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经济论坛被誉为“经济联合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非官方国际机构,它由瑞士大学教授施瓦布于1971年创建,由于每年1月的冬季年会在瑞士小镇达沃斯举办,因而也被称为“达沃斯论坛”,论坛成员都是全球最高端的商界、政界、学术界和媒体领域的领袖人物,主要研讨世界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由于看好中国发展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机遇,论坛从2007年起每年9月上中旬在中国举办一届为期3天的“新领军者年会”,也就是“夏季达沃斯论坛”,首届承办地选择大连,以后每年由大连和天津轮流承办,以当地电视台为电视主播媒体,为论坛官方指定媒体合作方——欧广联提供电视公共信号,这对于在国际报道中相对处于弱势的地方台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也是很好的机遇。挑战在于地方台资源有限、经验不足;机遇在于可以趁机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国际影响。
首开国内地方台承担国际会议“主播”之先河,大连广播电视台从零起步,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按国际惯例办事,“主播”质量受到了世界经济论坛和欧广联的高度认可,每届年会之后,他们都会专门致函大连市政府表示感谢和赞赏。作为历届年会的参与者和组织者,笔者认为做好“夏季达沃斯论坛”报道要在以下“一二三”上下功夫。
“一”是坚持按国际惯例办事原则
“夏季达沃斯论坛”每届都会聚集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位政界高层、商界精英、学界专家、青年领袖,各种主题论坛上百个,参与报道的国内外媒体上百家、记者近千人。
同参会嘉宾参加论坛一样,媒体参加报道,也有着非常严谨周密的程序和规范。论坛举行前有关论坛及其成员报道的选题及内容,要与世界经济论坛北京办事处协商,由其负责统筹安排;论坛采访和转播证件要按世界经济论坛要求填表,在规定期限内提交申请,申请通过后要注册审验;论坛举行时的采访对象和内容也要通过电子邮件提前预约,回复同意后才能在会中进行采访。论坛举行期间进门要通过安检,根据证件权限在指定区域活动;闭门会议的进入、拍摄和采访需向主办方申请同意后才能进行,所有采访只能在指定区域和约定时间内完成;采访对象不能现抓现采,现场围堵、不提前预约地采访;论坛嘉宾在论坛间歇放松或交流时,不得冒失参与或提出采访要求;使用公用信号要有授权,未经授权不得使用;至于会场内不准吸烟、喧哗、乱扔乱放,衣着要得体、言行要礼貌等涉外礼仪,更是必备的常识。这些国际惯例林林总总,但其核心归纳起来就是两点,一是所有工作必须打好提前量;二是所有活动经许可才能进入。这对习惯于现抓现采、见缝插针的国内记者来说,是不小的约束,这也促使大家在工作时要更加有计划、守规矩,一切按计划、按规则来做,否则工作无法开展,也会影响中国记者的国际形象。
“二”是精心策划好会前和会中报道两篇文章
1 会前报道。从2007年大连承办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始,大连广播电视台就高度重视会前报道,积极为论坛召开“热身”,报道不断从知识普及向主题解读延伸。
2007年首届论坛前,派出四名记者前往瑞士世界经济论坛总部采访,制作出30多集系列报道《从达沃斯到大连》,对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及其与中国和大连的渊源作以全方位介绍;2009年第三届论坛前,与世界经济论坛北京办事处合作,围绕论坛当年“重振增长”的主题,深入到世界500强企业中国总部,对其借助“中国机遇”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进行采访,推出20多集系列报道《非常危机非常道》;2011年第五届论坛,围绕当年论坛“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的主题,推出5集专题报道《落子范围经济》,讲述大连适应世界经济从“规模经济”向“范围经济”的趋势而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故事;2013年第七届论坛,围绕论坛“创新,势在必行”的主题,推出10多集系列报道《成长的力量》,报道论坛成员中的大连企业依靠改革创新、推动增长方式向提质增效的“第二季”转型的事例。总之,每届论坛的会前报道都特色鲜明,既专业又通俗,让人觉得新鲜,充满期待。
2 会中报道。这包括日常报道和直播报道两方面内容。日常报道要从每届论坛上百场专题论坛中挑选出感兴趣的加以报道,全面反映世界经济走势、权威人士看法和会场内外花絮,每天播出量在10条左右。表现形式一是热点聚集,对论坛中热点话题进行集中报道;二是新闻特写,专访热点人物或介绍论坛的新、奇、特之处;三是人物声音,对一些知名人士、权威人士的发言,以同期声的形式,成组播出;四是记者观察,由记者对论坛的新观点、新气象作以短评;五是专家解读,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围绕论坛主题,针对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发展的难点热点谈看法;六是论坛印象,由与会者对承办工作进行评价。
