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索中超越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p8808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作为一个高产作家,她的视角多集中于女性、民族和生态危机领域。其中,197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浮现》展现了作者的大部分思想,不仅描述了一位女性探寻自我的历程,还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这部小说的出版也展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堪称民族身份构建的文学范本。
  【关 键 词】《浮现》;出版价值;女性;民族精神
  【作者单位】樊琳,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1.030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一位多产且享有国际声誉的英语文学作家,其创作领域涉及诗歌、小说和文学评论等。阿特伍德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迄今为止已出版50余部,其作品主要聚焦于民族精神、女性解放、生态环境等领域。其中包括12部长篇小说,如《可以吃的女人》《浮现》《人类以前的生活》《使女的故事》《羚羊与秧鸡》等。
  《浮现》作为阿特伍德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女画家寻找父亲的心路历程。年轻女画家接到父亲老邻居的来信,告知她久居湖边小屋的父亲失踪了,于是她决定踏上寻找父亲之路。她在男友乔与安娜夫妇的陪同下,驱车前往魁北克北部林区的偏远村庄,试图调查父亲神秘失踪的原因。在寻找的过程中,年轻女画家的脑海不断浮现往事,她好像进入了另外一个地方甚至是另外一个时代。荒岛所展现的自然力量及沉浸其中的感悟,使她意识到真正要找寻的是自己的过去。最后,年轻女画家顺从大自然的感召,从容地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浮现》这部作品看似以年轻女画家踏上回乡之路寻找父亲为主线,但隐藏于这个表层主线之下是现代文明社会中的女性生存、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精神。
  一、引导女性读者走出精神困境
  作为一位女作家,阿特伍德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她以独特的视角描写现代社会中的女性,通过对女性人物生活经历的细致描述,剖析女性内心的变化,探讨女性地位以及女性与社会的关系。年轻女画家返回自然,找寻现代文明中迷失的自我,实现了自我独立。因此,这部小说的出版对广大女性读者而言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使得女性读者在潜意识中积极探索精神世界的路径。
  《浮现》采用倒叙的手法来讲述年轻女画家回乡找寻父亲的过程,不仅向读者展现了女性人物的生存状态,也描写了女性在精神生活上的困惑。小说主人公是一个生活于都市的女画家,其处于事业上失落、精神上迷茫的时期,与父母已有九年没有联系,这次返回故土是为了寻找失踪的父亲。在踏上找寻之路时,她觉得自己从未把这里当作“家”,这里只是找寻道路上经过的小镇。由此可见,她把童年生活的小镇视为人生旅途中的某个驿站,即使多年未曾回来,也丝毫没有表现出思念之情。同时,这部小说前半部分运用了大量女画家麻木的第一人称叙述语调,也使得读者感受到女主人公内心的冷漠。在童年居住的房屋中,女画家看到自己童年所做的剪贴画、复活节彩蛋和兔子画,不断试图找寻童年的自我,以及自己的成长步履,可过往离得太远,她感到毫无头绪。由于急于找寻父亲,女画家很难从父亲遗留下的图画和地图中找寻到踪迹,当解读父亲失踪之前所作的图画后,她觉得父亲精神有问题。于是,她决定找人去水中找寻壁画,但没有任何发现,只有一些模糊的影像。水中父亲死亡的倒影迫使她承认自己已死亡,实际上隐藏在这些模糊影像中的是她自身精神上的死亡。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向读者展现出大量跳跃的时空、毫无逻辑的内心独白,反映出女画家已思维混乱、内心惶恐。随着女画家对内心世界的不断思索,她重新发现了自我,意识到自己必须面对现实生活,她烧掉了维持生计的画、假婚姻戒指、父亲的石壁画、记载母亲生活的相册等物品。最后,当三个同伴决定返回之时,她决定留在乡下,过真实的生活。女画家对原始境界的深入回归,目的是重新找回自我、自我的记忆以及正常状态。
  小说结尾是开放式的,女画家回归自然,能否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未来的路程仍具有诸多的不确定性。但有一点能肯定的是,女画家要战胜自己,成为一个面对现实的独立女性。小说的出版给女性读者带来深刻的启迪,其鼓励女性在面对生活和命运时,只有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才能在现代浮华的社会中找到合理坐标。
  二、引起读者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后果,也给人类自身带来了惩罚。阿特伍德注意到了这点,她的作品不再仅向读者诉说一段故事,而是成为展示她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时进行“沉思”的一方天地。《浮现》的出版是读者窥探这一方天地的一扇窗,透过这扇窗,读者能够看到作者对追寻物质与精神家园的思考。
