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这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但是,就局部地区来说,如何结合各地的实际找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人点,创造性地把“二十个字”的总体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是需要我们深入实践和思考的一项重大课题。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牛栏江镇现阶段新时期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更好地指导各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根据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结合今年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在实地考察、多方调研等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以期寻找到更适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牛栏江镇当前镇情和村情
牛栏江镇地处嵩明县东部,与马龙、寻甸、宜良三县接壤,总面积为228.8km,辖1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53106人。平均海拔1900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4℃,最高温度30℃,最低温度零下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量992mm。镇政府距昆明市63km、曲靖市87km,滇黔公路、昆曲高速公路、沾昆铁路复线、马厂公路贯穿全境,境内设有昆曲高速公路立交式互通路口、沾昆铁路复线火车客货三级站,具备较好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水资源丰富,镇内有小I型水库2座和牛栏江防洪蓄水机械闸3座,小II型水库24座,小塘坝79座,总蓄水量1200多万方。农田有效灌溉率达75%以上。拥有丰富的森林、药材、矿产等自然资源和品质优良的農、畜、禽产品资源以及深厚的旅游文化底蕴。“十五”期间,工农业总产值23666万元,年均增长9.84%;财政收入976万元,平均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2270元,年均增长3.13%;
“十一五”期间,确定了“一镇、两区、三线”的发展思路,即依托四喷公路、320国道、牛栏江沿岸拓展发展空间,建设水海非公经济聚集区、海潮寺旅游及生态农业开发区。围绕这一思路,逐渐把牛栏江镇建设为一个集现代旅游、商贸、居住、文化、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新型集镇,以牛栏江为中心线,构建“一江四线五景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格局,大力发展生态蔬菜等特色农产品,把牛栏江生态旅游打造成面向昆明、面向曲靖,面向云南的休闲旅游度假区。
“十一五”期间,公益事业方面主要抓好五大重点工程:麻箐水库建设;撤并上、下马坊小学新建新风小学;撤并原四营乡一、二中新建牛栏江镇第一初级中学;水海立交口至火车站的公路建设;牛栏江镇集贸市场建设。
围绕上述目标,全镇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快镇村规划,找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合实际的工作路径,创造性地把“二十个字”的总体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上,共同推进镇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份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班子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创新意识不强,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农村基层干队伍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农村党员老龄化、低文化现象突出,在新农村建设中难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大多数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级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客观上导致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发展。
二是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当前广大农民普遍“守旧”、“守土”观念深、有很多陈规陋习,综合素质低、科技意识弱、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外出就业难度大。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脆弱,农村投入不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的基础财力剧减,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只能勉强维持乡、村组织机构基本运转所需,加上各乡镇、村都负有一定数额的历史债务,拿不出更多的财力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部分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各类水利灌区灌渠不齐全,标准不高,水毁、老化失修严重,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四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农村大多为“种粮吃饭、喂猪过年”的自给自足型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落后,机械化耕种技术推广面不宽。初级加工多,精细加工少,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化水平低,专业合作经营组织不强,农产品商品率、销售率不高,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特色种养基地规模小、分布散,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忽视了质量的提高和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业产业招商引资效果仍不理想。引进科技含量高、财政贡献大的项目少,项目前期工作跟不上,预期投产的项目没有全部投产。农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契约关系不够紧密,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加快推进。
三、加强领导,注重落实,一步一个脚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品种,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培育新型农民。以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六小工程”建设为重点,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支持农村中小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逐步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其教育质量,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
三是逐步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完善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完善救助方式。
四是积极发挥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的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不能包办代替。特别是在村组一级,要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在投入中的应有作用。公共工程建设应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绝不能违背农民意愿。严格管制非农用地总量的基础上,把更多的非农建设用地直接留给农村集体组织开发。这是增加集体组织收入的最重要来源,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直接提供大量的资金。
五是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除了政府增加投入,重要的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应在鼓励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产业、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发展社会事业、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当地资源加快发展等方面制定一套强有力的支持措施。应制定“以奖代补”等特定财政扶持政策,对由社会资本牵头的一些基础设施投资和公益性支出给予鼓励、奖励和补偿。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强化信贷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总之,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单独的“三农”问题,它贯穿于“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层面,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统筹兼顾,综合协调,才能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健康协调发展。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这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但是,就局部地区来说,如何结合各地的实际找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人点,创造性地把“二十个字”的总体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是需要我们深入实践和思考的一项重大课题。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牛栏江镇现阶段新时期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更好地指导各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根据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结合今年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在实地考察、多方调研等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以期寻找到更适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牛栏江镇当前镇情和村情
