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安县杂交晚稻赤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j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近年来东安县杂交晚稻赤枯病发生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对杂交晚稻赤枯病的发病特点、发病原因等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
  关键词杂交晚稻赤枯病;发病原因;防治措施;湖南东安
  中图分类号S435.111.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2-0150-01
  
  东安县有稻田面积3.05万hm2,水稻常年播种面积5.33万hm2以上,总产30万t以上,其中晚稻面积在2.67万hm2左右,杂交晚稻种植面积约2万hm2。杂交晚稻赤枯病发生历年来在东安县都是零星发生,但近几年发生面积大幅增加,发生程度日趋加重,严重的几近颗粒无收,严重制约了东安县粮食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
  1发病症状
  晚稻赤枯病一般从插秧1周后分蘖期开始,到孕穗期达到高峰。发病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叶片发黄,后发展到中上部叶片出现红褐色斑点,随着病情加重,斑点逐渐扩展至全株,下部叶枯死,根尖发黑,植株停止生长,枯死[1]。
  2发生情况
  2005年东安县晚稻赤枯病零星发生,发生程度较轻,发生田块只局限于严重烂泥田。2005年后发生面积逐年增加,2007年对全县赤枯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经统计,发生面积接近3 333 hm2左右,全县60%的村组发生赤枯病,发生程度轻的减产10%以上,严重的几近失收。2008—2009年,东安县杂交晚稻赤枯病再次大面积发生,发生田块从深烂泥田发展到岸上田块,发生程度加重,大面积地块减产达40%以上,严重的甚至绝收。发生时间也从孕穗期提早到分蘖初期,现已上升为东安县杂交晚稻的主要病害。
  3发生特点
  3.1与气候的关系
  根据近几年调查情况,赤枯病发生与气温高低及高温时间长短呈正相关。2007、2009年2年东安县7—10月气温比往年平均气温高1.5~2.0 ℃,空气湿度少,昼夜温差小,干旱高温时间长,赤枯病发生严重,发生面积大。2008年当年平均气温与历年持平,发生程度轻。
  3.2与土壤的关系
  冷浸深泥田和采用免耕栽培的稻田,由于通气性差,根系发育不良,一般发生早,发生较严重,沙壤土及岸上田一般发生程度较轻,发生时间也偏迟。
  3.3与施肥的关系
  赤枯病的发生与施肥有着极大的关系。从2007、2008、2009年3年对全县赤枯病发生的调查发现,凡农户有机肥施用多的田块,赤枯病极少发生,发生程度极轻微;凡施用尿素多,无有机肥,又没有施用钾肥的田块发生严重,特别是赤枯病开始发生后,农户误认为缺氮肥,补施氮肥后5~10 d,发病更快更重,严重者根系发黑、腐烂,植株枯萎死亡。
  3.4与品种的关系
  根据多年来对全县各地的调查,赤枯病的发生与品种的关系不太明显,在同一发病区各个品种都有发生。但根系发达的品种如丰优210、天优华占等程度有所减轻。
  4病因分析
  4.1有机肥严重缺失和单一大量施用氮肥
  根据2007—2009年对全县的调查,稻田施用农家肥等有机肥的不到种植面积的5%,由于多年来土壤缺少有机肥,土壤结构遭受严重破坏,储肥能力减弱,通气性变差。近10年来钾肥价格猛涨,农户很少施用钾肥。在大量单一施用氮肥的情况下,土壤中营养单一,人为造成养分失调,植株吸收不到所需的营养元素,造成营养不平衡,抗逆性变弱,从而发生赤枯病等生理性病害。
  4.2气温高、昼夜温差小、湿度低,有利于赤枯病发生
  从2007、2008、2009年3年情况看,2008年由于气候条件适宜,植株生长正常,发生程度轻。2007、2009年气温较正常年份偏高,雨量少,干旱时间长,昼夜温差小,不利于有机质在植株体内积累,消耗养分多,植株生长迟缓,抗逆性变差,有利赤枯病发生。
  4.3土壤结构差有利于赤枯病发生
  深泥冷浸田,由于长期渍水,土壤结构差,通气性差,不利于根系发育,加之冷浸田常年渍水,有毒物质积累,造成根系中毒,根系发育不良,吸肥能力弱,植株生长受阻,抗逆性弱,从而有利于赤枯病发生。
  近几年,由于劳动力缺乏,东安县晚稻90%以上都采用免耕栽培,造成土壤板结,通透性变差,营养在土壤中难以释放,作物难以吸收利用,造成植株营养供给困难,也易发生生理性赤枯病。
  5防治措施
  水稻赤枯病是一种营养失调而引发的生理病害,在防治措施上应采取综合防治方法。
  5.1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
  对历年发病严重的老病区,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中腐殖质含量,增加土壤团粒机构,提高土壤通气性,均衡土壤中各营养元素,从根本上解决赤枯病的发生[2]。
  5.2改变不良耕作制度
  对多年來实行免耕种植的稻田实行翻耕种植,提高土壤中的含氧量,改善通透性,以利于根系发展和矿物质的风化与释放。冷浸深泥田,实行排水晒田[3]。
  5.3加强肥水管理,科学用水,均衡施肥
  赤枯病发生区,在分蘖初期实行干湿灌溉,促进根系发展,均衡施肥,防止偏施氮肥,增加钾肥施用量。在发病初期,由于植株根系生长阻滞,吸收功能差,可采取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 锌肥 双克净,1周后植株生长加速,效果明显。对发病严重的田块,采用排水晒田。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 锌肥 双克净,结合施火土灰 大粪混合灰,1周后恢复生长、新根产生,效果极显著[4]。
  6参考文献
  [1] 陈金宏,邵耕耘,杨呈芹,等.水稻赤枯病的发生与防控[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181,183.
  [2] 陈运宝.水稻赤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4):83.
  [3] 田雨晴.水稻赤枯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8):54,57.
  [4] 胡继明.水稻赤枯病的发生类型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77-78.
其他文献
现代信息技术的引人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教师应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