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有自己的和谐发展规律——系统性和谐、规律性和谐、审美性和谐和教研相长性和谐。与这些规律相应就形成了和谐教学的一般方法——整体法、协同法、审美法和渗透法,而图示法是和谐教学的具体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构成了和谐教学的理论核心,图示法则是和谐教学理论的具体化。
关键词:和谐教学;科学哲学;图示法
一、教学系统性和谐
教学作为一个系统,表现出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或交互性、有序性、动态性、协同性等特征。
整体性是和谐教学的基本特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理论自然科学把自己的自然观尽可能地制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样,和谐教学也要尽可能地将教学过程制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内容和教法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最主要、活生生、有思想的要素。作为主导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把教学系统各个要素的局部功能,特别是学生的主体功能充分调动和协调起来,将各个要素的局部功能转化为整体的功能,从而发挥和谐教学的整体性作用。
关联性或交互性是说,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应该相互作用,消除不应有的对立,彼此渗透、中和与融合,从而达到和谐。在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是至关重要的,紧张的师生关系难以构成和谐教学。关联性要求教师与学生加强联系,深入了解学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要求教师注意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挖掘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动机、态度、理想、价值观)的潜力,比如学生学习努力与否与学习态度有关,而与智力无关;要求教师注意学生之间的互动,促成学生互帮互学、相互促进,比如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学术沙龙和进行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事实证明,这比单纯自学效果好。
有序性是说,和谐的教学必然是井然有序的,杂乱无章不是和谐。一般来说,教学过程是按照“组织教学—讲授—讨论—小结”的程序进行的,倒置就显得混乱。有序性也表现在所教内容中,比如,先概念后原理、先简单后复杂、先易后难。还有,按照规律去教学就是有序,否则就是无序,有序的教学必然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和清晰性。
动态性是指,和谐教学不是静止的学习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教学过程,抓住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即教学任务与学生原有认识水平的矛盾,促使这一矛盾的转化与解决。也就是说,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由教师向学生转化。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自己由主导者变为辅导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思考者。“教学相长”就是以互动促发展的动态教学过程。动态性要求教师通过提问、讨论、参与等方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协同性是说,和谐教学不仅有序、互动,而且各个要素还应该相互协同。教学系统各个要素的作用与协同是和谐的必要条件,只作用不协同,就会产生冲突,只有在协同基础上的作用才会产生同一、产生和谐。比如,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内容与形式的协同。没有协同,也就不会有和谐。
要做到教学系统性和谐,应该把握好8个关系:
1.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既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也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讲授、引导、辅导与指导都要围绕学生进行。学生的学习、实践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与和谐教学是不相容的。
2.导学与自学的关系。导学与自学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的具体化。教师要给学生足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导学中学习,在讨论中学习,在研究中学习,在交流中学习。一句话,在实践中学习。
3.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难的深的内容要精讲,略难略深的要略讲,不难不深的不讲,让学生自学,教师督查。不分内容一概采用一种形式是不可取的。
4.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一味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是不可取的。科研应该包括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而且学术研究对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及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以科研促教学。在教学中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转化为研究成果,以教学促科研。
5.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的关系。教学艺术不等于教学效果,但能够促进教学效果。教学艺术不等于教学水平,但能够反映教学水平。教学是一门艺术,但不能为艺术而忽视教学效果。加强教学艺术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事实上,能够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教师才是好教师。
6.备课与讲课的关系。备课是讲课的前提和基础,备好课才能讲好课。备课的形式有两种:手与脑。手的准备是写出详尽的教案,脑的准备是在脑中形成教案,并不一定要写出来,或者只写一个提纲。我认为,从手到脑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脑的准备是胸有成竹的表现。创造性的教学是不应该受制于教案的。
