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从中医“阴阳学说”的视角阐述了武术运动中的阴阳运动。武术通过外在的形体锻炼与内在的精神意识活动的紧密结合达到“形神兼备”、“内外合一”,使人体内“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健身的目的。
【关键词】武术 健身 阴阳平衡 中医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120-01
中医“阴阳学说”认为,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双方的协调统一。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标志。只有脏腑、经络、气血处于平衡状态,人体才能健康。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讲:“凡阴阳之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华武术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受传统医学的影响形成了武术独特的健身运动方式。
一、内——注重精神意识的调摄
中医“阴阳学说”认为,内为阴,阴相对于阳来说主要功能是内守。武术锻炼就是通过内在的精神意识活动的调摄达到精神内守,起到养阴的作用,促进阴阳的平衡,保证人体的健康。
武术运动非常注重内在精神意识活动的锻炼。武术名家曾说:“全凭心意练功”,“内动于心,百体从令”,虽然武术中的拳种流派众多,而各自又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不同的练功方法,但都把精神意识放在重要位置,认为武术的动作是受精神意识的支配,讲究心为主宰,意识为动作的统领。用意识来指导锻炼,方能达到形神合一。武术锻炼正是以“心为主宰”,认为:“形体动作是受心志活动支配”。如,八卦掌基本技法中的“十要三病”,第一要就是“要有意”,讲究意识引导动作;查拳十字诀中“绵而不断意相随,巧中生智灵活用”都是由心志活动所涵盖的意与智;形意拳的“内三合”,首先就是“心与意合”;通背拳也以“心法慧勇”为首务;华拳更是强调“心统性情”、“心动则气生”、“心肃则神凝”;强调心、意的作用也是太极拳理论的突出特色,王宗岳在论述太极拳三要素心、气、身时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先在心,后再身。”从这些要领口诀中可看出心、意的作用居于首位。
二、外——注重形体的锻炼
中医“阴阳学说”认为,外为阳,阳相对于阴来说主要功能是外固。武术锻炼就是通过外在的形体锻炼来养阳,促使体内阴阳平衡,达到健身。
武术注重形体的锻炼,无论是武术基本功还是各家的拳法套路,都对形体的锻炼有很高的要求。武术的锻炼包含人体全身的各个部分,是人体全面的运动。这里仅从武术的基本功阐述武术锻炼的全面性。武术基本功有:头、肩、腰、腿、手、脚以及跳跃、平衡等全身各部的练习。
头部练习同时也是眼法的练习,通过头部的摆、转、仰、俯等和眼神的变化来完成,既可提高头部的灵敏性,又可锻炼人的精气神;肩臂练习主要有压肩、绕环,通过练习可增进肩关节韧带的柔韧性,加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上肢运动的敏捷性;腿部练习主要有压腿、搬腿和踢腿,既能拉长腿部的肌肉与韧带,又能发展腿部的柔韧性、灵活性;腰部练习主要有俯腰、甩腰、涮腰、下腰,可锻炼人的身法技巧;武术的手型有拳、掌、勾,运动中通过冲拳、架拳、推掌、亮掌、勾手等手法进行锻炼;武术的脚则是通过步型步法来锻炼,步型有弓步、马步、虚步、仆步、歇步、坐盘及丁步等,步法有击步、垫步、弧形步等。
武术的锻炼不是局部的、单一的,而是全面的、多形式的,是人体全身的运动,武术正是通过这种全面的外在形体锻炼来养阳,使阳不会偏胜或偏衰,促进阴阳的平衡,达到健身。
三、“内外合一”——注重形神统一的结合
中医“阴阳学说”认为,人体之所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与阳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取得动态平衡的结果。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和协调,才能维持“阴平阳秘”的正常生理状态,从而保证机体的生存。
武术正是通过内外合一的整体锻炼来达到形神统一,体现机体的阴阳平衡。如今的体育锻炼,有的练肌肉力量、有的练速度耐力、有的練平衡跳跃,基本是针对某种部位的弱点和需要进行锻炼,以求获得某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而武术强调的是对人的整体、全面的锻炼。有人把武术的健身理解为:“把人视为阴阳复合体,以拳械为符号,在攻防意识的组合练习中展示着形与神的完整,意与气的统一,以及内心世界对自然的体悟与契合,……达到精神、形体的双重冶化,全面改善生理、心理的机能。”这也正是武术健身有别于一般体力锻炼的重点所在。武术运动的健身,体现了东方人对生命结构及其运动形态的理解。即所说的“内外合一”,所谓“内外”,就人体而言,内指心脏器官,外指形体四肢;就其行为而言,内指精、气、神(心)等无形物质,外指形体运动的外在表现,内外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内外问题也是阴阳关系的问题,内外兼顾既是阴阳平衡,也是阴阳相须的问题”。“合一”就是内与外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达到形神兼备。因此“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是形体与精神(心、意识)的紧密结合的结果。
拳谚云:“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是武术锻炼的共同准则。武术运动注重“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并且将其视为武术锻炼的最高境界。
四、结 论
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重要健身理论来源于中医“阴阳学说”。中医“阴阳平衡”理论对武术健身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武术既注重外在的形体锻炼,又强调精神意识的作用,并通过外在的形体锻炼与内在的精神意识活动的紧密结合达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对外能够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够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体现了阴阳平衡,促进了人体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程大力、王庆余.论传统医学与武术的双向渗透[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3)
2 郑光路.武医结合造福人民[J].武林,1983(9)
3 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4