直播报道则是每天9:00至11:00、下午15:00至17:00,推出时长4个小时的《成长的力量》直播节目,开幕式当天下午的直播则要更长一些,直到开幕式结束,全方位、大纵深对论坛盛况进行报道,为此大连广播电视台在台内、现场和北京分别设有演播室。台内的主演播室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三位教授与主持人对话,对论坛议题进行全方位解读;现场的前方演播室则担任参会嘉宾的采访直播任务,把会场声音传递到主演播室,主持人要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可进行中英文采访;北京演播室的职责是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对论坛热点议题、新观点新判断等进行权威解读,主持人要具有经济专业知识。除这三个演播室外,为使报道更加鲜活、更具有现场感,直播过程中还有记者现场连线、主持人在主演播室微博看会,通过记者3G连线,把会场最新动态传递出去,通过微博看会,增强报道的互动色彩。
“三”是表达好世界语、中国声、大连腔三方面内容
1 讲好“世界语”。夏季达沃斯论坛是国际性经济盛会,参会嘉宾以外宾为主,议题也是国际性的,这要求报道要有全球视野,内容以全球经济热点为主,采访对象也以参会外宾为主,体现在每天报道集成的比例上,涉及国际经济和参会外宾的报道要占部分比例,以体现论坛的国际性。
2 发好“中国声”。夏季达沃斯论坛的承办地之所以选择中国,是因为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中国机遇”会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活力,在报道中结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报道的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缓的形势下,“中国机遇”、“中国声音”对世界经济增长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每届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国务院总理的讲话及其与参会嘉宾的互动交流,都是全球经济界观察中国政策走向的重要风向标,因而在报道中发好“中国声”,不仅必要,而且必须。
3 说好“大连腔”。大连作为夏季达沃斯论坛的承办地,为做好承办工作付出了巨大努力,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曾评价说“夏季达沃斯因大连而精彩,大连因夏季达沃斯而出色”,夏季达沃斯论坛带给大连的不仅是国际知名度的提升,也增强了大连经济界的国际视野,创造了难得的开放机遇。自大连承办夏季达沃斯论坛后,每年入驻大连的世界500强、行业100强企业都在30家以上,外资增长率位居国内副省级城市前列。在报道中说好“大连腔”,一方面是要报道好论坛上的大连声音、大连特色;另一方面要在论坛上体现大连的“媒体表情”,主动组织电视论坛,利用论坛嘉宾云集的机会,每届论坛都自主举办几场电视论坛,从而扩大媒体自身的影响力。
责编:谭震
首开国内地方台承担国际会议“主播”之先河,大连广播电视台从零起步,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按国际惯例办事,“主播”质量受到了世界经济论坛和欧广联的高度认可,每届年会之后,他们都会专门致函大连市政府表示感谢和赞赏。作为历届年会的参与者和组织者,笔者认为做好“夏季达沃斯论坛”报道要在以下“一二三”上下功夫。
“一”是坚持按国际惯例办事原则
“夏季达沃斯论坛”每届都会聚集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位政界高层、商界精英、学界专家、青年领袖,各种主题论坛上百个,参与报道的国内外媒体上百家、记者近千人。
同参会嘉宾参加论坛一样,媒体参加报道,也有着非常严谨周密的程序和规范。论坛举行前有关论坛及其成员报道的选题及内容,要与世界经济论坛北京办事处协商,由其负责统筹安排;论坛采访和转播证件要按世界经济论坛要求填表,在规定期限内提交申请,申请通过后要注册审验;论坛举行时的采访对象和内容也要通过电子邮件提前预约,回复同意后才能在会中进行采访。论坛举行期间进门要通过安检,根据证件权限在指定区域活动;闭门会议的进入、拍摄和采访需向主办方申请同意后才能进行,所有采访只能在指定区域和约定时间内完成;采访对象不能现抓现采,现场围堵、不提前预约地采访;论坛嘉宾在论坛间歇放松或交流时,不得冒失参与或提出采访要求;使用公用信号要有授权,未经授权不得使用;至于会场内不准吸烟、喧哗、乱扔乱放,衣着要得体、言行要礼貌等涉外礼仪,更是必备的常识。这些国际惯例林林总总,但其核心归纳起来就是两点,一是所有工作必须打好提前量;二是所有活动经许可才能进入。这对习惯于现抓现采、见缝插针的国内记者来说,是不小的约束,这也促使大家在工作时要更加有计划、守规矩,一切按计划、按规则来做,否则工作无法开展,也会影响中国记者的国际形象。
“二”是精心策划好会前和会中报道两篇文章
1 会前报道。从2007年大连承办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始,大连广播电视台就高度重视会前报道,积极为论坛召开“热身”,报道不断从知识普及向主题解读延伸。
