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珠三角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本文通过分析珠三角地区共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珠三角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如何促进区域共同发展是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应该考虑的问题。因此要开展泛珠三角地区的区域联动和协作,进行区域分工和合作,达到珠三角和周边地区合作共赢的目的。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席卷全球,“蝴蝶效应”进一步显现。珠江三角洲(即珠三角)地区因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蝴蝶效应”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如何摆脱金融危机对珠三角经济的影响,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珠三角共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1.珠三角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1)珠三角、环珠三角、泛珠三角的概念界定。“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本文中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3个市、县(区):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区、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 高要市、四会市;而泛珠三角即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2009年1月8,国务院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纲要提出:到2012年,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0元;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000元。
(2)珠三角的自然地理条件。珠江三角洲是热带性三角洲,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是在北回归线以南(小三角洲计),地貌发育上也有此特色,植被景观更受其影响,发育为热带季风雨林植被。并且由于三角洲北面为粤北山区,对北来寒流起屏障作用,使热带植被能沿谷地侵入北回归线以北山区。
全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3.4%,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1.4%(1994年),近年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
2.珠三角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
(1)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珠三角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415.45亿元,比2006年同比增长了16.2%。
(2)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较高。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一半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的,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的10%以上。不少企业的绝大部分产品供应国际市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本途径是从境外引进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
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侨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发展。2007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540.85亿美元,比2006年同比增长了22%;实际利用外资151.88亿美元,对外依赖程度较高。
(3)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珠江三角洲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承接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占较大比重的机械电子项目中,约半数以上为劳动密集型。而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难以消化日益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和相关的生产要素成本,导致珠三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日渐消弱。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珠三角经济的影响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广东省近日宣布,全省08年1-9月企业关闭总数为7148家,关闭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关闭企业数包括关闭、停业、歇业和搬迁。其中关闭数量较多的地市分别是东莞市1464家、中山市956家、珠海市709家、深圳市704家、汕尾市587家、佛山市526家以及潮州市432家。
金融危机对珠三角经济的影响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口增速明显回落并影响到珠三角整体经济的增长
金融危机恶化了全球经济,作为拉动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进出口方面增长明显放缓,2007年进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2.3%,2008年前三季度却只有1.2%。珠三角地区对出口的严重依赖使得出口下滑必将带动整体经济下滑,2008年上半年广东地区GDP增速只有10.70%,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基本持平,较2007年低约4个百分点,这是广东省多年来的最低增长,不再继续多年来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历史趋势。
2.大量企业倒闭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就业压力凸显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面临着破产倒闭的压力。一方面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大部分属于加工贸易型企业,靠贴牌生产赚取加工费来获取微薄利润,但缺乏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产品附加值较低。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这些加工贸易企业依靠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的空间有限,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又在不断上升,再加上人民币的升值以及海外企业给予加工贸易企业的代工费用的降低等因素综合作用下,企业利润微薄难以为继。很多外向型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而破产倒闭,而这些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企业的破产无疑将伴随大量劳动力的失业。
受国内外严峻经济形势影响,关闭的企业绝大多数因规模不大、技术不高和经济实力不强,没办法适应形势的变化,导致企业停产关闭。此外,还有部分中小企业因提升产业档次的需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有意识地将原有企业进行转移升级。
三、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必要性
在珠三角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种资源匮乏和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已经严重制约了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在这个时期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从比较优势理论、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中心—外围理论等出发分析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原因如下:
第一,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珠三角地区具有市场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其他省区拥有资源优势但工业化进程相对较低。那么优势互补的原理是以珠三角的市场优势再结合其他省区的资源优势,以珠三角的经济带动能力促进其他省区的发展,实现泛珠三角区域内部的资源合理配置,在促进珠三角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其他省区的工业化进程。
第二,从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布局出发,泛珠三角区域要进行区域分工和合作。而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主线。目前珠三角地区要加强核心层的整合和提升,就必须进行产业梯度转移。因此要以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且合作水平较高的珠三角经济为基础,加大其他省区与珠三角产业的对接力度,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实现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目的。
第三,根据“中心—外围”理论,由于“珠三角”缺少天然的内陆腹地,建立中心区域与内陆腹地的经济联系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所谓固定的“中心-外围”的关系,就是以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香港、澳门组成的大“珠三角”地区为中心地域,以广东其他地区和加入(9+2)合作的八个省区为外围地区,在社会发展、产业合作、环境治理、人员流动、能源供应等多个方面形成固定的联系,实现共赢,缩小差距,树立合作典范。
而根据国务院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珠江三角洲地区九市要打破行政体制障碍,遵循政府推动、市场主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创新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要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规划。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一体化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和考核奖惩机制。到2012年,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初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到2020年,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从以上的理论分析和政府的政策导向中,我们也看到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看到了政府在推动珠三角经济的发展中所给出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王苏生:金融危机对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影响[J].特区经济.2008(11).
[2]刘梅生:世界新一轮产业转移及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3).
[3]万哨凯、夏斌.珠三角经济区的形成因素及一体化发展方向研究[J].改革与发展战略.2007(12).
[4]尹 科 彭晓春:构建珠三角区域循环经济圈[J].循环经济.
[5]赵艳丽.解读珠三角区域一体化[J].大经贸.2009(2).