4 郑光路.试论武术与医学的关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7(2)
5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21
【关键词】武术 健身 阴阳平衡 中医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120-01
中医“阴阳学说”认为,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双方的协调统一。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标志。只有脏腑、经络、气血处于平衡状态,人体才能健康。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讲:“凡阴阳之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华武术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受传统医学的影响形成了武术独特的健身运动方式。
一、内——注重精神意识的调摄
中医“阴阳学说”认为,内为阴,阴相对于阳来说主要功能是内守。武术锻炼就是通过内在的精神意识活动的调摄达到精神内守,起到养阴的作用,促进阴阳的平衡,保证人体的健康。
武术运动非常注重内在精神意识活动的锻炼。武术名家曾说:“全凭心意练功”,“内动于心,百体从令”,虽然武术中的拳种流派众多,而各自又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不同的练功方法,但都把精神意识放在重要位置,认为武术的动作是受精神意识的支配,讲究心为主宰,意识为动作的统领。用意识来指导锻炼,方能达到形神合一。武术锻炼正是以“心为主宰”,认为:“形体动作是受心志活动支配”。如,八卦掌基本技法中的“十要三病”,第一要就是“要有意”,讲究意识引导动作;查拳十字诀中“绵而不断意相随,巧中生智灵活用”都是由心志活动所涵盖的意与智;形意拳的“内三合”,首先就是“心与意合”;通背拳也以“心法慧勇”为首务;华拳更是强调“心统性情”、“心动则气生”、“心肃则神凝”;强调心、意的作用也是太极拳理论的突出特色,王宗岳在论述太极拳三要素心、气、身时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先在心,后再身。”从这些要领口诀中可看出心、意的作用居于首位。
二、外——注重形体的锻炼
中医“阴阳学说”认为,外为阳,阳相对于阴来说主要功能是外固。武术锻炼就是通过外在的形体锻炼来养阳,促使体内阴阳平衡,达到健身。
武术注重形体的锻炼,无论是武术基本功还是各家的拳法套路,都对形体的锻炼有很高的要求。武术的锻炼包含人体全身的各个部分,是人体全面的运动。这里仅从武术的基本功阐述武术锻炼的全面性。武术基本功有:头、肩、腰、腿、手、脚以及跳跃、平衡等全身各部的练习。
头部练习同时也是眼法的练习,通过头部的摆、转、仰、俯等和眼神的变化来完成,既可提高头部的灵敏性,又可锻炼人的精气神;肩臂练习主要有压肩、绕环,通过练习可增进肩关节韧带的柔韧性,加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上肢运动的敏捷性;腿部练习主要有压腿、搬腿和踢腿,既能拉长腿部的肌肉与韧带,又能发展腿部的柔韧性、灵活性;腰部练习主要有俯腰、甩腰、涮腰、下腰,可锻炼人的身法技巧;武术的手型有拳、掌、勾,运动中通过冲拳、架拳、推掌、亮掌、勾手等手法进行锻炼;武术的脚则是通过步型步法来锻炼,步型有弓步、马步、虚步、仆步、歇步、坐盘及丁步等,步法有击步、垫步、弧形步等。
武术的锻炼不是局部的、单一的,而是全面的、多形式的,是人体全身的运动,武术正是通过这种全面的外在形体锻炼来养阳,使阳不会偏胜或偏衰,促进阴阳的平衡,达到健身。
三、“内外合一”——注重形神统一的结合
中医“阴阳学说”认为,人体之所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与阳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取得动态平衡的结果。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和协调,才能维持“阴平阳秘”的正常生理状态,从而保证机体的生存。
武术正是通过内外合一的整体锻炼来达到形神统一,体现机体的阴阳平衡。如今的体育锻炼,有的练肌肉力量、有的练速度耐力、有的練平衡跳跃,基本是针对某种部位的弱点和需要进行锻炼,以求获得某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而武术强调的是对人的整体、全面的锻炼。有人把武术的健身理解为:“把人视为阴阳复合体,以拳械为符号,在攻防意识的组合练习中展示着形与神的完整,意与气的统一,以及内心世界对自然的体悟与契合,……达到精神、形体的双重冶化,全面改善生理、心理的机能。”这也正是武术健身有别于一般体力锻炼的重点所在。武术运动的健身,体现了东方人对生命结构及其运动形态的理解。即所说的“内外合一”,所谓“内外”,就人体而言,内指心脏器官,外指形体四肢;就其行为而言,内指精、气、神(心)等无形物质,外指形体运动的外在表现,内外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内外问题也是阴阳关系的问题,内外兼顾既是阴阳平衡,也是阴阳相须的问题”。“合一”就是内与外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达到形神兼备。因此“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是形体与精神(心、意识)的紧密结合的结果。
拳谚云:“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是武术锻炼的共同准则。武术运动注重“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并且将其视为武术锻炼的最高境界。
四、结 论
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重要健身理论来源于中医“阴阳学说”。中医“阴阳平衡”理论对武术健身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武术既注重外在的形体锻炼,又强调精神意识的作用,并通过外在的形体锻炼与内在的精神意识活动的紧密结合达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对外能够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够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体现了阴阳平衡,促进了人体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程大力、王庆余.论传统医学与武术的双向渗透[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3)
2 郑光路.武医结合造福人民[J].武林,1983(9)
3 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4
4 郑光路.试论武术与医学的关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7(2)
5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