7.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不是能力,但可以促使能力的发展。获得了知识,还不等于具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8.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内是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课外更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课内与课外是互补关系,忽视那一个都是与和谐教学理论相悖的。和谐教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的统一协同。如果说课内教学主要讲理论,那么课外主要是实践,没有理论的实践和没有实践的理论都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
二、教学规律性和谐
教学是有规律的。和谐教学必须是按照规律进行教学。符合规律就是和谐,否则就是不和谐。我将教学规律概括为三条:内容与形式统一、结构比例协调和认识与心理统一。
首先讨论内容与形式统一规律。和谐教学必然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定的教学内容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而一定的教学形式则表现一定的教学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在大学,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很重要的,一看就能懂的内容学生可以自学,不需要教师去讲。教师应该讲授新内容,而且信息量要大,教学内容的新奇性和信息量大小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当然,内容新和信息量大并不否认教学方法和手段不重要,只是内容相对于形式而言更突出。教学形式只有和一定的内容结合时才是有用的,否则就是“花架子”。
其次探讨结构比例协调规律。在教学系统,所谓比例协调是说,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一定的比例结构,比如在50分的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讲授、讨论、小结的比例为2:20:20:8。当然这个比例不是固定的,但一般来说,组织教学和小结的时间肯定少于讲授和讨论的时间。违背了这个原则,教学过程肯定是不和谐的。这一规律要求教师精讲多练,在课堂上解决问题,而把 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在课外自学和实践。
最后讨论认知与心理统一规律。大学生是有较高认知能力和心理素养的群体。对于这样一个群体,教师要有一定的认识,一定要了解学生。认知与心理的统一也就是智商与情商的统一。学习过程中智商固然重要,但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情商。很难设想,一个智商高但缺乏意志力的人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这个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其非能力因素的培养。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应该是智力和心理都健全的人。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认识规律,还要掌握心理规律。心理学表明,当两个既有差别又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时,往往可以提高认知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认知和心理规律,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教学审美性和谐
美是和谐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不表现美的系统不是和谐系统,不表现美的教学也肯定不是和谐教学。一般来说,教学中有两种美:一是感性美,另一是理性美。感性美是指学生直接感受到的感觉美,包括教师的仪表美和语言美。理性美是学生理解知识后的意境美和哲理美,这种美是经过训练后形成的。从感性美到理性美是一种境界的升华,一种思想的飞跃。因此,使学生从感性美提升到理性美是和谐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和谐发展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我看来,大学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这个地方,学生在教师的教诲下,学会研究事物的态度和掌握研究事物的方法以及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和谐教学是一个审美过程,是感性美向理性美转化的过程,实现这一转变是大学教师的崇高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形式的美。我把这些不同形式的美概括为新奇美、简单美、和谐美和对称美。
新奇美是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新是前所未有,奇是超常。正因为新,学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前所未知,才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因为超常,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倾心。但新奇不等于标新立异,不等于奇谈怪论,也就是不能脱离教学内容随心所欲地创造新奇。
简单美是指教学过程明了、内容明确。追求简单性近乎人的一种本性。爱因斯坦曾说,“逻辑上简单的东西,当然不一定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但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一定是逻辑上简单的东西,也就是说,它在基础上具有统一性。”他自称是一个在“数学的简单性中去寻找唯一可靠源泉的人”。简单美要求人们用最简洁的形式、最少的概念和原理说明最多的内容。科学研究是这样,教学也是这样。教师应将复杂内容转化为简单明了的内容,也即将所讲内容根据其内在逻辑性,用简洁的语言陈述,或用图概括,从而使学生对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在讲授科学哲学时,我采用的图示法就是简单美的应用。
