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因其工具性和深厚浓郁的人文性成为学生实现自身社会化和精神成长进程中的重要课程。然而,我国目前的语文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虽经改革但却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而其中的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语文教育与生活的疏离。本人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进行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小学语文教育应当具有生活化的品格与价值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课程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把应付考试作为教学选择的唯一尺度,将充满生活情趣和人文意蕴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语文技艺和语文知识,甚至畸变为一种抽象枯燥的应试能力训练,从而使语文教育失却了本真的生活化的品格与价值。而要改变这种局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小学语文教育回归到其生活基础中去,复归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品质与价值。
在根本的意义上,生活的确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教育就是要为学生当下社会生活服务,为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点,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和自身发展能力是基本任务。小学语文则是一项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的学科和课程,它担负着使学生以语文的方式感受、体验、思考和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使命。生活不仅构成着语文教育的内容,更是语文教育的基础和源泉。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和资源库,语文学习的动机、动力来自社会生活的需要,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指向于社会生活实践。因此,语文学习的内容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语文学习活动应该和生活紧密相连,语文学习的过程本身就应当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机环节。
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就是要突破语文教育脱离生活的抽象性,使语文教育还原到其生活母体中去,恢复其生活化的品格和价值,使学生在当下的生活中,能自如地表达生活的意愿和洞悉生活的信息,使听、说、读、写成为满足生活需要与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就是要使人在生活中感受语文和学习语文,并将生活的兴趣和内容灌注到语文教育和教学中,使学生在语文教育中不断获得精神的滋养和生活感悟,引导学生过一种精神富有和有意义的生活。
二、让学生参与生活,感知生活,理解生活,探究生活
1.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问题要解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问题,就必须从生活入手。生活是语文的根。语文学习的兴趣归根到底来源于生活的兴趣。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必须使语文学习走出知识化的牢笼,把生活本身作为语文教育与教学的素材,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
2.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要求语文教育内容必须向生活扩散。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小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间距,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好奇之心和惊异之情,刺激学生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探究生活和表达生活的兴趣。
三、实现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要想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还必须实现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还原,使学生在面向“书本世界”中感受“生活世界”。语文教学面向“书本世界”的阅读、欣赏过程,实际就是引导学生感知生活的渗透过程。教师通过对学生“阅读”、“欣赏”、“描摹”的指导,应当使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蕴涵的生活韵味并以之去感知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具体而言,就是使学生与作者达到精神的沟通与默契,激发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积累,使他们产生语文表达上的冲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往往觉得“书本世界”与他们的“生活世界”相距甚远,因此,不能真正沉浸在其中。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指导中帮助学生撩去那些文学巨匠们的神秘面纱,将作品中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拉近,使他们能够站在具体的生活语境中感知特定的生活情境和状态,并注意运用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生活感知的直观性,开发学生对生活感悟的潜在力。在感知生活、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让学生在真诚的交流和谈论中探究生活,表现生活。学生的生活积累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有限的,不同的学生对生活原生态的认识会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是矛盾。这正是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的前提条件。为提高学生对生活有较深刻、完整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批评、争鸣,以便他们取长补短。例如,可以以“是否体现了生活之真”为尺度引导学生互相评论,从而使学生理解语文作品要表现生活之真的思想维度。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类似的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逐渐养成从生活的真实尺度出发来理解语文的思考习惯,并对真实反映生活拥有深刻的认识。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对于学生对“书本世界”的不同理解,还特别需要注意对学生见解的尊重。学生在理解书本世界的过程中,对内容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而不能一棒子打死,否则,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精神就会遭到窒息。只有在尊重学生精神的独立性的前提下,让学生心态从容地进行字词句段篇的品味、赏析与理解,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自主意识,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得到落实,使学生在面向“书本世界”时依然能够成为感知生活、理解生活和探究生活的主体,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地具有主体性和开放性。
