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在明成化、嘉靖年间的文徴明,既是“吴门画派”的领袖人物,又是“吴中四才子”“明四家”中的活跃人物。他是一位长寿的艺术家,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竟然活到90岁,去世时手里还握着毛笔;他是一位品德高洁的文士,时人以“人品第一,诗书画次之”来赞誉他,以拥有他的字画为荣。60岁之前,他一直被迫挣扎在功名科举的世俗路上;辞官归吴后,他潜心书画创作,迎来了自己的艺术黄金时期。他的一生,用“大器晚成”这几个字来概括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半生辛苦科举路
文徴明据说是文天祥的后裔,祖籍湖南衡山,初名璧,字徴明。他自号“衡山居士”,后人多以“文衡山”尊之。文徴明不是一个早慧的孩子,幼年时他远远落后于常人,7岁才能站立,8岁了话还说不清楚,11岁才上学(据《文徴明年谱》)。别人都认为他智力有问题,只有他父亲很看重他,觉得这个儿子是大器晚成型的。果然,到了13岁时,文徴明的聪慧开始显露出来——他背书记忆力超群,又十分喜爱古文,每天背诵数千言不止。因为古文底子好,16岁时,他跟同辈的唐寅和比他大十岁的祝允明结交,他们常在一起读书,探讨古文中的疑义。
19岁时,文徴明第一次参加苏州的岁试,因书法不佳,被列为三等。他从此“精研书法,刻意临学”,并跟随李应祯、吴宽、沈周等名师学习书法、文章、绘画且十分刻苦,因而学业大进,名声日隆,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一起被时人称为“吴中四才子”。不过,其他三人都早早高中,只有文徴明连考九次,考了25年连个举人都没考上。直到54岁时,他才被苏州巡抚李充嗣推荐为贡生,赴京考试合格后,授了个“翰林院待诏”的九品职位。在古代,做官被视为读书人的正途,也是唯一的出路。出身书香官宦家庭的文徴明没有选择和说“不”的权利。在翰林院,虽然有很多人佩服、敬重他的才华,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他不是科班出身,排挤他为难他。于是57岁那年,他三次上书乞归,结束了自己半生挣扎的科举路。
人品颇为时人重
文徴明一生虽然只做过九品芝麻官,却颇得时人敬重与推崇,他的高洁品行,就连日本、朝鲜等国的人都有耳闻,并对其钦佩不已。
文徴明30岁时,他的父亲文林在温州知府任上去世。文林是清官,去世时所剩家财很少,温州吏民便筹集了几千金赠给文家做丧仪。文徴明坚辞不受,说“不能让生者的不肖行为玷污了死者的清廉名声”,温州吏民于是重修当地的“却金亭”,把这件事刻在碑上。
父亲去世后,屡试不第的文徴明生计十分困窘。父亲生前的好友俞谏想接济他,却被谢绝。后来,江西宁王朱宸濠又派人送来书信和银子想聘请他,文徴明不但退回银子,连书信也没有回复。没过多久,宁王谋反事败,时人都盛赞文徴明有远见。
文徴明安贫乐道,不趋炎附势,不畏权贵,对同道好友和后生晚辈却极其随和。当时,受文徴明直接影响的能书善画者就有40多人,其中文彭、文嘉、陆师道、彭年等,都自成一家、成就斐然,这大大地扩展了“吴门画派”的阵容。
兼擅书画名“四绝”
文徴明擅长诗文,在绘画方面成就极高,书法领一时之风,被人誉为“四绝”。他辞官回苏州后,求他作画的人送来的纸和绢在家里堆积如山。在绘画方面,他一专多能,既工青绿,又擅水墨,工笔画与写意画也十分出众。他的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苍劲淋漓,粗简中见层次韵味;细笔规整精熟,鲜丽中见清雅。书法方面,他也是一专多能,对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都有研习,尤精楷、行。他的楷书,笔法严谨、笔锋挺秀、格调清俊,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说他“以小楷名海内”,清代书法家朱和羹更有“明楷以文衡山为第一”的评价。
文徴明学楷,50岁之前主要是临智永、赵孟 及宋元诸家。辞官后,文徴明潜心研究晋、唐书法,极力在字里参入王羲之的笔意,又时时流露赵孟 的韵味,所以晚年精品迭出。他74岁时所书《琴赋》用笔细腻、起止有度,通篇气韵连贯,转折处遒劲有力。81岁时所书《雪赋》及《月赋》字体端庄严谨,疏密匀称,无论横画竖笔,都透出一种爽利秀劲的姿态。明代文学家谢在杭对文徴明楷书持高度评价,说文徴明的楷书如“八面观音,色相俱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