和谐美意味着有序与统一,意味着节奏与韵律。教学系统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彼此协同,达到整体的和谐。和谐美包括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学环节比例合理与结构有序等,它是感性美与理性美的统一。和谐美要求教师尽量运用各种美使自己进入角色,使学生进入意境,双方在和谐的气氛中达到认知和心理共鸣。
对称美在形式上表现整齐。教学中内容的起与伏、节奏的快与慢、语调的扬与抑、结构的张与驰、讨论的问与答、状态的动与静等都是对称美的表现。还有教学本身的教与学、老师与学生、整体与部分、控制与反馈等也都是对称美的表现形式。充分利用对称美,可以使教学过程显得生动活泼,充满生气。
科学哲学家库恩曾经指出,在新科学理论的建立中,科学家对美的考虑有时是决定性的。也就是说,对美的考虑超过了对真的考虑。对于教学过程,美的考虑有时也起决定性,因为美可以陶冶情操,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发现美、创造美、利用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于美的认识和追求。在进行能力培养和传授知识的同时,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美,从中得到真的启示,善的教诲,美的熏陶。
因此,美是一种动力,学生在感性美的熏陶下一旦进入理性美,就有了一种无需外力强迫就能自觉学习的境界。美是一种启迪,当学生在美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对所学内容由似懂非懂、似明非明的状态进入一种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状态时,就是美的启迪使然,美的启迪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加强、思维得到升华。美是一种教化,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得到心智上和思想上的熏陶与教育。
四、教研相长性和谐
教学与科研究竟是什么关系?我认为,教学和科研不是“相抑”,而是“相长”。对大学教师而言,教学是立业之本,科研是立说之道。偏废哪一个都与高校教师这个称号不相符。“教研相长”是我们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理念。同“教学相长”一样,教研也是“相长”的。仅教学不研究是“教书匠”,相反,则是“研究员”。教授成为“教书匠”对大学是一种危险。同样,教授成为“研究员”对大学也是一种危险。在大学里,没有纯粹的教学,也没有纯粹的研究,应该“教学中有研究”,“学中有思”,“研究中有教学”,使教学研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理念上,我认为“在教中学”的观念要转变为“在研中学”,树立“在教学中研究”和“在研究中教学”的研究理念。大学教师不仅要贯彻“教学相长”的观念,更要贯彻“教研相长”的理念。只有教学与科研和谐统一的教师,才是有希望、有前途的可持续发展型的教师。
五、和谐教学的一般方法
结合以上和谐教学的四个规律,我引申出四种一般方法。这些方法是:整体法、协同法、审美法和渗透法。
1.整体法。从整体出发,把握教学全局,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条件和设备如多媒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将知识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运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方法,使教师与学生产生共鸣,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整体。整体方法要求教师善于从整体高度把握整个教学过程,善于从各种渠道获取有用信息,特别是从学生那里反馈的信息,以便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教学过程不断趋于和谐;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知识结构整体性和能力结构整体性的培养。所谓知识结构整体性是指所学知识体系由概念到规律,即由知识点到知识面和知识体的系统过程,使学生按照“问题→理解→运用→综合→创造”的过程形成知识结构的系统化与条理化。所谓能力结构的整体性是说,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克服“有教育,没能力”的旧教学模式。
2.协同法。和谐就是协调、融洽之意,作为系统的教学,其构成要素必须协调、融洽,否则,教学过程就难以开展。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与之适应的形式如讲授、讨论,使得内容与形式统一。在教学中,协同就是要做到教学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教学结构比例协调合理、认 知与心理相统一,也就是要按照教学规律进行教学。系统科学告诉我们,一切系统问题都是诸多“变元”的相互作用与协同问题,系统的要素不仅要相互作用,而且必须协同包括对立协同(对立统一)、差异协同(正/负,生态平衡)、同质协同(阴/阳协调,价格波动)等。协同学的序参量原理也表明,序参量(有序程度的度量,是宏观参量如温度)支配子系统的行为,它是协同效应的表征和度量,是子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好的教学效果也必然是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构。
3.审美法。利用教学中的各种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开发智力因素和传授知识的同时,利用各种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在某种意义上,提升和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甚至胜过对于知识的追求,因为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我们通常说的真善美,就是在真和善基础上的美。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美感,使学生追求美、创造美,在美的教诲和熏陶中得到智力和精神上的升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教学中深入挖掘美、利用美、创造美,以美的真谛教诲学生,提升学生的境界,恐怕是大学教师的神圣使命。
4.渗透法。在我看来,教、学、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备课、讲授、讨论环节无不与教学和科研密切相关。备课不是教师按照指定教材罗列内容,更应该把自己的理解和研究成果渗入其中。讲授也不是“照本宣科”,更应该有所创新。讨论不是随意“聊天”,而是针对所讲内容的某些重要问题深入探索,这些问题很可能就是教师要研究的问题。就教师而言,教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提高的过程;既是熟悉内容的过程,也是提炼新思想的过程;既是思考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的过程。只有对所教课程非常熟悉,才能“熟能生巧”,才能在研究中“如鱼得水”,或者说教学中形成、提炼的思想和观点才能功能地呈现于研究中。
