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分析了多校区大学教学组织运行模式的特点,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通过调整组织运行模式、管理流程再造、优化教学管理团队和建立组织运行机制实现改革,并融合信息技术,完成移动服务模式和常规服务模式并行,创新了教学组织运行模式,使多校区大学教学组织运行工作顺畅有序、和谐高效,成效显著。
关键词:多校区大学;组织运行模式;信息技术;创新;实践
作者简介:张公鹏(1978-),男,山东菏泽人,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多校区大学教学组织运行模式创新与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编号:PHR2011073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38-03
当前,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高校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带来了新的契机。对于近年来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多校区大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组织运行模式,促进教学管理现代化,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优质服务,这是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多校区大学的教学组织运行模式
1.多校区大学的教学组织运行模式及其特点
模式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即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组织运行是使组织结构动态化的过程,包括组织制度的建立、组织冲突的协调、运行机制的健全、运行过程的调控等。综上,教学组织运行模式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运行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对教学组织结构进行组织运行的一种指导方法论。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及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多校区办学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办学的主要模式。宏观上来讲,多校区大学的管理模式决定了其教学组织运行模式。比较常见的多校区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集权式管理模式、分权式管理模式和集权、分权混合式管理模式。[1]微观上来说,多校区大学教学组织运行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多校区大学集权式教学组织运行模式,其优点是管理职责分明、教学组织安排和规范统一、管理流程和标准一致;分权式教学组织运行模式的优点是学院内部组织运行灵活,学院内部效率相对高;混合式教学组织运行模式的优点是两者优点兼有。基于多校区大学的特点,三种模式的缺点是各校区因地域较远,易导致教学组织运行配合不协调、管理效率不高、教学资源重复配置、共享困难、教学管理效益差。由于其管理的复杂性,可能会有主校区和分校区学院在教学运行的某些环节上有差异,形成不同标准的两套体系。
2.信息化技术在多校区大学教学组织运行中的作用
多校区大学的教学组织运行与单一校区大学相比较,实现资源共享,保证全校教学工作有序、同步、高效运行是面临的最大挑战。尤其是校区间距离较远的多校区大学,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因此,结合教学管理理念搭建管理信息化平台,通过信息化技术解决多校区大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有利于减弱分割校区地域因素对学校的不利影响,实现教学管理工作通知及时、开展有序、同步;有利于规范多校区教学管理,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下保证高质量地运转,使各项管理工作走向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2]有利于学校教学资源有效管理,更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利用,提高办学效益;[3]有利于适应高等教育现代化,更好地实施高校学分制等教学改革,切实促进多校区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北京联合大学的教学组织运行模式改革
北京联合大学是北京市市属综合性大学,其前身是1978年建立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0多所大学的分校。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目前拥有13个校区、14所学院(其中6个法人学院),分布在北京的6个城区,形成了以小营校区为中心、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学布局,是研究多校区大学管理的典型案例。学校通过调整组织运行模式、再造教学管理流程、优化教学管理团队和建立组织运行机制等措施促进了教学组织运行的改革与创新。
1.调整组织运行模式
组织结构是静态的流程,是研究组织运行模式的切入点。在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前,教学组织运行模式偏向于分权式管理模式。法人学院的部分业务可以直接以学院的身份和上级教育管理部门进行开展,教学进程、教学管理过程文件等与学校有一定的差异;非法人学院也在很多业务进程上不一致。调整后的教学组织运行模式偏重于集权、分权混合式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见图1)。通过明确管理职责,控制权限,各校区学院的教学组织运行工作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之下教学组织安排和规范统一,在组织上保证了教学组织运行工作有序、同步。
2.再造教学管理流程
多校区大学教学管理流程比单一校区要繁琐和复杂,制约着管理效率,迫切需要对教学组织运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行管理流程再造。借此充分发挥管理者的效能,提高组织的执行力和创造力,使组织系统中各个环节间的运行变得协调流畅。
(1)流程变革。根据教学组织运行业务模块功能定位,学校组织专门人员考察了优秀多校区大学教学的组织管理流程;对本校各校区教学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深入梳理,考虑并协调相关横向业务流程,对原工作流程进行诊断,提出满足学校统一规范要求又体现各校区个性化特征的教学管理流程。
(2)组织变革。以实现有序、高效管理为目的,以流程为依据,对现有教学管理组织进行功能分析,适时合并或增减组织部门。[4]组织设置既考虑一项工作在本部门的贯彻情况,又考虑如何协助相关部门顺利实施这项工作,并注意减少各中间层次,从而减少流程混乱导致的工作需要反复协调、管理成本加大的问题。 3.优化教学管理团队
