偏差,以为艺考无论是对学校提高升学率,还是对考生增加高考成功率,都是一种捷径;二是艺考评价方式单一,艺术省统考与文化课考试最终都将以分数呈现,这在某种意义上使得艺术速成成为可能;三是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无论是对中学、高校,还是对艺考培训机构的监督机制都不健全。要解决艺考改革所产生的弊端,必须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针对艺考改革中的问题,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加以解决,而不是用传统的行政治理思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第一,进行合理的政策引导。艺考持续“跑偏”的原因,既有政策性的,又有现实性的。推动艺考改革,既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对艺考本身进行规范,也应通过这些政策对艺考“生态环境”进行宏观调控,以引导艺考各参与主体,尤其是考生及家长形成正确的升学观念,避免盲目追捧“艺考热”。如通过限制艺术类专业开设数量、降低高中艺考生比重、取缔非法艺考培训机构等政策,引导考生及家长对自身的兴趣特长、学业规划等形成正确的认识,因材施教,规划合理有效的升学途径,杜绝将艺考生转变为“流水线”产品。
第二,建立艺考生数据库。“艺考热”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艺考生数量的急剧增加,而这成千上万的艺考生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为“艺考突击队”,他们并非对艺术真正感兴趣,也并未接受过系统而正规的艺术训练,他们不是为追求艺术理想,而是为了上大学而已。建立艺考生数据库,如为学生建立艺术档案,详细记录其专业训练过程、艺术活动、导师评价、所获奖项等,变目前的自我评价为过程评价,这不仅可以作为艺考报名的条件之一,也可以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指标之一。建立艺考生档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艺考突击队”数量,从源头上解决“艺考热”的问题。
第三,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现行的艺考招生规则仍然是按照“艺考分+文化分”综合排序录取进行录取,高校关注的更多是考试分数,而非真正的艺术素养和文化修养。建立艺考多元评价机制,就是要还权于校,增加学校的自主招生权。艺考,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并不适合统考,也并不能简单地以分数作为统一的评价标准。增加学校自主招生权,高校可结合专业特点与学校实际,将考核重点集中于考生的艺术素养及艺术潜力,选拔更适应高校发展的艺术生。此外,建立多元评价机制,能有效避免高中阶段的艺术培训模式化,能避免“艺术加工厂”统一出品的应试艺术生。
第四,建立健全艺考监督机制。艺考作为高考的一种特殊形式,缺乏有效的监督,必然造成权力的泛滥和滥用,也必然滋生更多的腐败。进行艺考改革,应建立专门的艺考监管机构,以学生家长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决策、管理进行监督,或在已有的艺术教育委员会中设立艺考监管部门,以便对艺考进行监督和管理。
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平稳推进艺考改革,助推“艺考热”回归理性适逢其时。然而艺考牵涉利益主体众多,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路径的选择则显得尤为重要。一定要重视引导考生及家长转变观念,科学规划升学路径,并有效地改变单一的评价指标,杜绝艺考腐败,消除艺考不公,让艺考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