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类高考复习研讨会和专题报告是高三年级学科教研的主要内容,如何提高各类高三学科教研活动的实效是教研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一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将近期的高考目标和远期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既能切实帮助教师切准高考脉搏,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最近六年来,新昌县教体局教研室不断探索“六题三课”系列活动,着眼于提高教学实效,促进教师发展,试图将这两个基本任务统一起来。
一、“六题”明方向
将发展目标和高考目标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是教育改革的深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考命题也不断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质立意过渡。2008年1月11日,《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考试内容要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从这些年高考命题的实际情况来看,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导向还是很明确的。因此,教研工作确实要将研究高考改革、高考命题改革作为提高教学实效、促进教师发展的助推器。从2008年开始,教研室就开始逐步探索教师做题、考题、研题、说题、命题、磨题的系列活动。
(一)做题和考题
做题就是倡导高中教师扎实地去做高考题;考题就是由教研室组织高中教师参加高考题的解题比赛,并将它作为青年教师素质比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题和考题主要是让高中教师尤其是高三教师熟悉高考命题、深化学科知识。
通过做高考题,教师可以了解高考的知识重点、能力要求,同时提高学科知识水平和解题能力。虽然做题是教研室和学校大力倡导的活动,但是,总的来说仍然属于教师的个体行为,事实上存在着有些教师做得多有些教师做得少、有些教师做得扎实有的教师做得马虎的现象。为了督促和激励教师切切实实地去做题,教研室从2008年开始组织青年教师素质比武,将做高考题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这就是考题活动。为了扩大教师的视野,青年教师素质比武中的考题部分,不仅仅局限于浙江卷,还包括近几年内其他省市的高考卷。
(二)研题和说题
通过做题和考题,教师对高考题已经比较熟悉了,自身的学科能力也有效提高了。但是,要清晰认识高考题背后的目标、导向还需要作更深入的研究。所以,教研室及时推进了研题和说题的活动。研题就是倡导高中教师研究高考题;说题就是把自己的研究心得与同行共享、交流。虽然,研题主要是教师在教研室和学校倡导下的个体行为,但是,教研室也提出比较成熟的研题思路和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分章研究历年试题,找出共性。久考不衰的知识就是学科的主干知识,要讲活讲透。
2.对比研究相同试题,找出变化。发现相同知识点的不同考查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认识同一知识。
3.纵向研究重点试卷(如浙江卷、上海卷、全国卷)的试题,找出趋势。浙江卷反映了比较突出的浙江特色,是我们分析命题趋势的主要依据。但其他地区的试卷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上海自主命题二十多年,在命题指导思想上经历了几次大的演变,每一次改革都走在全国的前列,分析上海试题,对高考命题趋势的把握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4.横向研究当年的试卷,找出有用信息。《考试说明》规定着考试的性质、内容、结构、分值等原则性的东西,在一标多卷的高考形势下,命题人员虽然在努力体现一标这一共性的基础上肯定想在地方特色上有所作为,但“平稳过渡,稳中有变”的命题指导思想还是使试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教师横向研究各套试题,对比各套试题,寻找亮点,有助于获取有用信息。
5.单独研究新增内容,找出命题方向。许多学科引入新增内容以后打破了原来的学科结构体系,导致高考结构的变化。新增内容对高考命题方向的影响已不言而喻,对新增内容考查方式的单独研究,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看清命题方向的演变过程。
