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7版《红楼梦》自1987年开播至今已有30年,重播了千余次,不时会被学校老师拿来做教学的辅助视频资料,其经典地位可见一斑。在今年3月初,欧阳奋强在媒体上发布了关于纪念87版《红楼梦》开播30周年活动的相关信息。
87版《红楼梦》经历时代和大众考验,成为“不可逾越的经典”。87版《红楼梦》之所以会成为这么多年来的经典之作,有来自该电视剧本身制作上的原因,也有《红楼梦》原著本身的影响力,当然时代的造就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
精雕细琢不见斧凿
20世纪80年代,投入到影视剧拍摄的资金极其有限,各种拍摄条件也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以王扶林导演为首的所有剧组成员对每个细节都是精雕细琢,精良之作之中却难寻一丝斧凿之痕。87版《红楼梦》被著名红学家周汝昌称赞为“首尾全龙第一部”。
剧组成员精雕细琢的具体情况可以从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民俗指导邓云乡先生的一本《红楼梦忆》中看出个八九不离十来。邓云乡先生在该书中回忆了拍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在谈到演员的服装设计时,他这样记述到:
临上火车前,我特地约了胡文彬兄、服装设计师史延芹同志和司机同志,在新侨饭店吃了顿便饭。因为我住在圆明园,他们都在城里。我在京期间,一直没有很好叙谈过。想在这里一边吃饭,一边好好谈谈。加上这里离火车站近,吃完饭正好上车。就是说一举数得。
大家谈论的中心,集中在服装设计上。我想《红楼梦》中的人物造型,服装是一个大问题。纱的、单的、夹的、棉的、皮的、绸的、缎的、刺绣的、绎丝的,家常的、出客的,喜庆的、办丧事穿的,有品位的、没有品位的,主子的、奴才的,名目繁多,数不胜数。而《红楼梦》又是一部不标明故事朝代的书(写书时代虽然明确,而故事中却对此点十分隐晦),在服装描写上,也明显地看出其用心。写王爷服装“白管缨银翅王帽”,全是犁园妆束;写有品位的,则是“按品大妆”,一笔带过;只有写到姑娘们、丫头们这群女孩子的服妆,才十分细致,衣裙楚楚,代表了作者当时生活中的服装。
《红楼梦》电视剧在历史背景上,要求的明清之间,服装设计便按此要求制作。为的是突破戏剧框框,作出“活生生”的服装,要生活化、要美、要华丽,能够显示出《红楼梦》的风格。
读了邓云乡先生的这部分记述中,也就无怪乎即使是过了30年,我们重温这部电视剧,也不会感到演员的服装有多么落伍与老套了。在服装设计与选择上,87版《红楼梦》丝毫不逊于近30年后的新版《红楼梦》。
演员培训,服装设计,道具制作,取景拍摄……87版《红楼梦》剧组的成员们就这样一步步走了过来,一点点铸就起了这部经典之作。
原著的文化IP号召力
87版《红楼梦》坐上经典的“宝座”与《红楼梦》原著本身的影响力是有着剪不断的联系的。用现在的话说来,那就是87版《红楼梦》在有意无意中抓住了“文化IP”这个关键因素。
87版《红楼梦》将经典名著《红楼梦》经过改编后搬上电视荧幕,不管其制作质量如何,这件事本身在当年来看就是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可以在民众中迅速引起关注,带来一大批追随者。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也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这样的高度评价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可谓凤毛麟角。以至后来形成了一个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派——红学。研究《红楼梦》成为严肃专门的学问,始自胡适在1921年所写考证《红楼梦》的文章。从此,《红楼梦》的研究工作与清代考据学,与民初的整理国故汇合起来。至今红学研究已汗牛充栋。
时代造英雄
《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提到中国的“四大名著”,不光中国人,就是稍微有点中国缘的老外也不会感到陌生。