(1)统一服务的思想。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管理理念武装教学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通过考察、培训等多种渠道,端正多校区各教学管理部门人员的工作态度、统一工作价值期望,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设信息化团队。对各校区教学管理部门的人员开展多方位的业务培训,保证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各校区选一名具有信息技术知识背景的人员为信息管理员,学校对其进行培训和训练,让其负责各校区教学信息化工作的推广,并和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保持同步,保证各校区管理人员可以顺利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
4.建立组织运行机制
学校通过调整组织运行模式、再造教学管理流程和优化教学管理团队等工作的不断总结,建立既适应多校区教学管理需要又体现实施学分制要求,同时兼顾信息化技术可实现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制订统一的教学运行管理、课程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质量评价、毕业生管理、跨校区教学资源使用的绩效评价机制和奖惩办法等相关制度文件,建立教学组织运行机制。
三、融合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组织运行模式
1.构建全方位、立体化、高融合的信息化平台
学校以教务处网站和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为抓手,建设全方位、立体化、高融合的信息化平台(以下简称“信息化平台”)。如图2所示其内容是:
教务处网站是信息化平台的门户。它包括学校教务处及各科室的管理信息发布页面,并集成了信息化平台中诸多信息子系统的入口,如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校长巡控系统、家长促学系统、教学辅助决策系统、视频点播系统等,实现了不同校区教学信息的及时通知,避免了教学信息不对称,并节约了交通、通讯成本。
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化平台数据的核心系统。全校教学管理流程基本通过该系统统一进行,如教学进程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排课管理、选课管理、考试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学籍管理和实践教学管理等。通过对该系统的二次开发实现了多校区大学教学管理工作既集中统一管理又可以相对分散灵活的运行,解决了多校区大学教学组织安排和规范不统一、管理流程和标准不一致的问题。
其他信息系统是不同用户参与教学活动的功能软件。如校长巡控系统和领导辅助决策系统,让校、院领导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全校不同校区的课堂教学情况和教学整体运行情况;家长促学系统让家长在家就可以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业成绩、课表信息等具体情况,进而督促学生成长;网络学堂、视频点播等功能软件让传统的课堂得到延伸,让不同校区的师生可以全天候进行课堂学习等等。
2.全方位、立体化、高融合信息化平台的特点
信息化平台的特点是全方位、立体化、高融合。全方位是指信息平台对教学管理业务和教学服务对象服务的全方位。借助信息化平台,全校教学管理相关业务均可开展,同时学生、教师、督导专家、领导、家长、管理者等不同角色用户都可以融入到教学、管理和服务中去;立体化是指用户访问信息平台、获取教学相关信息、开展教学管理业务途径的立体化。用户既可通过固定终端,也可用移动智能终端(手机、PAD等)通过WIFI、2G、3G或者短信方式进行移动式的管理和学习,为师生提供高效、便捷、个性化的服务。高融合使信息化平台中各子系统实现了高度融合。用户通过一个信息系统能方便地访问其他系统,并可以方便地获取共享的教学资源。
3.教学组织运行模式的创新
信息化平台形成了“教务处网站门户+教务信息系统+网络学堂+其他高度融合应用系统”的常规服务模式和“教务处移动互联网+口袋大学+移动学习模块网络学堂+其他高度融合应用系统”的移动服务模式。常规服务模式规范了多校区的教学管理,使各校区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下,教学组织运行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保证其高质量地运转;移动式服务模式极大减弱分割校区地域因素对学校的不利影响,实现教学管理工作通知及时、开展同步。常规服务模式和移动服务模式的并行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利用,保证了多校区大学教学运行的顺畅有序、和谐高效,实现了教学组织运行模式的创新。
四、信息化条件下创新教学组织运行模式的实践成效
北京联合大学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学校的教学组织运行工作取得了如下成效:
1.教学组织运行方面
实现了分布在北京6个城区、13个校区、14所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流程和标准一致,组织运行安排有序、规范和统一。通过信息化平台减少了管理者的劳动强度,使教学管理变得更加顺畅,同时满足了全校近3万余师生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教务处网站短短两年间,访问量接近200万人次;网络学堂和教务系统进行无缝链接后,访问量由2010年的18.3万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42.9万人次,增加近两倍;家长促学系统使用一年时间,共有15400位家长通过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移动管理平台部署短短一年内,学生移动用户已达17400人,超过了在校学生的60%。
2.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利用方面
Bb网络学堂现有近5000门课程,90%的课程内容板块丰富齐全,课件资源容量超过1000GB,学生日访问量已达近万人次;校区间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充分整合与利用。2012年实现全校10个校区226门通识教育选修课跨学院跨校区选课,惠及11个学院17000多名学生。
3.其他方面
教学组织运行模式的创新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促使教师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开展网络教研;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网络学习和移动式学习,培养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形成了适应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学.中美两国多校区大学系统办学模式的比较[D].济南:山东大学,2011.
