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以校史教育加强学生的职业精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近年来进行了诸多实践探索,他们以入学教育为契机,引导医学生树立献身医学的崇高理想;以校史巡展为依托,坚定医学生传承大学精神的文化自信;以社会实践为纽带,引领医学生塑造医学人文的职业精神;以文化讲坛为平台,构建新时代要求的医学生人文素养;以党校培训为阵地,锻造医学生积极要求进步的政治信念,积累了鲜活的经验。
[关键词]校史教育;医学生;职业精神;塑造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7)07-0049-03
校史是一所高校发展沿革的真实记录,集中体现着这所学校的独特文化与精神传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存史与资政的功能之外,育人也是校史教育的重要职能。寓道于无形、润物细无声,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就强调,要“强化校训校歌校史育人功能”。[1]对于医学院校来说,通过加强校史院史的教育、宣传和巡展,是培育医学生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以校史教育加强医学生的职业精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近年来进行了诸多实践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积累了鲜活的经验。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对青年大学生树立人生远大理想、开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课,也是增强青年学生对其就读大学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启蒙课。在每年的新生入学之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都要举行隆重的新生入学教育仪式,由医学院党政领导给新生上第一课。院党委书记以《医路求索、仁心仁术》为题,给即将跨入医学殿堂的医学生讲授人生导航和职业生涯规划。结合现代医学的历史演进、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交大医学院的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勉励全体新生在即将开启新的征程、医路前行之际,要“夯基垒台,用匠心去演绎人生的沙盘”;“行胜于言,用良心去丈量人生的经纬”;“不忘初心,用真心去体验人生的担当”。期望青年医学生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高尚的医德,练就过硬的本领,以大医精诚服务病患,以仁心仁术医路前行。[2]院长则以《常怀敬畏之心,成就医学之梦》给新生上第一课,勉励全体医学生坚持做到四个“敬畏”。一要“敬畏承诺:不忘选择、珍惜不易”。结合医学生高考的志愿选择和录取情况,强调医学生“选择了交大医学院,就是选择了责任,就是选择了奉献”。二要“敬畏历史:追求卓越,承担使命”。在引领大家回顾了交大医学院的光荣历史之后,结合大学的功能和医学院的定位,强调只有对历史心怀敬畏,才能不忘初心、明确使命、砥砺前行。三要“敬畏自我:明确动机,端正态度”。结合医学生的职业使命、兴趣爱好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名誉和功利,勉励医学生要心怀梦想,催生激情,保持正确的动机和良好的心态。四是要“敬畏未来:成就智慧,完善人格”。结合许多生动的事例和经验教训,强调医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心系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要勤勉好学、刻苦钻研,这样才能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矢志不渝、一往无前。[3]这种将医学院的光荣校史、医务人员的神圣使命和医学生的人格修为融为一体的新生入学教育,给青年医学生领略医学殿堂的自豪与荣耀、树立献身医学的崇高理想奠定了思想基础。
记取来路方能辨清去路,不忘过去才能面向未来。对于医学院校来说,通过对校史中可歌可泣先进事迹的宣传展览,是培育医学生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是历经“三生三世”,有着120余年办学历史的著名学府,其前身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調整时合并而成,解放后历经了上海第二医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三个发展阶段。这一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教育理念,“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办学宗旨,“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大学精神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文化精神独放异彩。附属的瑞金、仁济等14家附属医院,也都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医疗特色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历史上拥有一级教授15人,目前有两院院士15人。在医学领域曾有许多领先创举,比如:1954年完成国内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手术;1958年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员邱财康;1963年成功实施国际医学史上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1978年完成亚洲首例心脏移植手术;1981年成功完成国内首例联体婴儿分离手术;1986年在国际上率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8年后又在国际上首先证实三氧化二砷可以特导诱导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凋亡;1991年国内首次进行头皮撕脱伤原位再植获得成功;1999年成功研制国内首例携带有人血清白蛋白基因的转基因试管牛;2004年成功完成亚洲首例腹腔七器官联合移植等等。