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动力,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之一。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特别是新课程的课堂实施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如何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的结合,对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对这个课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希望能给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多媒体;结合
在传统观念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渗入到课堂的教学,或者说在课堂中如何把握好信息技术,使他成为我们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发挥其特长和优势,避免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负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以及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1 信息技术会让课堂教学实现更大的价值
本文所说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基于智能和多媒体的教育教学设备以及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力求实现信息技术手段与各个学科的课堂全面溶合,并总结出实现整合的可行性方案。以达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和谐愉快的自主式学习过程,努力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良性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从观念上、实践上等诸多方面都引发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层次变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探究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事实的存在,信息技术会让课堂教学实现更大的价值,同学们的学习氛围会更有效率。
2 如何让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结合更加紧密
信息技术不能脱离于传统教学方式而独立存在,信息技术是传统教学方式延伸和补充。如当前一些教师,常常在一节课中从头到尾使用电教手段,一节课下来,黑板上几乎很少留下字;还有的教师过于看重课件、影像资料的作用,对实验、演示关注甚少,非常缺乏做实验演示的基本功。可以说,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可以迅速存储、提取,在服务教学上发挥了不小作用。但电子文稿虽好,在屏幕上的呈现却是稍纵即逝的,不及板书能留下一节课完整的轨迹,满足学生对本课的反思性学习。另外,课件制作得再好,毕竟是虚拟的。例如,精心拍摄的实验或演示过程的录像,有着近乎完美的画面。但过分追求实验演示录像的完美,不免有些舍本逐末。完美的实验演示录像是一种教学资源,但课堂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失误,或因特殊原因带来的与预期不同的结果,更是一种教学资源,而且是生动的、生成的、不可多得的教育机缘。抓住机缘,及时实施教育,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科学课探究金属钠的性质演示实验时,把钠放于煤油中,可以使学生感知钠的化学性质是活泼的;用刀切割钠,可以使学生感知钠的硬度。另外,在有水的烧杯中放入酚酞,再将金属钠放入其中,让学生观察。通过用眼睛看,学生可发现钠的周围不断产生气泡,认识这是一个产生气体的反应;钠浮于水面,认识钠的比重比水轻;水溶液逐渐变为粉红色认识这是个产生碱性物质的化学反应。通过用耳朵听,学生可听到,产生气泡的“嗤嗤”声。通过用手触摸,学生可发现这是一个放热反应。这些实践活动的效果是放映影像资料所不能达到的。在真切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应的知识,而且学到了观察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方法,同时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过程。当然教学过程中,教室后面的学生可能看不清实验现象,授课教师可以用视频摄像仪对准烧杯,将变化呈现在屏幕上,这种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媒体的整合,实现了两种手段的优势互补,可谓相得益彰。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活动中必须承认,越真实、越富于过程的实践活动,才越能引发学生多视角、多层面的思考。信息技术在过程、实践、体验方面只有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效的结合,才能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3 让信息技术的不足化为动力
信息技术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和实用性,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并不能完全取代黑板,必要的板书设计也是相当重要的 是教师教学是否严谨的表现之一,是一堂课知识体系的浓缩。现在的课件很少设计板书,学生始终无法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这样很容易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再者,就是受客观条件和个人因素的制约,学科教师能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仅占少数,而帮助其制作的专业人员又对教学内容不熟悉,致使课件很难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意图,课堂教学很难取得实效。还有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用多媒体技术来完成教学,有些教学内容如果用实物、模型、挂图或投影演示同样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不必一味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另外,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形成,只能通过实际训练才能获得,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临时装片制作,标本制作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做才能达到要求,必须经过反复操作才能熟练。
当然,我们在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几乎是教师在课前课后倾注了大量的时间,而学生的参与相对比较少,这也是不足的方面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尽可能让学生在获得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及运用信息技术等方面得到一点训练。另外,多媒体课堂上,教师的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课件操作上,师生间的互动有名无实,学生与教师的正常交流受阻,课堂有时不翻课本,更谈不上阅读、思考,学生思维发展大打折扣。
多媒体的应用除了课件和板书外,多媒体教室的设计也是重要因素,现在学校多媒体教室设计还有不合理之处是灯光和投影仪、黑板间的配合较差,上课时不停开关灯,效果不佳,学生做笔记困难等视觉容易疲劳。要有好的课件、投影机灯泡对投影效果很关键,但很贵,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室设计是关键,教师讲课水平和课堂控制能力是基础。鉴于以上问题.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3.1 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培训力度使每位一线教师都能得心应手地制作课件。