  小说向读者展现了筑路建坝、开垦荒地和工业化等现代文明对自然的掠夺,来表达作者对人类自大的愤慨。同时,作者又借助女画家的回忆来展现父辈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两者鲜明的对比来引起读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一开始,小说就给读者呈现了一幅灰暗的图画:“湖旁的白桦树正在枯萎,它们染上了从南方蔓延而来的某种树病。”这种病暗指侵蚀自然的现代文明。在找寻父亲的旅程中,女画家敏锐地察觉到人类活动在悄然改变家乡,它已不是“真正坚强自由的北方”。荒野被视为“前哨”,保护尚存的自然,以抵御人类文明的侵蚀。但这种抵御是徒劳的,因为人类的足迹是无处不在的。女画家对此感到十分痛惜,被污染的故乡与童年记忆中的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熙熙攘攘的人类活动与记忆中的宁静土地是如此不协调。
  而在小说中,女畫家的母亲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单纯、和谐的,这也是作者要向读者所展现的希望。女画家的母亲把自然界中的生物当作朋友,即使对待恼人的黄蜂也很宽容,母亲告诫她:“只要人不去招惹它们,它们是不会伤害人的。”林中的鸟儿也十分信任母亲,鸟儿被喂食之时,会纷纷落于母亲肩上。母亲告诉女画家,把自然中的动物当作朋友来相处,就能与他们形成良好关系。在众人决定要离开之时,女画家决定留在故乡,过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远离喧嚣的人类社会。终于,女画家在大自然中见到了死去的父母,母亲与鸟儿融为一体,父亲成为自然景物的一部分。这一切都在告诫读者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平等地对待自然。可见,小说促使读者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现代社会中人类活动已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们只有重新确立对待自然的态度,摒弃自身存在的傲慢,停止对自然的践踏,才能治愈人与自然的疏离,重构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三、构建文学本土性的新范本
  文学应体现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一个国家的文化思想,充分表达民族身份的诉求,作家更应多填充本土文化内容,来构建民族文学体系。阿特伍德心怀民族和国家,她的作品时常流露出对民族和国家的担忧,不断尝试创作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作品,读者也时常被她强烈的民族情怀所感染。
  在小说中,作者为故事中的传说、童话盖上了深深的民族烙印,使之成为文学本土性的重要元素。阿特伍德认为,文学作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道德和理想。正如小说主人公女画家意识到,传统欧洲童话中的塔楼、恶龙、小飞侠和本民族文化毫无关系,她指出,“青春的泉水”和“金凤凰的传说”等故事“根本不属于这里”。这就说明文学必须回归于这片土地的过去,进行本土化的挖掘,才能构建与英美国家不同的文化形象,这也是一个民族国家保持本土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径。
  在小说中,女画家已然成为阿特伍德本人的化身,她发现传统欧洲神话在这片荒野的文化土地上犹如一种外来异物,她对这种冲突的思索,展现了阿特伍德对本土性文化的强烈认同。另外,这部小说运用英法两种语言来进行叙述,深刻地反映了本土双元文化的精神困境——自我语言的分裂,这个分裂则需要在文化和精神上找到归属,或以英法文化为基础的本土性建构需要,对本土地理与历史故事具有深刻认同,借用英法语言形式和本土神话素材来塑造本民族的文学形象。小说充分展现了这种文化和精神对话的需要,女画家用法语说道:“或许《魁北克民间神话》中应该有一个狼人。”同时她又意识到英美文化消费市场影响着本土文学形象的本原呈现,这些狼人故事肯定因“太粗俗”被砍掉,或被用拟人手法加以处理。
  最终,阿特伍德找到了文学本土性的方法,回归于印第安民族,在文学上进行本土化的认同、构建和吸纳。小说中,本土化的尝试表现为一种文化的模糊性,如对商业文化侵蚀本土的描述带有明显的讽刺味道,“这里已经开始出现地标建筑了,路边竖立着几个广告牌,还有一座十字架,上面有个木头耶稣像,俨然是个外来神”。这就借助女主人公对外来文化的认知模糊,来表达对印第安精神信仰的“移情”,也是构建本土性的重要形式。又如,作者在作品中添加了大量的印第安神话元素,在公主身旁画了一只咆哮的狼。对她来说,尽管欧洲神话中各类神的形象无处不在,呈现出各种姿态,但这些神却丝毫没有创造奇迹的能力。相反,土著居民的传说和荒野却有着妙不可言的神奇,强烈地吸引着她。从《浮现》的内容来看,文学和文学形象本土化的方法就要构建与以西方神话为中心的自然观属于不同认知模式的土著居民故事。这种融入本土地理和历史故事是传颂民族精神和构建本土文学的重要方法,为实现文学本土化和展现民族特色提供了新范本。
  综上,《浮现》作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长篇代表作品之一,虽只有一段情节简单的故事,但展现了女主人复杂的内心独白,并交叉了多个主题。同时,这种平淡的叙述引起了读者对自身、自然、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思索与感悟。该书的推出也承载了丰富的出版价值,不仅能引导女性读者学会独立,也启发广大读者思索和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文学创作者和出版商提供了构建文学本土性的新范式。
  |参考文献|
  [1][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浮现[M]. 蒋立珠,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白晓荣. 生存·困惑:试析《浮现》对生态困境的反思[J]. 内蒙古農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刘莉. 阿特伍德小说《浮现》的生态主义解读[J]. 时代文学,2011(2).