为了将研题的成果进行交流和推广,教研室组织两项活动:一是组织县“教学评价与考试”专项论文评比,把研究成果以文本形式呈现;二是组织了同题异构式的说题活动,并将说题活动纳入青年教师素质比武当中。说题的范围,一般是近几年的浙江省高考真题或当年绍兴市的模拟考试题。说题的基本要求是:分析试题的命题意图和导向、考生的典型困难和错法、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也可以涉及相关的知识拓展和变式训练等。
(三)命题和磨题
命题是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命题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内容。对于高三教师来说,命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弄清教学边际、明确教学目标。教研室将命题和磨题纳入教研重点,就是要通过命题的实践,改变知识本位的教学导向,探索学科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手段。
从教师个体和学校的层面,教研室要求各校将命题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重要内容。为了推动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命题技术,提高命题能力,教研室又将命题能力的测试纳入青年教师素质比武之中,主要内容就是根据要求命制相应试题,并说明命题意图。
教学测试的命题工作是带有指导性的教研任务。从新昌县教师整体命题能力不强的现状出发,教研室重视命题工作规范的建设。在期末考、模拟考等重大考试中,逐步建立起团队磨题的制度。在外聘专家、县教研员和县内名优教师的引领下,教研室组织县内骨干教师形成命题组,通过集体磨题,提高命题质量,同时培养学科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具体而言,就是在各学科中探索“物色骨干教师组建命题组—命题组教师独立命题—命题组讨论磨题—教研员最后审题校对”的工作程序,逐步探索命题过程中“原创为主、适当改编”、磨题过程中“充分交流、全体一致”、审题过程中“三读校对、试答再校”等三大基本原则,提高命题科学性和艺术性,增强命题工作对教学的引导作用,并通过命题培养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从2013年开始,我们将磨题活动从高中推广到初中,成功地组织了几次初中学科的磨题活动。 二、“三课”求实效
复习课、小专题课和试卷讲评课是高三年级教学的主要形式。为了提高高中复习教学的效率,教研室以这“三课”为抓手提高高三教研活动的实效。
(一)复习课展示活动
如何使复习课的教学更为高效?教研室在改进复习课教学方面可以有哪些作为?从2008年开始,教研室进行了持续探索。主要思路是着眼于复习教学的理念跟进和复习教学的课堂变革。
1.转变高三复习课教学的理念和导向
重视知识巩固和深化、重视练习和讲评是传统高三复习教学的基本观点。这没有错,但在新的背景下,这种知识中心、行为主义的复习观仍不能适应高考改革的要求。几年来,教研室致力于倡导落实新课程理念,研究高考改革方向,体会高考命题改革思路,努力建立民主、开放、探究型的复习课堂;把应试和学生成长结合起来,着重启发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教法的研究和学法的指导,重视开拓性思维的训练、良好个性品质培养和丰富情感的体现;努力做到复习课教学的扎实、充实、丰富、真实,使复习课教学真正变大、变活、变新,为学生适应高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的命题原则创造条件。
2.交流高三复习课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为了打造高效的复习课堂,我们在每学年第一学期的高三复习会议上统一组织复习课展示活动,交流高三复习课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复习课展示活动由三部分组成:外聘专家的专题报告或示范教学,本县教研员的示范教学或讲座,本县骨干教师的示范教学。我们通过这种大规模的展示活动,探索复习课教学的有效途径,交流复习课教学的研究成果和心得,讨论复习课教学面临的问题,在高三教师中形成了研究复习课教学的良好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总结推广高三复习课教学的研究成果
为了推动各校打造高三复习的精品课堂,教研室指导各校启动“寻找精品课”“分析精品课”“归纳精品课”“整理精品课”的活动,向各校征集优秀的高三复习课。目的是将高三复习教学的研究成果以课的形式汇集起来,并在县域范围内推广精品复习课,供全县所有高三教师参考、借鉴。
(二)小专题课研究活动
在二轮复习中,小专题常常是各个学科复习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这一阶段教研如何跟进?教研室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索。
1.组织教研团队,确定小专题