牛栏江镇地处嵩明县东部,与马龙、寻甸、宜良三县接壤,总面积为228.8km,辖1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53106人。平均海拔1900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4℃,最高温度30℃,最低温度零下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量992mm。镇政府距昆明市63km、曲靖市87km,滇黔公路、昆曲高速公路、沾昆铁路复线、马厂公路贯穿全境,境内设有昆曲高速公路立交式互通路口、沾昆铁路复线火车客货三级站,具备较好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水资源丰富,镇内有小I型水库2座和牛栏江防洪蓄水机械闸3座,小II型水库24座,小塘坝79座,总蓄水量1200多万方。农田有效灌溉率达75%以上。拥有丰富的森林、药材、矿产等自然资源和品质优良的農、畜、禽产品资源以及深厚的旅游文化底蕴。“十五”期间,工农业总产值23666万元,年均增长9.84%;财政收入976万元,平均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2270元,年均增长3.13%;
“十一五”期间,确定了“一镇、两区、三线”的发展思路,即依托四喷公路、320国道、牛栏江沿岸拓展发展空间,建设水海非公经济聚集区、海潮寺旅游及生态农业开发区。围绕这一思路,逐渐把牛栏江镇建设为一个集现代旅游、商贸、居住、文化、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新型集镇,以牛栏江为中心线,构建“一江四线五景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格局,大力发展生态蔬菜等特色农产品,把牛栏江生态旅游打造成面向昆明、面向曲靖,面向云南的休闲旅游度假区。
“十一五”期间,公益事业方面主要抓好五大重点工程:麻箐水库建设;撤并上、下马坊小学新建新风小学;撤并原四营乡一、二中新建牛栏江镇第一初级中学;水海立交口至火车站的公路建设;牛栏江镇集贸市场建设。
围绕上述目标,全镇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快镇村规划,找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合实际的工作路径,创造性地把“二十个字”的总体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上,共同推进镇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份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班子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创新意识不强,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农村基层干队伍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农村党员老龄化、低文化现象突出,在新农村建设中难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大多数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级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客观上导致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发展。
二是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当前广大农民普遍“守旧”、“守土”观念深、有很多陈规陋习,综合素质低、科技意识弱、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外出就业难度大。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脆弱,农村投入不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的基础财力剧减,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只能勉强维持乡、村组织机构基本运转所需,加上各乡镇、村都负有一定数额的历史债务,拿不出更多的财力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部分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各类水利灌区灌渠不齐全,标准不高,水毁、老化失修严重,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四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农村大多为“种粮吃饭、喂猪过年”的自给自足型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落后,机械化耕种技术推广面不宽。初级加工多,精细加工少,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化水平低,专业合作经营组织不强,农产品商品率、销售率不高,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特色种养基地规模小、分布散,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忽视了质量的提高和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业产业招商引资效果仍不理想。引进科技含量高、财政贡献大的项目少,项目前期工作跟不上,预期投产的项目没有全部投产。农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契约关系不够紧密,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加快推进。
三、加强领导,注重落实,一步一个脚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品种,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培育新型农民。以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六小工程”建设为重点,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支持农村中小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逐步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其教育质量,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
三是逐步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完善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完善救助方式。
四是积极发挥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的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不能包办代替。特别是在村组一级,要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在投入中的应有作用。公共工程建设应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绝不能违背农民意愿。严格管制非农用地总量的基础上,把更多的非农建设用地直接留给农村集体组织开发。这是增加集体组织收入的最重要来源,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直接提供大量的资金。
五是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除了政府增加投入,重要的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应在鼓励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产业、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发展社会事业、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当地资源加快发展等方面制定一套强有力的支持措施。应制定“以奖代补”等特定财政扶持政策,对由社会资本牵头的一些基础设施投资和公益性支出给予鼓励、奖励和补偿。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强化信贷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总之,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单独的“三农”问题,它贯穿于“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层面,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统筹兼顾,综合协调,才能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健康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