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南京艺术学院百年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画专业始终肩负着传承经典的重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在专业人才培养还是在经典作品的创作上均取得了卓越成就.这离不开中国画专业雄厚的师资力量,本文具体分析了南艺从上海美专至现今的创作教学观.
【机 构】
: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南京艺术学院百年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画专业始终肩负着传承经典的重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在专业人才培养还是在经典作品的创作上均取得了卓越成就.这离不开中国画专业雄厚的师资力量,本文具体分析了南艺从上海美专至现今的创作教学观.
其他文献
东汉纸张改良后,出现新的绘画载体——手卷.绘画载体的不同,使得汉画像列女画像图像叙事在魏晋南朝发生很大转向.本文试以汉代嘉祥武氏祠中的列女图与魏晋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为研究对象,从图像叙事的交流过程、时空观与叙事结构三方面探寻绘画载体变化带来的叙事变化,并试图探索叙事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图文叙事规律.
文章以艺术家托尼·史密斯的高速公路体验为引,集迈克尔·弗雷德对“剧场性”的论争、布莱恩·奥多尔蒂对“白立方”的批判以及对拉斯维加斯公路的现象学式描述,共同回到艺术史断裂处揭示出“画廊”与“剧场”模式的张力.艺术的剧场状态是对“能指”秩序的悬置,是在具身、情动、关系的领域中,对身体、情感、技术的综合.
云冈石窟的中心塔柱已多有研究,而浮雕塔的相关讨论却并不充分.本文全面整理云冈浮雕塔遗存,在传统类型学方法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窟整体图像布局和营造情况,从历时角度探讨云冈浮雕塔情况及流变原因.同时,本文尝试厘清浮雕塔与既往研究中语焉不详的层柱之间的关系,也就云冈二期石窟断代问题提供了新的考察思路.
犍陀罗菩萨像与佛像中存在一种掌心向内的手印,这种手印也出现于佛传故事浮雕中,持印者多为苦行婆罗门.通过图像及相关文献的分析,可知该印具有恭敬与尊重的含义.根据巴尔胡特与桑奇等早期佛塔的相关造像,可推测该手印应源于印度传统手印旗印,并对印度北部、西藏和云冈造像产生了影响.
本文是对系列论文“工业设计文献综述与分析(1979-2020)”作出的阶段性总结,主要从“设计学科的核心”与“设计实践的范畴”来进行概括性阐述,同时作为对整个文献研究工作的重要补充,增加了对设计教育研究的分析与综述,以便更完整地将跨越半世纪的设计研究的全貌呈现于读者面前.
刘光暘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碑帖刻工,一方面其摹勒有数量可观的精良碑帖,包括《快雪堂法书》《式古堂法书》《集王圣教序》等;另一方面他还与当时的著名书家多有交往,董其昌、王铎等均在其“朋友圈”之列.此外,清初他因摹勒技艺、善于鉴定等才能曾受顺治赏识,入列鸿胪寺序班.通过对其身世经历、交往活动、摹勒碑帖的考述,可使其形象更加丰满、清晰.
创作日志本(Sketchbook)记录了艺术家对当代艺术领域中主题性问题的思考与实验,体现了作为研究者的艺术家的艺术个性与研究能力.然而创作日志本的重要性仍未被充分认识:创作日志本是现代艺术到当代艺术转向的艺术史逻辑的延续性载体,也是艺术创作方法论由重视结果到重视过程的革新的见证者.同时,创作日志本在传统艺术史中具有悠久研究传统,并在当下文化生成学的支持下获得了独立身份,成为一种可多学科应用的新兴分析视角.
印象派作为一个艺术团体,在成立之初面临着巨大的学术和市场困境.努力拓展传播渠道,扩大团体的影响力,成为印象派的重要工作.通过自建渠道、合作渠道、大众渠道、小众渠道,印象派团体在十多年间持续营销传播艺术理念,最终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成为美术史重要的艺术流派.
“四王”画派的形成与整个画派成员的本质意志相关,这种本质意志表现为在绘画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对文人画范式的相互肯定、占有和共享.在父权制、结义制和师徒制的合力作用下共同体成员因本质意志的统一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血缘性绘画共同体,发展为地缘性绘画共同体,壮大为精神性绘画共同体.
本文是在审美经济时代的宏观背景下,结合城市发展的问题思考,从品牌学、经济学、地理学、设计学等角度对城市地标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多维度研究.围绕“地标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的主题,从地标的资源及功能优势入手,论证城市地标的重要意义;以地标的IP化塑造为抓手,寻找城市地标实现现代价值转换的路径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