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刚从大学毕业走上三尺讲台的青年教师,我总是满心欢喜的在讲台上挥洒着自己的激情。但很快发现光有激情是不够的,教学经验缺乏的我在批阅学生交上来的随笔上很快就发现了问题。
那位学生是这样写的:老师,您好,我想在这里对您说几句知心话,还希望您不要生气。老师您上没有发现最近语文课上气氛有些沉闷,大多数同学总想睡觉吗,这里想睡觉的原因很多,但重要的是您对我们不了解。
说实话,看到学生的这段文字,我很有些埋怨,一度打击过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我更多的是在思考:我的语文课是不是老师在唱独角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没有得到发展?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在教学进度、考试压力、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下被我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为了使自己重新被学生接纳,我开始打破传统课堂的樊篱。
拓宽课本,丰富阅读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散文单元的第一篇,文字优美,情感丰富。
我把重点放在拓展阅读上,师生一起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春》《匆匆》《绿》《给亡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是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们阅读,我想如果放到课后,他们很难从众多题海中挤出时间来阅读,就算看了也是随便翻翻。在阅读这些篇目中体会他的语言特点并探求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这些阅读学生能对作者有更深的了解,接着介绍余光中的《论朱自清的散文》,课后利用一周时间让学生为辩论准备,以辩论赛的形式挖掘文章内涵。
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质疑,老师利用课堂时间有目的的开展阅读,在这个基础上再以辩论赛的形式深入课文,同学们更能积极主动投入到小组讨论中,辩论赛能使学生对问题想的更深,更全面。这次的辩论赛,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了,充分地展现了学生间的合作精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也是新课标精神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形式多样,走进诗歌
在教材规定的篇目外,我要求学生摘抄几篇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并用自己的话对诗歌进行赏析。和我们预想的一样,大多数同学喜欢席慕容的爱情诗。在了解学生的喜好之后,我选择了郑愁予的《错误》介绍给他们,先让学生把这首诗抄在摘抄本上,从头到尾把这首小诗一字一句读一读,看看哪些句子是你最喜欢、最欣赏、最有感觉的。教室里先是各种不同声调的朗读声,继而慢慢回归平静,只听到笔尖触碰纸张的声音。
《咏怀古迹》这篇诗文篇幅短小,学生背诵基本没有难度,我便把它作为编写诗剧的蓝本,要求学生依据诗歌的写作背景、思想感情、历史故事、细节描写等编写出时间不少于10分钟、人物不少于8人的课本剧。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编稿作业,经过老师批改后编排表演。排练期间,他们一到下午放学几乎是人走室空,全找地方排练去了,生怕被别的组比下去了。
到了表演的那个晚上,同学们早早地把班级中间的桌子移到了两侧,等待着上课铃响比赛开始。骆玲玲那组最有创意,堂堂的大美女竟是由本班男生反串。每一个细节都表演得认真用心,座位的方位,作揖的动作,皱眉的神态都经过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配乐和人物的动作进行得有条不紊,将当年昭君出赛的故事演绎得生动逼真。在剧情结束时廖享峰同学扮演的汉元帝竟然飙了一首现代歌曲,赢得了全场叫好,也让我们发现一位情歌王子。
在学生的随笔中我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我要感谢这次排演,使我们重新认识了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使我们每一个人得到了展示的机会。虽然很多同学没有得奖,但他们都很优秀,为了集体的荣誉献策献力。”
通过课后摘抄、朗诵和课本剧等多种形式接触诗歌,学生更能走进作者,知之然后爱之,进而亲之。每一个诗人本身就是一首诗,或清新活泼,或豪放雄浑。诗歌单元由原来的老师想教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变成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我们老师就拓展什么内容。
自由写作,感悟生命
我之所以说写作,而不是说作文,当写作被当成一种任务来完成,它往往会让我们觉得被动。写作应该是快乐的,是心中有领悟,不得不抒发的冲动,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习惯。我要求我的学生每周写一篇随笔,字数不限但观点应明确。对一些社会上出现的热门事件做出自己的评价。这样每个人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每位同学的随笔集都必须取个个性独特的名字,像父母给孩子取个名字一样。学生们给文集取了名字,那么就好像给文集赋予了生命,那么落笔之前就会认真构思。学生的文集名字如《时间之外的往事》(黄志军)《终南山集》(郭雨蓉)《满庭芳集》(李玉立)《云梦阁》(罗钰俊)《泥犁集》(曾樟树)。
在素材的积累方面,除了要求学生看《读者》《意林》《中国青年》等杂志报刊,我还要求学生每天应该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关注时事热点。适时会给他们播放一些优秀的电影及纪录片。上完《兰亭集序》后,很多同学在随笔中流露出对生命短暂的感伤。有位学生直接发短信问我,每个人都将化为尘埃,那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与其生命中有这么多种不如意,还不如不要来到这个世界。看到这段文字,我很害怕,其实这是对生命的误解。那我应该怎么唤起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呢?这时我想到了《入殓师》這部影片,我让同学们观看这部影片,并在看完后抒发我个人的看法。学生们通过影片认识到只有无比热爱生命,才会无比尊重死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初入职场的饱含激情,到深入课堂的困惑迷茫,再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学习新课程理念之后的拨云见日,一路走来跌跌撞撞。课改之路还很漫长,我愿和学生们一同成长。多一些时间来聆听学生的心声,多一些平台让学生展示自我,多一些爱的交流让师生在课堂进行生命的对话。