知道是一回事,深入了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即便是在当今的中国,通读过这四部书的人不会很多。早年间,普通民众对于这些名著的认识大多来自评书、民间戏曲、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黛玉葬花”“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些《红楼梦》里的经典章回要么通过评书人的讲述,要么采用地方戏曲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关于《西游记》《水浒传》的流传形式可就更加多样化了。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电视在中国广大地區的出现,特别是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本土的电视剧、电影的拍摄出现了一个小的高潮。这个小高潮的出现迎合了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后,开始对精神文化生活产生强烈的渴望,如饥似渴地从各个渠道获得尽可能多的文化知识和娱乐方式。
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四大名著”的电视剧版开始陆续开拍,并被搬上电视荧屏。1987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已经播出11集的《西游记》续拍了剩下的剧集。这一年,另一部电视剧《红楼梦》历经2年研讨、2年筹备、3年拍摄,终于拍摄完成并于当年5月2日在央视首播。《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上映则在稍晚的1994年和1998年。
这一系列电视剧的陆续上映基本上在中国大陆完成了“四大名著”的普及性教育。与原著比起来,电视剧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动和改编,但无可置疑的是,这些电视剧使得为数众多的中国人在脑海里对“四大名著”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
经过三十年的风雨,87版《红楼梦》的剧组成员也都有了别样的际遇。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于2007年正式出家,2007年因病在深圳去世;薛蟠的扮演者陈洪海2016年因病住院,并进行了心脏搭桥手术;欧阳奋强在经常投身于《红楼梦》文化的传播工作的同时,本职工作是影视导演……
这时候,一场纪念87版《红楼梦》上映30周年的活动似乎变得顺理成章起来。根据当初的众筹安排,重聚活动呼之欲出:《红楼梦》30周年纪念音乐会,聚集100余位原《红楼梦》剧组的演职人员,并特别设计了演员们向幕后工作人员致敬的环节。纪念音乐会则将以《红楼梦》中出现的乐曲为主,作曲家王立平将重现剧中的13首原曲,而主题曲的原唱者陈力也将时隔多年后首次登台重唱,部分演员也将在现场有演唱环节。
87版《红楼梦》经历时代和大众考验,成为“不可逾越的经典”。87版《红楼梦》之所以会成为这么多年来的经典之作,有来自该电视剧本身制作上的原因,也有《红楼梦》原著本身的影响力,当然时代的造就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
精雕细琢不见斧凿
20世纪80年代,投入到影视剧拍摄的资金极其有限,各种拍摄条件也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以王扶林导演为首的所有剧组成员对每个细节都是精雕细琢,精良之作之中却难寻一丝斧凿之痕。87版《红楼梦》被著名红学家周汝昌称赞为“首尾全龙第一部”。
剧组成员精雕细琢的具体情况可以从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民俗指导邓云乡先生的一本《红楼梦忆》中看出个八九不离十来。邓云乡先生在该书中回忆了拍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在谈到演员的服装设计时,他这样记述到:
临上火车前,我特地约了胡文彬兄、服装设计师史延芹同志和司机同志,在新侨饭店吃了顿便饭。因为我住在圆明园,他们都在城里。我在京期间,一直没有很好叙谈过。想在这里一边吃饭,一边好好谈谈。加上这里离火车站近,吃完饭正好上车。就是说一举数得。
大家谈论的中心,集中在服装设计上。我想《红楼梦》中的人物造型,服装是一个大问题。纱的、单的、夹的、棉的、皮的、绸的、缎的、刺绣的、绎丝的,家常的、出客的,喜庆的、办丧事穿的,有品位的、没有品位的,主子的、奴才的,名目繁多,数不胜数。而《红楼梦》又是一部不标明故事朝代的书(写书时代虽然明确,而故事中却对此点十分隐晦),在服装描写上,也明显地看出其用心。写王爷服装“白管缨银翅王帽”,全是犁园妆束;写有品位的,则是“按品大妆”,一笔带过;只有写到姑娘们、丫头们这群女孩子的服妆,才十分细致,衣裙楚楚,代表了作者当时生活中的服装。
《红楼梦》电视剧在历史背景上,要求的明清之间,服装设计便按此要求制作。为的是突破戏剧框框,作出“活生生”的服装,要生活化、要美、要华丽,能够显示出《红楼梦》的风格。
读了邓云乡先生的这部分记述中,也就无怪乎即使是过了30年,我们重温这部电视剧,也不会感到演员的服装有多么落伍与老套了。在服装设计与选择上,87版《红楼梦》丝毫不逊于近30年后的新版《红楼梦》。
