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是教育之根,校本教研是教育改革实施过程中新旧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是建构新型教育文化的过程,也意味着中国课程的范式转型。
关键词:校本教研 教师文化
一、阐述校本教研与教师文化的关系
教师文化研究是改变了对教师从专业知识、专业行为、专业道德等方面进行条块分析的研究模式,深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对教师作为整体性存在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进行考察的研究范式。而在我国,“校本教研”主要是指中小学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就教育教学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对自我及其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研究活动。从概念的界定来分析,教师文化场域更有广度和涉及面更广,而校本教研更有深度和内涵,是营造教师文化的有效途径,而不是唯一途径。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提出了文化传递模式的“三喻文化”理论,运用这一理论模型来分析教师文化中的校本教研,即“前喻型教师文化”则是指以创新为主要特征、在面向未来的开放中不断进取的教师文化类型。“前喻型教师文化”更适应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背景,校本教研理念不谋而合。而传统教师文化则更多地表现出“后喻型教师文化”的特征。现将前喻型教师文化与校本教研如何相辅相成,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教师文化研究由较单一僵化的、工具性价值取向走向了多元、灵活和丰富,校本教研活动中使教师在研究中成为教育教学主动参与者、生命发展与质量提升的主体性价值体验。其次,教师文化研究由单一的个人研究走向了交流合作的团队研究,校本教研需要学校教师的广泛参与、合作,个体的发展带动团队的进步,而团队的发展也促进个体的进步,有机会与别人交流与分享“协同团队”的理念正逐步受到学校管理者和教育研究者的重视。最后,校本教研活动开展逐渐提高教师在研究中的自主参与性,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逐渐增多,作为校本教研主体的教师开始主动地创造充满活力的新的教师文化。
二、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构建的教师文化
1.在个性中开展学习。校本教研研究的问题是实践问题,基于课堂选择小而具体的问题进行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事,即教师应选择那些最具研究可行性、自己能通过各种手段去操作和实施、符合个人研究能力和水平的问题进行研究。这样的实践问题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能够支撑,不会成为自己的额外负担,才与学生的困惑和需求息息相关,才能真正成为改善和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有力武器。基于实践问题,教师个性化学习展开,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查阅和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融入理论,让理论学习面向教育实践,走进教育实践,最终让两者在教师身上找到相遇点、融合点与生发点,实现教育的理论认识与感性经验的直接互动。
2.在对话中寻求理解。教师每天要备课、上课、批阅、辅导,还要对学生进行方方面面的教育,要与学生个别谈话或与家长沟通。面临错综复杂的教育现象,并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不能信手拈来加以研究,需要遴选和鉴别,就需要邀请同事进入自己的情境或请教于教研员,通过对话,教师围绕教学活动、教育事件、教育问题与学生发展等方面发难,营造一种同伴互助和畅所欲言的氛围,激发教师之间产生问题意识,并运用抽象思维进行比较、分析、质疑中探索问题的本质,达成共同回应、共同理解,终将纳入教研的视野。
3.在反思中勇于批判。纵观教育名师的成长,就是“经验+反思”。教师的反思性实践包括教学实录反思和自我反思。观看教学录像,并带着问题“教师是否考虑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呈现和教学方法选择是否学生所喜爱,教学时间的安排是否灵活、教学资源的分配是否合理;课堂氛围是否活跃,教学评价是否及时和到位等”去思索。自我反思则是通过文字方式理性表达教学中的得失困惑、班主任工作中的检验教训、家访后的所思所惑、听课培训后的收获体会等。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4.在教学中研究创造。教师的劳动本来就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本身就需要分析事实和有预见性,就能规避教育过程中有代表性而又非常严重的缺点—意外事件。没有预见,就没有创造,就没有丰富而完满的精神生活,就不会对教师工作发生兴趣。要在年复一年的、枯燥乏味的教学事件中都有些新的发现和新的志向,探索到最有价值的最细腻的教学现象,学会聚合头脑风暴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生开出不同的处方,才能发挥教师们的实践研究和创新。
三、校本教研中实施有效途径
1.个人教学经验自主研究。教师按教龄划分为个阶段:入职阶段(0-5年),成长阶段(5-10年),基本成熟階段(10-20年,成熟阶段(20年及以上)。随着教师的成长成熟,其校本教研文化自觉水平也在逐步提升。譬如,年轻教师上岗后的第一节公开课的教学模式“鹦鹉学舌”,老教师的评价就是“什么都不指导,一点文化味都没有”,然后开始阅读,并经历“他律”到“自律”再到“入心”三个阶段。运用任务驱到模式,有经验教师介绍读物,养成阅读习惯。读过后和同行交流,在教研活动中现学现用。接下来,源于自觉阅读。主动搜索名家名师及杂质推荐书目,逐步确定教学的主要方向。最后,开始主题阅读,对各家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保持敏锐嗅觉,促进思想形成,促进深层次的思考。
