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州吉庇巷是宋丞相郑性之故里,旧名耆德魁辅坊,又称魁辅里。明弘治《八闽通志》称:郑性之尝登进士第一人,时呼其巷为“及第”,后因其音相近,转为“急避”。明嘉靖间,里人恶其名,改为“吉庇”,沿用至今。
忠心报国 言奏恳直
郑性之(公元1172年~公元1255年),字信之,号毅斋,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家世清寒,从小勤学;后来受学于朱熹,得到赏识,更加发愤苦读。
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郑性之状元及第,官承事郎、平江军节度判官,尽责奉公。郑性之娶妻长乐三溪潘氏,登第后迁福州吉庇巷。
郑性之忧国忧民,积极筹思良策,献予朝廷。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入京召对,他提出“三论”,首论推崇“圣学”,以教太子;次论立国根本在于人才,人才所以立国,又在于气节;三论纸币、边事、军政军事。都能切中要害,升授秘书省正字。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改秘书郎,轮对时,再论国事。他说:“今日之忧不在垂亡之金,而在于蒙古与中原崛起之群盗。”并且建议:“当择二三大帅,边防之事悉以付之;规模一定,行之必能成功。”他还建议不要经常更换边地的郡守,而应精选数十名能舍身为国的志士久任之,以巩固边防。这些建议不仅针对当时兵权过分集中于朝廷,导致国力日衰,而且还审时度势,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召任著作佐郎,他又奏言:“执政出一言,侍从之臣有忠愤不就者,立中伤之,此非国之福。”这是说,要允许不同意见,不要“一呼百诺”,更不要阿谀。这在当时的封建王朝中是多么难得的见解!他还建议严惩两类人,一是媚臣,一是贪官,除掉这两类人,政治自然会清明得多了。
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郑性之升任吏部侍郎。当年,金国在元军和宋军的联合进攻下败亡。接着,蒙古兵至洛阳,宋军南撤。在蒙古日益强大的形势下,郑性之主张先巩固边防,抚绥遗民,积蓄力量,逐步经略中原。此议甚合理宗皇帝之意,升他为左谏议大夫,兼侍读。郑性之又提出,要想经略中原,应先减轻江淮一带民众的负担,要严令边帅“稍宽科条,为国家爱惜根本”。
郑性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时,淮东总领吴渊入朝奏事,为御史唐璘所劾。理宗欲留吴渊,郑性之密奏不可;而唐璘反疑郑性之袒护吴渊,疏劾性之“宽懦多私”。唐璘原是性之的学生,并且是性之提拔任御史的,因而,这一奏疏在朝廷中引起很大轰动。但郑性之并不争辩,还认为唐璘所言正是自己的弱点。后来,唐璘得知真相,对郑的宽容大度极表敬佩,并后悔自己的轻率。郑性之则泰然处之。
吉庇巷名称的由来
郑性之在朝为官30年,于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辞官,居吉庇巷18年。里人为纪念他,在吉庇巷修了一座“耆德魁辅坊”,理宗皇帝还为他的故居“清风堂”题写了“拱极楼”匾额。
也有史书把郑性之写成是一位心胸狭窄的人物,《闽都记》在介绍吉庇巷的来历时是这样写的:性之微时,祭灶日赊肉于巷口屠者之妻,屠者归,大恚。径入其舍,取熟肉而去,性之羞惭,画一马,题诗其上曰:“一匹乌骓一只鞭,送君骑去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在灶王爷前化了,也可能是上天也感到不平,35岁那年郑性之中了状元,衣锦荣归,路经巷口,屠者正持刀切肉,停下手中刀,瞟了一眼,讲了一句“这不是郑书生吗?”性之勾起受辱之事,以“睥睨大臣”罪,将卖肉的给杀了。从此,行人见到性之赶紧躲避,“自是出入巷无行人”。于是就把这个地方叫做“急避巷”。至明代人们取谐音,改个好名字,才有今天的吉庇巷。
但明代著名方志学家黄仲昭在《八闽通志》中记载了上述传说后,写“考之史志,性之偿游朱文公之门,居官所至有贤闻,宁肯为是耶?窃意性之尝登进士第一人,时呼其巷为‘及第’,后因其音相近而讹之,且附会其说如此云。”还有的版本说,郑性之正因为受到杀猪的羞辱,才立志发奋,中了状元,对杀猪的心存感激,还上门道谢。孰是孰非,还是以志书为准吧。历经900多年,郑性之的故居早已湮灭。而吉庇巷也变成了吉庇路。
