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训练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从小学生抓起。但怎样激发起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引导小学生怎样去读,读出真情,以读促悟,并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让学生进行自读自练,从而多形式多方面地去阅读文章,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值得我们当教师去探究的问题,使学生在阅读训练上有一个由量到质的转化。
【关键词】阅读训练 激发兴趣 以读促悟 提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个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感情,在读中品词赏句,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讀中自悟自得,从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创造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一、注重精讲多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读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基本方法。少讲多读,精讲细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条原则。教师要坚定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做到“精讲多读”。认清教师的“讲”是为了帮助学生疏通思想、指点迷津、拨正方向。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讲在点子上,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通过“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以读代讲。对课文中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的部分,教师无需再作详尽地讲解,可以“以读代讲”。而那些易于意会却难于言传的句段,教师很难把它讲得更传神,就应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情感,以此把不可言传的感情读出来。通过这种以读代讲的方法,促使学生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读”是阅读教学的特征,要把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读”为基础,将“读”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阅读教学一般要做到三读:初读、细读、精读。只有将这三“读”落实好,让学生多读,才能达到《大纲》提出的“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这一基本要求。
二、合理引导阅读
合理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低年级时上阅读课文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逐渐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一句话的含义。中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阅读教学中,我们常会把学生引入“结论预设”和“方法暗示”的“思维陷井”之中,按照老师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其实,这一切都淡化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实施个性化阅读必须从“预设”走向“生成”,要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要摆脱“预设”的消极思维定势,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言,善待并开发学生的发言,如此就能解决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并直接指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教师、文本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使个性在课堂中灵动飞扬。创造自主机会,激发阅读热情,再现文本魅力。读什么,教师不妨让学生作主。让学生有种路越走越宽的感觉。作为阅读主体的教师要相信学生的阅读潜能,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发现空白,不仅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如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时,我安排了大量形式多样的“读”的训练,增加“读”的数量,而且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从而保证“读”的质量。又如,当学生朗读描写大榕树叶子的自然段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朗读指导:为了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大榕树茂盛的句子时,语调要稍高,语速稍快,读出跳跃的感觉,边读边想象一片片叶子绿得发亮,在眼前闪烁的景象;读最后一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时,要带着深情的语气,充分流露出作者对南国的树的无比赞美之情。
三、感受作者思想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四、培养广泛阅读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小学生阅读训练是学生获取语文基础知识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学生说话能力、写作能力最坚实的基础,是启迪学生思维、陶冶情操、培育智慧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阅读重在不断创新,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为核心,培养学生整体感悟、独立探求、独立创造的审美品位和人文情操的一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林,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N],张掖日报,2009年
2、李上岳 ,语文教学与红色精神如何和谐共生[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张素兰,谈语文教学中的趣味性[N],江苏科技报,2010年
4、胡海燕,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关键词】阅读训练 激发兴趣 以读促悟 提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个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感情,在读中品词赏句,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讀中自悟自得,从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创造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一、注重精讲多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读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基本方法。少讲多读,精讲细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条原则。教师要坚定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做到“精讲多读”。认清教师的“讲”是为了帮助学生疏通思想、指点迷津、拨正方向。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讲在点子上,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通过“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以读代讲。对课文中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的部分,教师无需再作详尽地讲解,可以“以读代讲”。而那些易于意会却难于言传的句段,教师很难把它讲得更传神,就应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情感,以此把不可言传的感情读出来。通过这种以读代讲的方法,促使学生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读”是阅读教学的特征,要把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读”为基础,将“读”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阅读教学一般要做到三读:初读、细读、精读。只有将这三“读”落实好,让学生多读,才能达到《大纲》提出的“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这一基本要求。
二、合理引导阅读
合理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低年级时上阅读课文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逐渐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一句话的含义。中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阅读教学中,我们常会把学生引入“结论预设”和“方法暗示”的“思维陷井”之中,按照老师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其实,这一切都淡化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实施个性化阅读必须从“预设”走向“生成”,要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要摆脱“预设”的消极思维定势,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言,善待并开发学生的发言,如此就能解决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并直接指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教师、文本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使个性在课堂中灵动飞扬。创造自主机会,激发阅读热情,再现文本魅力。读什么,教师不妨让学生作主。让学生有种路越走越宽的感觉。作为阅读主体的教师要相信学生的阅读潜能,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发现空白,不仅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如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时,我安排了大量形式多样的“读”的训练,增加“读”的数量,而且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从而保证“读”的质量。又如,当学生朗读描写大榕树叶子的自然段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朗读指导:为了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大榕树茂盛的句子时,语调要稍高,语速稍快,读出跳跃的感觉,边读边想象一片片叶子绿得发亮,在眼前闪烁的景象;读最后一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时,要带着深情的语气,充分流露出作者对南国的树的无比赞美之情。
三、感受作者思想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四、培养广泛阅读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小学生阅读训练是学生获取语文基础知识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学生说话能力、写作能力最坚实的基础,是启迪学生思维、陶冶情操、培育智慧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阅读重在不断创新,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为核心,培养学生整体感悟、独立探求、独立创造的审美品位和人文情操的一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林,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N],张掖日报,2009年
2、李上岳 ,语文教学与红色精神如何和谐共生[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张素兰,谈语文教学中的趣味性[N],江苏科技报,2010年
4、胡海燕,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