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的历时半年的“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评选日前尘埃落定,成都的孟德芝获封“中国刺绣艺术大师”称号。蜀绣在很多人看来只是一门手艺,但对于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传承人孟德芝来说,却是一份实实在在抗在肩上的责任。
入行两年,她的作品进了人民大会堂
走进位于成都文殊院街的禅林蜀绣苑,孟德芝正在绣一幅新的作品,那是几个孩童和熊猫在一起嬉戏的图案,采用双面异形绣的手法。熟练地勾图描线,小小的绣花针在孟德芝手中上下翻飞,这项蜀绣中的高难度技艺,在孟德芝应用起来显得轻松异常。这幅作品她已经绣了好几个月,但要绣完预计还得10个月时间。
孟德芝成为如今的蜀绣大师前,只是一个因为高考落榜,而顶替母亲进入成都蜀绣厂做工的18岁姑娘。当时的孟德芝没有什么特别,唯一让工厂前辈印象深刻的,就是这个小姑娘“刻苦、勤奋,一心扑在蜀绣上”。“那个时候就想好好学技术,毕竟是门手艺活,还能养家糊口。”孟德芝有些不好意思地回忆道,“现在想来,当时的想法其实挺不尊重蜀绣的。”
才开始学习时,手被针扎是常事,不过这不算什么,因为最难的是夏天的汗珠总是容易滴在绣布上,而冬天手被冻得麻木,捏不住绣花针,冷得受不了时,孟德芝只能用装了开水的玻璃瓶暖暖手,再一针一线地绣。
好在孟德芝没有像别人那样轻易地放弃,所以她年纪轻轻就成了绣厂的骨干。两年后,成都蜀绣厂为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绣制巨幅蜀绣《芙蓉鲤鱼》,孟德芝被选为其中一员,参与了这幅作品的绣制。
最难的时候差点放弃蜀绣
从入行到现在,孟德芝接触蜀绣已经33年。上世纪90年代,蜀绣开始走下坡路,很多人离开了蜀绣厂。
“当时虽然舍不得蜀绣,但确实工资不高,养不活家人。”在生活的压力下,孟德芝也下海经商,通过朋友在荷花池找了一个摊位,干起批发牛仔裤的生意。正当生意步入正轨时,当年的成都蜀绣厂厂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郝淑萍找到她,劝她回厂继续做绣工。思前想后,放不下蜀绣的孟德芝把荷花池的铺面关了,回厂继续绣起蜀绣。
2005年,成都蜀绣厂无力支撑最终倒闭,所有员工,上到厂长、书记,下到看守大门的员工全部被买断工龄。四川唯一的蜀绣厂关了门,原本担任厂工会主席的孟德芝,一夜之间成了下岗工人。在她的记忆中,那是她接触蜀绣以来最艰难的岁月,许多同事就此彻底放弃了蜀绣。然而家中面临下岗的不仅是孟德芝,她的丈夫也随后下岗。那一年,孟德芝的孩子刚考上大学,巨大的经济压力一下压在她的肩头。
为了找到出路,孟德芝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求职方向,年过不惑的人很难再找到其他行业的工作,于是她决定继续做蜀绣。2005年底,孟德芝租下一间小门面,招收愿意学习蜀绣的学生。后来在金牛区政府的支持下,孟德芝成立了蜀绣公司。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蜀绣,2006年6月,孟德芝和学生在首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现场绣制“太阳神乌”。同年10月,文殊坊开街,在街上特制的玻璃房中,孟德芝和16位绣工连续7个月绣制了一幅55平方米的老成都地图。
很快,孟德芝的公司风生水起,很多以前蜀绣厂的老绣工也纷纷加入进来。回想起来,孟德芝笑着说:“人生就是这样,每走一步所遇到的事情,都会为日后埋下伏笔。当年如果坚持做生意,我和蜀绣也就擦肩而过了。但正是因为当年做过生意,所以现在开蜀绣公司我也知道怎么管理。”
和大师相比,更喜欢别人喊她师傅
和很多传统工艺一样,对蜀绣感兴趣的年轻人很少。“很多学生都觉得太辛苦,坚持不下来就放弃了。”据孟德芝介绍,一名好的绣工学成至少要5年时间。但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花5年学一门手艺实在是个漫长的过程。于是对孟德芝而言,如今她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把蜀绣传承下去。和大师的称呼相比,她更喜欢听到学生叫自己师傅,那是对她作为一名蜀绣传承人的肯定。
招收徒弟,是传承蜀绣的途径之一。如今,在文殊坊、黄忠社区、郫县团结镇和绵竹4个蜀绣基地,都有孟德芝的学生,她们不仅继承了工艺,还解决了自身的就业。“只有代代传下去,蜀绣才有希望。”谈到蜀绣对自己的意义,孟德芝想了很久说:“是蜀绣成就了我,并已经融入我的生活。”