六、和谐教学的具体方法——图示法
哲学是抽象思辨的,图示是直观想象的。能否把抽象思辨的哲学和直观想象的图示结合起来一直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形象与抽象、逻辑与历史、综合与分析、整体与部分、详解与略解的和谐统一,尝试着用图示的方式讲授科学哲学这门课,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图示教学。我把图示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步骤:整体图示、分解图示和比较图示。
整体图示是指把一门课的主要内容按其历史或逻辑发展的顺序以简洁明了的图加以概括。它就像一本书的目录,通过它使学生了解这门课的大概内容。以后的教学就按此图展开。我把科学哲学按其历史发展脉络分为萌芽时期、酝酿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并在图上标出每个时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流派。通过整体图示,学生对科学哲学的发展概况有一个整体上的大概了解。
分解图示是指对整体图中的每一项内容如代表人物和流派的思想进行系统、全面和详尽的图示。它包括一系列图,每个图都是依据人物或流派思想的内在逻辑性展开的。比如,逻辑经验主义的图示按维也纳学派、柏林学派展开,而每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又按其思想发展展开,如石里克的实证原则、意义标准、分析命题、综合命题等。学派之间、代表人物之间的思想联系也在图中展示出来,例如意义标准的发展从维也纳学派到柏林学派经历了石里克的实证标准、卡尔纳普的验证标准、赖欣巴赫的概率标准和亨普尔的整体标准。在讲解中我不仅着重思想和观点的形成过程,更注意对它们的论证和分析,因为科学哲学家们不仅有新思想和新观点,而且他们对其思想和观点的论证分析更为精彩。这对于学生写学术论文很有用,因为论文是要论证和分析的,不仅仅是描述。教学实践证明,学习科学哲学家对其思想和观点的论证分析方法,的确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论证分析能力的有效途径。有相当一部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内容选择的就是科学哲学,而且有一定的水平。
比较图示是指将所讲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图示。在科学哲学的教学中,我把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四大流派逻辑经验主义、证伪主义、历史主义和新历史主义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和理论进行纵横比较图示,指出它们的共同点、不同点、对立和差异。科学哲学内容庞杂,学派林立,观点众多,而且有的概念很相似如范式、研究纲领、研究传统、信息域等,学生容易混淆。因此,比较图示非常有利于学生对复杂内容和相似概念的理解。
一般来说,化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是教学的共同要求。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教学的共同目标。在大学,图示教学是否普遍有效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检验,这里只是抛砖引玉。
[责任编辑:张冬梅]
关键词:和谐教学;科学哲学;图示法
一、教学系统性和谐
教学作为一个系统,表现出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或交互性、有序性、动态性、协同性等特征。
整体性是和谐教学的基本特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理论自然科学把自己的自然观尽可能地制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样,和谐教学也要尽可能地将教学过程制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内容和教法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最主要、活生生、有思想的要素。作为主导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把教学系统各个要素的局部功能,特别是学生的主体功能充分调动和协调起来,将各个要素的局部功能转化为整体的功能,从而发挥和谐教学的整体性作用。
关联性或交互性是说,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应该相互作用,消除不应有的对立,彼此渗透、中和与融合,从而达到和谐。在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是至关重要的,紧张的师生关系难以构成和谐教学。关联性要求教师与学生加强联系,深入了解学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要求教师注意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挖掘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动机、态度、理想、价值观)的潜力,比如学生学习努力与否与学习态度有关,而与智力无关;要求教师注意学生之间的互动,促成学生互帮互学、相互促进,比如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学术沙龙和进行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事实证明,这比单纯自学效果好。
有序性是说,和谐的教学必然是井然有序的,杂乱无章不是和谐。一般来说,教学过程是按照“组织教学—讲授—讨论—小结”的程序进行的,倒置就显得混乱。有序性也表现在所教内容中,比如,先概念后原理、先简单后复杂、先易后难。还有,按照规律去教学就是有序,否则就是无序,有序的教学必然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和清晰性。
动态性是指,和谐教学不是静止的学习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教学过程,抓住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即教学任务与学生原有认识水平的矛盾,促使这一矛盾的转化与解决。也就是说,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由教师向学生转化。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自己由主导者变为辅导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思考者。“教学相长”就是以互动促发展的动态教学过程。动态性要求教师通过提问、讨论、参与等方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协同性是说,和谐教学不仅有序、互动,而且各个要素还应该相互协同。教学系统各个要素的作用与协同是和谐的必要条件,只作用不协同,就会产生冲突,只有在协同基础上的作用才会产生同一、产生和谐。比如,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内容与形式的协同。没有协同,也就不会有和谐。