2.校本教研采用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学科组和年级组。法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就是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例如,在进行同伴互助教研时,教师七嘴八舌提问题,各抒己见,互动碰撞火花,激发教师的思维活跃,从而促进教师反思和实践中转化为教研行为。为了上好一节课,我是一辈子都在备课。学科组和年纪组组长是由教学经验丰富并有一定理论知识教师担任,在小学他们与教师之间的行政关系不显著,没有升学的压力,保持亲密的心理距离和友好的长辈关系。在小学的日常活动中开展教育沙龙、教学观摩、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经验交流、集体备课等,实现组长对教师发展的帮助和提升,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互动,将个人难题转化为集体难题,借助教师集体智慧解决教学问题。
3.课程改革实施。十个指头有长短,山中树木有高低。课改就是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授课内容和教师。譬如,固定时间和天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课程,课程可以分为智力、德育、美育、艺术、中华文化等内容,教师根据自己所上科目和特长开发相关特色课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和兴趣。然而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参加课改,教师是普普通通的人,也有时间、空间、精力等方面限制。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讲:“教师跟所有人一样,他也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学校面对升学压力和老龄化严重现象,选用学历偏低和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担任边缘学科课程。新课改的实施,所有课程一视同仁和共同发展,使得原本打算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教师们改变传统理念。例如,农村留守儿童多,缺少亲情和家庭温暖,经验丰富和和蔼的老教师可以开展“中国传统美德教育”课程,在班级创建“尊重、关爱、体贴、信赖”情感教育文化,以文化人,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阅读兴趣。少数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通过联盟抱团发展,没有艺术课程老师的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同步听课、同步互动,而选取年长和慈爱教师辅导和感化学生,使教师有了存在感和幸福感,解决小规模学校的困境和难题。
参考文献:
[1]李小红.立足校本视野追求个人意义———关于“什么样的校本教研才有效”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8(5)
[2]刘黎.基于名师工作室的校本教研文化建设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3)
[3]张良才.基于校本教研引领的教师自主发展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03
作者简介:雷吉红(1985—),女,苗族,贵州安顺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等。
关键词:校本教研 教师文化
一、阐述校本教研与教师文化的关系
教师文化研究是改变了对教师从专业知识、专业行为、专业道德等方面进行条块分析的研究模式,深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对教师作为整体性存在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进行考察的研究范式。而在我国,“校本教研”主要是指中小学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就教育教学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对自我及其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研究活动。从概念的界定来分析,教师文化场域更有广度和涉及面更广,而校本教研更有深度和内涵,是营造教师文化的有效途径,而不是唯一途径。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提出了文化传递模式的“三喻文化”理论,运用这一理论模型来分析教师文化中的校本教研,即“前喻型教师文化”则是指以创新为主要特征、在面向未来的开放中不断进取的教师文化类型。“前喻型教师文化”更适应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背景,校本教研理念不谋而合。而传统教师文化则更多地表现出“后喻型教师文化”的特征。现将前喻型教师文化与校本教研如何相辅相成,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教师文化研究由较单一僵化的、工具性价值取向走向了多元、灵活和丰富,校本教研活动中使教师在研究中成为教育教学主动参与者、生命发展与质量提升的主体性价值体验。其次,教师文化研究由单一的个人研究走向了交流合作的团队研究,校本教研需要学校教师的广泛参与、合作,个体的发展带动团队的进步,而团队的发展也促进个体的进步,有机会与别人交流与分享“协同团队”的理念正逐步受到学校管理者和教育研究者的重视。最后,校本教研活动开展逐渐提高教师在研究中的自主参与性,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逐渐增多,作为校本教研主体的教师开始主动地创造充满活力的新的教师文化。
二、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构建的教师文化
1.在个性中开展学习。校本教研研究的问题是实践问题,基于课堂选择小而具体的问题进行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事,即教师应选择那些最具研究可行性、自己能通过各种手段去操作和实施、符合个人研究能力和水平的问题进行研究。这样的实践问题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能够支撑,不会成为自己的额外负担,才与学生的困惑和需求息息相关,才能真正成为改善和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有力武器。基于实践问题,教师个性化学习展开,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查阅和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融入理论,让理论学习面向教育实践,走进教育实践,最终让两者在教师身上找到相遇点、融合点与生发点,实现教育的理论认识与感性经验的直接互动。
