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天清晨,穿着各异的农民或乘坐公共汽车,或骑摩托车、自行车,从四面八方赶往一家家工厂,向各自的工作车间走去。傍晚,下班的农民,结伴而归,一路欢声笑语。“流动”的农民,成了璧山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867个工业生产企业,使璧山县11万名农民“洗脚上田”成为产业工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43.46%。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278元,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在企业的工资性收入。
刘贵江是丁家镇八寿村五组农民,今年37岁。1999年以前,他除了种地,没有任何其他特长。
“4亩地,收获4000斤谷子,2000斤红苕、玉米,偶尔到外地打工,一年下来也就4000多块钱的收入,勉强过日子。”回想过去,刘贵江直摇头,“5口人住在4间破烂的土墙房里,房子通风不好,80多岁的父母经常生病,还没钱看。”
刘贵江一家命运的改变始于1999年。
“这年,从重庆来了一个大老板,在离我家3里路远的马坊镇,办起了重庆名发汽车配件公司。”刘贵江说,“没想到,我竟然成了公司的第一批工人,干起了汽车排气管试压工作。”
庄稼人老实本分、吃苦耐劳,尽管只有初中文化,但刘贵江钻研技术的劲头特别大。没几个月,他便掌握了汽车排气管试压的全部技术,很快就当上了小组长,月工资800多元。
“白天上班,傍晚回家,挺安逸。”不过,刘贵江的这种日子很快就被打破了。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公司由马坊镇搬到了成渝高速路旁的丁家镇。刘贵江从公司回家要走20多里路,不能每天回家。
为了解决适用人才的夫妻分居问题,2002年10月,公司录用刘贵江的妻子周兴芳进公司当了工人,并分给他们30平方米的单间房,配备了锅、碗、瓢、盆。这样,刘贵江夫妇就以厂为家了。
现在,刘贵江夫妇月收入2400多元,除日常开支、供孩子读书、给老人看病外,每月有1000多元的节余。去年,他用2万多元钱,建起了一楼一底的砖混结构房,父母搬进新房后,身子好多了。
位于青杠街道的重庆顾地塑胶公司,有一个农民“白领”,是公司的产品质量总检。她叫何世兰,今年30岁。
前几年,何世兰所在的中兴村七组的土地,被国家征用,她成为了失地农民。
2000年年初,顾地塑胶公司投产,何世兰到这家公司当了一名塑料挤出操作工。丈夫陈刚也在当地一家机械加工企业找到了工作。
以前拿惯锄头,现在操作机器,起初,何世兰不知所措,但她生性不服输,很快就掌握了塑料生产全套技术。
半年后,何世兰被调到了公司质管部,当上了塑料挤出质量检验员,负责塑料挤出工序的质量检验。一年后,她被公司破格提拔为产品质量检验总检,担起了公司塑料产品从生产到出厂的质量总检验的重担。
现在,何世兰和丈夫每月收入近3000元。前年6月,他们用工资收入和自家土地征用补偿费,花10万多元在街上买了一套商品房,并将公婆从农村接来一起居住。两口子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函授大学学习。
“公司给我们办理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并即将办理失业保险,尽管每月我要付近百元的各种保险费用,但却彻底解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何世兰满脸笑意。
2003年4月,璧城街道大岚村30岁的农民曾维高,既高兴,又烦恼。
高兴的是,妻子生下了“龙凤胎”,这是许多农村人梦寐以求的好事。烦恼的是,家里条件差,要把这两个宝贝抚养成人,没几个钱是不行的。
曾维高一家5口住在3间土房子里,一台14黑白电视机成了惟一的奢侈品。
看着两个张开嘴巴的孩子,再看看这个破烂的家,曾维高心急如焚。
两个孩子开始走路后,曾维高决定让岳母和妻子照料孩子,自己到附近的“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去找一份工作。他知道,工业园里制鞋企业多,村里许多年轻人都在那里上班,而自己以前学过制鞋技术。
今年年初,曾维高顺利进入重庆长庆鞋业公司,因其熟悉鞋样设计技术,深受总经理张庆的赏识,让他专门从事鞋样设计。
曾维高如鱼得水,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很快就设计出了4种款式新颖的皮鞋,受到同行的赞誉。为此,公司破例为他单独安排了一间设计室兼宿舍。如今,曾维高已成为了鞋样设计技术主管,并担任了车间主任,月薪2000元。
有了工资收入,日子过得滋润了,两个孩子也长得十分乖巧,曾维高每半个月就回家与儿子、女儿亲热亲热。“等孩子稍微长大一点后,老婆也可以到鞋都工业园来找份工作,两口子1个月至少可以存2000块钱。这样,两个孩子今后读书就不愁学费了,还可以在县城按揭一套商品房,过上城市生活。”曾维高露出了灿烂笑容。
如今漫步在璧山县城的大街小巷,看着那些穿戴时髦,满口“配额”、“BA”、“QC”、“依妹儿”等新名词的姑娘、小伙儿,你能分得出谁是城里人,谁是乡下人吗?
