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的传统出版思维和工作流程被打破,学术期刊编辑角色转型势在必行.需要从媒介技术发展、学报特性、自身素质提升、办刊需要等维度论证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能力提升的现实依据和意义;从思维转变、能力提升、队伍建设、平台搭建等层面建构学报编辑推进出版智能化的路径与手段,以及实施的具体方案.学术期刊编辑力提升有助于建设一支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忠诚的使命感、强烈的事业心、深厚的专业特长并全面掌握新媒体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学报编辑人才队伍,从而引领学报的学术出版和知识服务,保障学报出版智能化与可
【机 构】
:
海南大学学报编辑部, 海南海口 57022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的传统出版思维和工作流程被打破,学术期刊编辑角色转型势在必行.需要从媒介技术发展、学报特性、自身素质提升、办刊需要等维度论证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能力提升的现实依据和意义;从思维转变、能力提升、队伍建设、平台搭建等层面建构学报编辑推进出版智能化的路径与手段,以及实施的具体方案.学术期刊编辑力提升有助于建设一支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忠诚的使命感、强烈的事业心、深厚的专业特长并全面掌握新媒体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学报编辑人才队伍,从而引领学报的学术出版和知识服务,保障学报出版智能化与可持续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借助CiteSpaceV软件对目前中国知网上的204篇红色旅游翻译相关文献开展热点图谱研究,同时通过对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提供的红色旅游英译文本进行分析,归纳梳理了广州红色旅游资源英译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即红色旅游英译相关研究较少,译文质量参差不齐,英汉双语语料库匮乏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解决对策.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改进目前广州红色旅游英译研究存在的相关问题:第一,在意识层面上,旅游管理部门、红色景区、译者应关注红色旅游资源英译,多方联动,提升译文质量;第二,在技术层面上,通过构建广州革命历史文
畲族最早入迁浙江的年代能否确立,对畲族文化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目前,畲族最早入迁浙江的年代被定为唐永泰二年(766),其根据是民间文献《报税开垦》.不过,该史料所反映的时间矛盾、版本差异及区划问题都足以表明,浙江畲族并非入迁于前述年代,而敕木山《蓝氏宗谱》和惠明寺《雷氏宗谱》则更说明,畲族最早入迁浙江的时间当在明代.
开放条件下,货物贸易发展是影响能源强度的重要因素.应用PVAR模型,本文实证分析了货物出口和货物进口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货物出口规模对能源强度具有正向影响,货物进口规模对能源强度具有负向影响;货物出口规模和货物进口规模均是能源强度的Granger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协同推进货物贸易和节能降耗的政策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宜红茶的生产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机遇,茶叶种植面积扩大,茶产量稳步提高.这时的宜红茶除了外销东欧国家外,主要用来与苏联交换物资或偿还苏债.为了外贸经济发展,政府通过国有茶叶公司主导茶叶产销,在宜红茶区设立宜都和恩施茶厂负责加工生产,此二厂为新中国的宜红茶外销发挥了积极作用.虽然宜红茶规模有限,但作为中高级红茶成为中国外销红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看,新中国成立后延续单一化的国有经营模式,仍由国家统购统销,但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生产销售体系.
用后结构主义的解域和归域理论对《占卜者》进行解读,主人公莫拉格空间和精神上的解域和归域既呈现了一位女性艺术家的成长之路,也展现了小说的空间艺术之美.莫拉格的解域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地理位置的迁徙,与主流社会代码对女性的社会和家庭角色的定域进行抗争,在不断的解域和归域中,寻觅理想的地理家园.二是通过文学创作,实现了“静止的旅行”,打破了写作的符号印记,解域了父权文化权威对女性书写的辖域.马纳瓦卡是莫拉格地理和精神上的归域,意味着她与过去的和解,也意味着一位女性艺术家的长成.
我国妇女贫困现象凸显,探究妇女致贫非经济因素和探索妇女脱贫实现路径对我国反贫困工作非常重要.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构建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妇女致贫非经济因素,并提出我国妇女脱贫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人口、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理解能力、智力水平、待人接物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与我国妇女致贫有重要关系;在此基础上,从家庭人口、教育程度、健康状况以及妇女能力和智力水平等非经济因素讨论我国妇女脱贫实现路径.
现代网络仙侠小说存在两种叙事模式,一是围绕获取资源而成仙展开叙事,一是围绕升华心性而成仙展开叙事.前者认为仙只是强大一些的人类,故事内容偏向于世俗化、江湖化叙事;后者认为仙的精神和灵魂与人有着本质的不同,由此着意于出尘化、遁世化的叙事.事实上,早在汉代对仙的想象就已经出现了山泽与世俗的区分,山泽之仙脱离尘世,其生活状态与人类完全相反;世俗之仙沉迷于俗世,其生活状态是人类生活的夸张化和扩大化.
畲族文书是少数民族民间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清末民初始,畲族文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经历了奠基、曲折发展、繁荣三个阶段,存在搜集零星、整理欠规范、研究视野较狭窄等方面的问题.未来的畲族文书搜集、整理与研究,需要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重视搜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加强整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强调研究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为总结和探讨畲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畲汉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历史、东南山区区域社会的变迁以及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演变提供学理支撑.
李渔的《十二楼》借助了“楼”这一特殊的空间结构,将视觉文化中的“看”与“被看”具象化为居高临下的“监视”动作.李渔《十二楼》中的“楼”从横向和纵向两种角度,显示了文化的“竞争场域”及知识性的“权力空间”两种面向.李渔正是通过“造楼”,在《十二楼》中展现了“楼”的多重文化意义.
出于“筹夷情”以“制夷患”的目的,魏源在重辑传统典籍与征引西方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海国图志》一书,书中除介绍西方各国外,亦对与中国同为东方文明的近邻——印度着墨颇多.《海国图志》中所见印度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象:一是自古平等交流的“佛国圣地”,二是如今西方语境下的“夷人之夷”.熟悉与陌生之间折射出魏源对印度主体性地位的忽视,表现为未将同时期印度状况移情于刚刚战败的清王朝,夷夏观念与西方话语影响下形成的印度观亦导致魏源对西方国家殖民意图认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