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曙光公司定下了2015年的战略核心——“数据中国”,其目标是构建覆盖全国的信息化、大数据管理服务网络,让全社会共享数据价值。
21世纪最宝贵的是什么?当然是数据。当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数据不仅仅是生产资料,更是企业宝贵的资产时,进一步挖掘数据价值的需求就变得日益迫切,这也是引起大数据之争的重要原因。
在3月24日举行的曙光2015企业战略发布会上,曙光公司总裁历军谈到,在互联网的驱动下,社会各类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而这些数据所包含的价值正是未来信息化发展的核心驱动要素。未来,数据必将超越能源等所有传统资源,成为决定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资源。
正是基于上述思考,曙光公司定下了2015年的战略核心——“数据中国”,其目标是构建覆盖全国的信息化、大数据管理服务网络,让全社会共享数据价值。
曙光二次创业
在不久前结束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2015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产业转型、“一带一路”、“互联网 ”等“新常态”下的重要举措,其中涉及的七大建设领域均与信息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如何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引领产业升级,助力政府、企业的服务创新将成为未来几年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曙光公司提出“数据中国”的战略可谓恰逢其时。
有人说,中国天生就是一个“大数据之国”,庞大的数据资源和应用市场让很多国外厂商艳羡。由于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中国起步较晚,在许多关键技术领域一直处于追赶状态。这也是国家一直大力倡导“自主、可控创新”的原因。
虽然在处理器、操作系统和某些应用软件领域,由于技术积累等方面的原因,国内厂商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对国外厂商的超越,但是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领域,中国厂商与国外厂商其实是处于同一起跑线。无论是技术水平、创新能力还是应用实践,中国厂商并不逊于国外厂商。历军认为,中国厂商在数据利用领域与国际厂商处于同一起跑线,这让中国迎来了弯道超车、成为世界数据强国的历史机遇。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曙光才积极布局大数据市场,很早便发布了大数据一体机,同时还针对金融、政府等许多行业推出了大数据行业解决方案,赢得了众多行业用户的肯定。
曙光公司上市后的连续22个涨停板引起了股民的极大关注,还差一点破了兰石重装创下的连续24个涨停板的记录。很多人称曙光是HPC(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最牛股,也有人说云计算才是曙光最大的亮点。其实,大数据才是曙光公司布局中最重要的一枚棋子。曙光不仅擅长研究、开发、制造高性能计算机,在2009—2014年间,连续6年蝉联中国高性能计算机TOP100排行榜市场份额第一,而且很早便在云计算领域开疆拓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操作系统Cloudview等产品。但是曙光很清楚,无论是高性能计算机,还是云计算解决方案,它们都是实现大数据价值的工具,是大数据这朵红花的绿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不是拥有大量的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而是如何对在这些设备中存储、传输的数据善加利用,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价值。从一个设备或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为数据服务提供商,这是一个关乎像曙光这样的IT企业如何在大数据时代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审视曙光的“数据中国”战略可以发现,这一战略的提出体现了曙光对产业趋势、自身发展的深刻认识,它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国家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了高度统一。曙光是一家技术型的公司,在市场上显得比较低调,但是曙光一直没有停下变革的脚步。在过去十多年中,曙光已经顺利完成从HPC到服务器和存储,再到“云 大数据”的三次转型,由一个传统的服务器产品供应商转变为服务供应商。而“数据中国”战略的提出,为曙光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实现从服务供应商向数据服务供应商的跨越。历军称这一转变为曙光公司的二次创业。
织就数据神经网络
曙光已经描绘出一幅“数据中国”的壮丽场景。接下来,让“数据中国”战略稳稳落地才是对曙光最严峻的考验。历军表示,未来,曙光将在“数据中国”战略的指导下,以城市云和行业为节点,通过“云计算 大数据”等自主技术,借助与合作伙伴共同形成的应用生态系统,深入推进信息化服务,构建中国数据平台,从而拉动行业创新,推动中国进入数据时代。
历军将“数据中国”形象地比喻成一个人的神经系统。信息化网络好比一个人的经脉,而“数据中国”致力于打造的是“神经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感知、存储、整合和分析,打破数据之间的阻隔,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规模化的城市级云计算中心和行业私有云节点就像是“数据中国”这一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其功能是实现城市、行业的信息采集与整合。