3.2 开展集体备课,教师协作构建整体课件体系。 3.3 课件具体制作中,应将激发学生兴趣的真实问题引入课堂全方位开展师生互动;给足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不要盲目追求信息量、多样化;
3.4 课件板书要直观、简单、醒目,基本反映本课知识体系;课件制作要体现多元评价机制,如课堂观察、测试练习、学生练习评价和学生体验与反思等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训练;必要时,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以达到教学方式的有效整合。
3.5 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合适的多媒体辅助教学量力而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模式。
3.6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要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劳,所以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必须对画面上的信息加以限制,做到界面制清晰节约。
4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信息技术产生,促进了当代教育方法和思想的飞跃。作为一线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画龙点睛之作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工具。
4.1 在疑点中点拨成为“点睛之作”。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场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流程,特别是不应拘泥于预设好的基于多媒体或网络环境下的“呆板”固定的教学流程。而应即时捕捉并理智地把有效的生成资源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盘活资源,激发灵性,丰富课堂的内涵,拓展生成的空间。
【课堂案例】在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课中讲到人能听到声音频率范围在20赫兹到 20000赫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能听到声音频率范围越来越窄。根据常识学生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怎么验证呢?此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频率20赫兹时,有6位学生说听到了,而在播放30赫兹音乐时大部分学生都说听到了,有3位和教师听不到,直到播放50赫兹时,教师和所有的学生才都听到了。如此的重复播放引导,老师和同学们就可以在视频、音频的冲击下用眼睛、耳朵、心灵去思考、想像、品味、揣摩,闪现了教者驾御信息技术的能力和面对点睛之处巧妙点拨的智慧与灵性。
4.2 在有限时空里生成无限的想象。生动的课堂,其教学重心和理念的转变,但教学时间、空间却不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敏锐地去捕捉、去发现每一个新的课堂运用现在技术的闪亮点,更要以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知识储备、平实的教育技术能力在有限的时空随机应变,瞬间点化生成。
4.3 在学生认知冲突中生成“点睛之作”。课堂知识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凭借,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研究课堂知识,并通过学习课堂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发现,学会学习,学会拓展。由于学生时代、经历、经验、个性的差异,给了他们多元解读的机会和空间,对课堂的解读呈现了多元的态势,认知冲突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
总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激活思维,提高学生探究的质量,为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多媒体;结合
在传统观念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渗入到课堂的教学,或者说在课堂中如何把握好信息技术,使他成为我们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发挥其特长和优势,避免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负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以及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1 信息技术会让课堂教学实现更大的价值
本文所说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基于智能和多媒体的教育教学设备以及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力求实现信息技术手段与各个学科的课堂全面溶合,并总结出实现整合的可行性方案。以达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和谐愉快的自主式学习过程,努力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良性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从观念上、实践上等诸多方面都引发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层次变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探究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事实的存在,信息技术会让课堂教学实现更大的价值,同学们的学习氛围会更有效率。
2 如何让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结合更加紧密
信息技术不能脱离于传统教学方式而独立存在,信息技术是传统教学方式延伸和补充。如当前一些教师,常常在一节课中从头到尾使用电教手段,一节课下来,黑板上几乎很少留下字;还有的教师过于看重课件、影像资料的作用,对实验、演示关注甚少,非常缺乏做实验演示的基本功。可以说,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可以迅速存储、提取,在服务教学上发挥了不小作用。但电子文稿虽好,在屏幕上的呈现却是稍纵即逝的,不及板书能留下一节课完整的轨迹,满足学生对本课的反思性学习。另外,课件制作得再好,毕竟是虚拟的。例如,精心拍摄的实验或演示过程的录像,有着近乎完美的画面。但过分追求实验演示录像的完美,不免有些舍本逐末。完美的实验演示录像是一种教学资源,但课堂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失误,或因特殊原因带来的与预期不同的结果,更是一种教学资源,而且是生动的、生成的、不可多得的教育机缘。抓住机缘,及时实施教育,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科学课探究金属钠的性质演示实验时,把钠放于煤油中,可以使学生感知钠的化学性质是活泼的;用刀切割钠,可以使学生感知钠的硬度。另外,在有水的烧杯中放入酚酞,再将金属钠放入其中,让学生观察。通过用眼睛看,学生可发现钠的周围不断产生气泡,认识这是一个产生气体的反应;钠浮于水面,认识钠的比重比水轻;水溶液逐渐变为粉红色认识这是个产生碱性物质的化学反应。通过用耳朵听,学生可听到,产生气泡的“嗤嗤”声。通过用手触摸,学生可发现这是一个放热反应。这些实践活动的效果是放映影像资料所不能达到的。在真切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应的知识,而且学到了观察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方法,同时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过程。当然教学过程中,教室后面的学生可能看不清实验现象,授课教师可以用视频摄像仪对准烧杯,将变化呈现在屏幕上,这种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媒体的整合,实现了两种手段的优势互补,可谓相得益彰。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活动中必须承认,越真实、越富于过程的实践活动,才越能引发学生多视角、多层面的思考。信息技术在过程、实践、体验方面只有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效的结合,才能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3 让信息技术的不足化为动力