其实孟德芝心里仍有一个愿望还没实现,那就是成立一个具展示、研究、销售、接待于一体的蜀绣博物馆。“以前我们的蜀绣厂像花园一样特别漂亮,但是现在很难找到一个集中的场地来展示蜀绣。我希望未来能有这样一个地方,把所有的蜀绣师集中起来,更好地把蜀绣展示给大家。”
入行两年,她的作品进了人民大会堂
走进位于成都文殊院街的禅林蜀绣苑,孟德芝正在绣一幅新的作品,那是几个孩童和熊猫在一起嬉戏的图案,采用双面异形绣的手法。熟练地勾图描线,小小的绣花针在孟德芝手中上下翻飞,这项蜀绣中的高难度技艺,在孟德芝应用起来显得轻松异常。这幅作品她已经绣了好几个月,但要绣完预计还得10个月时间。
孟德芝成为如今的蜀绣大师前,只是一个因为高考落榜,而顶替母亲进入成都蜀绣厂做工的18岁姑娘。当时的孟德芝没有什么特别,唯一让工厂前辈印象深刻的,就是这个小姑娘“刻苦、勤奋,一心扑在蜀绣上”。“那个时候就想好好学技术,毕竟是门手艺活,还能养家糊口。”孟德芝有些不好意思地回忆道,“现在想来,当时的想法其实挺不尊重蜀绣的。”
才开始学习时,手被针扎是常事,不过这不算什么,因为最难的是夏天的汗珠总是容易滴在绣布上,而冬天手被冻得麻木,捏不住绣花针,冷得受不了时,孟德芝只能用装了开水的玻璃瓶暖暖手,再一针一线地绣。
好在孟德芝没有像别人那样轻易地放弃,所以她年纪轻轻就成了绣厂的骨干。两年后,成都蜀绣厂为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绣制巨幅蜀绣《芙蓉鲤鱼》,孟德芝被选为其中一员,参与了这幅作品的绣制。
最难的时候差点放弃蜀绣
从入行到现在,孟德芝接触蜀绣已经33年。上世纪90年代,蜀绣开始走下坡路,很多人离开了蜀绣厂。
“当时虽然舍不得蜀绣,但确实工资不高,养不活家人。”在生活的压力下,孟德芝也下海经商,通过朋友在荷花池找了一个摊位,干起批发牛仔裤的生意。正当生意步入正轨时,当年的成都蜀绣厂厂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郝淑萍找到她,劝她回厂继续做绣工。思前想后,放不下蜀绣的孟德芝把荷花池的铺面关了,回厂继续绣起蜀绣。
2005年,成都蜀绣厂无力支撑最终倒闭,所有员工,上到厂长、书记,下到看守大门的员工全部被买断工龄。四川唯一的蜀绣厂关了门,原本担任厂工会主席的孟德芝,一夜之间成了下岗工人。在她的记忆中,那是她接触蜀绣以来最艰难的岁月,许多同事就此彻底放弃了蜀绣。然而家中面临下岗的不仅是孟德芝,她的丈夫也随后下岗。那一年,孟德芝的孩子刚考上大学,巨大的经济压力一下压在她的肩头。
为了找到出路,孟德芝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求职方向,年过不惑的人很难再找到其他行业的工作,于是她决定继续做蜀绣。2005年底,孟德芝租下一间小门面,招收愿意学习蜀绣的学生。后来在金牛区政府的支持下,孟德芝成立了蜀绣公司。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蜀绣,2006年6月,孟德芝和学生在首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现场绣制“太阳神乌”。同年10月,文殊坊开街,在街上特制的玻璃房中,孟德芝和16位绣工连续7个月绣制了一幅55平方米的老成都地图。
很快,孟德芝的公司风生水起,很多以前蜀绣厂的老绣工也纷纷加入进来。回想起来,孟德芝笑着说:“人生就是这样,每走一步所遇到的事情,都会为日后埋下伏笔。当年如果坚持做生意,我和蜀绣也就擦肩而过了。但正是因为当年做过生意,所以现在开蜀绣公司我也知道怎么管理。”
和大师相比,更喜欢别人喊她师傅
和很多传统工艺一样,对蜀绣感兴趣的年轻人很少。“很多学生都觉得太辛苦,坚持不下来就放弃了。”据孟德芝介绍,一名好的绣工学成至少要5年时间。但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花5年学一门手艺实在是个漫长的过程。于是对孟德芝而言,如今她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把蜀绣传承下去。和大师的称呼相比,她更喜欢听到学生叫自己师傅,那是对她作为一名蜀绣传承人的肯定。
招收徒弟,是传承蜀绣的途径之一。如今,在文殊坊、黄忠社区、郫县团结镇和绵竹4个蜀绣基地,都有孟德芝的学生,她们不仅继承了工艺,还解决了自身的就业。“只有代代传下去,蜀绣才有希望。”谈到蜀绣对自己的意义,孟德芝想了很久说:“是蜀绣成就了我,并已经融入我的生活。”
其实孟德芝心里仍有一个愿望还没实现,那就是成立一个具展示、研究、销售、接待于一体的蜀绣博物馆。“以前我们的蜀绣厂像花园一样特别漂亮,但是现在很难找到一个集中的场地来展示蜀绣。我希望未来能有这样一个地方,把所有的蜀绣师集中起来,更好地把蜀绣展示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