  [4]赵小妹,曹凤龙. 他者视角下的受害者觉醒与自我重建——评生态女性主义作家阿特伍德小说《浮现》《使女的故事》[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
  [5]丁艳雯. 走出女性困境的精神旅行——阿特伍德的《浮现》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
其他文献
《郎君一席谈:互联网经济的未来之路》  作者:郎咸平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提要:作者梳理了自己关于互联网经济的观点,写成這本脉络清晰的大众经济读物。对于过去,他告诉大家哪些投资、互联网金融是要引以为戒的;对于现在,他分析国内互联网巨头的制胜法宝,同时将其与国外的互联网公司相比,指出它们的差别和距离;对于未来,他回答了大数据为工业带来了什么,如何走向“工业4.0”。
期刊
【摘 要】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是瑞典80后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处女作,小说的情节极为简单,但作者写得温情且令人感动,人情味十足。文章从老年人精神困境的关注、女性之光的救赎意义、平和的叙述姿态3个方面解析了这部小说的出版价值。  【关 键 词】《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精神困境;女性之光;叙述姿态  【作者单位】张晓辉,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
期刊
【摘 要】 随着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被定位在国家战略的重要高度,学术出版在构建国际话语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日益凸显。学术出版社作为实现中国学术话语国际传播不可或缺的平台,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进一步构建中国学术国际话语体系方面,应结合学术出版社积累的实践经验及需要,做好相关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学术出版;学术话语体系;国际话语权  【作者单位】姚冬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 融合发展是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出版业正在经历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战略性融合发展。传统教育出版应在出版转型期积极探索,发挥优势资源,结合数字出版新技术,提升服务价值。  【關 键 词】融合发展;教育出版;出版新业态  【作者单位】崔征,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
期刊
《中國游记》  作者:[日]芥川龙之介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提要:该书语言可读性强,又富于变化,口语和文言夹杂;体裁涵盖剧本、书信、对话、手记等多种文体,虚实掺杂,叫人读来颇觉新鲜。芥川龙之介这种别出机杼、不肯落他人窠臼的写作风格,使这本游记少有呆板的平铺直叙、风物描摹,而更多以文艺的甚至漫画的笔法,表现中国见闻在他敏感的心中所引发的情绪和思考。
期刊
《眼睛怎么了:眼科医生告诉你》  作者:翟长斌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提要:近視了?框架还是隐形?仿生晶体治近视?本书从基本的眼睛常识讲起,围绕大家关心的有关眼睛的疑惑,阐述了视力缺陷的根源以及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眼镜与眼药水、生活中不怎么留意的用眼误区,科学解释当前关于治疗近视手术的科学性以及相关的传言。
期刊
《开明儿童文学书系》  编者:朱永新  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提要:《开明儿童文学书系》由民进中央副主席、国家“全民阅读”代言人朱永新提出创意,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落实出版,首批共11册。这套书的选编力求严格以高文学品质为选目标准,涵盖从文化先贤到当代代表性作家這一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作家群体。他们用一支支童心之笔,写下对童年的感悟,以优秀的作品陪伴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期刊
【摘 要】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出版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时代语境下,为了实现出版的高质量发展,出版人应该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发展技术,大力创新,对质量长抓不懈,做到精益求精,从而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探索出一条新时代出版的新路向。  【关 键 词】传统;现代;融合出版;质量控制  【作者单位】陆强,中国社会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华人世界掀起了一场昆剧复兴运动,在当代昆剧史上影响力深远。其编剧、导演、主要演员、舞美灯光、舞台设计等具有鲜明的白氏昆剧特色,其传播策略更是富有创意。结合青春版《牡丹亭》研究昆剧传播,有助于昆剧未来的长远发展。  【关 键 词】青春版《牡丹亭》;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传播策略  【作者单位】赵雅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基金项目】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
期刊
【摘 要】 徽州文书整理成果的持续出版,以刘伯山教授为代表的徽州文书整理工作与后续的研究,对于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历史真实,对于研究和辨清中国传统农村社会自宋代以来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变化的多维真实情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 键 词】《徽州文书》;整理理论;整理实践  【作者单位】鲁朝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