要做到教学系统性和谐,应该把握好8个关系:
1.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既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也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讲授、引导、辅导与指导都要围绕学生进行。学生的学习、实践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与和谐教学是不相容的。
2.导学与自学的关系。导学与自学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的具体化。教师要给学生足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导学中学习,在讨论中学习,在研究中学习,在交流中学习。一句话,在实践中学习。
3.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难的深的内容要精讲,略难略深的要略讲,不难不深的不讲,让学生自学,教师督查。不分内容一概采用一种形式是不可取的。
4.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一味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是不可取的。科研应该包括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而且学术研究对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及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以科研促教学。在教学中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转化为研究成果,以教学促科研。
5.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的关系。教学艺术不等于教学效果,但能够促进教学效果。教学艺术不等于教学水平,但能够反映教学水平。教学是一门艺术,但不能为艺术而忽视教学效果。加强教学艺术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事实上,能够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教师才是好教师。
6.备课与讲课的关系。备课是讲课的前提和基础,备好课才能讲好课。备课的形式有两种:手与脑。手的准备是写出详尽的教案,脑的准备是在脑中形成教案,并不一定要写出来,或者只写一个提纲。我认为,从手到脑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脑的准备是胸有成竹的表现。创造性的教学是不应该受制于教案的。
7.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不是能力,但可以促使能力的发展。获得了知识,还不等于具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8.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内是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课外更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课内与课外是互补关系,忽视那一个都是与和谐教学理论相悖的。和谐教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的统一协同。如果说课内教学主要讲理论,那么课外主要是实践,没有理论的实践和没有实践的理论都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
二、教学规律性和谐
教学是有规律的。和谐教学必须是按照规律进行教学。符合规律就是和谐,否则就是不和谐。我将教学规律概括为三条:内容与形式统一、结构比例协调和认识与心理统一。
首先讨论内容与形式统一规律。和谐教学必然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定的教学内容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而一定的教学形式则表现一定的教学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在大学,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很重要的,一看就能懂的内容学生可以自学,不需要教师去讲。教师应该讲授新内容,而且信息量要大,教学内容的新奇性和信息量大小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当然,内容新和信息量大并不否认教学方法和手段不重要,只是内容相对于形式而言更突出。教学形式只有和一定的内容结合时才是有用的,否则就是“花架子”。
其次探讨结构比例协调规律。在教学系统,所谓比例协调是说,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一定的比例结构,比如在50分的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讲授、讨论、小结的比例为2:20:20:8。当然这个比例不是固定的,但一般来说,组织教学和小结的时间肯定少于讲授和讨论的时间。违背了这个原则,教学过程肯定是不和谐的。这一规律要求教师精讲多练,在课堂上解决问题,而把 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在课外自学和实践。
最后讨论认知与心理统一规律。大学生是有较高认知能力和心理素养的群体。对于这样一个群体,教师要有一定的认识,一定要了解学生。认知与心理的统一也就是智商与情商的统一。学习过程中智商固然重要,但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情商。很难设想,一个智商高但缺乏意志力的人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这个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其非能力因素的培养。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应该是智力和心理都健全的人。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认识规律,还要掌握心理规律。心理学表明,当两个既有差别又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时,往往可以提高认知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认知和心理规律,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教学审美性和谐