那位学生是这样写的:老师,您好,我想在这里对您说几句知心话,还希望您不要生气。老师您上没有发现最近语文课上气氛有些沉闷,大多数同学总想睡觉吗,这里想睡觉的原因很多,但重要的是您对我们不了解。
说实话,看到学生的这段文字,我很有些埋怨,一度打击过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我更多的是在思考:我的语文课是不是老师在唱独角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没有得到发展?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在教学进度、考试压力、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下被我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为了使自己重新被学生接纳,我开始打破传统课堂的樊篱。
拓宽课本,丰富阅读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散文单元的第一篇,文字优美,情感丰富。
我把重点放在拓展阅读上,师生一起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春》《匆匆》《绿》《给亡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是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们阅读,我想如果放到课后,他们很难从众多题海中挤出时间来阅读,就算看了也是随便翻翻。在阅读这些篇目中体会他的语言特点并探求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这些阅读学生能对作者有更深的了解,接着介绍余光中的《论朱自清的散文》,课后利用一周时间让学生为辩论准备,以辩论赛的形式挖掘文章内涵。
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质疑,老师利用课堂时间有目的的开展阅读,在这个基础上再以辩论赛的形式深入课文,同学们更能积极主动投入到小组讨论中,辩论赛能使学生对问题想的更深,更全面。这次的辩论赛,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了,充分地展现了学生间的合作精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也是新课标精神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形式多样,走进诗歌
在教材规定的篇目外,我要求学生摘抄几篇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并用自己的话对诗歌进行赏析。和我们预想的一样,大多数同学喜欢席慕容的爱情诗。在了解学生的喜好之后,我选择了郑愁予的《错误》介绍给他们,先让学生把这首诗抄在摘抄本上,从头到尾把这首小诗一字一句读一读,看看哪些句子是你最喜欢、最欣赏、最有感觉的。教室里先是各种不同声调的朗读声,继而慢慢回归平静,只听到笔尖触碰纸张的声音。
《咏怀古迹》这篇诗文篇幅短小,学生背诵基本没有难度,我便把它作为编写诗剧的蓝本,要求学生依据诗歌的写作背景、思想感情、历史故事、细节描写等编写出时间不少于10分钟、人物不少于8人的课本剧。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编稿作业,经过老师批改后编排表演。排练期间,他们一到下午放学几乎是人走室空,全找地方排练去了,生怕被别的组比下去了。
到了表演的那个晚上,同学们早早地把班级中间的桌子移到了两侧,等待着上课铃响比赛开始。骆玲玲那组最有创意,堂堂的大美女竟是由本班男生反串。每一个细节都表演得认真用心,座位的方位,作揖的动作,皱眉的神态都经过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配乐和人物的动作进行得有条不紊,将当年昭君出赛的故事演绎得生动逼真。在剧情结束时廖享峰同学扮演的汉元帝竟然飙了一首现代歌曲,赢得了全场叫好,也让我们发现一位情歌王子。
在学生的随笔中我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我要感谢这次排演,使我们重新认识了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使我们每一个人得到了展示的机会。虽然很多同学没有得奖,但他们都很优秀,为了集体的荣誉献策献力。”
通过课后摘抄、朗诵和课本剧等多种形式接触诗歌,学生更能走进作者,知之然后爱之,进而亲之。每一个诗人本身就是一首诗,或清新活泼,或豪放雄浑。诗歌单元由原来的老师想教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变成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我们老师就拓展什么内容。
自由写作,感悟生命
我之所以说写作,而不是说作文,当写作被当成一种任务来完成,它往往会让我们觉得被动。写作应该是快乐的,是心中有领悟,不得不抒发的冲动,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习惯。我要求我的学生每周写一篇随笔,字数不限但观点应明确。对一些社会上出现的热门事件做出自己的评价。这样每个人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每位同学的随笔集都必须取个个性独特的名字,像父母给孩子取个名字一样。学生们给文集取了名字,那么就好像给文集赋予了生命,那么落笔之前就会认真构思。学生的文集名字如《时间之外的往事》(黄志军)《终南山集》(郭雨蓉)《满庭芳集》(李玉立)《云梦阁》(罗钰俊)《泥犁集》(曾樟树)。
在素材的积累方面,除了要求学生看《读者》《意林》《中国青年》等杂志报刊,我还要求学生每天应该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关注时事热点。适时会给他们播放一些优秀的电影及纪录片。上完《兰亭集序》后,很多同学在随笔中流露出对生命短暂的感伤。有位学生直接发短信问我,每个人都将化为尘埃,那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与其生命中有这么多种不如意,还不如不要来到这个世界。看到这段文字,我很害怕,其实这是对生命的误解。那我应该怎么唤起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呢?这时我想到了《入殓师》這部影片,我让同学们观看这部影片,并在看完后抒发我个人的看法。学生们通过影片认识到只有无比热爱生命,才会无比尊重死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初入职场的饱含激情,到深入课堂的困惑迷茫,再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学习新课程理念之后的拨云见日,一路走来跌跌撞撞。课改之路还很漫长,我愿和学生们一同成长。多一些时间来聆听学生的心声,多一些平台让学生展示自我,多一些爱的交流让师生在课堂进行生命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