2.在对话中寻求理解。教师每天要备课、上课、批阅、辅导,还要对学生进行方方面面的教育,要与学生个别谈话或与家长沟通。面临错综复杂的教育现象,并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不能信手拈来加以研究,需要遴选和鉴别,就需要邀请同事进入自己的情境或请教于教研员,通过对话,教师围绕教学活动、教育事件、教育问题与学生发展等方面发难,营造一种同伴互助和畅所欲言的氛围,激发教师之间产生问题意识,并运用抽象思维进行比较、分析、质疑中探索问题的本质,达成共同回应、共同理解,终将纳入教研的视野。
3.在反思中勇于批判。纵观教育名师的成长,就是“经验+反思”。教师的反思性实践包括教学实录反思和自我反思。观看教学录像,并带着问题“教师是否考虑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呈现和教学方法选择是否学生所喜爱,教学时间的安排是否灵活、教学资源的分配是否合理;课堂氛围是否活跃,教学评价是否及时和到位等”去思索。自我反思则是通过文字方式理性表达教学中的得失困惑、班主任工作中的检验教训、家访后的所思所惑、听课培训后的收获体会等。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4.在教学中研究创造。教师的劳动本来就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本身就需要分析事实和有预见性,就能规避教育过程中有代表性而又非常严重的缺点—意外事件。没有预见,就没有创造,就没有丰富而完满的精神生活,就不会对教师工作发生兴趣。要在年复一年的、枯燥乏味的教学事件中都有些新的发现和新的志向,探索到最有价值的最细腻的教学现象,学会聚合头脑风暴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生开出不同的处方,才能发挥教师们的实践研究和创新。
三、校本教研中实施有效途径
1.个人教学经验自主研究。教师按教龄划分为个阶段:入职阶段(0-5年),成长阶段(5-10年),基本成熟階段(10-20年,成熟阶段(20年及以上)。随着教师的成长成熟,其校本教研文化自觉水平也在逐步提升。譬如,年轻教师上岗后的第一节公开课的教学模式“鹦鹉学舌”,老教师的评价就是“什么都不指导,一点文化味都没有”,然后开始阅读,并经历“他律”到“自律”再到“入心”三个阶段。运用任务驱到模式,有经验教师介绍读物,养成阅读习惯。读过后和同行交流,在教研活动中现学现用。接下来,源于自觉阅读。主动搜索名家名师及杂质推荐书目,逐步确定教学的主要方向。最后,开始主题阅读,对各家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保持敏锐嗅觉,促进思想形成,促进深层次的思考。
2.校本教研采用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学科组和年级组。法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就是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例如,在进行同伴互助教研时,教师七嘴八舌提问题,各抒己见,互动碰撞火花,激发教师的思维活跃,从而促进教师反思和实践中转化为教研行为。为了上好一节课,我是一辈子都在备课。学科组和年纪组组长是由教学经验丰富并有一定理论知识教师担任,在小学他们与教师之间的行政关系不显著,没有升学的压力,保持亲密的心理距离和友好的长辈关系。在小学的日常活动中开展教育沙龙、教学观摩、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经验交流、集体备课等,实现组长对教师发展的帮助和提升,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互动,将个人难题转化为集体难题,借助教师集体智慧解决教学问题。
3.课程改革实施。十个指头有长短,山中树木有高低。课改就是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授课内容和教师。譬如,固定时间和天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课程,课程可以分为智力、德育、美育、艺术、中华文化等内容,教师根据自己所上科目和特长开发相关特色课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和兴趣。然而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参加课改,教师是普普通通的人,也有时间、空间、精力等方面限制。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讲:“教师跟所有人一样,他也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学校面对升学压力和老龄化严重现象,选用学历偏低和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担任边缘学科课程。新课改的实施,所有课程一视同仁和共同发展,使得原本打算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教师们改变传统理念。例如,农村留守儿童多,缺少亲情和家庭温暖,经验丰富和和蔼的老教师可以开展“中国传统美德教育”课程,在班级创建“尊重、关爱、体贴、信赖”情感教育文化,以文化人,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阅读兴趣。少数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通过联盟抱团发展,没有艺术课程老师的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同步听课、同步互动,而选取年长和慈爱教师辅导和感化学生,使教师有了存在感和幸福感,解决小规模学校的困境和难题。
参考文献:
[1]李小红.立足校本视野追求个人意义———关于“什么样的校本教研才有效”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8(5)
[2]刘黎.基于名师工作室的校本教研文化建设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3)
[3]张良才.基于校本教研引领的教师自主发展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03
作者简介:雷吉红(1985—),女,苗族,贵州安顺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