每年第二学期前,由教研员领衔,组织高三骨干教师形成教研团队,梳理后阶段复习中重要的内容,确定小专题,供各校选择使用。确定小专题的基本要求是突出重点、针对性强、体现学科特点。具体而言就是结合全班学生的薄弱环节,紧扣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考查重点设计复习内容,角度要小、分析要透、训练要实,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一环节的研究,主要是明确小专题复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当然,在最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小专题教学的内容。
2.关注教学过程,上好小专题课
教研室以教学调研的形式关注小专题复习课的各个环节,包括问题分析、教师点拨、典型例题剖析、解法展示、错误剖析、规律总结、变式训练、反馈检测等。我们着眼于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这两个关键,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讲与学生学的关系。有些教师觉得专题内容多,就满堂讲;有些教师认为一轮复习时知识都讲过了,就放羊式地让学生自己复习,或以练代讲。所以这一阶段的教学调研,重点关注小专题教学中哪些内容教师必须讲、讲多少时间,哪些内容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完成、用多少时间去完成。二是教材与复习资料的关系。在二轮复习中,一些教师会迷失在高考辅导材料和题海之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抓了专题复习材料而丢了教材的现象。因此,各学科教研员重点强调:小专题复习不是抛开课本另起炉灶,而是通过对课本知识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视角,习得新的方法,实现能力提升。
3.推广教研成果,形成“微课程”
为总结推广各校在小专题复习方面的研究成果,教研室开始组织基于国家课程校本化设计的“微课程”开发评比工作。对复习小专题“微课程”的要求可以归纳为“又低又高”:“低”就是课程开发的程式要求不高,一般由3~5个课时组成,要求有明确的专题教学规划、思路和目标,但不要求有详尽的课程方案,目的是将高三教师从烦琐的课程建设文本中解放出来;“高”就是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要深入,要求通过“微课程”的开发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将国家课程中的关键知识点吃透、讲明、用活。在“微课程”开发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将小专题复习课制作成微视频的探索。
(三)试卷讲评课评比和展示活动
高三复习教学中,试卷讲评和练习讲评所占的比重很大,尤其在冲刺阶段,试卷讲评和练习讲评甚至成为主要课型。如何提高试卷讲评课的实效?针对试卷讲评课标准模糊,讲评的效率各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差异较大的现实,教研室从2009年开始探索开展县域大型“高三试卷讲评课评比和研究”活动。具体思路是:以县域试卷讲评课堂教学的评比活动为平台,发动全县高三教师研究试卷评讲课,反思和发现试卷讲评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高效的试卷讲评课范式,并实现经验总结和辐射、问题发现和改进两大目标(这些经验和问题又可成为下一轮教研的主题),进而实现有效教学和有效教研的同步推进。
1.前期准备:从反思、讨论到实践探索
教研室充分重视活动的组织和准备。首先,以教研员的研究引领试卷讲评课的探索,初步形成试卷讲评优质课的评价标准。其次,以学校政策导向推动试卷讲评课的探索,使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校内试卷讲评课的初评、试讲等工作,从而使试卷评评课的研究进入实践领域。最后,以评价标准为依托实现经验的初步总结。在此基础上,教研室利用学期初第一次下校调研的机会,收集各校的意见与建议,整理出《试卷讲评课的评价标准(草案)》,并下发各校。
2.活动程序:从实践探索到经验提升
试卷讲评课评比活动的程序包括领卷与分析、评比与观摩、点评与研讨、整理与反馈四个环节。其中,评比课可以作为讨论分析的平台,起到实践经验的辐射作用。各教研员对试卷讲评课的教学功能、教学模式、值得借鉴学习的做法进行整理总结,反馈给各校备课组。这样,通过点评、研讨、整理、反馈,《试卷讲评课评价标准(草案)》得以进一步完善,使活动避免出现为评比而评比的情况,真正起到范式探索和经验辐射的作用。
3.教研跟进:从有效教学到有效教研
试卷讲评课着眼于复习课效率的提高,但是又不局限于此。通过试卷讲评优质课,我们可以发现整个高中阶段教学的盲点和误区,从而推进教研工作更“接地气”。