演员培训,服装设计,道具制作,取景拍摄……87版《红楼梦》剧组的成员们就这样一步步走了过来,一点点铸就起了这部经典之作。
原著的文化IP号召力
87版《红楼梦》坐上经典的“宝座”与《红楼梦》原著本身的影响力是有着剪不断的联系的。用现在的话说来,那就是87版《红楼梦》在有意无意中抓住了“文化IP”这个关键因素。
87版《红楼梦》将经典名著《红楼梦》经过改编后搬上电视荧幕,不管其制作质量如何,这件事本身在当年来看就是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可以在民众中迅速引起关注,带来一大批追随者。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也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这样的高度评价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可谓凤毛麟角。以至后来形成了一个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派——红学。研究《红楼梦》成为严肃专门的学问,始自胡适在1921年所写考证《红楼梦》的文章。从此,《红楼梦》的研究工作与清代考据学,与民初的整理国故汇合起来。至今红学研究已汗牛充栋。
时代造英雄
《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提到中国的“四大名著”,不光中国人,就是稍微有点中国缘的老外也不会感到陌生。
知道是一回事,深入了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即便是在当今的中国,通读过这四部书的人不会很多。早年间,普通民众对于这些名著的认识大多来自评书、民间戏曲、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黛玉葬花”“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些《红楼梦》里的经典章回要么通过评书人的讲述,要么采用地方戏曲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关于《西游记》《水浒传》的流传形式可就更加多样化了。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电视在中国广大地區的出现,特别是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本土的电视剧、电影的拍摄出现了一个小的高潮。这个小高潮的出现迎合了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后,开始对精神文化生活产生强烈的渴望,如饥似渴地从各个渠道获得尽可能多的文化知识和娱乐方式。
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四大名著”的电视剧版开始陆续开拍,并被搬上电视荧屏。1987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已经播出11集的《西游记》续拍了剩下的剧集。这一年,另一部电视剧《红楼梦》历经2年研讨、2年筹备、3年拍摄,终于拍摄完成并于当年5月2日在央视首播。《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上映则在稍晚的1994年和1998年。
这一系列电视剧的陆续上映基本上在中国大陆完成了“四大名著”的普及性教育。与原著比起来,电视剧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动和改编,但无可置疑的是,这些电视剧使得为数众多的中国人在脑海里对“四大名著”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
经过三十年的风雨,87版《红楼梦》的剧组成员也都有了别样的际遇。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于2007年正式出家,2007年因病在深圳去世;薛蟠的扮演者陈洪海2016年因病住院,并进行了心脏搭桥手术;欧阳奋强在经常投身于《红楼梦》文化的传播工作的同时,本职工作是影视导演……
这时候,一场纪念87版《红楼梦》上映30周年的活动似乎变得顺理成章起来。根据当初的众筹安排,重聚活动呼之欲出:《红楼梦》30周年纪念音乐会,聚集100余位原《红楼梦》剧组的演职人员,并特别设计了演员们向幕后工作人员致敬的环节。纪念音乐会则将以《红楼梦》中出现的乐曲为主,作曲家王立平将重现剧中的13首原曲,而主题曲的原唱者陈力也将时隔多年后首次登台重唱,部分演员也将在现场有演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