[6]彭春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研究述评[J].经济与经济管理.2008(5).
[7]《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席卷全球,“蝴蝶效应”进一步显现。珠江三角洲(即珠三角)地区因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蝴蝶效应”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如何摆脱金融危机对珠三角经济的影响,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珠三角共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1.珠三角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1)珠三角、环珠三角、泛珠三角的概念界定。“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本文中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3个市、县(区):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区、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 高要市、四会市;而泛珠三角即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2009年1月8,国务院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纲要提出:到2012年,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0元;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000元。
(2)珠三角的自然地理条件。珠江三角洲是热带性三角洲,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是在北回归线以南(小三角洲计),地貌发育上也有此特色,植被景观更受其影响,发育为热带季风雨林植被。并且由于三角洲北面为粤北山区,对北来寒流起屏障作用,使热带植被能沿谷地侵入北回归线以北山区。
全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3.4%,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1.4%(1994年),近年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
2.珠三角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
(1)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珠三角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415.45亿元,比2006年同比增长了16.2%。
(2)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较高。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一半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的,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的10%以上。不少企业的绝大部分产品供应国际市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本途径是从境外引进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
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侨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发展。2007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540.85亿美元,比2006年同比增长了22%;实际利用外资151.88亿美元,对外依赖程度较高。
(3)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珠江三角洲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承接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占较大比重的机械电子项目中,约半数以上为劳动密集型。而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难以消化日益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和相关的生产要素成本,导致珠三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日渐消弱。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珠三角经济的影响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广东省近日宣布,全省08年1-9月企业关闭总数为7148家,关闭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关闭企业数包括关闭、停业、歇业和搬迁。其中关闭数量较多的地市分别是东莞市1464家、中山市956家、珠海市709家、深圳市704家、汕尾市587家、佛山市526家以及潮州市432家。
金融危机对珠三角经济的影响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口增速明显回落并影响到珠三角整体经济的增长
金融危机恶化了全球经济,作为拉动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进出口方面增长明显放缓,2007年进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2.3%,2008年前三季度却只有1.2%。珠三角地区对出口的严重依赖使得出口下滑必将带动整体经济下滑,2008年上半年广东地区GDP增速只有10.70%,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基本持平,较2007年低约4个百分点,这是广东省多年来的最低增长,不再继续多年来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历史趋势。
2.大量企业倒闭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就业压力凸显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面临着破产倒闭的压力。一方面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大部分属于加工贸易型企业,靠贴牌生产赚取加工费来获取微薄利润,但缺乏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产品附加值较低。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这些加工贸易企业依靠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的空间有限,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又在不断上升,再加上人民币的升值以及海外企业给予加工贸易企业的代工费用的降低等因素综合作用下,企业利润微薄难以为继。很多外向型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而破产倒闭,而这些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企业的破产无疑将伴随大量劳动力的失业。
受国内外严峻经济形势影响,关闭的企业绝大多数因规模不大、技术不高和经济实力不强,没办法适应形势的变化,导致企业停产关闭。此外,还有部分中小企业因提升产业档次的需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有意识地将原有企业进行转移升级。
三、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必要性
在珠三角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种资源匮乏和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已经严重制约了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在这个时期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从比较优势理论、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中心—外围理论等出发分析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原因如下:
第一,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珠三角地区具有市场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其他省区拥有资源优势但工业化进程相对较低。那么优势互补的原理是以珠三角的市场优势再结合其他省区的资源优势,以珠三角的经济带动能力促进其他省区的发展,实现泛珠三角区域内部的资源合理配置,在促进珠三角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其他省区的工业化进程。
第二,从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布局出发,泛珠三角区域要进行区域分工和合作。而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主线。目前珠三角地区要加强核心层的整合和提升,就必须进行产业梯度转移。因此要以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且合作水平较高的珠三角经济为基础,加大其他省区与珠三角产业的对接力度,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实现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目的。
第三,根据“中心—外围”理论,由于“珠三角”缺少天然的内陆腹地,建立中心区域与内陆腹地的经济联系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所谓固定的“中心-外围”的关系,就是以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香港、澳门组成的大“珠三角”地区为中心地域,以广东其他地区和加入(9+2)合作的八个省区为外围地区,在社会发展、产业合作、环境治理、人员流动、能源供应等多个方面形成固定的联系,实现共赢,缩小差距,树立合作典范。
而根据国务院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珠江三角洲地区九市要打破行政体制障碍,遵循政府推动、市场主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创新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要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规划。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一体化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和考核奖惩机制。到2012年,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初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到2020年,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从以上的理论分析和政府的政策导向中,我们也看到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看到了政府在推动珠三角经济的发展中所给出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王苏生:金融危机对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影响[J].特区经济.2008(11).
[2]刘梅生:世界新一轮产业转移及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3).
[3]万哨凯、夏斌.珠三角经济区的形成因素及一体化发展方向研究[J].改革与发展战略.2007(12).
[4]尹 科 彭晓春:构建珠三角区域循环经济圈[J].循环经济.
[5]赵艳丽.解读珠三角区域一体化[J].大经贸.2009(2).
[6]彭春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研究述评[J].经济与经济管理.2008(5).
[7]《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