此外,在历次重大自然灾害及医疗事件中,交大医学院人均冲锋在前、勇挑重担,救死扶伤、彰显大爱。如在唐山抗震、抗洪防疫、抗击非典、汶川救灾等重大医疗行动中,均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光辉历史,涌现出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以这些人物和事迹为依托进行职业精神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方式来说更为形象直观,也更加深入人心。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遭受特大地震灾难,给唐山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当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13家单位共派出了4批1200余人次的医疗队奔赴灾区开展医疗大救援。这些医疗队员深入灾区一线参与伤病诊治、危重抢救、病人护送、应急防疫、巡回医疗等各项医疗救援工作。他们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不计较个人安危得失,克服各种艰难困苦,抢救诊治了数以万计的伤残病人,建立了闻名灾区的抗震医院,充分体现了医务工作者“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和“大爱无疆、医者仁心”的责任担当。同时,医疗队员们精湛高超的医术、高尚纯洁的医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赢得了唐山人民的信赖和感激,与唐山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016年7月,在纪念唐山抗震救灾40周年之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校、宣传部、团委等部门,结合《大爱无疆,勇于担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唐山地震医疗大救援》口述史一书的访谈出版,组织了“唐山行、医学情”博士团义诊实践活动。该活动采用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的原则组建团队,既有当年参加唐山抗震救灾的老专家,也有目前崭露头角的青年博士医生。通过探望截瘫医院病人、举行捐赠活动仪式、交流相关医疗技术等形式,旨在感恩和铭记前辈所做的历史贡献和光辉业绩,传承交大医学院大爱无疆、勇于担当的优良传统,积极履行服务社会、回馈百姓的公益责任。活动中,博士团的青年骨干医生与抗震救灾老同志一起为唐山当地群众开展了多场义诊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通过这次活动,也让青年医学生了解了当年前辈们抗震救灾、无私奉献的光荣历史和感人事迹,现场感受到医务工作者“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和“大爱无疆、医者仁心”的责任使命。
文化讲坛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是高校中不可或缺的学术交流平台。通常,高校的文化讲坛都是在遵循本校的办学思路、突出自身优势特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来开坛讲学。文化讲坛在大学生的知识传播、视野拓展、思想教育和素质培养等领域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大学形成优良校风学风,培养高端人才,形成多元的校园文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通过举办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交医大学堂”“博雅讲坛”“医源杏坛”“馨医讲坛”“21创新论坛”“思南健康学堂”等品牌活动,开创了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方式。这些讲坛通过分层次分类别设计成系列课程,使文化讲坛形成知识性、导向性、特色性都明显的品牌效应。比如,在“博雅讲坛”中,有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振义院士的《从医之路》,北京鲁迅博物馆黄乔生馆长的《鲁迅:在医学与文学之间》,原中国外交学院吴建民院长的《准确认识今天的世界》,中国科技大学黄吉虎教授的《中国的航天》等等;在“医源杏坛”中,有《精诚所至,研究方始——听80后博导谈诚信科研》《走进美国医疗照顾制度体系》《生物医用材料现状与发展趋势》《国际化背景下医学专业英语学习》等等;在“馨医讲坛”中,有《中国道路,时代使命》《漫漫医学生的成长之路》《医学与科学》《直击医改前沿:中国健康行业政策和创新动态》等等。通过这些多层次多视角的开坛讲学,汇萃专家名士,融合多种学科,传递广博知识,引领价值导向,让名医大师、学界前辈、成功人士、杰出校友与青年医学生们思想碰撞、交流互动,从而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远大、高尚的理想追求,启迪他们塑造健康、向上的职业精神,構建符合时代要求和职业特点的人文素养。
党校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开展党性锻炼的大熔炉。党校培训中加强党史校史教育,对于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培育职业精神涵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校每年都要举办“优秀青年人才”培训班、“选苗育苗工程”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以及毕业生党员培训班等等。这些培训班,有的面向全体学生中的拔尖人才,有的面向学生党员等优秀分子。许多医学生不仅在业务学习上出类拔萃,同时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通过党校培训教育,使他们进一步将远大的理想信念内化为现实的个人追求,不仅要符合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标准要求,同时要具备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思想行为。