美是和谐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不表现美的系统不是和谐系统,不表现美的教学也肯定不是和谐教学。一般来说,教学中有两种美:一是感性美,另一是理性美。感性美是指学生直接感受到的感觉美,包括教师的仪表美和语言美。理性美是学生理解知识后的意境美和哲理美,这种美是经过训练后形成的。从感性美到理性美是一种境界的升华,一种思想的飞跃。因此,使学生从感性美提升到理性美是和谐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和谐发展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我看来,大学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这个地方,学生在教师的教诲下,学会研究事物的态度和掌握研究事物的方法以及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和谐教学是一个审美过程,是感性美向理性美转化的过程,实现这一转变是大学教师的崇高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形式的美。我把这些不同形式的美概括为新奇美、简单美、和谐美和对称美。
新奇美是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新是前所未有,奇是超常。正因为新,学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前所未知,才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因为超常,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倾心。但新奇不等于标新立异,不等于奇谈怪论,也就是不能脱离教学内容随心所欲地创造新奇。
简单美是指教学过程明了、内容明确。追求简单性近乎人的一种本性。爱因斯坦曾说,“逻辑上简单的东西,当然不一定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但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一定是逻辑上简单的东西,也就是说,它在基础上具有统一性。”他自称是一个在“数学的简单性中去寻找唯一可靠源泉的人”。简单美要求人们用最简洁的形式、最少的概念和原理说明最多的内容。科学研究是这样,教学也是这样。教师应将复杂内容转化为简单明了的内容,也即将所讲内容根据其内在逻辑性,用简洁的语言陈述,或用图概括,从而使学生对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在讲授科学哲学时,我采用的图示法就是简单美的应用。
和谐美意味着有序与统一,意味着节奏与韵律。教学系统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彼此协同,达到整体的和谐。和谐美包括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学环节比例合理与结构有序等,它是感性美与理性美的统一。和谐美要求教师尽量运用各种美使自己进入角色,使学生进入意境,双方在和谐的气氛中达到认知和心理共鸣。
对称美在形式上表现整齐。教学中内容的起与伏、节奏的快与慢、语调的扬与抑、结构的张与驰、讨论的问与答、状态的动与静等都是对称美的表现。还有教学本身的教与学、老师与学生、整体与部分、控制与反馈等也都是对称美的表现形式。充分利用对称美,可以使教学过程显得生动活泼,充满生气。
科学哲学家库恩曾经指出,在新科学理论的建立中,科学家对美的考虑有时是决定性的。也就是说,对美的考虑超过了对真的考虑。对于教学过程,美的考虑有时也起决定性,因为美可以陶冶情操,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发现美、创造美、利用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于美的认识和追求。在进行能力培养和传授知识的同时,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美,从中得到真的启示,善的教诲,美的熏陶。
因此,美是一种动力,学生在感性美的熏陶下一旦进入理性美,就有了一种无需外力强迫就能自觉学习的境界。美是一种启迪,当学生在美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对所学内容由似懂非懂、似明非明的状态进入一种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状态时,就是美的启迪使然,美的启迪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加强、思维得到升华。美是一种教化,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得到心智上和思想上的熏陶与教育。
四、教研相长性和谐
教学与科研究竟是什么关系?我认为,教学和科研不是“相抑”,而是“相长”。对大学教师而言,教学是立业之本,科研是立说之道。偏废哪一个都与高校教师这个称号不相符。“教研相长”是我们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理念。同“教学相长”一样,教研也是“相长”的。仅教学不研究是“教书匠”,相反,则是“研究员”。教授成为“教书匠”对大学是一种危险。同样,教授成为“研究员”对大学也是一种危险。在大学里,没有纯粹的教学,也没有纯粹的研究,应该“教学中有研究”,“学中有思”,“研究中有教学”,使教学研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理念上,我认为“在教中学”的观念要转变为“在研中学”,树立“在教学中研究”和“在研究中教学”的研究理念。大学教师不仅要贯彻“教学相长”的观念,更要贯彻“教研相长”的理念。只有教学与科研和谐统一的教师,才是有希望、有前途的可持续发展型的教师。
五、和谐教学的一般方法
结合以上和谐教学的四个规律,我引申出四种一般方法。这些方法是:整体法、协同法、审美法和渗透法。
1.整体法。从整体出发,把握教学全局,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条件和设备如多媒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将知识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运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方法,使教师与学生产生共鸣,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整体。整体方法要求教师善于从整体高度把握整个教学过程,善于从各种渠道获取有用信息,特别是从学生那里反馈的信息,以便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教学过程不断趋于和谐;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知识结构整体性和能力结构整体性的培养。所谓知识结构整体性是指所学知识体系由概念到规律,即由知识点到知识面和知识体的系统过程,使学生按照“问题→理解→运用→综合→创造”的过程形成知识结构的系统化与条理化。所谓能力结构的整体性是说,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克服“有教育,没能力”的旧教学模式。