文徴明的传世行书作品也很多,用笔线条流畅温润、富有节奏。他的草书作品,则以行草见多。其实,就文徴明重操守、自律甚严的性格来说,楷书是最能体现他为人处世的风格和个性的。当时与他一起名动天下的大才子唐寅、祝允明等因人生挫折而消沉,变得嗜酒放达,五六十岁时就去世了;而文徴明九试不第也未沉沦,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人生的马拉松中后来居上,跑赢了同时代的人,是一位真正的赢家。
半生辛苦科举路
文徴明据说是文天祥的后裔,祖籍湖南衡山,初名璧,字徴明。他自号“衡山居士”,后人多以“文衡山”尊之。文徴明不是一个早慧的孩子,幼年时他远远落后于常人,7岁才能站立,8岁了话还说不清楚,11岁才上学(据《文徴明年谱》)。别人都认为他智力有问题,只有他父亲很看重他,觉得这个儿子是大器晚成型的。果然,到了13岁时,文徴明的聪慧开始显露出来——他背书记忆力超群,又十分喜爱古文,每天背诵数千言不止。因为古文底子好,16岁时,他跟同辈的唐寅和比他大十岁的祝允明结交,他们常在一起读书,探讨古文中的疑义。
19岁时,文徴明第一次参加苏州的岁试,因书法不佳,被列为三等。他从此“精研书法,刻意临学”,并跟随李应祯、吴宽、沈周等名师学习书法、文章、绘画且十分刻苦,因而学业大进,名声日隆,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一起被时人称为“吴中四才子”。不过,其他三人都早早高中,只有文徴明连考九次,考了25年连个举人都没考上。直到54岁时,他才被苏州巡抚李充嗣推荐为贡生,赴京考试合格后,授了个“翰林院待诏”的九品职位。在古代,做官被视为读书人的正途,也是唯一的出路。出身书香官宦家庭的文徴明没有选择和说“不”的权利。在翰林院,虽然有很多人佩服、敬重他的才华,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他不是科班出身,排挤他为难他。于是57岁那年,他三次上书乞归,结束了自己半生挣扎的科举路。
人品颇为时人重
文徴明一生虽然只做过九品芝麻官,却颇得时人敬重与推崇,他的高洁品行,就连日本、朝鲜等国的人都有耳闻,并对其钦佩不已。
文徴明30岁时,他的父亲文林在温州知府任上去世。文林是清官,去世时所剩家财很少,温州吏民便筹集了几千金赠给文家做丧仪。文徴明坚辞不受,说“不能让生者的不肖行为玷污了死者的清廉名声”,温州吏民于是重修当地的“却金亭”,把这件事刻在碑上。
父亲去世后,屡试不第的文徴明生计十分困窘。父亲生前的好友俞谏想接济他,却被谢绝。后来,江西宁王朱宸濠又派人送来书信和银子想聘请他,文徴明不但退回银子,连书信也没有回复。没过多久,宁王谋反事败,时人都盛赞文徴明有远见。
文徴明安贫乐道,不趋炎附势,不畏权贵,对同道好友和后生晚辈却极其随和。当时,受文徴明直接影响的能书善画者就有40多人,其中文彭、文嘉、陆师道、彭年等,都自成一家、成就斐然,这大大地扩展了“吴门画派”的阵容。
兼擅书画名“四绝”
文徴明擅长诗文,在绘画方面成就极高,书法领一时之风,被人誉为“四绝”。他辞官回苏州后,求他作画的人送来的纸和绢在家里堆积如山。在绘画方面,他一专多能,既工青绿,又擅水墨,工笔画与写意画也十分出众。他的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苍劲淋漓,粗简中见层次韵味;细笔规整精熟,鲜丽中见清雅。书法方面,他也是一专多能,对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都有研习,尤精楷、行。他的楷书,笔法严谨、笔锋挺秀、格调清俊,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说他“以小楷名海内”,清代书法家朱和羹更有“明楷以文衡山为第一”的评价。
文徴明学楷,50岁之前主要是临智永、赵孟 及宋元诸家。辞官后,文徴明潜心研究晋、唐书法,极力在字里参入王羲之的笔意,又时时流露赵孟 的韵味,所以晚年精品迭出。他74岁时所书《琴赋》用笔细腻、起止有度,通篇气韵连贯,转折处遒劲有力。81岁时所书《雪赋》及《月赋》字体端庄严谨,疏密匀称,无论横画竖笔,都透出一种爽利秀劲的姿态。明代文学家谢在杭对文徴明楷书持高度评价,说文徴明的楷书如“八面观音,色相俱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
文徴明的传世行书作品也很多,用笔线条流畅温润、富有节奏。他的草书作品,则以行草见多。其实,就文徴明重操守、自律甚严的性格来说,楷书是最能体现他为人处世的风格和个性的。当时与他一起名动天下的大才子唐寅、祝允明等因人生挫折而消沉,变得嗜酒放达,五六十岁时就去世了;而文徴明九试不第也未沉沦,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人生的马拉松中后来居上,跑赢了同时代的人,是一位真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