2017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校、宣传部、学工党委联合举办《健康中国》课程思政第一讲,由老校长王一飞教授主讲《医学科学走向何方?》。王校长在讲课中,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的重要论述,结合上海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发展趋势,结合医学和健康科学的历史演进,结合21世纪医学学科的前沿展望,以及交大医学院历史上在重要医学领域所做的突出贡献,勉励青年医学生要常怀悲悯之心,莫忘医学初心,要有“一颗爱心、两张处方、三种语言”;引导学生对医学及医学相关社会问题、哲学伦理、法律道德、医患关系等问题进行思考,激励他们将个人医学理想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激发新时代医学生投身医药卫生事业的使命感和荣誉感。[4]这次党课不仅理念新颖、观点精辟、论据丰富,而且让医学生在享受医学知识大餐的同时,接受先进思想的熏陶和人文素养的洗礼。
综上所述,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加强校史教育与医学生职业精神塑造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和一致性。校史教育以前辈师长为榜样,使医学生职业精神塑造更加催人奋进;校史教育以鲜活史实作支撑,使医学生职业精神塑造更加入脑走心;校史教育以文化熏陶为载体,使医学生职业精神塑造更加润物无声。通过入学教育、校史巡展、社会实践、文化讲坛和党校培训等方式加强校史教育,以身边的榜样、鲜活的事例和文化的魅力塑造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将使他们更能学习弘扬创新,更好成长为一名“医德双馨”的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OL].新华网,2017-02-2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2/27/c_1120538762.htm.
[2]范先群书记为2016级医学生讲授“医路求索”职业生涯规划课[OL].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2016-09-22.http://news.shsmu.edu.cn/default.php?mod=article&do=detail&tid=1023617.
[3]医学院2016级新生入学仪式举行陈国强院长为新生上第一课[OL].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2016-09-13.http://news.shsmu.edu.cn/default.php?mod=article&do=detail&tid=1023522.
[4]上交医学院思政第一课:医生不只是治病,还应指导健康生活方式[OL].中青在线,2017-03-29.http://m.cyol.com/content/2017-03/29/content_15843961.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本文为2017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加强校史教育与医学生职业精神塑造研究”(项目编号:2017-D-07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叶福林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校副校长、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讲师团成员、法学博士
责任编辑:卞吉赋
[关键词]校史教育;医学生;职业精神;塑造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7)07-0049-03
校史是一所高校发展沿革的真实记录,集中体现着这所学校的独特文化与精神传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存史与资政的功能之外,育人也是校史教育的重要职能。寓道于无形、润物细无声,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就强调,要“强化校训校歌校史育人功能”。[1]对于医学院校来说,通过加强校史院史的教育、宣传和巡展,是培育医学生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以校史教育加强医学生的职业精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近年来进行了诸多实践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积累了鲜活的经验。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对青年大学生树立人生远大理想、开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课,也是增强青年学生对其就读大学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启蒙课。在每年的新生入学之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都要举行隆重的新生入学教育仪式,由医学院党政领导给新生上第一课。院党委书记以《医路求索、仁心仁术》为题,给即将跨入医学殿堂的医学生讲授人生导航和职业生涯规划。结合现代医学的历史演进、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交大医学院的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勉励全体新生在即将开启新的征程、医路前行之际,要“夯基垒台,用匠心去演绎人生的沙盘”;“行胜于言,用良心去丈量人生的经纬”;“不忘初心,用真心去体验人生的担当”。期望青年医学生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高尚的医德,练就过硬的本领,以大医精诚服务病患,以仁心仁术医路前行。[2]院长则以《常怀敬畏之心,成就医学之梦》给新生上第一课,勉励全体医学生坚持做到四个“敬畏”。一要“敬畏承诺:不忘选择、珍惜不易”。结合医学生高考的志愿选择和录取情况,强调医学生“选择了交大医学院,就是选择了责任,就是选择了奉献”。二要“敬畏历史:追求卓越,承担使命”。在引领大家回顾了交大医学院的光荣历史之后,结合大学的功能和医学院的定位,强调只有对历史心怀敬畏,才能不忘初心、明确使命、砥砺前行。三要“敬畏自我:明确动机,端正态度”。结合医学生的职业使命、兴趣爱好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名誉和功利,勉励医学生要心怀梦想,催生激情,保持正确的动机和良好的心态。四是要“敬畏未来:成就智慧,完善人格”。结合许多生动的事例和经验教训,强调医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心系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要勤勉好学、刻苦钻研,这样才能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矢志不渝、一往无前。[3]这种将医学院的光荣校史、医务人员的神圣使命和医学生的人格修为融为一体的新生入学教育,给青年医学生领略医学殿堂的自豪与荣耀、树立献身医学的崇高理想奠定了思想基础。