总之,小学语文教育需要回归到生活中去。只有生活,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源头活水。我们需要在自己的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感知生活、体验生活、探究的生活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真切理解语文和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教师才能真正地实现寓语文教育与教学于生活之中,在生活中提升语文教育与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语文教育应当具有生活化的品格与价值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课程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把应付考试作为教学选择的唯一尺度,将充满生活情趣和人文意蕴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语文技艺和语文知识,甚至畸变为一种抽象枯燥的应试能力训练,从而使语文教育失却了本真的生活化的品格与价值。而要改变这种局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小学语文教育回归到其生活基础中去,复归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品质与价值。
在根本的意义上,生活的确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教育就是要为学生当下社会生活服务,为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点,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和自身发展能力是基本任务。小学语文则是一项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的学科和课程,它担负着使学生以语文的方式感受、体验、思考和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使命。生活不仅构成着语文教育的内容,更是语文教育的基础和源泉。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和资源库,语文学习的动机、动力来自社会生活的需要,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指向于社会生活实践。因此,语文学习的内容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语文学习活动应该和生活紧密相连,语文学习的过程本身就应当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机环节。
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就是要突破语文教育脱离生活的抽象性,使语文教育还原到其生活母体中去,恢复其生活化的品格和价值,使学生在当下的生活中,能自如地表达生活的意愿和洞悉生活的信息,使听、说、读、写成为满足生活需要与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就是要使人在生活中感受语文和学习语文,并将生活的兴趣和内容灌注到语文教育和教学中,使学生在语文教育中不断获得精神的滋养和生活感悟,引导学生过一种精神富有和有意义的生活。
二、让学生参与生活,感知生活,理解生活,探究生活
1.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问题要解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问题,就必须从生活入手。生活是语文的根。语文学习的兴趣归根到底来源于生活的兴趣。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必须使语文学习走出知识化的牢笼,把生活本身作为语文教育与教学的素材,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
2.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要求语文教育内容必须向生活扩散。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小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间距,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好奇之心和惊异之情,刺激学生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探究生活和表达生活的兴趣。
三、实现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要想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还必须实现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还原,使学生在面向“书本世界”中感受“生活世界”。语文教学面向“书本世界”的阅读、欣赏过程,实际就是引导学生感知生活的渗透过程。教师通过对学生“阅读”、“欣赏”、“描摹”的指导,应当使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蕴涵的生活韵味并以之去感知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具体而言,就是使学生与作者达到精神的沟通与默契,激发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积累,使他们产生语文表达上的冲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往往觉得“书本世界”与他们的“生活世界”相距甚远,因此,不能真正沉浸在其中。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指导中帮助学生撩去那些文学巨匠们的神秘面纱,将作品中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拉近,使他们能够站在具体的生活语境中感知特定的生活情境和状态,并注意运用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生活感知的直观性,开发学生对生活感悟的潜在力。在感知生活、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让学生在真诚的交流和谈论中探究生活,表现生活。学生的生活积累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有限的,不同的学生对生活原生态的认识会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是矛盾。这正是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的前提条件。为提高学生对生活有较深刻、完整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批评、争鸣,以便他们取长补短。例如,可以以“是否体现了生活之真”为尺度引导学生互相评论,从而使学生理解语文作品要表现生活之真的思想维度。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类似的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逐渐养成从生活的真实尺度出发来理解语文的思考习惯,并对真实反映生活拥有深刻的认识。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对于学生对“书本世界”的不同理解,还特别需要注意对学生见解的尊重。学生在理解书本世界的过程中,对内容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而不能一棒子打死,否则,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精神就会遭到窒息。只有在尊重学生精神的独立性的前提下,让学生心态从容地进行字词句段篇的品味、赏析与理解,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自主意识,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得到落实,使学生在面向“书本世界”时依然能够成为感知生活、理解生活和探究生活的主体,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地具有主体性和开放性。
总之,小学语文教育需要回归到生活中去。只有生活,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源头活水。我们需要在自己的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感知生活、体验生活、探究的生活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真切理解语文和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教师才能真正地实现寓语文教育与教学于生活之中,在生活中提升语文教育与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