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最佳选择。作为基础工具课的小学语文,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因此,根据学科特点和对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探索其实施途径与方法,是每个教师的责任。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实施
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竞争。1998年1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以此次讲话为契机,我国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语文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气氛,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中不忘常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学困生发表意见的机会,鼓励他们改正错误就是进步。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创新思考了。
二、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导”。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取这种方法,多让学生先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问题。然后教师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再独立思考。最后又让学生向教师质疑,教师再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三、创设新情景,导入新视角,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是,创设新情景,进行视角转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讲完《皇帝的新装》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课文中的皇帝和大臣一样的人?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爸爸带我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都说我长高了,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可我觉得没什么变化。”有的说:“我妈妈新买的衣服别人都说漂亮,可我一点都不觉得漂亮。”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不仅已经领会了课文所蕴含的意思,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尤其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活了。
四、勇于质疑,善于求异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求异,培养他们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于言别人所未曾言、敢于做别人所未做的学习习惯。具体而言,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创造性。
五、教师的不断创新,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除此,我还会给学生播放一些构思精巧的小说佳作,去掉结尾,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猜测、续写。这样既活跃了班级的课堂氛围,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开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活动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全面开放课外活动设施,课外活动要为学生施展创造才能提供舞台,使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有资料、有设施、有场地。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内学得的知识行到印证和拓宽,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其次要创办学生自己的报刊、广播站、少儿剧团。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心理能力,创造力要靠教育和实践来挖掘。放手让学生创办自己的报刊、广播站、少儿剧团(课本剧),主动充当小编辑、小记者、小主持人、小演员的角色,使他们能够独立地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小社会”服务,发挥主人翁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卢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4).
[2]罗先章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小学语文教学. 2000.
(作者单位:1 江苏省盱眙县教育局人事科 2 江苏省盱眙县马坝中心小学)
编辑/李文亮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实施
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竞争。1998年1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以此次讲话为契机,我国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语文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气氛,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中不忘常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学困生发表意见的机会,鼓励他们改正错误就是进步。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创新思考了。
二、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导”。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取这种方法,多让学生先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问题。然后教师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再独立思考。最后又让学生向教师质疑,教师再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三、创设新情景,导入新视角,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是,创设新情景,进行视角转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讲完《皇帝的新装》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课文中的皇帝和大臣一样的人?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爸爸带我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都说我长高了,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可我觉得没什么变化。”有的说:“我妈妈新买的衣服别人都说漂亮,可我一点都不觉得漂亮。”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不仅已经领会了课文所蕴含的意思,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尤其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活了。
四、勇于质疑,善于求异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求异,培养他们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于言别人所未曾言、敢于做别人所未做的学习习惯。具体而言,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创造性。
五、教师的不断创新,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除此,我还会给学生播放一些构思精巧的小说佳作,去掉结尾,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猜测、续写。这样既活跃了班级的课堂氛围,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开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活动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全面开放课外活动设施,课外活动要为学生施展创造才能提供舞台,使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有资料、有设施、有场地。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内学得的知识行到印证和拓宽,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其次要创办学生自己的报刊、广播站、少儿剧团。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心理能力,创造力要靠教育和实践来挖掘。放手让学生创办自己的报刊、广播站、少儿剧团(课本剧),主动充当小编辑、小记者、小主持人、小演员的角色,使他们能够独立地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小社会”服务,发挥主人翁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卢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4).
[2]罗先章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小学语文教学. 2000.
(作者单位:1 江苏省盱眙县教育局人事科 2 江苏省盱眙县马坝中心小学)
编辑/李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