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注水现象”已经发展到了令人深恶痛绝的程度。小到一张简历、大到政府报表,从高校教授职称申报的材料到荧屏上林林总总被拖长了的电视剧,无论是屠夫案板上的猪肉还是作家笔下的小说,随时可以感受注水现象的种种景观。在这里,真理可以被膨化,数据则成为随意伸缩的弹簧;无数个寂寞的夜里,我们都可以领略电视购物广告中那些不断发生“革命”的种种产品之魔力,甚至于城市偏远区域的陋室,也会在街头的招牌上演绎帝王辉煌宫殿的舒适……愤慨的人们痛斥价值的沦丧和信仰的崩坏,似乎现实生活中物质世界的堕落,全是精神生活里抽象的观念造就的结果。
悖论中的“注水现象”
我坚持认为,任何一种蔚然成观、屡禁不止的社会现象,都有其相应的社会原因,任何道德和价值的形式,也都是由特定的社会条件造就的。仅仅把注水现象理解为一种道德退化或者价值沦丧的看法,乃是一种放弃追究其真实社会根源的批评方式。
简单地说,注水现象乃是当前社会不合理游戏规则下的合理化诉求的一种产物。这个过程是悖论的,这个结果是令人吃惊的,但是,它是可以分析和理解的。
事实上,中国社会中的注水现象,大致可以分成四种类型:与官僚主义的官场规则相关的政府注水现象(虚报的数据、各类形象工程、夸大其词的政绩……);与圈钱主义的市场规则相关的商品注水现象(注水猪肉、被翻新的电子产品、盗版的品牌、掺假的奶粉……);与实用主义的职业规则相关的自我注水现象(过于丰富的简历、空洞无物的论文、头衔满天的名片……);与媚俗主义的美学规则相关的文化注水现象(变成了心得体会的国学读物、破解了历史之谜的朝代传奇、故作高深的创业演剧、有场面无内涵的大片视觉盛宴……)。
我们常常感叹注水现象已经成为行业规则。这种感叹掩盖了这样一种事实:注水现象并不是规则本身,相反,它是不同领域内不合理的游戏规则的产物。
在各领域中的突出表现
在行政领域,官僚主义的风行,使得不同部门之间真实信息的交换与申报变得异常艰难。在尚未建立完整的问责制的政治领域中,“责任”就是针对上级领导的,而不是针对下层百姓的。被夸大的成绩,不仅仅为自己增光,也突出了上级领导的指挥才干和管理能力。无论是来自基层部门的注水汇报还是来自上层部门的注水奖励,都是对官僚主义规则的适应和妥协。相反,不适应这个规则,就会被逐出游戏,失去在这个领域的生存权和话语权。
在经济领域,“市场”仅仅被当作一种资本运行机制,似乎是脱离了民生和社会的、独立自主的、纯粹与利润相关的场所。市场的管理,乃是注重“市场秩序”的维护,而并不包含维护市场道德的因素——这仿佛是说,只要守秩序地“抢钱”就是没有问题的,而“抢钱”本身并不存在令人诟病的东西。在这里,“市场”只是一个物品的交换流通而变钱的领域,产品的市场流通机制与产品的社会使用过程被看作是两个领域的东西。作为“商品”的产品只要能带来利润,它的使用过程就被市场规则忽略了。于是,获取金钱多少的竞争代替了商品好坏的竞争。这必然造成注水现象的发生:注水也成为不得不对这种市场规则进行服从的方式。首先是生存,然后是利润,这是市场注水现象背后的成因。
在职业领域,实用主义的用人原则和求职规则,使得“职业操守”变成了蒙尘的壁画。自顾自的学校教育,常常让毕业生不得不重新装修自己;没有查实求证机制的评审方式,给申请人预留了注水乃至灌水的空间。“做一个有用的人”,变成了职业规划的核心;“只要有用就可以了”,则成为职位设计的唯一法则。于是,“伪装有用”,成为自我求职和晋升的敲门砖。
在文化领域,叫座即可、不求叫好的媚俗主义规则,让艺术家的创作本身失去了价值。在这里,媚俗主义乃是圈钱主义在文化市场中运作的替身。文化消费的“快乐哲学”,养育了只会接受偶像和闹剧的眼睛,也相应形成了“抵抗沉重”、“反对深沉”的风尚。“膨化美学”变成了不得不遵守的注水宝典。
一味谴责“注水”本身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显然,官僚主义、圈钱主义、实用主义和媚俗主义,相互维系、互相勾连,构造了一种巨大的社会潜规则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我们发现了一种可怕的逻辑:注水现象已经不得不成为现代社会的生存机制。或者换一种说法,“注水”成为一个人、一个部门、一个团体或者一个企业融入社会体制的途径之一。
“注水”作为一种单纯的社会行为,其核心的文化意义,并不在于凸显出道德和价值观念的问题,而在于,它暴露出合理性的诉求不得不遵照非合理性的规则来实现的悖论。从毕业生的简历到官员的报表,一直到万元起点的CSSCI杂志论文的发表,操守已经成为“无谓牺牲”的代名词。
所以,如果我们不去谴责“注水”行为背后的现代社会管理规则和组织规则的不合理,而只是一味地谴责“注水”本身,也就不免恒久陷入这样的一种迷惑:为什么“注水”现象如此缠绵顽强无法禁绝呢?