“六题三课”的教研活动从2008年开始,持续探索了六年并逐步形成了一个系列。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教师有压力,也有动力。从表面上看是“任务重了”,但随着活动的不断推进,大家发现,这些任务本身就是高三备课的“份内之事”。通过几年的教研实践,教师们对高考、对学科、对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高三复习教学变得驾轻就熟,收获的是“意外之功”,因此,凡是认真投入这项活动的教师感觉到“进步快了”。可以说,“六题三课”的系列教研活动已经在提高复习效率方面起了实实在在的作用,也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一、“六题”明方向
将发展目标和高考目标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是教育改革的深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考命题也不断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质立意过渡。2008年1月11日,《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考试内容要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从这些年高考命题的实际情况来看,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导向还是很明确的。因此,教研工作确实要将研究高考改革、高考命题改革作为提高教学实效、促进教师发展的助推器。从2008年开始,教研室就开始逐步探索教师做题、考题、研题、说题、命题、磨题的系列活动。
(一)做题和考题
做题就是倡导高中教师扎实地去做高考题;考题就是由教研室组织高中教师参加高考题的解题比赛,并将它作为青年教师素质比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题和考题主要是让高中教师尤其是高三教师熟悉高考命题、深化学科知识。
通过做高考题,教师可以了解高考的知识重点、能力要求,同时提高学科知识水平和解题能力。虽然做题是教研室和学校大力倡导的活动,但是,总的来说仍然属于教师的个体行为,事实上存在着有些教师做得多有些教师做得少、有些教师做得扎实有的教师做得马虎的现象。为了督促和激励教师切切实实地去做题,教研室从2008年开始组织青年教师素质比武,将做高考题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这就是考题活动。为了扩大教师的视野,青年教师素质比武中的考题部分,不仅仅局限于浙江卷,还包括近几年内其他省市的高考卷。
(二)研题和说题
通过做题和考题,教师对高考题已经比较熟悉了,自身的学科能力也有效提高了。但是,要清晰认识高考题背后的目标、导向还需要作更深入的研究。所以,教研室及时推进了研题和说题的活动。研题就是倡导高中教师研究高考题;说题就是把自己的研究心得与同行共享、交流。虽然,研题主要是教师在教研室和学校倡导下的个体行为,但是,教研室也提出比较成熟的研题思路和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分章研究历年试题,找出共性。久考不衰的知识就是学科的主干知识,要讲活讲透。
2.对比研究相同试题,找出变化。发现相同知识点的不同考查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认识同一知识。
3.纵向研究重点试卷(如浙江卷、上海卷、全国卷)的试题,找出趋势。浙江卷反映了比较突出的浙江特色,是我们分析命题趋势的主要依据。但其他地区的试卷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上海自主命题二十多年,在命题指导思想上经历了几次大的演变,每一次改革都走在全国的前列,分析上海试题,对高考命题趋势的把握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4.横向研究当年的试卷,找出有用信息。《考试说明》规定着考试的性质、内容、结构、分值等原则性的东西,在一标多卷的高考形势下,命题人员虽然在努力体现一标这一共性的基础上肯定想在地方特色上有所作为,但“平稳过渡,稳中有变”的命题指导思想还是使试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教师横向研究各套试题,对比各套试题,寻找亮点,有助于获取有用信息。
5.单独研究新增内容,找出命题方向。许多学科引入新增内容以后打破了原来的学科结构体系,导致高考结构的变化。新增内容对高考命题方向的影响已不言而喻,对新增内容考查方式的单独研究,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看清命题方向的演变过程。
为了将研题的成果进行交流和推广,教研室组织两项活动:一是组织县“教学评价与考试”专项论文评比,把研究成果以文本形式呈现;二是组织了同题异构式的说题活动,并将说题活动纳入青年教师素质比武当中。说题的范围,一般是近几年的浙江省高考真题或当年绍兴市的模拟考试题。说题的基本要求是:分析试题的命题意图和导向、考生的典型困难和错法、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也可以涉及相关的知识拓展和变式训练等。
(三)命题和磨题