曙光很早就着手建立遍布全国的“神经系统”。目前,曙光已经在无锡、南京、哈尔滨、成都、包头等全国十多个城市建立了云计算中心,并且完成了数百个私有云的建设,在“云 大数据服务模式”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如上文所述,云计算平台就像是骨架,支撑起了曙光“数据中国”这个巨大的“神经网络”。历军表示,接下来,曙光还将继续加大城市云节点的建设力度,复制以往的成功模式,加速部署百个城市云计算中心,向百个国家重点行业渗透,最终搭建起覆盖中国的数据平台。
从产品层面看,曙光目前拥有包括高性能计算、服务器、存储、安全、云计算和大数据在内的六大产品线,并且建立了一套覆盖IT全流程的服务体系。历军认为,曙光不仅有能力降低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分析成本,而且拥有提升行业和城市海量数据的汇聚、承载、融合、和加工的实力,可以让全民享受到数据创造出的价值。此外,曙光还将以自主可控技术和产品为依托,积极参与国家各项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在不断拓展大数据应用范围的同时,更好地保障国家数据和个人信息的安全。
当前,大数据正处于发展初期,相关技术也处于不断摸索和创新的过程中。曙光在IT基础架构领域实力雄厚,具有比较深厚的技术积淀。比如,去年,曙光推出了创新性的包括云计算、HPC和大数据在内的超融合架构。另外,曙光也加快了在云计算领域的创新速度,去年底刚升级了云操作系统Cloudview。曙光在上市之初就明确表示,将把募集的一部分资金用于ParaStor300并行分布式云存储项目、Cloudview 2.0云计算管理系统等项目的研发。这些技术上的储备都是在为“数据中国”战略的实施做嫁衣。
为了更好地执行“数据中国”战略,曙光公司还应在大数据应用层面多下功夫,尤其是相关软件的开发方面。大数据战略的成功必须依靠一个健全、庞大的生态系统。曙光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历军表示,曙光将全面整合大数据产业链上下游的优势资源,以并购、战略合作、产业联盟等多种形式快速打造包括数据采集、软硬件技术研发、关键数据应用开发等在内的完整的生态圈,实现服务区域的扩展与价值的延伸。
又一个“互联网 ”
如果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去理解,那么云计算、大数据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创新这个层面上,而是要把云计算、大数据变成具有庞大市场规模的产业。曙光既然有气魄提出“数据中国”这样宏伟的战略,肯定不只是想多推出一些大数据解决方案、赚取更多商业利益这么简单。曙光的目光更长远,它要以“数据中国”计划带动整个中国数据产业的发展。
如今,大家都热衷谈论“互联网 ”,探讨如何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实现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服务创新。其实,曙光的“数据中国”战略也可以理解为“大数据 ”,就是将数据的力量与城市管理、产业运营等充分结合,切实提升政务管理效能,实现产业优化和转型,为国家整体的大数据战略服务。
这就对曙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在信息技术领域开拓创新,而且还要研究产业链和生态环境,形成人才、资源、资本的汇聚,引领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创新。
21世纪最宝贵的是什么?当然是数据。当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数据不仅仅是生产资料,更是企业宝贵的资产时,进一步挖掘数据价值的需求就变得日益迫切,这也是引起大数据之争的重要原因。
在3月24日举行的曙光2015企业战略发布会上,曙光公司总裁历军谈到,在互联网的驱动下,社会各类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而这些数据所包含的价值正是未来信息化发展的核心驱动要素。未来,数据必将超越能源等所有传统资源,成为决定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资源。
正是基于上述思考,曙光公司定下了2015年的战略核心——“数据中国”,其目标是构建覆盖全国的信息化、大数据管理服务网络,让全社会共享数据价值。
曙光二次创业
在不久前结束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2015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产业转型、“一带一路”、“互联网 ”等“新常态”下的重要举措,其中涉及的七大建设领域均与信息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如何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引领产业升级,助力政府、企业的服务创新将成为未来几年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曙光公司提出“数据中国”的战略可谓恰逢其时。
有人说,中国天生就是一个“大数据之国”,庞大的数据资源和应用市场让很多国外厂商艳羡。由于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中国起步较晚,在许多关键技术领域一直处于追赶状态。这也是国家一直大力倡导“自主、可控创新”的原因。
虽然在处理器、操作系统和某些应用软件领域,由于技术积累等方面的原因,国内厂商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对国外厂商的超越,但是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领域,中国厂商与国外厂商其实是处于同一起跑线。无论是技术水平、创新能力还是应用实践,中国厂商并不逊于国外厂商。历军认为,中国厂商在数据利用领域与国际厂商处于同一起跑线,这让中国迎来了弯道超车、成为世界数据强国的历史机遇。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曙光才积极布局大数据市场,很早便发布了大数据一体机,同时还针对金融、政府等许多行业推出了大数据行业解决方案,赢得了众多行业用户的肯定。