4867个工业生产企业,使璧山县11万名农民“洗脚上田”成为产业工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43.46%。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278元,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在企业的工资性收入。
刘贵江是丁家镇八寿村五组农民,今年37岁。1999年以前,他除了种地,没有任何其他特长。
“4亩地,收获4000斤谷子,2000斤红苕、玉米,偶尔到外地打工,一年下来也就4000多块钱的收入,勉强过日子。”回想过去,刘贵江直摇头,“5口人住在4间破烂的土墙房里,房子通风不好,80多岁的父母经常生病,还没钱看。”
刘贵江一家命运的改变始于1999年。
“这年,从重庆来了一个大老板,在离我家3里路远的马坊镇,办起了重庆名发汽车配件公司。”刘贵江说,“没想到,我竟然成了公司的第一批工人,干起了汽车排气管试压工作。”
庄稼人老实本分、吃苦耐劳,尽管只有初中文化,但刘贵江钻研技术的劲头特别大。没几个月,他便掌握了汽车排气管试压的全部技术,很快就当上了小组长,月工资800多元。
“白天上班,傍晚回家,挺安逸。”不过,刘贵江的这种日子很快就被打破了。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公司由马坊镇搬到了成渝高速路旁的丁家镇。刘贵江从公司回家要走20多里路,不能每天回家。
为了解决适用人才的夫妻分居问题,2002年10月,公司录用刘贵江的妻子周兴芳进公司当了工人,并分给他们30平方米的单间房,配备了锅、碗、瓢、盆。这样,刘贵江夫妇就以厂为家了。
现在,刘贵江夫妇月收入2400多元,除日常开支、供孩子读书、给老人看病外,每月有1000多元的节余。去年,他用2万多元钱,建起了一楼一底的砖混结构房,父母搬进新房后,身子好多了。
位于青杠街道的重庆顾地塑胶公司,有一个农民“白领”,是公司的产品质量总检。她叫何世兰,今年30岁。
前几年,何世兰所在的中兴村七组的土地,被国家征用,她成为了失地农民。
2000年年初,顾地塑胶公司投产,何世兰到这家公司当了一名塑料挤出操作工。丈夫陈刚也在当地一家机械加工企业找到了工作。
以前拿惯锄头,现在操作机器,起初,何世兰不知所措,但她生性不服输,很快就掌握了塑料生产全套技术。
半年后,何世兰被调到了公司质管部,当上了塑料挤出质量检验员,负责塑料挤出工序的质量检验。一年后,她被公司破格提拔为产品质量检验总检,担起了公司塑料产品从生产到出厂的质量总检验的重担。
现在,何世兰和丈夫每月收入近3000元。前年6月,他们用工资收入和自家土地征用补偿费,花10万多元在街上买了一套商品房,并将公婆从农村接来一起居住。两口子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函授大学学习。
“公司给我们办理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并即将办理失业保险,尽管每月我要付近百元的各种保险费用,但却彻底解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何世兰满脸笑意。
2003年4月,璧城街道大岚村30岁的农民曾维高,既高兴,又烦恼。
高兴的是,妻子生下了“龙凤胎”,这是许多农村人梦寐以求的好事。烦恼的是,家里条件差,要把这两个宝贝抚养成人,没几个钱是不行的。
曾维高一家5口住在3间土房子里,一台14黑白电视机成了惟一的奢侈品。
看着两个张开嘴巴的孩子,再看看这个破烂的家,曾维高心急如焚。
两个孩子开始走路后,曾维高决定让岳母和妻子照料孩子,自己到附近的“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去找一份工作。他知道,工业园里制鞋企业多,村里许多年轻人都在那里上班,而自己以前学过制鞋技术。
今年年初,曾维高顺利进入重庆长庆鞋业公司,因其熟悉鞋样设计技术,深受总经理张庆的赏识,让他专门从事鞋样设计。
曾维高如鱼得水,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很快就设计出了4种款式新颖的皮鞋,受到同行的赞誉。为此,公司破例为他单独安排了一间设计室兼宿舍。如今,曾维高已成为了鞋样设计技术主管,并担任了车间主任,月薪2000元。
有了工资收入,日子过得滋润了,两个孩子也长得十分乖巧,曾维高每半个月就回家与儿子、女儿亲热亲热。“等孩子稍微长大一点后,老婆也可以到鞋都工业园来找份工作,两口子1个月至少可以存2000块钱。这样,两个孩子今后读书就不愁学费了,还可以在县城按揭一套商品房,过上城市生活。”曾维高露出了灿烂笑容。
如今漫步在璧山县城的大街小巷,看着那些穿戴时髦,满口“配额”、“BA”、“QC”、“依妹儿”等新名词的姑娘、小伙儿,你能分得出谁是城里人,谁是乡下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