2.协同法。和谐就是协调、融洽之意,作为系统的教学,其构成要素必须协调、融洽,否则,教学过程就难以开展。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与之适应的形式如讲授、讨论,使得内容与形式统一。在教学中,协同就是要做到教学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教学结构比例协调合理、认 知与心理相统一,也就是要按照教学规律进行教学。系统科学告诉我们,一切系统问题都是诸多“变元”的相互作用与协同问题,系统的要素不仅要相互作用,而且必须协同包括对立协同(对立统一)、差异协同(正/负,生态平衡)、同质协同(阴/阳协调,价格波动)等。协同学的序参量原理也表明,序参量(有序程度的度量,是宏观参量如温度)支配子系统的行为,它是协同效应的表征和度量,是子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好的教学效果也必然是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构。
3.审美法。利用教学中的各种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开发智力因素和传授知识的同时,利用各种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在某种意义上,提升和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甚至胜过对于知识的追求,因为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我们通常说的真善美,就是在真和善基础上的美。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美感,使学生追求美、创造美,在美的教诲和熏陶中得到智力和精神上的升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教学中深入挖掘美、利用美、创造美,以美的真谛教诲学生,提升学生的境界,恐怕是大学教师的神圣使命。
4.渗透法。在我看来,教、学、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备课、讲授、讨论环节无不与教学和科研密切相关。备课不是教师按照指定教材罗列内容,更应该把自己的理解和研究成果渗入其中。讲授也不是“照本宣科”,更应该有所创新。讨论不是随意“聊天”,而是针对所讲内容的某些重要问题深入探索,这些问题很可能就是教师要研究的问题。就教师而言,教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提高的过程;既是熟悉内容的过程,也是提炼新思想的过程;既是思考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的过程。只有对所教课程非常熟悉,才能“熟能生巧”,才能在研究中“如鱼得水”,或者说教学中形成、提炼的思想和观点才能功能地呈现于研究中。
六、和谐教学的具体方法——图示法
哲学是抽象思辨的,图示是直观想象的。能否把抽象思辨的哲学和直观想象的图示结合起来一直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形象与抽象、逻辑与历史、综合与分析、整体与部分、详解与略解的和谐统一,尝试着用图示的方式讲授科学哲学这门课,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图示教学。我把图示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步骤:整体图示、分解图示和比较图示。
整体图示是指把一门课的主要内容按其历史或逻辑发展的顺序以简洁明了的图加以概括。它就像一本书的目录,通过它使学生了解这门课的大概内容。以后的教学就按此图展开。我把科学哲学按其历史发展脉络分为萌芽时期、酝酿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并在图上标出每个时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流派。通过整体图示,学生对科学哲学的发展概况有一个整体上的大概了解。
分解图示是指对整体图中的每一项内容如代表人物和流派的思想进行系统、全面和详尽的图示。它包括一系列图,每个图都是依据人物或流派思想的内在逻辑性展开的。比如,逻辑经验主义的图示按维也纳学派、柏林学派展开,而每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又按其思想发展展开,如石里克的实证原则、意义标准、分析命题、综合命题等。学派之间、代表人物之间的思想联系也在图中展示出来,例如意义标准的发展从维也纳学派到柏林学派经历了石里克的实证标准、卡尔纳普的验证标准、赖欣巴赫的概率标准和亨普尔的整体标准。在讲解中我不仅着重思想和观点的形成过程,更注意对它们的论证和分析,因为科学哲学家们不仅有新思想和新观点,而且他们对其思想和观点的论证分析更为精彩。这对于学生写学术论文很有用,因为论文是要论证和分析的,不仅仅是描述。教学实践证明,学习科学哲学家对其思想和观点的论证分析方法,的确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论证分析能力的有效途径。有相当一部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内容选择的就是科学哲学,而且有一定的水平。
比较图示是指将所讲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图示。在科学哲学的教学中,我把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四大流派逻辑经验主义、证伪主义、历史主义和新历史主义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和理论进行纵横比较图示,指出它们的共同点、不同点、对立和差异。科学哲学内容庞杂,学派林立,观点众多,而且有的概念很相似如范式、研究纲领、研究传统、信息域等,学生容易混淆。因此,比较图示非常有利于学生对复杂内容和相似概念的理解。
一般来说,化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是教学的共同要求。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教学的共同目标。在大学,图示教学是否普遍有效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检验,这里只是抛砖引玉。
[责任编辑: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