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身边的事物,引入到课堂,将课本中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使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帮助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充分体现数学的实践价值。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课本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用大量的生活场景,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运用身边的事物,感知数学知识,进而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
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通常基于以往的经验作为生长点,“生长”出新知识。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在数学《标准》的要求下,教师由真实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学片段1:
“数豆子”
课前,老师准备了一代红豆,每组分一小袋,让学生在课堂动手 数豆子。
估一估、数一数
板书:数豆子。没等说明要求学生已经数了起来。
学生是想怎么数,就怎么数。五分钟后过后,老师问了,你是怎么数的?数了多少颗?学生汇报:一粒一粒数,数了50颗;五粒五粒数,数了100颗……
老师拿了一把豆子,放在玻璃瓶里,问道:你们估一估这里有多少粒豆子,看谁估计的数最接近实际数。
同学们凭借刚才数数的经验,开始估算了。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利用身边的物,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学生在数与物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然后对原有知识进行升华,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二、用生活中的物体,直观演示数学知识
对小学生来数,数学概念往往比较抽象和枯燥,要理解概念的意义有一定难度,所以尽可能采取直观演示法,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学片断2:
认识图形
创设问题情境,初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教师准备了带有各种图形的实物,如红领巾,国旗,盒子等,让学生观察,并且根据已有的经验,判断是什么图形、在什么地方见过、它的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在玩中升华了自己的知识,教师通过直观演示的方法,将抽象的东西,变得可见可摸,可比较,将枯燥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概念,简化而且具体起来,从而轻松达的到了教学目标。
三、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学校硬软件较差,全面覆盖多媒体化教学也不太现实。所以,有些数学问题,需要教师生活化,使其变得易懂,已解决。
教学片断3:
有10米布,妈妈给小明做衣服,用去了2米,又给自己做衣服用去了3米。妈妈用剩下的布,要做4米的床单,够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准备了一张大纸,今天我们要帮助妈妈算以算。
妈妈给小明做衣服用去了2米,教师拿起剪刀,从标有米数的纸上剪掉2米,教师问,原有的纸,现在剩了米?学生说,教师板书:10-2=8(米)
教师依次完成,8-3=5(米)
剩了5米布,妈妈要做几米的床单呢?学生:4米,教师:够吗?
学生比较,5大于4,够。教师拿起剪刀,又剪掉4米,还剩多少呢?学生:1米。
教师,还可以怎么做呢?学生们开始讨论起来……
低年级学生,理解力较差,对于困难复杂的题目,教师试图把问题转化成生活问题,然后通过操作,演示,逐步由易到难,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解决问题,掌握方法。
四、体现数学的综合与实践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课程内容之一,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平时多留心观察和收集与学生相关的生活资料,并将这些资料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而生活化,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数学这门学科,并且能够使学到的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作者单位:甘肃省广河县何家铺小学731300)
一、运用身边的事物,感知数学知识,进而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
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通常基于以往的经验作为生长点,“生长”出新知识。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在数学《标准》的要求下,教师由真实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学片段1:
“数豆子”
课前,老师准备了一代红豆,每组分一小袋,让学生在课堂动手 数豆子。
估一估、数一数
板书:数豆子。没等说明要求学生已经数了起来。
学生是想怎么数,就怎么数。五分钟后过后,老师问了,你是怎么数的?数了多少颗?学生汇报:一粒一粒数,数了50颗;五粒五粒数,数了100颗……
老师拿了一把豆子,放在玻璃瓶里,问道:你们估一估这里有多少粒豆子,看谁估计的数最接近实际数。
同学们凭借刚才数数的经验,开始估算了。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利用身边的物,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学生在数与物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然后对原有知识进行升华,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二、用生活中的物体,直观演示数学知识
对小学生来数,数学概念往往比较抽象和枯燥,要理解概念的意义有一定难度,所以尽可能采取直观演示法,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学片断2:
认识图形
创设问题情境,初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教师准备了带有各种图形的实物,如红领巾,国旗,盒子等,让学生观察,并且根据已有的经验,判断是什么图形、在什么地方见过、它的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在玩中升华了自己的知识,教师通过直观演示的方法,将抽象的东西,变得可见可摸,可比较,将枯燥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概念,简化而且具体起来,从而轻松达的到了教学目标。
三、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学校硬软件较差,全面覆盖多媒体化教学也不太现实。所以,有些数学问题,需要教师生活化,使其变得易懂,已解决。
教学片断3:
有10米布,妈妈给小明做衣服,用去了2米,又给自己做衣服用去了3米。妈妈用剩下的布,要做4米的床单,够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准备了一张大纸,今天我们要帮助妈妈算以算。
妈妈给小明做衣服用去了2米,教师拿起剪刀,从标有米数的纸上剪掉2米,教师问,原有的纸,现在剩了米?学生说,教师板书:10-2=8(米)
教师依次完成,8-3=5(米)
剩了5米布,妈妈要做几米的床单呢?学生:4米,教师:够吗?
学生比较,5大于4,够。教师拿起剪刀,又剪掉4米,还剩多少呢?学生:1米。
教师,还可以怎么做呢?学生们开始讨论起来……
低年级学生,理解力较差,对于困难复杂的题目,教师试图把问题转化成生活问题,然后通过操作,演示,逐步由易到难,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解决问题,掌握方法。
四、体现数学的综合与实践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课程内容之一,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平时多留心观察和收集与学生相关的生活资料,并将这些资料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而生活化,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数学这门学科,并且能够使学到的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作者单位:甘肃省广河县何家铺小学73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