[2]银海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
[3]莫勤德,等.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
[4]钟恩升,等.自主扩展型多校区大学的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多校区大学;组织运行模式;信息技术;创新;实践
作者简介:张公鹏(1978-),男,山东菏泽人,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多校区大学教学组织运行模式创新与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编号:PHR2011073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38-03
当前,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高校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带来了新的契机。对于近年来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多校区大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组织运行模式,促进教学管理现代化,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优质服务,这是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多校区大学的教学组织运行模式
1.多校区大学的教学组织运行模式及其特点
模式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即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组织运行是使组织结构动态化的过程,包括组织制度的建立、组织冲突的协调、运行机制的健全、运行过程的调控等。综上,教学组织运行模式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运行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对教学组织结构进行组织运行的一种指导方法论。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及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多校区办学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办学的主要模式。宏观上来讲,多校区大学的管理模式决定了其教学组织运行模式。比较常见的多校区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集权式管理模式、分权式管理模式和集权、分权混合式管理模式。[1]微观上来说,多校区大学教学组织运行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多校区大学集权式教学组织运行模式,其优点是管理职责分明、教学组织安排和规范统一、管理流程和标准一致;分权式教学组织运行模式的优点是学院内部组织运行灵活,学院内部效率相对高;混合式教学组织运行模式的优点是两者优点兼有。基于多校区大学的特点,三种模式的缺点是各校区因地域较远,易导致教学组织运行配合不协调、管理效率不高、教学资源重复配置、共享困难、教学管理效益差。由于其管理的复杂性,可能会有主校区和分校区学院在教学运行的某些环节上有差异,形成不同标准的两套体系。
2.信息化技术在多校区大学教学组织运行中的作用
多校区大学的教学组织运行与单一校区大学相比较,实现资源共享,保证全校教学工作有序、同步、高效运行是面临的最大挑战。尤其是校区间距离较远的多校区大学,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因此,结合教学管理理念搭建管理信息化平台,通过信息化技术解决多校区大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有利于减弱分割校区地域因素对学校的不利影响,实现教学管理工作通知及时、开展有序、同步;有利于规范多校区教学管理,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下保证高质量地运转,使各项管理工作走向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2]有利于学校教学资源有效管理,更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利用,提高办学效益;[3]有利于适应高等教育现代化,更好地实施高校学分制等教学改革,切实促进多校区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北京联合大学的教学组织运行模式改革
北京联合大学是北京市市属综合性大学,其前身是1978年建立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0多所大学的分校。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目前拥有13个校区、14所学院(其中6个法人学院),分布在北京的6个城区,形成了以小营校区为中心、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学布局,是研究多校区大学管理的典型案例。学校通过调整组织运行模式、再造教学管理流程、优化教学管理团队和建立组织运行机制等措施促进了教学组织运行的改革与创新。
1.调整组织运行模式
组织结构是静态的流程,是研究组织运行模式的切入点。在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前,教学组织运行模式偏向于分权式管理模式。法人学院的部分业务可以直接以学院的身份和上级教育管理部门进行开展,教学进程、教学管理过程文件等与学校有一定的差异;非法人学院也在很多业务进程上不一致。调整后的教学组织运行模式偏重于集权、分权混合式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见图1)。通过明确管理职责,控制权限,各校区学院的教学组织运行工作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之下教学组织安排和规范统一,在组织上保证了教学组织运行工作有序、同步。
2.再造教学管理流程
多校区大学教学管理流程比单一校区要繁琐和复杂,制约着管理效率,迫切需要对教学组织运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行管理流程再造。借此充分发挥管理者的效能,提高组织的执行力和创造力,使组织系统中各个环节间的运行变得协调流畅。
(1)流程变革。根据教学组织运行业务模块功能定位,学校组织专门人员考察了优秀多校区大学教学的组织管理流程;对本校各校区教学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深入梳理,考虑并协调相关横向业务流程,对原工作流程进行诊断,提出满足学校统一规范要求又体现各校区个性化特征的教学管理流程。
(2)组织变革。以实现有序、高效管理为目的,以流程为依据,对现有教学管理组织进行功能分析,适时合并或增减组织部门。[4]组织设置既考虑一项工作在本部门的贯彻情况,又考虑如何协助相关部门顺利实施这项工作,并注意减少各中间层次,从而减少流程混乱导致的工作需要反复协调、管理成本加大的问题。 3.优化教学管理团队
