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本地区、本专业,介绍了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所作的尝试,分析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优越性,根据实践探索出了这种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模式,为此种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的推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高专卓越人才 创新教育模式 自动化专业 教育教学改革
1 卓越人才培养的现状
国外的高等教育,大都以“宽进严出、优升劣汰”为宗旨,本科院校一、二年级的淘汰率高达30%;高职院校,其生源素质好(因技术工人有较高的政治、社会地位,收入高,很多优秀的中学毕业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且要经历行业协会职业资格考试及学校的各项考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精英教育。但不管哪一种形式的教育,由于采用学分制及自由选课制,学生全凭自己的兴趣选课,因而都没有分班制的管理模式。
我国的教育体制不同于欧美国家,管理方式自然也不同,主要采用集中管理模式,基本以班为单位,配备班主任。但往往一个班的个体有差异,基础或某项素质参差不齐,这会给管理、教育带来不利影响,造成不良后果。为此,近年来很多院校作了一些新的教育模式的尝试与探索,如本科院校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动,创新學院、创新实验班等的纷纷设立,培优班、工强班、钱伟长班等的相继成立,高职院校的英才班、卓越班的大批涌现等等。无论哪种班,概括起来就是一种人才分层次培养的模式:在低年级选拔一些素质优、基础好、肯钻研、能力强的学生组建一个新班,配备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名师担任导师,帮助学生制定符合个性发展及社会实际需要的专业培养计划,指导学生的理论、实践教学,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2 高职卓越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这种创新教育模式的尝试且被列入中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表明:通过培养学生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系统能力,来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彻底改革教育同生产脱节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认识的重大突破,必将推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热潮,最终建立起一种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模式,对真正实现科教兴国、教育强国具有十分重要及深远的意义。
如果本科院校培养拔尖创新一流人才是为了研究之用,那么对高职院校而言,“卓越”人才教育则是为了培养一批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动手能力,而且还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企业技术人才的储备库。
结合本地区、本专业,彰显高职卓越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嘉兴地处长三角,受上海经济发展的强劲辐射,正在努力打造现代制造业中心。产业的快速发展与科技的日益提高,必然对高技能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对作为制造业核心技术——自动化技术方面的人才有更高的要求。但本地区的自动化高技能人才建设相对滞后,且存在整体结构不合理、技能老化、创新能力差等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嘉兴产业和技术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如何高质量、高效率培养自动化高技能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高职卓越人才培养实施内容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鉴于此,我们着手尝试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培养。当然,由于受到生源整体基础知识薄弱的制约,在选拔及培养人才时,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对此,我们分析学生的特点,找出他们的优势,作为切入点。大部分普高生对理论课比较排斥或厌倦,但比较好动,且兴趣广泛。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则来自职高、技校、中专等,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鉴于此,我们制定了卓越人才培养的主旋律:因“材”施教与因“需”培养相结合。结合专业的特点,自动化专业卓越人才培养作了如下的研究与改革:
3.1 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改革: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自动化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其职业定位是一线的自动化技术骨干。因此,自动化卓越人才的培养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在自动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作更高层次的研究与改革。
3.2 课程的研究与改革:课程是卓越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考虑到授课时间与专业的特点,课程必须结合专业能力培养的定位,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专业上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主线。为此,研究了基于启发式、开拓性与创新性的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基于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核心课程标准如何制定、教学内容该如何重构等问题。模块化、递进式是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
3.3 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自动化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时令性,因此,在卓越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突出“做”与“新”两个字。所谓“做”,就是动手,以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教学过程,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快速实现与实际工作零距离对接。为此,将以校内实训中心与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研究与改革“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的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职业素质培养与技能培训科学融合的问题。所谓“新”,一是新技术,二是技术的创新。为此,对如何高效合理地将自动化新技术传授给卓越生,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作了研究。
3.4 师资培养途径的研究与改革:教师是卓越人才培养的关键。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自动化人才,指导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而且要有高水平的综合职业素质能力。为此,将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卓越班导师的双师素质和自身的综合素质;如何拓展导师的专业技能深度及广度;如何进一步增强导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等。
4 结束语
经过近一年半的第一期卓越人才培养实践,成效显著。首先,培养了一支过硬的卓越人才培训师资队伍。其次,形成了一整套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摸索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整合了适才实用的教材。最可喜可贺的是,结出了硕果:获得了省级以上大学生竞赛多个奖项;成功申报省新苗人才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三项。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将有助于高职教育中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舜酩等.大学生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9).
[2]易世志等.卓越交通经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8)下.
[3]朱方鸣,张小军,陈华,刘丽红,邱小云.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问题与思考[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04).