2007年首届论坛前,派出四名记者前往瑞士世界经济论坛总部采访,制作出30多集系列报道《从达沃斯到大连》,对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及其与中国和大连的渊源作以全方位介绍;2009年第三届论坛前,与世界经济论坛北京办事处合作,围绕论坛当年“重振增长”的主题,深入到世界500强企业中国总部,对其借助“中国机遇”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进行采访,推出20多集系列报道《非常危机非常道》;2011年第五届论坛,围绕当年论坛“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的主题,推出5集专题报道《落子范围经济》,讲述大连适应世界经济从“规模经济”向“范围经济”的趋势而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故事;2013年第七届论坛,围绕论坛“创新,势在必行”的主题,推出10多集系列报道《成长的力量》,报道论坛成员中的大连企业依靠改革创新、推动增长方式向提质增效的“第二季”转型的事例。总之,每届论坛的会前报道都特色鲜明,既专业又通俗,让人觉得新鲜,充满期待。
2 会中报道。这包括日常报道和直播报道两方面内容。日常报道要从每届论坛上百场专题论坛中挑选出感兴趣的加以报道,全面反映世界经济走势、权威人士看法和会场内外花絮,每天播出量在10条左右。表现形式一是热点聚集,对论坛中热点话题进行集中报道;二是新闻特写,专访热点人物或介绍论坛的新、奇、特之处;三是人物声音,对一些知名人士、权威人士的发言,以同期声的形式,成组播出;四是记者观察,由记者对论坛的新观点、新气象作以短评;五是专家解读,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围绕论坛主题,针对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发展的难点热点谈看法;六是论坛印象,由与会者对承办工作进行评价。
直播报道则是每天9:00至11:00、下午15:00至17:00,推出时长4个小时的《成长的力量》直播节目,开幕式当天下午的直播则要更长一些,直到开幕式结束,全方位、大纵深对论坛盛况进行报道,为此大连广播电视台在台内、现场和北京分别设有演播室。台内的主演播室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三位教授与主持人对话,对论坛议题进行全方位解读;现场的前方演播室则担任参会嘉宾的采访直播任务,把会场声音传递到主演播室,主持人要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可进行中英文采访;北京演播室的职责是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对论坛热点议题、新观点新判断等进行权威解读,主持人要具有经济专业知识。除这三个演播室外,为使报道更加鲜活、更具有现场感,直播过程中还有记者现场连线、主持人在主演播室微博看会,通过记者3G连线,把会场最新动态传递出去,通过微博看会,增强报道的互动色彩。
“三”是表达好世界语、中国声、大连腔三方面内容
1 讲好“世界语”。夏季达沃斯论坛是国际性经济盛会,参会嘉宾以外宾为主,议题也是国际性的,这要求报道要有全球视野,内容以全球经济热点为主,采访对象也以参会外宾为主,体现在每天报道集成的比例上,涉及国际经济和参会外宾的报道要占部分比例,以体现论坛的国际性。
2 发好“中国声”。夏季达沃斯论坛的承办地之所以选择中国,是因为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中国机遇”会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活力,在报道中结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报道的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缓的形势下,“中国机遇”、“中国声音”对世界经济增长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每届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国务院总理的讲话及其与参会嘉宾的互动交流,都是全球经济界观察中国政策走向的重要风向标,因而在报道中发好“中国声”,不仅必要,而且必须。
3 说好“大连腔”。大连作为夏季达沃斯论坛的承办地,为做好承办工作付出了巨大努力,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曾评价说“夏季达沃斯因大连而精彩,大连因夏季达沃斯而出色”,夏季达沃斯论坛带给大连的不仅是国际知名度的提升,也增强了大连经济界的国际视野,创造了难得的开放机遇。自大连承办夏季达沃斯论坛后,每年入驻大连的世界500强、行业100强企业都在30家以上,外资增长率位居国内副省级城市前列。在报道中说好“大连腔”,一方面是要报道好论坛上的大连声音、大连特色;另一方面要在论坛上体现大连的“媒体表情”,主动组织电视论坛,利用论坛嘉宾云集的机会,每届论坛都自主举办几场电视论坛,从而扩大媒体自身的影响力。
责编: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