(1)统一服务的思想。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管理理念武装教学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通过考察、培训等多种渠道,端正多校区各教学管理部门人员的工作态度、统一工作价值期望,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设信息化团队。对各校区教学管理部门的人员开展多方位的业务培训,保证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各校区选一名具有信息技术知识背景的人员为信息管理员,学校对其进行培训和训练,让其负责各校区教学信息化工作的推广,并和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保持同步,保证各校区管理人员可以顺利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
4.建立组织运行机制
学校通过调整组织运行模式、再造教学管理流程和优化教学管理团队等工作的不断总结,建立既适应多校区教学管理需要又体现实施学分制要求,同时兼顾信息化技术可实现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制订统一的教学运行管理、课程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质量评价、毕业生管理、跨校区教学资源使用的绩效评价机制和奖惩办法等相关制度文件,建立教学组织运行机制。
三、融合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组织运行模式
1.构建全方位、立体化、高融合的信息化平台
学校以教务处网站和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为抓手,建设全方位、立体化、高融合的信息化平台(以下简称“信息化平台”)。如图2所示其内容是:
教务处网站是信息化平台的门户。它包括学校教务处及各科室的管理信息发布页面,并集成了信息化平台中诸多信息子系统的入口,如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校长巡控系统、家长促学系统、教学辅助决策系统、视频点播系统等,实现了不同校区教学信息的及时通知,避免了教学信息不对称,并节约了交通、通讯成本。
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化平台数据的核心系统。全校教学管理流程基本通过该系统统一进行,如教学进程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排课管理、选课管理、考试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学籍管理和实践教学管理等。通过对该系统的二次开发实现了多校区大学教学管理工作既集中统一管理又可以相对分散灵活的运行,解决了多校区大学教学组织安排和规范不统一、管理流程和标准不一致的问题。
其他信息系统是不同用户参与教学活动的功能软件。如校长巡控系统和领导辅助决策系统,让校、院领导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全校不同校区的课堂教学情况和教学整体运行情况;家长促学系统让家长在家就可以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业成绩、课表信息等具体情况,进而督促学生成长;网络学堂、视频点播等功能软件让传统的课堂得到延伸,让不同校区的师生可以全天候进行课堂学习等等。
2.全方位、立体化、高融合信息化平台的特点
信息化平台的特点是全方位、立体化、高融合。全方位是指信息平台对教学管理业务和教学服务对象服务的全方位。借助信息化平台,全校教学管理相关业务均可开展,同时学生、教师、督导专家、领导、家长、管理者等不同角色用户都可以融入到教学、管理和服务中去;立体化是指用户访问信息平台、获取教学相关信息、开展教学管理业务途径的立体化。用户既可通过固定终端,也可用移动智能终端(手机、PAD等)通过WIFI、2G、3G或者短信方式进行移动式的管理和学习,为师生提供高效、便捷、个性化的服务。高融合使信息化平台中各子系统实现了高度融合。用户通过一个信息系统能方便地访问其他系统,并可以方便地获取共享的教学资源。
3.教学组织运行模式的创新
信息化平台形成了“教务处网站门户+教务信息系统+网络学堂+其他高度融合应用系统”的常规服务模式和“教务处移动互联网+口袋大学+移动学习模块网络学堂+其他高度融合应用系统”的移动服务模式。常规服务模式规范了多校区的教学管理,使各校区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下,教学组织运行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保证其高质量地运转;移动式服务模式极大减弱分割校区地域因素对学校的不利影响,实现教学管理工作通知及时、开展同步。常规服务模式和移动服务模式的并行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利用,保证了多校区大学教学运行的顺畅有序、和谐高效,实现了教学组织运行模式的创新。
四、信息化条件下创新教学组织运行模式的实践成效
北京联合大学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学校的教学组织运行工作取得了如下成效:
1.教学组织运行方面
实现了分布在北京6个城区、13个校区、14所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流程和标准一致,组织运行安排有序、规范和统一。通过信息化平台减少了管理者的劳动强度,使教学管理变得更加顺畅,同时满足了全校近3万余师生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教务处网站短短两年间,访问量接近200万人次;网络学堂和教务系统进行无缝链接后,访问量由2010年的18.3万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42.9万人次,增加近两倍;家长促学系统使用一年时间,共有15400位家长通过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移动管理平台部署短短一年内,学生移动用户已达17400人,超过了在校学生的60%。
2.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利用方面
Bb网络学堂现有近5000门课程,90%的课程内容板块丰富齐全,课件资源容量超过1000GB,学生日访问量已达近万人次;校区间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充分整合与利用。2012年实现全校10个校区226门通识教育选修课跨学院跨校区选课,惠及11个学院17000多名学生。
3.其他方面
教学组织运行模式的创新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促使教师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开展网络教研;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网络学习和移动式学习,培养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形成了适应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学.中美两国多校区大学系统办学模式的比较[D].济南:山东大学,2011.
[2]银海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
[3]莫勤德,等.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
[4]钟恩升,等.自主扩展型多校区大学的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