作者简介:马健儿(1964-),女,浙江宁波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工业自动化。
关键词:高职高专卓越人才 创新教育模式 自动化专业 教育教学改革
1 卓越人才培养的现状
国外的高等教育,大都以“宽进严出、优升劣汰”为宗旨,本科院校一、二年级的淘汰率高达30%;高职院校,其生源素质好(因技术工人有较高的政治、社会地位,收入高,很多优秀的中学毕业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且要经历行业协会职业资格考试及学校的各项考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精英教育。但不管哪一种形式的教育,由于采用学分制及自由选课制,学生全凭自己的兴趣选课,因而都没有分班制的管理模式。
我国的教育体制不同于欧美国家,管理方式自然也不同,主要采用集中管理模式,基本以班为单位,配备班主任。但往往一个班的个体有差异,基础或某项素质参差不齐,这会给管理、教育带来不利影响,造成不良后果。为此,近年来很多院校作了一些新的教育模式的尝试与探索,如本科院校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动,创新學院、创新实验班等的纷纷设立,培优班、工强班、钱伟长班等的相继成立,高职院校的英才班、卓越班的大批涌现等等。无论哪种班,概括起来就是一种人才分层次培养的模式:在低年级选拔一些素质优、基础好、肯钻研、能力强的学生组建一个新班,配备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名师担任导师,帮助学生制定符合个性发展及社会实际需要的专业培养计划,指导学生的理论、实践教学,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2 高职卓越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这种创新教育模式的尝试且被列入中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表明:通过培养学生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系统能力,来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彻底改革教育同生产脱节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认识的重大突破,必将推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热潮,最终建立起一种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模式,对真正实现科教兴国、教育强国具有十分重要及深远的意义。
如果本科院校培养拔尖创新一流人才是为了研究之用,那么对高职院校而言,“卓越”人才教育则是为了培养一批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动手能力,而且还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企业技术人才的储备库。
结合本地区、本专业,彰显高职卓越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嘉兴地处长三角,受上海经济发展的强劲辐射,正在努力打造现代制造业中心。产业的快速发展与科技的日益提高,必然对高技能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对作为制造业核心技术——自动化技术方面的人才有更高的要求。但本地区的自动化高技能人才建设相对滞后,且存在整体结构不合理、技能老化、创新能力差等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嘉兴产业和技术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如何高质量、高效率培养自动化高技能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高职卓越人才培养实施内容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鉴于此,我们着手尝试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培养。当然,由于受到生源整体基础知识薄弱的制约,在选拔及培养人才时,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对此,我们分析学生的特点,找出他们的优势,作为切入点。大部分普高生对理论课比较排斥或厌倦,但比较好动,且兴趣广泛。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则来自职高、技校、中专等,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鉴于此,我们制定了卓越人才培养的主旋律:因“材”施教与因“需”培养相结合。结合专业的特点,自动化专业卓越人才培养作了如下的研究与改革:
3.1 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改革: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自动化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其职业定位是一线的自动化技术骨干。因此,自动化卓越人才的培养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在自动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作更高层次的研究与改革。
3.2 课程的研究与改革:课程是卓越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考虑到授课时间与专业的特点,课程必须结合专业能力培养的定位,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专业上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主线。为此,研究了基于启发式、开拓性与创新性的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基于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核心课程标准如何制定、教学内容该如何重构等问题。模块化、递进式是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
3.3 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自动化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时令性,因此,在卓越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突出“做”与“新”两个字。所谓“做”,就是动手,以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教学过程,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快速实现与实际工作零距离对接。为此,将以校内实训中心与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研究与改革“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的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职业素质培养与技能培训科学融合的问题。所谓“新”,一是新技术,二是技术的创新。为此,对如何高效合理地将自动化新技术传授给卓越生,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作了研究。
3.4 师资培养途径的研究与改革:教师是卓越人才培养的关键。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自动化人才,指导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而且要有高水平的综合职业素质能力。为此,将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卓越班导师的双师素质和自身的综合素质;如何拓展导师的专业技能深度及广度;如何进一步增强导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等。
4 结束语
经过近一年半的第一期卓越人才培养实践,成效显著。首先,培养了一支过硬的卓越人才培训师资队伍。其次,形成了一整套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摸索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整合了适才实用的教材。最可喜可贺的是,结出了硕果:获得了省级以上大学生竞赛多个奖项;成功申报省新苗人才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三项。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将有助于高职教育中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舜酩等.大学生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9).
[2]易世志等.卓越交通经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8)下.
[3]朱方鸣,张小军,陈华,刘丽红,邱小云.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问题与思考[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04).
作者简介:马健儿(1964-),女,浙江宁波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工业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