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即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在知识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从应用的层面剖析其在课堂教学运用中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教学;信息技术课;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115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及技能。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突出了“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通过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兴趣,制定合理的任务。确定任务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任务,推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完成各项任务。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得到一次成功的体验,学习积极性随之提高,学生就会试着解决更多的问题。当问题无法解决时,主动求助同学和教师,学生的需求促进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互动的,主导推动主体,主体促进主导,直至完成教学。任务作为师生互动的中介,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随着师生的互动,任务可能会达到深层次的拓展。因此,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任务三者的积极互动过程。
一、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石,而信息技术课,这门与实践紧密结合且必须在实践中才能习得技能的学科,无疑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样,每个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也会在这门学科上得到充分的发挥。实践证明,亲自动手操作比一味的接受知识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求知欲。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展示了“任务”之后,学生通常都会先按照自己的思路寻求答案,思维不受固定模式的约束,学生则需要更大的自主性,创造性工作的成分更多。而在操作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阻碍,这条路行不通,学生就会另寻别路,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在不断尝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又会萌生出一些独特的想法,再根据实际所遇到的情况有所变通,由此,思维变得灵活、流畅,从而自主构建出了知识的框架。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困难或是拐进了错误的岔路,这时教师及时地引导就变得尤为重要。不仅如此,如果教师认为所设计的任务较难时也应提前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暗示,以免学生的求知欲受挫。其次,学生利用计算机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进行互教互学,小组讨论和小组协作解决问题等合作性学习活动。不难发现,在实施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课堂上,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高,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了主导作用。而且,在设计教学中,在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同时,根据所讲内容适当的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效果更佳。
二、细化任务层次,符合个性化教学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践教学中,有些教师忽略了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同,对所有的学生布置了难度级别一样且数量相等的任务。这样有碍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会产生一种自卑感,且在以后的学习中缩手缩脚。而轻易完成任务的学生,会在完成任务之后无事可做,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积极性。那么,这种情况又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兴趣等特点。而且任务设计要贴近现实生活,给学生创设学以致用的学习情境,把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看作一个整体,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任务规模不宜过大,前后任务之间要有联系,要体现知识的系统性。最好以适当比例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促进学生间良好人际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三、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
就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来看,绝大多数的课堂枯燥、乏味,教师也只是生搬硬套地讲授理论知识,而对于操作实践环节不够重视,依然有应试教育的迹象。开设信息技术课自然有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据调查,大部分教师未能把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划分开来,要知道,信息技术课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不能与其他学科一概而论,本学科的学习是以浅显易学的实例操作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学生不动手、不动脑怎能学好这门学科?其次,即便有教师设计了动手操作的环节,而所布置的任务几乎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要么过于简单,要么偏难。而且经常可以看到,教师手把手地教给学生操作步骤,在创作一些作品的时候甚至限制作品具体的版式、内容。因此,每个学生提交的作品大同小异、缺乏创意。这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也就违背了设立这门学科的初衷。学生非但没有提高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技术,反而对这门课程产生了厌学情绪。只有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愿意完成的,而且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务,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据了解,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只要在考试前死板的把重点背会就万事大吉了。照这样发展,信息技术课的发展前景又在哪里?由此可见,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深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吴天生.教育技术学专业数字媒体综合实验室建设与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8(7).
[2] 王有智.学习动机理论在中小学生学习中的应用[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2).
(作者单位:山西省浑源县科技教育局电教办公室 034400)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教学;信息技术课;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115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及技能。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突出了“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通过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兴趣,制定合理的任务。确定任务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任务,推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完成各项任务。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得到一次成功的体验,学习积极性随之提高,学生就会试着解决更多的问题。当问题无法解决时,主动求助同学和教师,学生的需求促进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互动的,主导推动主体,主体促进主导,直至完成教学。任务作为师生互动的中介,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随着师生的互动,任务可能会达到深层次的拓展。因此,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任务三者的积极互动过程。
一、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石,而信息技术课,这门与实践紧密结合且必须在实践中才能习得技能的学科,无疑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样,每个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也会在这门学科上得到充分的发挥。实践证明,亲自动手操作比一味的接受知识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求知欲。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展示了“任务”之后,学生通常都会先按照自己的思路寻求答案,思维不受固定模式的约束,学生则需要更大的自主性,创造性工作的成分更多。而在操作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阻碍,这条路行不通,学生就会另寻别路,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在不断尝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又会萌生出一些独特的想法,再根据实际所遇到的情况有所变通,由此,思维变得灵活、流畅,从而自主构建出了知识的框架。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困难或是拐进了错误的岔路,这时教师及时地引导就变得尤为重要。不仅如此,如果教师认为所设计的任务较难时也应提前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暗示,以免学生的求知欲受挫。其次,学生利用计算机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进行互教互学,小组讨论和小组协作解决问题等合作性学习活动。不难发现,在实施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课堂上,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高,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了主导作用。而且,在设计教学中,在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同时,根据所讲内容适当的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效果更佳。
二、细化任务层次,符合个性化教学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践教学中,有些教师忽略了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同,对所有的学生布置了难度级别一样且数量相等的任务。这样有碍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会产生一种自卑感,且在以后的学习中缩手缩脚。而轻易完成任务的学生,会在完成任务之后无事可做,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积极性。那么,这种情况又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兴趣等特点。而且任务设计要贴近现实生活,给学生创设学以致用的学习情境,把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看作一个整体,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任务规模不宜过大,前后任务之间要有联系,要体现知识的系统性。最好以适当比例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促进学生间良好人际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三、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
就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来看,绝大多数的课堂枯燥、乏味,教师也只是生搬硬套地讲授理论知识,而对于操作实践环节不够重视,依然有应试教育的迹象。开设信息技术课自然有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据调查,大部分教师未能把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划分开来,要知道,信息技术课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不能与其他学科一概而论,本学科的学习是以浅显易学的实例操作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学生不动手、不动脑怎能学好这门学科?其次,即便有教师设计了动手操作的环节,而所布置的任务几乎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要么过于简单,要么偏难。而且经常可以看到,教师手把手地教给学生操作步骤,在创作一些作品的时候甚至限制作品具体的版式、内容。因此,每个学生提交的作品大同小异、缺乏创意。这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也就违背了设立这门学科的初衷。学生非但没有提高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技术,反而对这门课程产生了厌学情绪。只有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愿意完成的,而且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务,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据了解,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只要在考试前死板的把重点背会就万事大吉了。照这样发展,信息技术课的发展前景又在哪里?由此可见,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深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吴天生.教育技术学专业数字媒体综合实验室建设与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8(7).
[2] 王有智.学习动机理论在中小学生学习中的应用[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2).
(作者单位:山西省浑源县科技教育局电教办公室 03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