更有趣的是,“注水”本身也会暗中腐蚀它所赖以生存的各种潜规则。这种“腐蚀”,表现为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公信降低”的过程。人们日益学会了用怀疑和恶意来揣测政府公告、花边新闻和堂皇头衔,“注水”在养育着对“注水”的抵制和颠覆——但是,这种“腐蚀”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在降低公信力的同时,也在毁坏现代风险社会的生存基础,毁坏人们的安全感和价值感。对此,我们宜思之深而忧之甚啊。(作者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悖论中的“注水现象”
我坚持认为,任何一种蔚然成观、屡禁不止的社会现象,都有其相应的社会原因,任何道德和价值的形式,也都是由特定的社会条件造就的。仅仅把注水现象理解为一种道德退化或者价值沦丧的看法,乃是一种放弃追究其真实社会根源的批评方式。
简单地说,注水现象乃是当前社会不合理游戏规则下的合理化诉求的一种产物。这个过程是悖论的,这个结果是令人吃惊的,但是,它是可以分析和理解的。
事实上,中国社会中的注水现象,大致可以分成四种类型:与官僚主义的官场规则相关的政府注水现象(虚报的数据、各类形象工程、夸大其词的政绩……);与圈钱主义的市场规则相关的商品注水现象(注水猪肉、被翻新的电子产品、盗版的品牌、掺假的奶粉……);与实用主义的职业规则相关的自我注水现象(过于丰富的简历、空洞无物的论文、头衔满天的名片……);与媚俗主义的美学规则相关的文化注水现象(变成了心得体会的国学读物、破解了历史之谜的朝代传奇、故作高深的创业演剧、有场面无内涵的大片视觉盛宴……)。
我们常常感叹注水现象已经成为行业规则。这种感叹掩盖了这样一种事实:注水现象并不是规则本身,相反,它是不同领域内不合理的游戏规则的产物。
在各领域中的突出表现
在行政领域,官僚主义的风行,使得不同部门之间真实信息的交换与申报变得异常艰难。在尚未建立完整的问责制的政治领域中,“责任”就是针对上级领导的,而不是针对下层百姓的。被夸大的成绩,不仅仅为自己增光,也突出了上级领导的指挥才干和管理能力。无论是来自基层部门的注水汇报还是来自上层部门的注水奖励,都是对官僚主义规则的适应和妥协。相反,不适应这个规则,就会被逐出游戏,失去在这个领域的生存权和话语权。
在经济领域,“市场”仅仅被当作一种资本运行机制,似乎是脱离了民生和社会的、独立自主的、纯粹与利润相关的场所。市场的管理,乃是注重“市场秩序”的维护,而并不包含维护市场道德的因素——这仿佛是说,只要守秩序地“抢钱”就是没有问题的,而“抢钱”本身并不存在令人诟病的东西。在这里,“市场”只是一个物品的交换流通而变钱的领域,产品的市场流通机制与产品的社会使用过程被看作是两个领域的东西。作为“商品”的产品只要能带来利润,它的使用过程就被市场规则忽略了。于是,获取金钱多少的竞争代替了商品好坏的竞争。这必然造成注水现象的发生:注水也成为不得不对这种市场规则进行服从的方式。首先是生存,然后是利润,这是市场注水现象背后的成因。
在职业领域,实用主义的用人原则和求职规则,使得“职业操守”变成了蒙尘的壁画。自顾自的学校教育,常常让毕业生不得不重新装修自己;没有查实求证机制的评审方式,给申请人预留了注水乃至灌水的空间。“做一个有用的人”,变成了职业规划的核心;“只要有用就可以了”,则成为职位设计的唯一法则。于是,“伪装有用”,成为自我求职和晋升的敲门砖。
在文化领域,叫座即可、不求叫好的媚俗主义规则,让艺术家的创作本身失去了价值。在这里,媚俗主义乃是圈钱主义在文化市场中运作的替身。文化消费的“快乐哲学”,养育了只会接受偶像和闹剧的眼睛,也相应形成了“抵抗沉重”、“反对深沉”的风尚。“膨化美学”变成了不得不遵守的注水宝典。
一味谴责“注水”本身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显然,官僚主义、圈钱主义、实用主义和媚俗主义,相互维系、互相勾连,构造了一种巨大的社会潜规则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我们发现了一种可怕的逻辑:注水现象已经不得不成为现代社会的生存机制。或者换一种说法,“注水”成为一个人、一个部门、一个团体或者一个企业融入社会体制的途径之一。
“注水”作为一种单纯的社会行为,其核心的文化意义,并不在于凸显出道德和价值观念的问题,而在于,它暴露出合理性的诉求不得不遵照非合理性的规则来实现的悖论。从毕业生的简历到官员的报表,一直到万元起点的CSSCI杂志论文的发表,操守已经成为“无谓牺牲”的代名词。
所以,如果我们不去谴责“注水”行为背后的现代社会管理规则和组织规则的不合理,而只是一味地谴责“注水”本身,也就不免恒久陷入这样的一种迷惑:为什么“注水”现象如此缠绵顽强无法禁绝呢?
更有趣的是,“注水”本身也会暗中腐蚀它所赖以生存的各种潜规则。这种“腐蚀”,表现为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公信降低”的过程。人们日益学会了用怀疑和恶意来揣测政府公告、花边新闻和堂皇头衔,“注水”在养育着对“注水”的抵制和颠覆——但是,这种“腐蚀”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在降低公信力的同时,也在毁坏现代风险社会的生存基础,毁坏人们的安全感和价值感。对此,我们宜思之深而忧之甚啊。(作者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