信息技术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和实用性,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并不能完全取代黑板,必要的板书设计也是相当重要的 是教师教学是否严谨的表现之一,是一堂课知识体系的浓缩。现在的课件很少设计板书,学生始终无法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这样很容易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再者,就是受客观条件和个人因素的制约,学科教师能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仅占少数,而帮助其制作的专业人员又对教学内容不熟悉,致使课件很难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意图,课堂教学很难取得实效。还有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用多媒体技术来完成教学,有些教学内容如果用实物、模型、挂图或投影演示同样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不必一味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另外,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形成,只能通过实际训练才能获得,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临时装片制作,标本制作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做才能达到要求,必须经过反复操作才能熟练。
当然,我们在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几乎是教师在课前课后倾注了大量的时间,而学生的参与相对比较少,这也是不足的方面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尽可能让学生在获得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及运用信息技术等方面得到一点训练。另外,多媒体课堂上,教师的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课件操作上,师生间的互动有名无实,学生与教师的正常交流受阻,课堂有时不翻课本,更谈不上阅读、思考,学生思维发展大打折扣。
多媒体的应用除了课件和板书外,多媒体教室的设计也是重要因素,现在学校多媒体教室设计还有不合理之处是灯光和投影仪、黑板间的配合较差,上课时不停开关灯,效果不佳,学生做笔记困难等视觉容易疲劳。要有好的课件、投影机灯泡对投影效果很关键,但很贵,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室设计是关键,教师讲课水平和课堂控制能力是基础。鉴于以上问题.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3.1 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培训力度使每位一线教师都能得心应手地制作课件。
3.2 开展集体备课,教师协作构建整体课件体系。 3.3 课件具体制作中,应将激发学生兴趣的真实问题引入课堂全方位开展师生互动;给足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不要盲目追求信息量、多样化;
3.4 课件板书要直观、简单、醒目,基本反映本课知识体系;课件制作要体现多元评价机制,如课堂观察、测试练习、学生练习评价和学生体验与反思等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训练;必要时,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以达到教学方式的有效整合。
3.5 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合适的多媒体辅助教学量力而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模式。
3.6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要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劳,所以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必须对画面上的信息加以限制,做到界面制清晰节约。
4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信息技术产生,促进了当代教育方法和思想的飞跃。作为一线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画龙点睛之作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工具。
4.1 在疑点中点拨成为“点睛之作”。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场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流程,特别是不应拘泥于预设好的基于多媒体或网络环境下的“呆板”固定的教学流程。而应即时捕捉并理智地把有效的生成资源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盘活资源,激发灵性,丰富课堂的内涵,拓展生成的空间。
【课堂案例】在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课中讲到人能听到声音频率范围在20赫兹到 20000赫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能听到声音频率范围越来越窄。根据常识学生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怎么验证呢?此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频率20赫兹时,有6位学生说听到了,而在播放30赫兹音乐时大部分学生都说听到了,有3位和教师听不到,直到播放50赫兹时,教师和所有的学生才都听到了。如此的重复播放引导,老师和同学们就可以在视频、音频的冲击下用眼睛、耳朵、心灵去思考、想像、品味、揣摩,闪现了教者驾御信息技术的能力和面对点睛之处巧妙点拨的智慧与灵性。
4.2 在有限时空里生成无限的想象。生动的课堂,其教学重心和理念的转变,但教学时间、空间却不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敏锐地去捕捉、去发现每一个新的课堂运用现在技术的闪亮点,更要以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知识储备、平实的教育技术能力在有限的时空随机应变,瞬间点化生成。
4.3 在学生认知冲突中生成“点睛之作”。课堂知识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凭借,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研究课堂知识,并通过学习课堂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发现,学会学习,学会拓展。由于学生时代、经历、经验、个性的差异,给了他们多元解读的机会和空间,对课堂的解读呈现了多元的态势,认知冲突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
总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激活思维,提高学生探究的质量,为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