记取来路方能辨清去路,不忘过去才能面向未来。对于医学院校来说,通过对校史中可歌可泣先进事迹的宣传展览,是培育医学生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是历经“三生三世”,有着120余年办学历史的著名学府,其前身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調整时合并而成,解放后历经了上海第二医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三个发展阶段。这一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教育理念,“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办学宗旨,“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大学精神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文化精神独放异彩。附属的瑞金、仁济等14家附属医院,也都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医疗特色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历史上拥有一级教授15人,目前有两院院士15人。在医学领域曾有许多领先创举,比如:1954年完成国内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手术;1958年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员邱财康;1963年成功实施国际医学史上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1978年完成亚洲首例心脏移植手术;1981年成功完成国内首例联体婴儿分离手术;1986年在国际上率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8年后又在国际上首先证实三氧化二砷可以特导诱导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凋亡;1991年国内首次进行头皮撕脱伤原位再植获得成功;1999年成功研制国内首例携带有人血清白蛋白基因的转基因试管牛;2004年成功完成亚洲首例腹腔七器官联合移植等等。此外,在历次重大自然灾害及医疗事件中,交大医学院人均冲锋在前、勇挑重担,救死扶伤、彰显大爱。如在唐山抗震、抗洪防疫、抗击非典、汶川救灾等重大医疗行动中,均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光辉历史,涌现出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以这些人物和事迹为依托进行职业精神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方式来说更为形象直观,也更加深入人心。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遭受特大地震灾难,给唐山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当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13家单位共派出了4批1200余人次的医疗队奔赴灾区开展医疗大救援。这些医疗队员深入灾区一线参与伤病诊治、危重抢救、病人护送、应急防疫、巡回医疗等各项医疗救援工作。他们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不计较个人安危得失,克服各种艰难困苦,抢救诊治了数以万计的伤残病人,建立了闻名灾区的抗震医院,充分体现了医务工作者“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和“大爱无疆、医者仁心”的责任担当。同时,医疗队员们精湛高超的医术、高尚纯洁的医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赢得了唐山人民的信赖和感激,与唐山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016年7月,在纪念唐山抗震救灾40周年之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校、宣传部、团委等部门,结合《大爱无疆,勇于担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唐山地震医疗大救援》口述史一书的访谈出版,组织了“唐山行、医学情”博士团义诊实践活动。该活动采用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的原则组建团队,既有当年参加唐山抗震救灾的老专家,也有目前崭露头角的青年博士医生。通过探望截瘫医院病人、举行捐赠活动仪式、交流相关医疗技术等形式,旨在感恩和铭记前辈所做的历史贡献和光辉业绩,传承交大医学院大爱无疆、勇于担当的优良传统,积极履行服务社会、回馈百姓的公益责任。活动中,博士团的青年骨干医生与抗震救灾老同志一起为唐山当地群众开展了多场义诊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通过这次活动,也让青年医学生了解了当年前辈们抗震救灾、无私奉献的光荣历史和感人事迹,现场感受到医务工作者“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和“大爱无疆、医者仁心”的责任使命。
