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272914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教材的教法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教法,课堂不活跃,教法不新颖,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趋势如此,必然会新生出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进课堂是一次重大的革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也随着进入课堂中。
  一、微课的概念和教学优势
  微课,是校本教研新形式的产物,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这些音频或视频可以通过手机、相机或者屏幕录制等方式制作。在教育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的特点是“快、准、短”,随时随地都能播放,深受大众的欢迎。再者,微课内容针对于某一个知识点,比较单一,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所以,微课用于教学,教师能够准确将知识点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把握重点。
  二、微课的作用
  (1)实施微课能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学习。①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②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③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而是身边的导师;④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⑤学生课外延伸的个性化阅读和学习的最好载体;⑥内容被永久保存,可供查阅和修正。
  (2)实施微课能促进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发展:①教师教学目标清楚,教学内容明晰,或针对计算教学,或针对难点突破,或针对课前导入,或针对拓展延伸,择其一点设计教学。加深了教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进一步理解。②在设计内容方面,备课时更充分地研究学情,做到課堂无学生,心中有学生。要准确地把握教学节奏,快慢适当,吃透教材。要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因为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教学视频,通过视频组成一个融教学设计、多媒体素材、课件为一体的主题资源包。③提高了教师知识讲解与总结的能力,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到实际进行的状况,这样才能有一节吸引人的精彩的课。④开拓教师的视野,为拓展知识点,就必须查阅资料去充实内容,才不会显得空泛和空洞。那么,在拓展学生的视野的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⑤更快促进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跟上并赶超时代的步伐。
  三、微课的制作
  做微课,需要了解并掌握许多相关的软件,比如PPT,录屏,截屏等。作为信息教师的我,有责任帮助其他教师来制作、完善其微视频,已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做一个微视频是相对来说较容易的,微视频占用的内存又比较小,可以通过U盘、手机等进行存储,还可以通过网络共享,随着网络的发展,许多老师将自己制作的微课上传网络,在很多的社交网站、云盘中都可以相互分享查看,并且能够很快被人们所接受。
  (1)合理选取视频内容。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智能机已经非常普及,人们用手机就可以完成微视频的制作和分享,所以制作微课并不局限于完全依赖自己去创作,网络为微视频教学的素材选取提供了海量的资源。那么怎么合理选取视频内容呢?首先要求的就是清晰度,视频选取时画面清晰度要在高清以上,这样画质和音质都有最基础的保障,如果选取的视频清晰度不高,教学效果则会降低很多。其次,选取的内容要符合教材的要求,即注意与教材的契合度,不能够因为视频的趣味性而盲目选取一些比较搞笑的视频,好的微视频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2)正确选择切入点。虽然将微视频引入信息技术课堂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教师备课的压力,但是这并不是代表着教师可以不备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通过这一点进行微视频的播放,不能为了播放微视频而去播放微视频,应当将微视频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
  (3)严格执行教学要求。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微课的教学同样适用。所以,微课的教学要遵循教学的要求,而且要严格执行教学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实践操作的指导教学。因此,教师在掌握了怎么选择微视频和选择切入点以后,就要注意怎么按照教学的要求去执行。
  总之,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是校本教研新形式的产物,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通过微课的教学,各科教学不仅能够摆脱传统教学的弊端,还可以开拓一片新的教学领域,让教学的创新成为习惯。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实践的不断增加,微课的教学一定能够变得越来越成熟,在各科教学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让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一种行为习惯,为培育出更多的人才提供良好的教学土壤。微课,最终也让教师从习惯的细节中追问、思考、发现、变革,由学习者变为开发者和创造者,在简单、有趣、好玩中享受成长。
其他文献
我是一个起点很低的老师:原始学历中师,所学专业音乐。毕业时,由于师资匮乏,我被分到小学,任教语文兼班主任,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下子就懵了。怎么办?这课还好点,我可以多去听老教师的课,不懂的地方多向他们请教,可这班怎么带,不是听听课、请教请教就能解决的,这需要丰富的经验,而这正是我所缺乏的。走进教室,60多双鲜活而各异的眼睛,瞪得我心里直发毛,我在心里呐喊:谁能帮帮我呀!就
期刊
新学期开学不久,有学生这样向我诉苦,去年的语文老师在明确阅读答案时,总是老师念学生抄,而我却是引导学生说出要点,然后让学生用流畅准确的语言进行归纳,这让她感到既不习惯又不踏实。思考一番后,我决定一方面在班上再一次解释我这样做的原因,另一方面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给学生答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掌握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的习惯。  课堂上我对学生说:我们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对语言的
期刊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社会已经进入了全方位开放的信息化时代,那生动有趣的电视电脑荧幕形形色色的漫画书时刻冲击着孩子们的眼球,孩子们每天愿花两个小时看电视、玩电脑,却不愿花30分钟看书。这是我们现在教育的危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激发他们主动去阅读,去探索。教师要利用适当的机会,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在
期刊
柏拉图曾说,“音乐是至高无上的,因为任何事物都不能像节奏与和声那样深入人心并给予最强烈的震撼。”音乐作为一种奇妙的心灵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悟理解能力,唤起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  一、音乐之于小学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  (1)《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学习提出的要求。《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英语歌曲歌谣的目标和要求:一级(3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描述,笔者认为在设计阅读练习的时候,至少应确立三个理念:①生本理念。我们所设计的所有练习是都是给孩子做的,所以心中不仅要有“语文课程标准”,更要有那些天真可爱孩子们。②大语文
期刊
隨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运用,给小学英语课堂带来了更多的教学手段。在现在全面推行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时代,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只有让多媒体技术融入到我们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来,才能丰富我们的英语教学形式,优化我们的英语教学过程,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就多媒体在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训练学生
期刊
运用网络技术手段推行小学班级管理,对于构建民主、开放的班级有着重要意义。网络是一种广大小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应用技术,借助网络环境,学生可自觉投身于班级管理中,不断增强主体意识,进而提高综合素质。  一、基于网络环境下小学班级管理中暴露的问题  (1)对小学生疏于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观念引导。互联网科技为广大受众营造了自由、共享、轻松、便捷、高效的虚拟环境,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亦推动
期刊
摘要:新课改下,高考命题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三教师的课堂教学也要顺应这一趋势。笔者从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三历史课堂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观代替了教材观,教材只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资源。与之对应的高考命题也要广泛选取各个版本的教科书文本之外的有关教材,创设一个个对学生来说是“新”的问题情境,设计
期刊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有DNA与RNA的区别、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RNA的三种类型及作用以及遗传密码的组成。本节的核心内容是从分子水平上阐明遗传物质在生物体内是如何起作用的,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其余的知识都是为这一条主线服务的。  本节内容安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之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构建整个遗传学
期刊
教学十一年以来,常常听到学生说:“我英语没学好,是因为我爱国。”是啊,在我的英语教学中,常常碰到这样的“学困生”,尤其是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又生活在这样一个说汉语的环境里。可是,面对考试,如何将这些“学困生”转变为“好学生”,是我这个英语老师天天面临的难题。在不断的思考和实践中,我发现:一个英语老师的成功与否,不是所教的一个班有多少“好学生”,而是有多少“学困生”转变成了“好学生”。以下就是我平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