命题是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命题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内容。对于高三教师来说,命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弄清教学边际、明确教学目标。教研室将命题和磨题纳入教研重点,就是要通过命题的实践,改变知识本位的教学导向,探索学科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手段。
从教师个体和学校的层面,教研室要求各校将命题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重要内容。为了推动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命题技术,提高命题能力,教研室又将命题能力的测试纳入青年教师素质比武之中,主要内容就是根据要求命制相应试题,并说明命题意图。
教学测试的命题工作是带有指导性的教研任务。从新昌县教师整体命题能力不强的现状出发,教研室重视命题工作规范的建设。在期末考、模拟考等重大考试中,逐步建立起团队磨题的制度。在外聘专家、县教研员和县内名优教师的引领下,教研室组织县内骨干教师形成命题组,通过集体磨题,提高命题质量,同时培养学科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具体而言,就是在各学科中探索“物色骨干教师组建命题组—命题组教师独立命题—命题组讨论磨题—教研员最后审题校对”的工作程序,逐步探索命题过程中“原创为主、适当改编”、磨题过程中“充分交流、全体一致”、审题过程中“三读校对、试答再校”等三大基本原则,提高命题科学性和艺术性,增强命题工作对教学的引导作用,并通过命题培养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从2013年开始,我们将磨题活动从高中推广到初中,成功地组织了几次初中学科的磨题活动。 二、“三课”求实效
复习课、小专题课和试卷讲评课是高三年级教学的主要形式。为了提高高中复习教学的效率,教研室以这“三课”为抓手提高高三教研活动的实效。
(一)复习课展示活动
如何使复习课的教学更为高效?教研室在改进复习课教学方面可以有哪些作为?从2008年开始,教研室进行了持续探索。主要思路是着眼于复习教学的理念跟进和复习教学的课堂变革。
1.转变高三复习课教学的理念和导向
重视知识巩固和深化、重视练习和讲评是传统高三复习教学的基本观点。这没有错,但在新的背景下,这种知识中心、行为主义的复习观仍不能适应高考改革的要求。几年来,教研室致力于倡导落实新课程理念,研究高考改革方向,体会高考命题改革思路,努力建立民主、开放、探究型的复习课堂;把应试和学生成长结合起来,着重启发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教法的研究和学法的指导,重视开拓性思维的训练、良好个性品质培养和丰富情感的体现;努力做到复习课教学的扎实、充实、丰富、真实,使复习课教学真正变大、变活、变新,为学生适应高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的命题原则创造条件。
2.交流高三复习课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为了打造高效的复习课堂,我们在每学年第一学期的高三复习会议上统一组织复习课展示活动,交流高三复习课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复习课展示活动由三部分组成:外聘专家的专题报告或示范教学,本县教研员的示范教学或讲座,本县骨干教师的示范教学。我们通过这种大规模的展示活动,探索复习课教学的有效途径,交流复习课教学的研究成果和心得,讨论复习课教学面临的问题,在高三教师中形成了研究复习课教学的良好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总结推广高三复习课教学的研究成果
为了推动各校打造高三复习的精品课堂,教研室指导各校启动“寻找精品课”“分析精品课”“归纳精品课”“整理精品课”的活动,向各校征集优秀的高三复习课。目的是将高三复习教学的研究成果以课的形式汇集起来,并在县域范围内推广精品复习课,供全县所有高三教师参考、借鉴。
(二)小专题课研究活动
在二轮复习中,小专题常常是各个学科复习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这一阶段教研如何跟进?教研室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索。
1.组织教研团队,确定小专题
每年第二学期前,由教研员领衔,组织高三骨干教师形成教研团队,梳理后阶段复习中重要的内容,确定小专题,供各校选择使用。确定小专题的基本要求是突出重点、针对性强、体现学科特点。具体而言就是结合全班学生的薄弱环节,紧扣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考查重点设计复习内容,角度要小、分析要透、训练要实,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一环节的研究,主要是明确小专题复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当然,在最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小专题教学的内容。