曙光公司上市后的连续22个涨停板引起了股民的极大关注,还差一点破了兰石重装创下的连续24个涨停板的记录。很多人称曙光是HPC(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最牛股,也有人说云计算才是曙光最大的亮点。其实,大数据才是曙光公司布局中最重要的一枚棋子。曙光不仅擅长研究、开发、制造高性能计算机,在2009—2014年间,连续6年蝉联中国高性能计算机TOP100排行榜市场份额第一,而且很早便在云计算领域开疆拓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操作系统Cloudview等产品。但是曙光很清楚,无论是高性能计算机,还是云计算解决方案,它们都是实现大数据价值的工具,是大数据这朵红花的绿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不是拥有大量的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而是如何对在这些设备中存储、传输的数据善加利用,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价值。从一个设备或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为数据服务提供商,这是一个关乎像曙光这样的IT企业如何在大数据时代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审视曙光的“数据中国”战略可以发现,这一战略的提出体现了曙光对产业趋势、自身发展的深刻认识,它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国家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了高度统一。曙光是一家技术型的公司,在市场上显得比较低调,但是曙光一直没有停下变革的脚步。在过去十多年中,曙光已经顺利完成从HPC到服务器和存储,再到“云 大数据”的三次转型,由一个传统的服务器产品供应商转变为服务供应商。而“数据中国”战略的提出,为曙光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实现从服务供应商向数据服务供应商的跨越。历军称这一转变为曙光公司的二次创业。
织就数据神经网络
曙光已经描绘出一幅“数据中国”的壮丽场景。接下来,让“数据中国”战略稳稳落地才是对曙光最严峻的考验。历军表示,未来,曙光将在“数据中国”战略的指导下,以城市云和行业为节点,通过“云计算 大数据”等自主技术,借助与合作伙伴共同形成的应用生态系统,深入推进信息化服务,构建中国数据平台,从而拉动行业创新,推动中国进入数据时代。
历军将“数据中国”形象地比喻成一个人的神经系统。信息化网络好比一个人的经脉,而“数据中国”致力于打造的是“神经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感知、存储、整合和分析,打破数据之间的阻隔,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规模化的城市级云计算中心和行业私有云节点就像是“数据中国”这一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其功能是实现城市、行业的信息采集与整合。
曙光很早就着手建立遍布全国的“神经系统”。目前,曙光已经在无锡、南京、哈尔滨、成都、包头等全国十多个城市建立了云计算中心,并且完成了数百个私有云的建设,在“云 大数据服务模式”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如上文所述,云计算平台就像是骨架,支撑起了曙光“数据中国”这个巨大的“神经网络”。历军表示,接下来,曙光还将继续加大城市云节点的建设力度,复制以往的成功模式,加速部署百个城市云计算中心,向百个国家重点行业渗透,最终搭建起覆盖中国的数据平台。
从产品层面看,曙光目前拥有包括高性能计算、服务器、存储、安全、云计算和大数据在内的六大产品线,并且建立了一套覆盖IT全流程的服务体系。历军认为,曙光不仅有能力降低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分析成本,而且拥有提升行业和城市海量数据的汇聚、承载、融合、和加工的实力,可以让全民享受到数据创造出的价值。此外,曙光还将以自主可控技术和产品为依托,积极参与国家各项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在不断拓展大数据应用范围的同时,更好地保障国家数据和个人信息的安全。
当前,大数据正处于发展初期,相关技术也处于不断摸索和创新的过程中。曙光在IT基础架构领域实力雄厚,具有比较深厚的技术积淀。比如,去年,曙光推出了创新性的包括云计算、HPC和大数据在内的超融合架构。另外,曙光也加快了在云计算领域的创新速度,去年底刚升级了云操作系统Cloudview。曙光在上市之初就明确表示,将把募集的一部分资金用于ParaStor300并行分布式云存储项目、Cloudview 2.0云计算管理系统等项目的研发。这些技术上的储备都是在为“数据中国”战略的实施做嫁衣。
为了更好地执行“数据中国”战略,曙光公司还应在大数据应用层面多下功夫,尤其是相关软件的开发方面。大数据战略的成功必须依靠一个健全、庞大的生态系统。曙光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历军表示,曙光将全面整合大数据产业链上下游的优势资源,以并购、战略合作、产业联盟等多种形式快速打造包括数据采集、软硬件技术研发、关键数据应用开发等在内的完整的生态圈,实现服务区域的扩展与价值的延伸。
又一个“互联网 ”
如果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去理解,那么云计算、大数据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创新这个层面上,而是要把云计算、大数据变成具有庞大市场规模的产业。曙光既然有气魄提出“数据中国”这样宏伟的战略,肯定不只是想多推出一些大数据解决方案、赚取更多商业利益这么简单。曙光的目光更长远,它要以“数据中国”计划带动整个中国数据产业的发展。
如今,大家都热衷谈论“互联网 ”,探讨如何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实现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服务创新。其实,曙光的“数据中国”战略也可以理解为“大数据 ”,就是将数据的力量与城市管理、产业运营等充分结合,切实提升政务管理效能,实现产业优化和转型,为国家整体的大数据战略服务。
这就对曙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在信息技术领域开拓创新,而且还要研究产业链和生态环境,形成人才、资源、资本的汇聚,引领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