文化讲坛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是高校中不可或缺的学术交流平台。通常,高校的文化讲坛都是在遵循本校的办学思路、突出自身优势特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来开坛讲学。文化讲坛在大学生的知识传播、视野拓展、思想教育和素质培养等领域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大学形成优良校风学风,培养高端人才,形成多元的校园文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通过举办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交医大学堂”“博雅讲坛”“医源杏坛”“馨医讲坛”“21创新论坛”“思南健康学堂”等品牌活动,开创了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方式。这些讲坛通过分层次分类别设计成系列课程,使文化讲坛形成知识性、导向性、特色性都明显的品牌效应。比如,在“博雅讲坛”中,有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振义院士的《从医之路》,北京鲁迅博物馆黄乔生馆长的《鲁迅:在医学与文学之间》,原中国外交学院吴建民院长的《准确认识今天的世界》,中国科技大学黄吉虎教授的《中国的航天》等等;在“医源杏坛”中,有《精诚所至,研究方始——听80后博导谈诚信科研》《走进美国医疗照顾制度体系》《生物医用材料现状与发展趋势》《国际化背景下医学专业英语学习》等等;在“馨医讲坛”中,有《中国道路,时代使命》《漫漫医学生的成长之路》《医学与科学》《直击医改前沿:中国健康行业政策和创新动态》等等。通过这些多层次多视角的开坛讲学,汇萃专家名士,融合多种学科,传递广博知识,引领价值导向,让名医大师、学界前辈、成功人士、杰出校友与青年医学生们思想碰撞、交流互动,从而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远大、高尚的理想追求,启迪他们塑造健康、向上的职业精神,構建符合时代要求和职业特点的人文素养。
党校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开展党性锻炼的大熔炉。党校培训中加强党史校史教育,对于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培育职业精神涵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校每年都要举办“优秀青年人才”培训班、“选苗育苗工程”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以及毕业生党员培训班等等。这些培训班,有的面向全体学生中的拔尖人才,有的面向学生党员等优秀分子。许多医学生不仅在业务学习上出类拔萃,同时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通过党校培训教育,使他们进一步将远大的理想信念内化为现实的个人追求,不仅要符合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标准要求,同时要具备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思想行为。
2017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校、宣传部、学工党委联合举办《健康中国》课程思政第一讲,由老校长王一飞教授主讲《医学科学走向何方?》。王校长在讲课中,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的重要论述,结合上海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发展趋势,结合医学和健康科学的历史演进,结合21世纪医学学科的前沿展望,以及交大医学院历史上在重要医学领域所做的突出贡献,勉励青年医学生要常怀悲悯之心,莫忘医学初心,要有“一颗爱心、两张处方、三种语言”;引导学生对医学及医学相关社会问题、哲学伦理、法律道德、医患关系等问题进行思考,激励他们将个人医学理想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激发新时代医学生投身医药卫生事业的使命感和荣誉感。[4]这次党课不仅理念新颖、观点精辟、论据丰富,而且让医学生在享受医学知识大餐的同时,接受先进思想的熏陶和人文素养的洗礼。
综上所述,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加强校史教育与医学生职业精神塑造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和一致性。校史教育以前辈师长为榜样,使医学生职业精神塑造更加催人奋进;校史教育以鲜活史实作支撑,使医学生职业精神塑造更加入脑走心;校史教育以文化熏陶为载体,使医学生职业精神塑造更加润物无声。通过入学教育、校史巡展、社会实践、文化讲坛和党校培训等方式加强校史教育,以身边的榜样、鲜活的事例和文化的魅力塑造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将使他们更能学习弘扬创新,更好成长为一名“医德双馨”的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OL].新华网,2017-02-2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2/27/c_1120538762.htm.
[2]范先群书记为2016级医学生讲授“医路求索”职业生涯规划课[OL].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2016-09-22.http://news.shsmu.edu.cn/default.php?mod=article&do=detail&tid=1023617.
[3]医学院2016级新生入学仪式举行陈国强院长为新生上第一课[OL].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2016-09-13.http://news.shsmu.edu.cn/default.php?mod=article&do=detail&tid=1023522.
[4]上交医学院思政第一课:医生不只是治病,还应指导健康生活方式[OL].中青在线,2017-03-29.http://m.cyol.com/content/2017-03/29/content_15843961.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本文为2017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加强校史教育与医学生职业精神塑造研究”(项目编号:2017-D-07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叶福林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校副校长、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讲师团成员、法学博士
责任编辑:卞吉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