2.关注教学过程,上好小专题课
教研室以教学调研的形式关注小专题复习课的各个环节,包括问题分析、教师点拨、典型例题剖析、解法展示、错误剖析、规律总结、变式训练、反馈检测等。我们着眼于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这两个关键,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讲与学生学的关系。有些教师觉得专题内容多,就满堂讲;有些教师认为一轮复习时知识都讲过了,就放羊式地让学生自己复习,或以练代讲。所以这一阶段的教学调研,重点关注小专题教学中哪些内容教师必须讲、讲多少时间,哪些内容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完成、用多少时间去完成。二是教材与复习资料的关系。在二轮复习中,一些教师会迷失在高考辅导材料和题海之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抓了专题复习材料而丢了教材的现象。因此,各学科教研员重点强调:小专题复习不是抛开课本另起炉灶,而是通过对课本知识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视角,习得新的方法,实现能力提升。
3.推广教研成果,形成“微课程”
为总结推广各校在小专题复习方面的研究成果,教研室开始组织基于国家课程校本化设计的“微课程”开发评比工作。对复习小专题“微课程”的要求可以归纳为“又低又高”:“低”就是课程开发的程式要求不高,一般由3~5个课时组成,要求有明确的专题教学规划、思路和目标,但不要求有详尽的课程方案,目的是将高三教师从烦琐的课程建设文本中解放出来;“高”就是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要深入,要求通过“微课程”的开发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将国家课程中的关键知识点吃透、讲明、用活。在“微课程”开发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将小专题复习课制作成微视频的探索。
(三)试卷讲评课评比和展示活动
高三复习教学中,试卷讲评和练习讲评所占的比重很大,尤其在冲刺阶段,试卷讲评和练习讲评甚至成为主要课型。如何提高试卷讲评课的实效?针对试卷讲评课标准模糊,讲评的效率各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差异较大的现实,教研室从2009年开始探索开展县域大型“高三试卷讲评课评比和研究”活动。具体思路是:以县域试卷讲评课堂教学的评比活动为平台,发动全县高三教师研究试卷评讲课,反思和发现试卷讲评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高效的试卷讲评课范式,并实现经验总结和辐射、问题发现和改进两大目标(这些经验和问题又可成为下一轮教研的主题),进而实现有效教学和有效教研的同步推进。
1.前期准备:从反思、讨论到实践探索
教研室充分重视活动的组织和准备。首先,以教研员的研究引领试卷讲评课的探索,初步形成试卷讲评优质课的评价标准。其次,以学校政策导向推动试卷讲评课的探索,使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校内试卷讲评课的初评、试讲等工作,从而使试卷评评课的研究进入实践领域。最后,以评价标准为依托实现经验的初步总结。在此基础上,教研室利用学期初第一次下校调研的机会,收集各校的意见与建议,整理出《试卷讲评课的评价标准(草案)》,并下发各校。
2.活动程序:从实践探索到经验提升
试卷讲评课评比活动的程序包括领卷与分析、评比与观摩、点评与研讨、整理与反馈四个环节。其中,评比课可以作为讨论分析的平台,起到实践经验的辐射作用。各教研员对试卷讲评课的教学功能、教学模式、值得借鉴学习的做法进行整理总结,反馈给各校备课组。这样,通过点评、研讨、整理、反馈,《试卷讲评课评价标准(草案)》得以进一步完善,使活动避免出现为评比而评比的情况,真正起到范式探索和经验辐射的作用。
3.教研跟进:从有效教学到有效教研
试卷讲评课着眼于复习课效率的提高,但是又不局限于此。通过试卷讲评优质课,我们可以发现整个高中阶段教学的盲点和误区,从而推进教研工作更“接地气”。
“六题三课”的教研活动从2008年开始,持续探索了六年并逐步形成了一个系列。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教师有压力,也有动力。从表面上看是“任务重了”,但随着活动的不断推进,大家发现,这些任务本身就是高三备课的“份内之事”。通过几年的教研实践,教师们对高考、对学科、对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高三复习教学变得驾轻就熟,收获的是“意外之功”,因此,凡是认真投入这项活动的教师感觉到“进步快了”。可以说,“六题三课”的系列教研活动已经在提高复习效率方面起了实实在在的作用,也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