忠心报国 言奏恳直
郑性之(公元1172年~公元1255年),字信之,号毅斋,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家世清寒,从小勤学;后来受学于朱熹,得到赏识,更加发愤苦读。
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郑性之状元及第,官承事郎、平江军节度判官,尽责奉公。郑性之娶妻长乐三溪潘氏,登第后迁福州吉庇巷。
郑性之忧国忧民,积极筹思良策,献予朝廷。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入京召对,他提出“三论”,首论推崇“圣学”,以教太子;次论立国根本在于人才,人才所以立国,又在于气节;三论纸币、边事、军政军事。都能切中要害,升授秘书省正字。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改秘书郎,轮对时,再论国事。他说:“今日之忧不在垂亡之金,而在于蒙古与中原崛起之群盗。”并且建议:“当择二三大帅,边防之事悉以付之;规模一定,行之必能成功。”他还建议不要经常更换边地的郡守,而应精选数十名能舍身为国的志士久任之,以巩固边防。这些建议不仅针对当时兵权过分集中于朝廷,导致国力日衰,而且还审时度势,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召任著作佐郎,他又奏言:“执政出一言,侍从之臣有忠愤不就者,立中伤之,此非国之福。”这是说,要允许不同意见,不要“一呼百诺”,更不要阿谀。这在当时的封建王朝中是多么难得的见解!他还建议严惩两类人,一是媚臣,一是贪官,除掉这两类人,政治自然会清明得多了。
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郑性之升任吏部侍郎。当年,金国在元军和宋军的联合进攻下败亡。接着,蒙古兵至洛阳,宋军南撤。在蒙古日益强大的形势下,郑性之主张先巩固边防,抚绥遗民,积蓄力量,逐步经略中原。此议甚合理宗皇帝之意,升他为左谏议大夫,兼侍读。郑性之又提出,要想经略中原,应先减轻江淮一带民众的负担,要严令边帅“稍宽科条,为国家爱惜根本”。
郑性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时,淮东总领吴渊入朝奏事,为御史唐璘所劾。理宗欲留吴渊,郑性之密奏不可;而唐璘反疑郑性之袒护吴渊,疏劾性之“宽懦多私”。唐璘原是性之的学生,并且是性之提拔任御史的,因而,这一奏疏在朝廷中引起很大轰动。但郑性之并不争辩,还认为唐璘所言正是自己的弱点。后来,唐璘得知真相,对郑的宽容大度极表敬佩,并后悔自己的轻率。郑性之则泰然处之。
吉庇巷名称的由来
郑性之在朝为官30年,于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辞官,居吉庇巷18年。里人为纪念他,在吉庇巷修了一座“耆德魁辅坊”,理宗皇帝还为他的故居“清风堂”题写了“拱极楼”匾额。
也有史书把郑性之写成是一位心胸狭窄的人物,《闽都记》在介绍吉庇巷的来历时是这样写的:性之微时,祭灶日赊肉于巷口屠者之妻,屠者归,大恚。径入其舍,取熟肉而去,性之羞惭,画一马,题诗其上曰:“一匹乌骓一只鞭,送君骑去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在灶王爷前化了,也可能是上天也感到不平,35岁那年郑性之中了状元,衣锦荣归,路经巷口,屠者正持刀切肉,停下手中刀,瞟了一眼,讲了一句“这不是郑书生吗?”性之勾起受辱之事,以“睥睨大臣”罪,将卖肉的给杀了。从此,行人见到性之赶紧躲避,“自是出入巷无行人”。于是就把这个地方叫做“急避巷”。至明代人们取谐音,改个好名字,才有今天的吉庇巷。
但明代著名方志学家黄仲昭在《八闽通志》中记载了上述传说后,写“考之史志,性之偿游朱文公之门,居官所至有贤闻,宁肯为是耶?窃意性之尝登进士第一人,时呼其巷为‘及第’,后因其音相近而讹之,且附会其说如此云。”还有的版本说,郑性之正因为受到杀猪的羞辱,才立志发奋,中了状元,对杀猪的心存感激,还上门道谢。孰是孰非,还是以志书为准吧。历经900多年,郑性之的故居早已湮灭。而吉庇巷也变成了吉庇路。